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我的父母都已经年过八旬,老两口的退休金加在一起接近20000元,这个收入可以说很多上班族都达不到,但是他们老两口却特别节俭。
每年一到父母过生日或者节假日全家聚餐的时候,我和哥哥都建议去饭店“撮一顿”,省得在家做连洗带涮还要做费事,他们老两口嘴上答应的好好的,但是等到一到日子,老爸肯定会去市场买一大堆东西回来,而且他们总是有理由来拒绝你。他们的理由主要有这几点:
1.外面的饭菜没有家里的干净:在他们的印象中外面的饭菜因为自己看不到制作过程,因此洁净程度肯定不如自己家里,这是他们搪塞的第一理由。
2.外面的饭菜没有家里的实惠:曾经我儿子点过一份外卖花了28元,里面就是鱼香肉丝和一点青菜,这被老妈发现里面的肉丝是鸡肉做的,于是她算起了成本,认为这一份快餐自己家里做成本连8块钱都用不上,而且量还比外面的多。
3.外面的饭菜不如自己家里的美味:人上了岁数以后味觉都会有所减退,而且对于很多的食物都开始忌口,比如我的父母就喜欢吃咸点的菜,辣的、麻的、腥气味重的食物都不喜欢吃,这也是他们不愿意去外面就餐的理由。
我父母居住的小区退休前基本都是跟我父亲一个单位的,因此大家彼此的收入都差不多,小区门前的饭店换了几个主,但是始终经营的没有起色,很多干餐饮的老板在选址的时候也会留意是否为老旧小区,如果是老人居多的小区那就意味着饭店生意肯定不会好到哪去。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一,消费观念问题
现在60岁以上的老人都是从困难时期过来的,他们都经历过比较艰难的岁月,因此勤俭节约已经刻入到他们的骨子里,他们的消费观念里就是值与不值,而不是去考虑享受。
很多老人即使收入不低,但是也都勤俭节约,因为在他们眼里能不花的钱是绝对不会花的,这也是老人不愿意下馆子的原因。
二,饭店的环境问题
饭店里属于人声比较嘈杂的地方,这里面喝酒的、抽烟的、大声喧哗的人都有,老人上了年纪喜静不喜闹,因此去下馆子吃饭总觉得闹腾和累,这也是为何老人不愿意下馆子的原因之一。
三,饭店饭菜的口味问题
老人上了岁数以后,一般食量都不大,而且饮食上不喜欢重口味和油腻的食物,饭店里的饭菜为了增加味道,基本都会采用过油和勾芡的烹调方式,而且饭店里的饭菜调味料下的也重,像用来提鲜的糖和味素,以及一些复合调味料的用量都很大,这些对于习惯了清淡食物的老人并不合口味,尤其是一些具有老年慢性病的老人,对于这样的饭菜很难入口。
四,作息习惯的原因
老人在自己家里吃饭,可以根据自己的安排适当的休息,但是去下馆子除了来回路上的时间,在饭店里也只能坐着和等着别人吃完才能行动,这对于很多规律生活的老人有些不太好适应。
像我父亲这样的每天十二点前必须吃完午饭,然后中午午睡片刻,晚上一般九点前肯定会熄灯休息,如果去外面下馆子这个时间就不好控制,因此也会觉得累和不适应。
我们家里家庭聚会我做的菜:
结语:人老了以后讲究的是规律生活和饮食清淡,而且食量也会减退不少,并且喜欢清净的环境,出门下馆子会打乱老人的作息规律和饮食习惯,因此很多老人即使经济条件不错,但是也不愿意去外面下馆子吃。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我今年45岁。也不愿意下馆子,难道我也是老年人了吗?[笑哭]
一句题外话。现在开始回答题主的问题吧。
我母亲已经过世了。享年66岁。在她这66年的生命里,是极少下馆子的。
她年轻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平时很少见到荤腥。如果上街遇到饭点,她从来不舍得在街上吃饭,都是忍着饿回家做饭吃。哪怕是最便宜的一碗素面条、或一个菜包子、一个馒头她也舍不得买。更别提正儿八经的下馆子点菜了。
不记得多少年了,那个时候的盐好像是五毛或两毛钱一包吧?
