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现在的农民再也不是以前的农民了,不再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务农种地一辈子,只要有饭吃有衣穿,有个能遮雨的棚子也就满足的时代了。

曾经在毛泽东时代,广大的贫下中农,由于大都是刚刚从旧社会出来,没有文化,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在五几年到六0年间,读个小学毕业就不错了,在七、八十年代,基本上初中、高中毕业的就多了起来,但上大学的也只是极少数人。

在那个时期对一个人来说,既看重学历,但也不是唯一,主要还是看在政治思想表现方面如何,只要表现不错,有一定的文化,无论小学、初中、高中等毕业生都可以推荐出农村参加工作,在那时期小学、初中出来当领导干部的不在少数,特别是当的的四清干部有些就只是小学毕业,即使没有上一天学的青年照样当工人;没有出去参加工作留在农村的,由于集体化生产也是很安心生产的,也不会像现在农村人一样,生在曹营心在汉,哪里挣钱往哪里转。

时代不同了,世界观的转变是一个根本的转变,现在大学基本上达到普及的地步,社会竞争意识强,无论干什么事,招什么工,首先是学历文凭,哪怕是张假的,只要有张纸儿,也非要不可。连一个小小的私人企业也不放过这一关。

对这些行情,农民不是没有看到,现在没有学历文凭,想外出打工就难,人家老板不要,更不必说去考什么公务员端铁饭碗金饭碗了。

总之,人往高来水往低,外面的世界真美丽,鹊儿也想攀高枝。要改变农村家庭之命运,农民自己吃了大半辈子的苦,就是因为没有好好读书,再也不想子孙后代和自己一样吃苦了,唯一的美好希望就是让孩子读书上大学,最好能考个研究生博士生什么的,一是能获得一个好的出路,彻底改变整天和锄头泥巴打交道的命运;二是觉得是一种成功和荣耀,所以乡下人再苦再累,尽管吃孬穿孬点,也要供孩子上完大学,才能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望世人不要见笑!因为我也属于这种情况。

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不富裕家庭送子女读大学,在中国是普遍存在现象。并非只是不富裕的农民,在城镇里许许多多不富裕,还有穷人都是这样去做。中国有个优良传统“,怎么穷也不能穷自己子女”这就是中国的传统美德

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四答:关于有些农民收^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读大学?因为现在和过去的社会发展不同了,现在社会发展是高科技时代,没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就会被当今社会淘汰,过去科技水平低,无论干什么只要政治思想好,吃苦耐劳,无论企业或农业都能接收,我出生在农村,记得我村的党支部书记从没上过学,但积极能干,那时种,收全部人工探作。后来参加煤矿釆煤工作,主管区长也不识字,釆煤工作也是全部人工操作,他足凭多年的工作经验带领全区人员。现在就另当别论了,无论你想干什么,第一个条件就是文凭,高科技时代知识创选才富,文凭改变命运。城市农村都一样,虽不富裕为了下一代能立足于社会,找份好工作,就是货款也都愿供子女完成学业。

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什么叫农民?以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所谓农事,也无非就是耕地种粮。事实上,粮食只能解决农民吃饭问题。靠种粮食增加家庭收入,也只是农民的愿望。农民的富裕也是相比较于以前,更有地域经济的差异。许多农民家庭,如果要供出一两个大学生,不贫穷才怪呢?可是“再穷不能穷孩子”,农民就是砸锅卖铁,非让孩子上完大学不可。

有的农民在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上大学,其实,也是有原因的。

现实社会中农民生活在最底层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脱离底层的强烈诉求是每个人的正常需求,无法改变。考上大学应该是目前农村孩子唯一走出底层,改变人生的途径。知识改变命运,这是当前人们公认之真理,为了让下一代能够出人头地,自古就有鲤鱼跳出龙门的说法。作为农民,为了子女,他们考虑的很长远,在他们看来,读书是孩子脱离现在农村生活的必经之路。

现在有些大学的门槛比较低,考大学如升学一样,如果家里条件不好,也要让孩子去学习一下,一来可以早日步入社会,在生活中去锻炼,开阔眼界;二来,学到了一定的本领,凭借自己的技术,一辈子吃饭不愁,还早早进入“蓝领”阶层。也算是跳出了“农门”,出人头地。

作为农民,本身文化程度不高,大半辈子在地里辛苦劳作,也没有啥油水,就是外出打工,也只能做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出大力,工资低的活。尽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每年在上演,可是为了让孩子不步他们的后尘,跳出农村这个圈子,农民朋友也只有竭尽所能,甚至是倾其所有供孩子上大学。还是功德无量的大事情,无怨无悔。

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中国原有的国情就是农业人口所占比重大,农业人口曾经在某个历史时期达到近九成左右。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在,中国人对子女接受教育从来都是重视的,也就是舍得投入。

古代中国可以说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上学读书的人除了少数富家子弟,当然也有穷人家的孩子。北宋时期就曾有伴读与主人家的孩子同科及第,还有书童与老师同中进士。

历史进入到现代,废除科举,开办新学。使得不少农家的孩子进入学堂接受教育,最典型的例子就伟人毛泽东主席童年读书学习的经历,他老人家出身于农民家庭,父亲原本只想让他认识字,会打算盘会记账就行了。可童年的毛泽东胸怀大志,由韶山冲走到长沙第一师范学校学习,其学习及生活费用既有家里供应的,也有好友们赞助的。

解放以后面对大量文盲的现实社会情况,毛主席及党中央除了要求适龄儿童到学校读书学习,并且在广大的农村、厂矿企业和部队开展了大规模的扫盲活动,使得一大部分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上世纪的七七年恢复大中专学校考试招生以后,极大的促进和调动了人们上学读书的积极性。尤其是由民间机构或个人资助或援建的希望学校,使得广大农村适龄儿童获得了上学读书的机会。

随着社会向前发展,大学招生由过去的精英教育逐渐面向普通大众,接受高等教育是年轻人们掌握先进技术、改变命运和自身素质的首选条件。出身农村家庭的孩子,父母拼命打工挣钱也是要供应孩子完成大学学业,目的就是除了改变祖祖辈辈面向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命运外,也是为国家建设输送合格的人才。

现代农村学生的家长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这是一种文化进步。尽管辛苦、尽管家庭并不富裕,也要竭尽全力供应孩子上学的愿望、上大学的期望。(原创于:2021/02/02)

为什么有些农民在收入不富裕的情况下也要送子女去读大学?

国人都说:再穷不能穷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可见我们国人对知识的理解和渴望。都说知识改变命运,读大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改变命运。

接受良好的教育,获得足够的知识,掌握更多的技能,是立足于社会的根本;尤其在竞争的社会,你没知识,很难在社会立足;在农村,只靠种地是很难富裕的,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或者外出打工,当苦力,没有一定的技能,收入有限;所以,在农村,只要子女学习好,有考上大学的基本条件,农村人都是千方百计的供子女上学。

在城市也一样,七八十年代,原来有许多老国企的职工子女,学习好的,上大学了,走向社会,不管到什么岗位,有知识,有文化,进步快,收入高,生活好。有些学习差一点的,安排在自己本企业就业,到九十年代,老国企职工下岗,这些子女就困难比较多,面临二次就业,需要重新掌握技能,但知识欠缺,学习困难,又有家庭拖累,相比上大学的子女就相差甚远。

现在,在农村,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子女上了大学,文化水平高,见识广,回到农村,用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在农村的广阔天地里施展才华,也一样走上富裕之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