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农村的喜宴已经不是原来的味了,以前都是民间口碑好的厨子做饭,提前几天开始准备,菜都是一个个现做的,现在的厨子基本都是一瓶不满半瓶咣当,菜大部分是去喜宴批发市场批发的,到时回锅一热就上桌,所以喜宴千篇一律,都吃够了。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如今淳厚朴实的农村人,也都变了。我在村中亲身感受。别说喜宴随完礼便走,就是丧事需要帮忙的人多都无人凑。老人老的有心无力,年轻的来不了,因为有压力。别说别的了,在这物欲横流下,过年都没有了年味,更别说村中和自身关系不大的红白事。展新的社会风貌,斩心的社会风俗。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农村喜宴确实变了味,但不是随了礼就走,而是不全家吃两顿都觉得亏的慌。
以前农村喜宴在自己家举办,占用左邻右舍房屋,都要摆二天酒席。
第一天借锅碗瓢盆,桌椅板凳,杀猪宰羊。亲朋好友,乡里乡亲都过来帮忙,劳累一天,肯定少不了一顿大鱼大肉的热情款待。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都嫌麻烦,没有在家准备酒席的了,都到婚礼宴席和大酒店吃酒席。
都是一条龙服务,不用家人帮忙,两天酒席到酒店吃酒就变成一天了,开始人们去酒店吃酒,还很自律,生怕给办喜事东家吃赔了,一家只去一个代表,去随礼吃饭。
后来这种顾虑逐渐打消了,去两三个人,慢慢就全家出动了。反正农闲季节,人们都没事做。凑个热闹,家里就不用开火了。
随着农村的喜宴越来越多,也许是农村人恋旧情结,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到酒店摆酒也要车接车送吃上两天了,礼钱甭管花多少,肯定也是全家出动,这或许是对农村五花八门喜宴的一种无声抵抗吧?
你能预备我就能吃,有很多摆完酒席一算帐,不但没剩钱还赔钱呢!
我在农村写了三十多年的礼帐,见证了农村礼金,从过去的四五元钱涨到现在的四五百元,甚至过千到万的升级变化。但总觉得现在的礼帐缺少点什么,似乎就是一本农村平常的借贷簿,少了点温度。人家有事,又马上就要还回去。
礼越随越大,情意却越来越淡。农村喜宴变了,变成越来越没有人情味了。向往三十多年前在农家小院摆喜宴的情景。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前几天跟同事聊天,说他这个五一假期家里要办酒,礼金大概能赚个3-4万元,他老家是徐州睢宁农村的,说他之前结婚时办酒席,收到的礼金除去开支后,赚了14万左右。根据他的描述,说他们当地的农村很热衷办酒席,基本上各家各户都会想办法请客,每年在酒席送礼上的开支有2-3万元,主家办酒席时,会尽量省点钱,比如酒席上的用烟,有买七八块钱一包的,十几块钱一包的算好的,稍微有点沾亲带故的请客时都会叫上,人去不去吃酒席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礼金收了。我们跟他开玩笑说,一年要是办酒席3-4次,那可以赚个十几万元的礼金,比上班强很多。如今农村喜宴,随礼不吃饭就走,这是为何?微尘微视界认为有五个方面的因素。
一、真有其他安排,没时间在农村吃酒席农村酒席上来送礼的人,有的是本村的村民,有的是在镇上或者县城上班的,主家请客时间虽然提前确定了,但来吃酒席的人时间不一定合适。比如有些人当天临时有事或者需要上班,但又不能不去送礼,毕竟人家请客叫了自己,人情往来上得做到位,所以就直接来写个礼簿。就像我们村里,到过年很多人家办酒席时,有的人在镇上的机关单位上班,的确没时间吃酒席时,会开车到主家家里打个招呼,送上祝福语,然后写个100-200元的礼金,饭也不吃就走了,前后花10分钟左右。主家知道实际情况后,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家礼数也到了,也不能要求人家一定要留下吃饭。