当时我们这边还是棉产区,当时一个镇只设一个棉花采购站,整个镇的棉花都要拉到那里去卖。
每到卖棉花的季节,排队要从早排到晚,有时候排几天几夜。那队伍排到几里地以外,长长的队伍真是让人绝望崩溃啊。
可不管排多久的队,妈妈从来不舍得买一点东西吃。都是从家里带几个自己做的馒头和水,如果这些东西吃完了,那就饿着。一直等到卖完棉花了,再忍着饿回家做饭吃。
有人劝我妈妈给自己买个包子吃,她说了一句话,我直到现在还记得:“一个包子都能买半袋盐了,能供我们一家人吃好久。”
就为了省下半袋盐钱,她就能让自己一直饿着。妈妈一直很瘦,一米六七的身高,只有九十来斤。记忆里的妈妈有一副大身板,可我挨着她的时候全是骨头。
妈妈自己舍不得,可对我和妹妹很大方。每次卖完棉花,不管那天卖的价格满不满意,也不管排了多久的队,不管多么疲惫,她都一定会买几个苹果回家。
那种黄色的苹果,那个时候叫香蕉苹果,味道酸酸甜甜,口感半粉半脆。那是童年记忆中的美味。只有在收获的季节才能享用到的。
现在的升级品种好像叫黄金元帅苹果吧,没有细究过是不是叫这个名,因为我好久都不吃苹果了。
苹果买回家,爸爸妈妈一口也不舍得吃。我和妹妹按个数和大小分掉。妈妈每次都买双数,四个、六个、八个、免得我和妹妹分不均吵架。
那个时候我妈妈不舍得下馆子,没有别的原因,就 因为穷。
因为年轻时候穷不愿意下馆子,又导致了以后不愿意下馆子的一些原因。
因为下馆子的机会少,很多东西都没有见过,也不会做,自然也就没有吃过。慢慢形成了自己单一固定的饮食习惯以后,等到后面条件好一些了,我们才发现她有很多东西都不吃。
无鳞的鱼不吃,这其中就包括柴鱼、泥鳅、鳝鱼等等,鸡只吃母鸡不吃公鸡,不吃鸭、不吃牛羊肉、不吃牛蛙、一点猪肥肉也不吃、不吃一切猪内脏、不吃海鲜。
(我发现她们同龄的有很多人都有不吃的东西,我觉得和童年饮食单调有一定关系。所以应该让孩子从小就吃丰富的食物,能避免挑食)
我和妹妹成年后,家里日子稍微好过一点了。偶尔想带妈妈去下个馆子的时候,发现去了馆子不会点菜了。
因为很少有她肯吃的。炒猪瘦肉她肯吃,鸡蛋她肯吃,青菜肯吃。可这几样东西自己在家里就可以做呀。而且我们农家自产的青菜和鸡蛋还比馆子里的质量好。
每次去餐馆,拿着菜谱看了很久之后,只能点一盘炒瘦肉、一盘红烧白鲢鱼、一盘韭菜炒鸡蛋、一盘炒青菜。
每次都点这几个菜,说实话这就是几个家常菜,自己在家做的比餐馆好吃。所以她不爱下馆子。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年老的妈妈总觉得餐馆里面的菜添加的佐料太多了,味道太重了,吃了不舒服。其实现在想来,有一些好的餐馆会注重原汁原味,少调味料。不过我们也就这条件,只能消费得起一般餐馆。
每次和妈妈下馆子可点的菜品种很单一,而且味道也不合妈妈口味。所以慢慢的我们就不太带妈妈下馆子了。
总想着以后吧。还有很多很多时间和机会能请妈妈吃饭。
树欲静风不止,子欲养亲不在。没有机会了。好遗憾啊。
如果时间能重来,我一定让妈妈尝试更多美味。她不肯吃的我也点,点完了都让她尝一尝。总能拓展一下她的饮食习惯的。
假设我点了十种她不肯吃的东西,一一让她尝试,总能试着让她接受一样吧?
就算十样她都不能接受,那又如何?咱们再点老四样。
不说啦,一切都晚了。空悲切。
我也变得越来越不爱下馆子了。除了年纪越大越像妈妈这个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每次下馆子,都能想起有那么多东西都是妈妈不吃的。想到母亲短暂而苦难的一生,我顿时没了大快朵颐的心情。
母亲去世后一段时间内,简衣素食行江湖。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我的父亲退休多年,在职时也是县里的领导,退休金不算低,按道理说,他有条件下馆子,但他就是舍不得的!
