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的人房子盖很宽却不住,多年的积蓄都盖了房子,你怎么看?

在我们南方,一般农户盖房,占地面积都有100多个平方,如果是近几年建的,建2~3层,一套房子要花30~40万,多年的积蓄花在盖楼上。

做为农民,子子孙孙都离不开农村,自己建了房子,一家人有了一个稳定的家,所以好多农民工不惜一切代价,选择在农村建房。

由于城市房价太贵,一般小县城房价要5~6千一个平方,买一套至少要50~60万,多的上100万,做为普通农民打一辈子工,也买不起城里一套房,在这种情况下,去农村建房是最明智的选择。

有的农民把房子建好后,继续选择出去打工,在农村没有收入,种田地又不赚钱,只有通过打工才能维持一家人的正常开支,房子建好后,在外打工随时随地回来有一个自己的安身之地了。

况且,农村的男孩结婚,也要一套象样的房子,房子建得不好,女孩不愿嫁,同样,农村的农用工具比较多,还有粮食,也要占一定的空间,故房子适当建宽一点是有一定好处的。

读者朋友,你们觉得如何?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农村有的人房子盖很宽却不住,多年的积蓄都盖了房子,你怎么看?

我也有很宽畅的房子,3间3层别墅。那不是我要盖的,是村里统一规划强制盖的。我92年化了十五万多盖了二间三层小洋楼,没几年就强拆了,只补偿了六万拆迁费,亏大了。现在盖的房子是麻烦,把一生努力挣来的钱用得精光还欠债,老夫妻俩每月几次楼上楼下的卫生搞得头都大,不搞干净就没有了别墅的风度。这是市里的某些领导在我们村搞试点弄的,十多年了,到现在房产证也没办下来,冤得很。谁要六百万买了去,每层一百四十四平米,三层,还有12米剩6米的院子。

农村有的人房子盖很宽却不住,多年的积蓄都盖了房子,你怎么看?

城市人的房子是如陌生人一样的弱关系、是可增值的固定资产、是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便捷的交通、是临时的居所;

农村人的房子是如亲人般的邻里关系、是单纯美好的乡愁、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是世代居住的家园,是自己的根;

老家的农房

把家留住

城市的房子再大也不是家,住在城市里不过是为了离工作的地点近一点,给孩子更好的教育,获取房子的溢价收益,仅此而已。当然作为一个外乡人的感觉,不一定代表所有人的观点。

很多中青年人从自己的老家走出来,来到城市打拼赚钱,都是为了生活,为了下一代的发展,但是自己还是怀念自己的老家的,因此在回到家看到破败的房子,或者房子在村子里面已经不那么新,就想要把自己的房子重新翻修,即使不在家,那也是家啊,谁不希望自己的家宽敞明亮,谁不希望自己的家人人称赞。

楚霸王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劝他定都,可因为思念家乡,项羽急于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者! ",可以说很多人都有一个“衣锦还乡”的心愿,但是即使不能衣锦还乡,自己家的房子,也是一个门面,即使花尽积蓄还是要保留的。

终究要回家的

年轻时打拼、年老时要帮忙子女照顾孩子,但是总有老的时候,叶落归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不管身在哪里,到最后还是要回到自己的老家的,还是要住进自己的房子的,哪怕时间不长。

给后代留下的回家的理由

也许自己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已经没有故乡的情节,已经“梦里不知身是客,直把他乡作故乡”,但是有房子在,后代人还是有回去的理由,回去看一看世代居住的环境和家乡。

总结

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乡村的生产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中青年都进城打工了,平常村子里根本看不到人,只有在过年过节或者春种秋收的时候还能够在村子里面聚一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市里面,尤其是县城里面定居的人也越来越多了,见面的机会就更少了。村庄空心化、家族碎片化,但是心里的家还是老家,老家在的标志就是房子还在,这样什么时间回家都有一席之地,因此房子就是一种寄托,一种乡愁,一种还念,一种生活的印记,一种在村庄中的关系,不管在外过得好与不好,哪怕消耗多年的积蓄也要把根留住。

农村有的人房子盖很宽却不住,多年的积蓄都盖了房子,你怎么看?

城里的买不起,退而求其次不行吗?

农村有的人房子盖很宽却不住,多年的积蓄都盖了房子,你怎么看?

我们这边的农村老家是这样想的,你参考一下,我们老家如果你之前的老房子还能住,不存在危房问题的话,基本都会保留着,如果年久失修,变成危房那村里肯定让拆,这个时候你要想办法尽快原地建新房,要不然你这个宅基地以后还能不能建房很难说,现在农村很多政策都在不断变化,不要到时候自己后悔!现在的发展大有往农村走的趋势,老家有套能住得舒服的房子,我觉得很有必要,至于花多少钱看能力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