二、同一时间段有好几家酒席,需要取舍农村办酒席有两个阶段是热门时间段,一个是年初时,另一个是年尾时,特别是腊月,基本上每天都有人办酒席,过房子、婚嫁、祝寿、满月酒等等,各种喜事凑在一起,就会出现同一天有多家办酒的。如果关系网较多的,在临近年关时,同一天有5-6家要送礼的也正常。这时对家庭成员数量就是很大的考验,如果只有2-3个人在家的,每家派一个代表去送礼也不够,那就必须得有去舍,必然有的人家不能去吃酒席,通常写个礼簿就到下一家去吃酒席。通常情况下,直系亲属家请客,基本上会有代表去吃饭送礼,如果是邻居关系,或者平时关系一般的,通常会写上礼金,然后不吃饭就走了。
三、双方关系一般,送礼不吃饭只是为了还账在农村,人情往来有时会显得有点复杂,很多时候会看出彼此关系如何,关系很铁的,在其家里办酒席时,肯定会主动帮忙,自然会留下来吃饭,简单的说得来捧场增加人气。当然,还有的人家平时来往较少,或者由于某种原因,导致彼此相处较为冷淡,来送礼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祝福。就像我妈妈娘家的亲戚,在我奶奶去世后,我爸爸和叔叔还是像往常一样到那边走亲戚,那边办酒席时一样去送礼,可后来人家做出的反应却让我们无语,我们这边有酒席专门安排人员上门送请帖给人家,人家知道时间但就是不来,2次都是如此,就再也没叫过对方了,彼此的关系网也就断了。
四、对农村酒席吃腻了如今农村酒席的排场不小,酒席上的菜谱也很丰富,比30年前不知道要好多少,可以说大鱼大肉已经不再是什么需求,更要追求弄点花样出来。年底密集吃酒席,说实话也有吃腻的时候,毕竟同一个乡镇,饮食习惯基本相同,厨师做菜的口味也差异不大,天天吃类似的酒席,连续吃上3-5天,就容易觉得没胃口,反而觉得自己在家里弄点素菜吃还要好些。这年头,哪家都不缺吃喝,觉得酒席吃腻了,想自己弄点有胃口的吃,这也很正常,但又不能不去送礼,所以会先去露个脸,写上礼簿然后自己去弄点自己想吃的。
五、个人原因只送礼不吃饭不少农村留下来的是老年人,年轻人外出发展,遇到村里的一些喜宴时,只能老人出面去送礼,可有的老人因自己身体原因,比如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疾病,就会很少出现在酒席上。因为留下来吃饭了,会发现没几样菜可以吃的,酒也不能喝,饮料也不能喝,如果自己坐在那里这不吃那不吃,还容易被误会成对酒席的饭菜不满意,自己干坐着也挺尴尬。为了避免类似的尴尬,这部分人群,往往会只写礼金,而不会留下来吃饭,这种做法主家也会理解,毕竟老人的身体健康第一位。
总而言之,当下的农村酒席与七八十年代相比,肯定是有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更多的是真心祝福,如今更多的是走个过场,很难说是好事还是坏事,毕竟时代的变化是不可逆的。有的人只送礼而不留下来吃饭,原因可能有多种,相信主家也有这个预期,办大酒席时,很少有发了请柬都来现场并且都留下来吃饭的。为了留住曾经的乡愁,个人觉得减少办酒频率,将礼金控制在100元以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这样农村的酒席会更有仪式感。
以上为微尘微视界对“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问题的理解。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多多指导交流。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只要我们对比毛泽东时代的喜宴到现在喜宴的变化,就能看出其中的原因。
实际上,毛泽东时代的喜宴和现在的喜宴差别太大了,甚至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存在。
一、大操大办的喜宴。自古以来,中国社会就有将婚事大操大办的习惯。
所谓“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女儿嫁出去就成为“别家人”,不再承担父母的养老义务,;女方到男方家,相当于多了一个劳动力。
因此,男方需要向女方家庭支付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彩礼;