他越老越“抠”,路上还捡纸壳子卖,喜欢去排队领鸡蛋。那些卖保健品的都害怕我父亲,别的老人听讲座、领鸡蛋、买保健品,我父亲是听讲座可以,领鸡蛋可以,让我掏钱休想!
我父亲攒了钱,见到孙女就给一两万,我买房的时候,他也非要赞助不少。我劝他买点好衣服,吃点好东西,别舍不得花钱!但老爹坚决不听,把钱都省下来给儿孙了,自己一分钱都舍不得花。
我们儿女都坚决反对父亲去捡纸壳、领鸡蛋,让别人看见,还以为我们“虐待”老人呢!但他就是不听!他以“零消费、抠自己”为荣,省钱就开心,领到免费鸡蛋就笑得像孩子。
所以,退休老人不愿意下馆子(去饭店吃饭),舍不得花钱是一个主要因素,当然,还有其他几个原因。
第一,骨子里的节俭。
目前的退休老人,都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人。他们经历了“三年自然灾难”、低工资时代,常年省吃俭用,养成了节俭的行为习惯,就像刻在骨子里的“基因”一样。
这一代老年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节约,舍不得花钱。现在,下馆子,一个普通家常菜卖一二十元钱,他们是舍不得吃的。不是“钱”的问题,而是骨子里的节俭!
第二,养老金低。
2021年,全国退休金平均水平是2997元。在当前的物价之下,大多数退休老人是没有能力下馆子消费的。
即使在小城市,普通的家常菜也要15元左右,中档菜品都会上20元;如果在大城市,随便一个菜也要20元以上。
下一次馆子,四菜一汤,没有200元拿不下来。200元下一次馆子,在不到3000元的退休金面前,很多老人是没有这个消费能力的。
第三,养生。
这一届老人,年轻时都从事过比较辛苦的工作,很多人累出一身病,年纪大了,身体不太好,慢性病不少。
退休老人都开始注意养生了,粗茶淡饭、少油少盐。下馆子,他们嫌弃饭馆里的饭菜太油腻、放盐多,不利于养生。再说了,饭点里用的什么油、什么肉,老人们不放心!
第四,喜欢安静。
退休老人在家,一般都是自己做饭吃。下馆子,一般就是聚会,吵吵闹闹的,心脏受不了。老人年纪大了,就开始喜欢安静,不喜欢热闹。
有些老人在职时太累,退休之后,就想独处,安安静静的。尤其是那些有事业的老人,在职时忙忙碌碌,没有时间照顾家人。退休之后,回归家庭,就不愿意再参加聚会了。
有些老人退休之后,全身心投入家庭,照顾父母,陪伴爱人,抚育孙辈,精简社交,婉拒饭局。不愿意去打扰别人,也不愿意被别人打扰。单位组织的聚餐,基本都拒绝了,更不愿意主动下馆子了。
第五,朋友少了。
有些老人在职时,有职有权,朋友多多,其实,他们都是盯着他们的利益。等他们退休之后,没有利益往来,原来的“朋友”自然就散去了。
在职时,有人经常请吃饭,退休之后,门前冷落车马稀。没有人邀请吃饭了,自己又舍不得花钱下馆子,自然就不去饭店了。
第六,身体不好。
很多退休老人的身体状况都不是很理想,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腿脚不方便,走不动,走长了累得慌。
很多聚餐,要车接车送,非常麻烦。即使去参加饭局,坐久了,身体不舒服,干脆就不参加了。年龄越大,越不喜欢参加饭局。
总之,退休老人,年纪大了,身体不行了,收入降低了,朋友变少了,回归家庭了,精简社交了,慢慢都喜欢独处,都不愿意下馆子了。
