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羊,而现在不见了?

为什么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羊,而现在不见了?

过去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羊主要是为了积累肥料,俗话说:“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牛,养鸡为了盐巴酱油钱。”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每天清晨,村寨里面鸡鸣狗叫,牛、羊成群放上山,炊烟升起,很有生气,家家户户院坝里散养着成群的鸡、鸭、鹅,圈里养着肥猪,每年春节前在每个村寨中通常有70%以上的农户屠宰肥猪,熏烤腊肉。

随着土地承包到户,专业户的形成,猪牛马羊的养殖形成了专业化生产,各家各户除了养殖部分生猪、禽的外,牛、羊已经很少养殖了,边远村寨农户仍然养殖役牛耕地和积肥。在我们村,种植庄稼仍然依靠猪、牛来积制农家肥,由于我们村是山高坡陡,没有办法使用农业机械,耕地都是依靠役牛,肥料和粮食的运输主要依靠马匹。

农村中现在很少看见成群养殖的牛和羊,主要原因有几个:

一是村寨中的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村寨中剩余的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由于缺乏放牧牛、羊的劳动力而减少牛和羊的养殖,土地承包到户后,由于土地面积有限,人均就是2亩左右的耕地,辛辛苦苦一年也只能解决温饱,不能致富。因此大多数年轻人都是外出打工,我们村寨里面的年轻人基本都是外出打工的,有的是整家外出,村寨里面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了。一般只有到春节,外出打工的都会返回村寨,村寨里人气才旺盛几天。平常鸡不鸣狗不叫,太清静了。

二是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制度改革以来,村寨里面的年轻人大多数通过高考被大中专学校录取,现在的录取率那么高,只要努力就能够考出去。毕业后基本都是在省城、县、乡镇参加工作,工作稳定后将自己的父母亲也接到工作的省城、县城或者乡镇生活,长期离开了村寨,子子孙孙成为了新的城市人了。

三是前几年农村养畜禽政策的变化,环境保护、禁养殖区的划定、新农村建设禁止村庄内养猪禽等,这些因素使农村严重畜禽的数量大量减少。就是平常家家户户都喜欢养殖的土鸡养殖数量也大幅度减少了。

四是一些地方禁止牛、羊上山放牧,实行圈舍养殖,农村长期以来养殖牛、羊都是以放牧为主,现在禁止放牧,农户没有圈养牛、羊的习惯,不准放牧就不养了,所以,现在在农村是很难看见成群放牧的牛、羊,都是圈舍养殖。就是自己养殖来耕地和驮运物资的马匹也是依靠牵着在道路边放牧或者在收割庄稼后在农田中放牧。

为什么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羊,而现在不见了?

以前的农村,农民都守在家里种田种地,根本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只有靠养猪、养牛羊,长大了以后,卖一点钱,用于家里买化肥、农药、以及小孩上学等各项开支。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记得,农村每年,家家户户都在养猪,喂猪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将大米熬成粥,加入一些细米糠、麦麸,再拌一些青菜或猪草给猪吃,一日喂三餐。

这种土办法喂猪,猪生长速度比较慢,要养8~9个月,甚至一年时间才能出栏,当时猪的品种比较差,又没有好的饲料,喂一年还不到150斤重,毛猪单价只有0、63元/斤,辛辛苦苦养一年猪,一头毛收入还不到100元。

以前养猪,出于两个目的,一是通过养猪,家里可以赚一笔额外的收入,补贴家用,另外,猪粪可以做肥料,有了猪粪,可以少买一些化肥,节约种田成本。

以前养一头猪,虽然卖几十元钱,可是,这几十元用途真不小,绝大多数农户靠这点钱,节约可以用一年,那时候的钱相当值钱,食盐0、13元一斤,火柴2分钱一盒,小孩读书,一个学期学费只有2元钱,农民有一点小病,碰上感冒发烧,去赤脚医生那里打一点小针,只要几毛钱就可以搞定。

一返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农民再也不象从前那样,靠种田种地为生,进入了各大城市,参与了加工、制造、服务、建筑等各个行业,农民的身份也在发生改变,成了如今的农民工。

不少农民,通过自己努力,在城市打拼多年,有了自己稳定的工作,有的选择在城市买车买房安家落户,有的在城市通过经商,当上了个体户小老板。

留在农村这一部分人,老的老,少的少,老人年纪大了,身体各方面素质不如从前,况且还要帮助带孙子孙女及外甥,根本没有时间去养猪养羊。

绝大多数农户,只有养几只鸡鸭,用来改善自己家里的生活,况且,现在靠科学化养猪,3~4个月就可以喂到200多斤,农村土办法养猪,早已跟不上时代,彻底被淘汰。

总之,现在要想靠养殖赚钱,必须要有一定的养殖规模,要有一定的专业技术,要有一定的资金投入,否则,小打小敲,永远赚不到钱。

为什么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羊,而现在不见了?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你的问题主要有一下几点。第一是打工比养殖干净、省事,不用起早贪黑,搞养殖业人弄的哪个地方都不干净,脏死了。晚上睡得安稳。第二养殖业有风险。死掉以后什么都没有了,我养过猪,一旦得了传染病,几十万的资产说没就没了。真是应了那句话家有万贯带毛的不算。

为什么以前农村家家户户养猪养羊,而现在不见了?

有很多的农村进行了合村并镇,这样一来呢就不再适应农户散养。但在我们这依然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散养猪,逢年过节提供自己自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