相应的,女方也要向男方回一定数额的费用,这就是嫁妆。
然后双方举办婚礼,办一桌喜宴,亲朋好友也要送上自己的礼物或者一定数额的礼金,这就是份子钱。
彩礼、嫁妆也好,份子钱也罢,给的越高,越有脸面。
由此形成了封建社会极具代表性的社会风俗。
特别是自唐宋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财富的涌流,市民阶层的崛起,彩礼越来越高,嫁妆越来越高,份子钱也越来越高。
应该来说,彩礼、嫁妆、份子钱的出现是由于封建社会的生产资料私有制造成的。
于是,当时的社会现象是:
越有钱、身份越显赫的人,喜宴就办得越隆重;
哪怕是穷苦百姓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婚礼喜宴办得越隆重越好;
能请的人尽力都请到,来的客人,越多越好,办的桌数,也越多越好。
一个喜宴都够忙活几天时间了。
二、简单的喜宴。1918年,毛泽东和恩师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开始了一段恋情。
1920年,在毛泽东担任湖南第一师范的国文教员期间,杨开慧独自一人带着行李来到了爱人的宿舍,让两人的爱情开花结果。
这年冬天,27岁的毛泽东和19岁的杨开慧结婚。
杨开慧是个识大体的女子,她早就说过:
嫁给毛泽东不坐花轿、不要三媒六聘、也不要彩礼。
于是,他们“不作俗人之举”,进行了一场和当时社会潮流格格不入的婚礼。
没有八抬大轿,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那些繁琐而隆重的仪式,也没有“拜天地入洞房”的礼节。
仅仅是换上了新装,花了6个银元,办了一桌酒席,宴请了长沙的几位亲朋好友,就在长沙青山祠办了喜宴。
开始的时候,两人连喜宴都不想办。
但毛泽东在学校认识的好友、新民学会骨干成员陈章甫及其夫人毛秉琴认为结婚毕竟是件大喜事,新房总得布置一下,总得请两桌好友们来热闹一来。
于是他们夫妇俩为毛泽东、杨开慧张罗了一场喜宴。
这个喜宴其实十分寒酸,新房里的东西,都是陈章甫和毛秉琴结婚时的礼品。
排场也不大,就两桌客人,来的朋友大多都是陈章甫请来撑场面的老同学、好朋友。
这几位亲朋好友也没有随份子钱,大家一起吃顿饭,送上自己的祝福,就完成了这个简单的喜宴。
但这个简单的喜宴气氛却特别好,每个人都为这对天作之合送上真诚的祝福。
在亲人和几位挚友的见证下,毛泽东和杨开慧就完成了简朴而简洁的婚礼开始了“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的婚后生活。
毛泽东主席和杨开慧这样简朴的婚礼在当时颇有些惊世骇俗的意思,顿时被传为佳话,成为进步青年竞相学习的榜样。
1932年重阳节,陈毅元帅与18岁的兴国女红军赖月明结婚。
他的婚礼也十分简朴,就花了20块大洋(这钱还是赖月英借的)摆了八桌宴席,就完成婚礼。
来的客人也是吃一顿饭,送上祝福就完事了。
三、新中国的喜宴。1949年10月15日,毛岸英和刘思齐正式结婚,这对新婚夫妇在中南海菊香书屋的西房里举行一场婚礼。
两人的婚礼也非常简朴,毛岸英穿的一身标准制服,是他给李克农当翻译会见外宾时配发的“礼服”。
刘思齐的上衣,是灯芯绒布做的,裤子半新不旧,脚下一双方口布鞋是母亲张文秋买给女儿的嫁妆。
当时婚礼来宾也就十来个,大家吃了顿饭,送上自己的祝福,就连礼品也非常简朴,都是些小纪念品。
价值最高的就是朱德元帅送的一只他戴了几年的日本手表,至于份子钱完全没有的。
在毛泽东等人的表率下,毛泽东时代,全社会的婚礼基本都非常简朴。
一般就是经人介绍,双方父母同意后,直接领个证,然后男女双方两人共同置办一些家具,单位同事、左邻右舍来家祝贺一下就完成了婚礼。
没有份子钱,也不要什么彩礼,嫁妆,简单吃完喜宴就完成婚礼了。
四、热闹的喜宴。以我的外公为例,我外公经中间人介绍认识了我外婆。
两人在1968年左右完成的婚礼,他给我外婆的“彩礼”就是一床棉絮,然后我外婆带着这床棉絮,就嫁给了我外公,组成了一个家庭。
我父亲和我母亲也差不多。
而他们的喜宴很有意思,所有的菜基本都是自己家种的和亲朋好友家送的,猪是自己养的,鱼也是池塘里养的。