其实,老年人也要想开点,老朋友之间多聚聚,身心放松,促进健康。老年人也要“对自己好一点”,要舍得花钱,吃一点好的,穿一点好的,提高晚年生活质量,不要为了儿孙省自己。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当马牛。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谢谢邀请:
为什么有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是的!确实是有的老年人不愿意下馆子,(其中也包括我在内)这部分老年人不愿意下馆子的原因与钱没有关系。
就拿我来说吧,在退休前后30多年内,就没有在家吃饭的机会,可以说在当地吃遍了所有的餐馆,不夸张的说,哪道菜是谁做的都能品尝出来,或者说能吃出来是哪个餐厅推出来的菜。吃来吃去,感觉到餐厅的味道都差别不太大, 有的还真不如小菜馆里面的私房菜好吃,和当地的小吃味道好呢。
特别是年龄大了以后,餐厅里的饭菜也不符合老人家的口味了,即便是吃大餐也没有几个菜是适合老人的口味,(东来顺的涮羊肉还是不错的)
还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去餐厅吃一顿饭,一来一回怎么也得俩三个小时,饭量也不行更吃不了几口饭菜,真真的不如在家里头,随便炒两个菜喝二两舒服呢。
如果邀上几个合适的人,去餐厅喝酒还是不错的,也能吃好喝好还不用刷锅洗碗,这种情况一年无非就是三两回的事。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我是老年人,多年来几乎不下馆子,不是舍不得,不是钱的事,饭店里的大油大盐和高糖接受不了,因为我有老年慢性病高血压和糖尿病。
我的一个朋友儿子就是二级厨师,他们家人都不用他做饭,不习惯吃。他儿子也说饭店的饭菜不适合家里吃,饭店的饭菜就靠着大油大盐高糖,否则炒的菜出不了味道。
我也承认,饭店里的厨师炒菜是有技巧的是一门学问,刀工,配料,炒菜手法,炒菜火候,我们平常人是有差距的。但是厨师如果离了大盐大油和高糖就做不出好菜,菜都是重口味。特别是到饭店吃饭的人,就是为了图个热闹,一边喝酒一边大吵大嚷的说话。至于吃菜,很少有人细细的去品味。
而且我也从来没有点过外卖,前些日子我看到对外卖有说辞外卖的分量不够,外卖质量也比现场的质量差,这是从网上看的信息,我没有经历过。对于外卖,我有一个自己的看法,就是外卖养懒人。如果是在机关或者集体单位,一般都有工作餐,工作餐又干净又可口,而且还不贵,用不着自己特殊点外卖是显摆自己有钱呗。至于在家里不想做饭,整天外卖送到家,更是养懒人。自己做饭有很多好处,吃的干净吃的放心想吃什么做什么,可以吃可口的饭菜,何乐而不为呢?香港的邵逸夫出门还是吃盒饭,你不会比邵逸夫还有钱吧?
外卖养了一大批外卖小哥,小区里几乎随时能看到小哥急急忙忙慌慌张张的拎着一份饭菜送到业主家里。外卖小哥对社会发展,对经济发展创造了什么价值了呢?这些深层次的问题我不理解,有人说是加快了商品的流通,我也不十分认可,也有人说,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我无言以对。
回到问题上来,在这开放的年代,大千世界,不能要求所有的人一种生活模式,我们执包容的态度看待这一切吧。
为什么很多老年人都不愿意下馆子?
他负了我!
我年轻时他对我那么好,温柔体贴,热烈真诚。可如今如今我已年老珠黄,体弱多病,他的爱却如指间漏沙一般,一点一点地在糊弄我,轻视我,欺骗我,慢慢地继而要抛弃我…
受不了这样的欺骗与愚弄了,我决定要转身!
