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粮有时不赚钱,为什么大部分农民还是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呢?
种粮确实不赚钱,特别是每家只有二丶三亩士地的农民,种田更不赚钱,那他们又为什么舍不得离开土地呢?因为他们经过了没钱也没粮的年代,知道饿肚子的难受!现在又怕有钱又买不到粮!大家别笑!在疫情期间买不到口罩都难受,要是买不到粮那就更非同小可了!所以农民对土地独有情钟!当然全国人民更直得深思了!
种粮有时不赚钱,为什么大部分农民还是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呢?
世界上无其不有,有些东西不需要它时值钱也不值钱,甚至分钱不值;急着需它时不值钱也值钱,甚至价值连城。当一个人吃饱了吃够了时,什么再好的东西也不思吃,把它丢在一旁,视如草药;当一到饥饿时,什么东西,凡是可以吃的都是好东西,哪怕是人家的残汤剩水,树皮草根,也视同珍珠海味、人参灵芝一般的珍惜,叫做饥不择食。
在当今,一些农民因为有外来粮食吃,可以抛荒,可以作它用,有的弃农打工经商,土地很自然地就甩到一边去或者送人耕种,因为种地既辛苦又不挣钱,人往高水往低,也是一切向钱看的结果。
我在想,作为一个农民有土地不种,就算不赚钱不把粮拿去市场卖嘛,至少自己吃的应该保证,去市场和城市居民及无能力种地的农村人争市场上的粮,虽然你很有钱,但理性上说不过去。如果有一天市场粮食供不应求时,居民也要,不种地的农民也去争,恐怕有些人真的要饿肚皮了。
如果我们农民种粮仅只是为了赚钱,不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与生存而发展农业,我们的农业就失去了本质。
现在我们不少人已经充分认识了农业的重要性,土地的重要性,对乱占乱开发的现像感到非常痛心和不满。因为他们懂得土地是人类生存的来源地,土地的不断减少,农民失去了土地意味着什么是非常清楚的。特别是有些老年人,认为失去了土地,日后连一块葬身之地就没了,还真的死不起呢。所以不少的农友,即使务农种粮不赚钱,甚至分钱不挣,为了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存也要坚持下去,依赖土地、珍惜土地就是必然的了。
种粮有时不赚钱,为什么大部分农民还是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呢?
土地乃农民生存的根本,种粮不挣钱,自己的温饱问题还得要解决,所以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
种粮有时不赚钱,为什么大部分农民还是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呢?
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靠土地养活了一代有一代子孙后代,农民对土地有深厚的感情,无论战争年代,还是和平繁荣时期,土地都是农民的根,不到万不得己,决不会抛弃土地。
虽然现在我国人多地少,靠种几亩地是难以致富,很多人都以打工为主,来实现致富梦想,但依然还是在耕种着土地,真正抛荒的也只是一些交通不便的山村,和一些旱涝不能保收的农田。但如果有人以为荒地去开垦,也许还是有人找你来算帐。
种粮有时不赚钱,那也只是一时,只是因为世界相对平静,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有粮大量出口,如果象今年一样,疫情蔓延全世界,国际粮食价格如果大幅上涨,甚至无粮可卖,国内粮价也有可能跟着上涨,再加上农民在城市打工,如果遇到无工可打,回家还有土地耕种,养家糊口日子还可过下去,这也是我们农民依赖和珍惜土地最原始的感情。以上个人观点,请师友们评论。
种粮有时不赚钱,为什么大部分农民还是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呢?
我是农民,谈谈自己的认识,来回答题主的问题:
作为农民,对于自己承包的土地,无论赔多少,赚多少,都得用心去对待。庄稼不收年年种,种不种在人,收不收看天,靠天吃饭,也要取决于你对土地的态度。依赖土地珍惜土地的人,从备耕,选种,买肥,开始,到播种施肥,喷药除草,浇地间苗,直到收割收藏,都是用心去对待的。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供他上学读书,盼他成才。孩子不可能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人,做家长的必须尽力而为地去为他付出代价。种地管地对于农民来说也是一样的!
因为遇到了天灾,付出了很多,种出的庄稼遭殃啦,把农民投入的本金都赔进去了,我们农民只有抱怨几声的叹息,也绝不会产生对土地放弃不管的堵气。所以说,这就是农民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土地打荒,而必须去依赖和珍惜的原因。土地上有农民心中的希望和梦想,更有即使不算太多的收入来源。
种粮有时不赚钱,为什么大部分农民还是对土地特别依赖和珍惜呢?
土地就是农民的命根子,农民几千年来唯以生存的就是土地,农民如果失去了土地,就失去了经济来源,这就是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
种地确实有的年景不赚钱,“庄稼不得年年种”已在农民心里生了根,总盼望着下年有个好收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农民的经济收入依赖于土地,有了土地心里就坦然得多,踏实得多,即使是上年年景不好,农民也不愿放弃土地,还是继续坚持耕种。
改变开放以来,年轻农民虽然进城务工挣些钱补贴家用,但是家里的土地还是留给老人耕种,轻易不转包。就是转包出去也都包给自己的亲戚朋友,目地就是对土地的眷恋。
许多地区已经实现了机械化,国家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大,种地已经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很多农村的年轻人进城务工,使得这些人员对土地的依赖程度逐渐降低,可年龄大的还是完全依赖于土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