然后村里的一个厨师打个灶台,喜宴就这样张罗了起来。
来的客人也不会有什么份子钱,但就是这样简朴的喜宴却格外热闹。
热闹原因有三:
第一,其实,那会儿的喜宴就是亲戚朋友相聚的一种联络方式。
那时候,人情味重,喜宴期间,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就打开了话匣子,总有说不完的平常琐事,总有唠不完的家常里短。
第二,由于那时候的交通比较落后,路程稍远的亲戚朋友,得花很长的时间赶去吃喜宴。
等到吃完了喜宴再想往回赶,己经不可能的了,所以只能呆在亲戚家里住上一夜两夜,这样就加深了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第三,那时候生活水平比较差,平时很难吃上很好的伙食,大鱼大肉只能在过时过节才能够难得吃上一次!就算在平时家里来客人,能煎两个鸡蛋已经是很高档的了,基本很少能有喜宴上的水平。因此喜宴上的美味佳肴,是他们一次难得的享受机会。
因为这些原因,所以那时候的喜宴尽管简朴,却显得十分热闹,亲情味很重。
五、现在的喜宴。时光荏苒,时至今日,婚礼越来奢靡,喜宴的排场越来越大、彩礼越来越高,就连份子钱也随之水涨船高。
喜宴开始不注重内容,只流于形式,喜宴变味了。
就出现了天价彩礼,天价随礼的世纪婚礼;
就出现了随个礼就走,饭都不吃的现象;
甚至出现了摆喜宴的主人就想着借办喜宴,把自己曾经随的礼给赚回来。
而赴宴的客人,饭可以不吃,礼一定要随到。就算吃了饭,也是吃过之后,匆匆忙忙的就走了。
总之,很多客人来赴宴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随礼。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食堂认为有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随着现在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已经是再平常不过的了,很多人只要想吃,每天都能吃。
这就导致人们对喜宴上的美食就没有之前的那种渴求感,没有什么人会因为美味佳肴就对喜宴充满了期待。
第二,现在的工作生活压力大,时间上来说,很少会有客人再在主人家里过夜,能赶则赶,赶不到的,手机转个帐,写了礼,人都可以不来了。
至于像以前那种畅所欲言,一起聊天的情景已经很少很少了。
第三,现在交通方便,通讯方便,很多人出行就有车,车程太远的不会来,随个礼,电话问候一声就好了;车程近的吃完喜宴,随了礼就走了。
真正能留下来全程参与喜宴的亲戚朋友,都是平时关系非常亲密的好朋友。
其实这种好朋友也不需要通过喜宴加深联系了。
第四,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社会攀比之心越来越重,随的礼也就越来越高,给得越多脸上越有光,久而久之,给得少或者不给(这年头,我就没见过不给的)反而会脸上无光。
这次张三给了李四,下次李四就要想方设法办个喜宴给要回来。
久而久之,就导致一种现象,我们明明和主人家关系并不是很亲密,却总是会收到很多喜宴邀请,等我们赴宴的时候又会发现其实身边的客人和自己并不熟悉,比较尴尬。
也就是说,之前作为亲戚朋友相聚的一种联络方式的喜宴,渐渐沦为一种还份子钱的任务,自然就失去了以前的味道了,就出现了题主所说的现象。
至于,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到以前那种充满人情味,却又不铺张浪费,简朴纯粹的喜宴,那可能就要看以后的发展了。
变了味的农村喜宴,随个礼就走,为什么连饭都不吃了?
在以前,摆喜宴是亲戚朋友相聚的一种联络方式,现在变了,摆喜宴不注重内容,只流于形式,该办不该办的都办,好多人家都只想借办酒捞一点份子钱回来,喜宴变味了,但人家来了没钱借钱你都还必须得去,一次不去的话下次可能亲戚朋友就做不成了,所以你就会看到好多人来吃酒就是为了随礼,连饭都不吃就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