别换台,我没写串行,我说的就是他一一饭馆子。
我小的时候,饭馆子是个神圣的地方,到饭馆子去吃顿饭是件了不起的事儿。
我记得那时每到周日,父亲就带我们一家子去饭馆子。
我们人人都穿的整整齐齐的,就像是[我的叔叔于勒]里面写的那个小资产阶级家庭一样。
其实小资产阶级也不完全是坏事,他们也有一些好的生活作风,比如说爱干净体面,大刷大洗。就连平日里讨厌洗澡的我,都会被摁在浴缸里,清洗干净。
再比如说按时穿衣,夏天要穿上乔其纱的裙子,而冬天的时候要穿上那种深厚的羊毛尼裙子,羊毛袜子,外面还得穿上短大衣,系上红色的小围巾,继母喜欢把我打扮成一个公主的样子。
她照着外国电影里,那种朴实洋娃娃的做派。给我准备了很多衣服。
但遗憾的是,如果是公主的话,我可能是猴国公主。
即便是猴国公主,坐在饭馆里,我也很端正庄严。
那会儿的饭馆也真对得起我,饭馆还真有个饭馆样。
西餐厅一推门,全是奶油的味道。老莫的门有多厚,奶油的味道就有多浓,刀子叉子沉得拿不起来,肚子饿的时候,要是拎着叉子走一圈,你就累了。
飘香的面包,会让你立刻馋虫往外爬,各种浓郁的汁汤,奶油蘑菇汤,焖罐牛肉,用香气四溢,这四个字来行是不足以的。
但我也想不出其他的词了,那就把香气四溢都镶上金边吧,做个大匾挂起来,那个时候的菜品真有味道。
西餐都这样了,那中餐馆肯定是更胜一筹了。
八十年代,全聚德的烤鸭子推出来的时候,不亚于一个胖胖的宝宝,滚瓜溜圆的烤鸭,一刀下去,脆皮破裂的声音,格外好听。
每次看到师傅在那片烤鸭,我那个邪恶的小心灵就在想:
西游记里的妖怪也是情有可原的,他们吃小孩的感觉,一定和我吃烤鸭的感觉一样,又酥又脆。
而且特别要说一下的,是那个六必居甜面酱,现在真找不到那么浓郁的甜面酱了,是甜中带鲜,鲜里含香。
众所周知,甜面酱前身是馒头,六必居的甜面酱,能够让你吃到馒头从忠诚老实小伙子,几经职场历练,升华成智勇双全的大酱,的全部辛苦历程!
可以把六必居的甜面酱比喻成一个霸道总裁,他在暗中是不动声色地控制着,在面前显山显水的北京烤鸭。
当然他们的感情也并不完全安生,因为还有来自山东的大葱呢!
山东沙地大葱,就像美人的手臂一般,清香翠绿,撩人心弦。
让你觉得这是在一段门当户对的婚姻中,突然跳出个小妖精,可你又舍不得把这小妖精扔了,干脆把道德放到一边,把他们仨裹在一个小被子里,塞进口中。
饕餮会带来罪孽!
这是一个信教的朋友对我说的,他说七宗罪就包括大吃大喝,我觉得有道理。
每一道特别精美,深入灵魂的美食都像是一幕混顿的人间现实主义题材作品。
有鞭策,有暗黑,有悲悯,有关怀!
只不过那些伟大的文艺作品,是给你的大脑提供养分。
而这些伟大的厨艺作品,浇灌的是你的心灵。
不。是我的心灵。
因为我心里就爱琢磨个吃了!
除了这种食材讲究的,脍炙人口的美食,那时候的饭馆子还提供一些传奇。
比如说葱烧海参,鲁菜里这道菜,据说曾经上过国宴。上来第一口一定要先吃葱,植物的爽利与胶原蛋白的迷思结合在一起,就像是复杂的人性。
龙井虾仁来自于南方。顾名思义,它是一段江南情怀。如诗如梦!
当然还有文思豆腐,看似一个白白的豆腐汤,但实际上呢,他是由很多清丽的豆腐,切丝组成的,而乌鱼蛋汤咋和他正好相反,追求的是一团和气与平衡之道。宛如旧日官场里的里面的乌合之众。难怪这道菜在民国的时候就很受欢迎。
锅巴海鲜一度曾经叫过:轰炸东京。抗战未期,大伙都点这道川菜。
提盒扁担。谁也想不到?这仿佛是行李架上的东西,实际上说的是炒猪大肠。
这是来自于,民间的一位叫杏贞的姑娘,在当了西太后之后,给自己爱吃的私厨小品起的新名字。
可是如今,这些美丽的畅想,却慢慢离我远去了。或是被打乱了,如噩梦一般,要不然就是被粗制滥造了,把好好的3D电影给改成皮影戏了,像糊弄鬼子一般,糊弄着我,一个大妈的味蕾。
那天去吃一个很有名的,火在当下的一个高端火锅连锁品牌。
我打算请我以前的助理吃一顿,这姑娘收入一般,身患"胃亏肉’多年,她对这个火锅品牌一直有点崇拜。
坐定之后,点了双份底料的鸳鸯锅,上来之后开涮。姑娘吃的,一脸陶醉大妈,我还不饿,拿勺舀了一勺火锅的汤料,一入嘴。
一嘴塑料化工制品味!
这根本就不是什么猪骨鸡骨熬的?它的后厨要能找出一根骨头来,大妈我把胳膊赔给他。
就这,还号称什么著名火锅,可拉倒吧!
火锅不熬汤,白白忙一场!
这还不如我们家吃的火锅呢。好歹我老伴还知道往那白水里扔半只鸡,熬吧熬吧呢。
不过还有比这更吓人的,有一次我去吃了一个酸菜鱼,满嘴都是木的。
根本就不是调料,除了那几个象征性的有欺骗的藤椒之外,所有的底料都是由中央厨房统一调配的预制产品,用调味料末子做出来的汤汁,浓稠又不厚重,咸辣而不鲜香,完全是一种化学课上的衍生品。
我也纳了闷儿了,这么豪华的馆子,怎么就不能让后厨支上两口锅呢?
要是咬牙吃个高端的,那更能让你气死人,上回吃了一个鲁菜馆子。
人说鲁菜是百菜之祖,那是孔圣人的私厨口味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标准,到今天全颠覆了!
烤鸭子,宁死不屈,
大肘子,变节没味儿,
烧黄鱼,肉如碎糜。
猪大肠,后事没料理好,他满脸冤屈的就被端了上来,散发着根本就没法接受的味道。
海参又被料理的太好了,杀人灭口之后我都吃不出,他是海参了,还以为是一只胶水棒被掉进了汤锅里呢!
前一段时间,有人在呼吁中餐在没落。
中餐如今面前站了两大杀手。
第一是师承制度的消失。
过去有句老话,灶上三年不抬头!
意思是中餐功夫博大精深,就算是个小徒弟,在下面烧火也得干三年。
之后,是墩功!就是菜墩儿上的活儿,至少得忙活正反两巴掌。十年!
因为在这里,你不但要学习各种食材的切割方法,还要掌握新鲜度,分辨食材的优劣程度,这是烹饪的第一步。
至于上灶,那就是如海一般的功夫了,每一个门派的师傅都有自己的绝活,每一个门派又都有自己庞杂的采购体系以及烹饪手段。
就如同少林武当这样的功夫一般,外行一看,功夫架子,内里一观,大有乾坤,如今愿意认真学厨的人越来越少了。上个某翔技校三年就出师了!
去年我和弟弟一起去吃了一顿,在北京传承有序的某家菜,号称是内务府宫里的手法,早早地就上了米其林,但是吃完了之后,身为老饕的弟弟,居然直接找到了他们的店面经理,滔滔不绝地向他陈述着菜品的各个问题。
从后厨采购一直到走菜布台,漏洞频出,都适合当罩笠捞面了。
一番话说的那位总经理当时非常羞愧,最后说:把这餐餐费都给您免了,谢谢这么多年您对我们的支持,我们非常感激,对不住,让您失望了!
另一边,除了那些官府菜之外的江湖菜品,如今也没法露脸了。
以前就算是我们家楼下小饭铺的大佬王,他都有个番茄虾仁,木须肉的绝活,但如今预制菜把大老王这种江湖人士给坑了。
我有一次去一家,人均消费200元的餐厅吃饭,与我同行的一个朋友说,这一桌七个菜,也就是个拍黄瓜,能在这儿后厨做,其他的全是预制菜。
也就是说在中央厨房做好了之后,罐头腊肉一般被放在仓库里,谁要谁拉走。
回去之后再拿过翻炒一下,或是干脆微波炉加热一下,能上桌,味道统一,价格合理,老板挣钱,食客走起,您就凑合着吃吧。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说人工的上涨,比如说大城市餐饮店面费用的提高,比如说互联网快送业务对食物的要求等等。
但是中餐,作为一部博大精深的艺术,真的要申请非遗了。
保护中餐,让它传承下去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希望,因为这是我们的文化载体呀!
我不希望以后再过50年,中国人也像美国人一样从冰箱里拖出一盒什么披萨,薯条之类的,放到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再打开两罐鱼肉酱,往上一倒。这就是一顿饭了。
我们中国人的胃,和我们中国人的感情一样,特别细腻,渴望温暖的抚慰和真诚的照料。
各位师傅,拜托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