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云南元阳县牛角塞乡有个大顺寨傣族村,傣族是个迁(西)民族,一支走到畹町,太阳正好当顶,畹町的寓意就是太阳当顶的地方。走到版纳景洪,刚好黎明,景洪的寓意就是黎明之城。而一支红傣,走过千山万水,一天傍晚时走到大顺寨,这时正好是画眉飞到树上歇息的时光,领头的便把这儿命名为落眉,,后工作队嫌这个地名不好,便擅自改为大顺寨,为工作队开展工作顺顺利利。我第二故乡村名叫化所,那是明军证讨云南边地后,驻兵的村子有取名为前所的,为对称,有了后所,中所,为文艺些,又引申出乐所,左所,右所,所用差不多了,干脆来个化所!作者猜测,所也含有锁住之意。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一直以来,农村的村庄名字都让人非常好奇,因为这些名字千奇百怪,叫什么的都有。很多人想当然的以为农村的村民都是由村名的姓而形成的,其实这个说法不太准确,的确有以姓命名的村庄,但以姓命名村庄其实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马固”村里的人并不姓马,甚至连一个姓马的都没有。“杨村”村里的人并不姓杨,还是一个姓杨的也没有。
所以,说村庄名是以姓而来其实是想当然。事实上,农村村庄的名字由来有很多原因,但大致可以分为这么几类:以历史事件命名、以地貌和古迹传说命名、以历史人物命名、以姓氏来命名。
这几类命名方式涵盖了我们农村村庄命名的主要方面。
有人说你不能信口开河啊,你得说出例子和原因来。
黑嫂一直生活在农村,对于这类的民俗文化很有兴趣,在这里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命名在豫北靠近冀南边界处,有个镇子叫“楚旺”,这是个不小的镇子,但以前也只是一个村庄。很多人看到这个名字时会茫然,为啥叫楚旺?
其实这个村以前不叫楚旺,而是叫"楚王",这么一说,很多人可能马上就想到了西楚霸王项羽,事实上也的确是,这个名字还真是以他给命名的。当年他在此地杀宋义而救赵,因此有了这个村庄的名字,只不过后来把楚王改成了楚旺。
这就是典型的以历史事件命名。
历史人物命名也是由来已久,像是有个叫“豆公”的村子,以前其实不是这么个字,而是“窦公”,主要是纪念当年隋末农民起义军窦建德,当年他在这里屯过兵,离开后,人们给村子取了这么个名字。
这是典型的以历史人物命名。
还有诸如“石瓮”村,是为了纪念岳飞当年坐着一口大瓮飘到过这个村里,所以取名叫“石瓮”。还有叫“善村”的,以前其实是“单村”,目的是为了纪念当年的单雄信。
这类事件和人的命名的村庄非常多,举例是举不完的。
二、地貌和古迹传说命名其实在农村村庄命名叫,属这个以地貌地势命名为最,像是“某堤”、“某固”、“某屯”、“某湾”等等,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地形地势命名。
比如那些叫某固的村子,以前其实是叫“堌”,意思是高处,就是住在高处。
而那些某堤的意思也是同样,像是我们这边有个叫“高堤”的村,以前黄河没改道时从这里过,人们有时候会受灾,于是把村子建在了高处如同堤坝的地方,地势高,有河堤,于是就有了高堤的村名。
一些在古迹和传说命名的村庄也非常多,像是“麒麟”村,村里有麒麟吗?当然是没有的,就是传说中当年村里出现过祥瑞,有麒麟出现,所以叫了这么个名字。其实不过是某家的牛生过一个基因突变的怪胎罢了。
还有一些诸如以“颛顼”、“帝喾”命名的地方,像是“二帝陵”这些,这些就是以古迹和传说来命名的,这类的也太多太多。
至于以姓氏命名,其实这样的村庄大多来历不久,因为凡以姓氏命名,必定牵涉到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共同商议取村名,以前发生过几次大的逃荒潮和搬迁潮,比如从山西大槐树为出发点的几次迁徙潮,当时的人们分布到了全国各地。
这些人到了这些地方后,他们自己建了村子,叫什么名字?也许当时建村时就是弟兄几个,也可能是本家几家,他们都是一个姓,于是就给村子取了这样的名字,叫某庄,或者某村,以他们的姓命名。
那些历史悠久的村子,其实很少有以姓命名的。
最后:当然了,村庄命名还有很多方式,但大致的方向逃不开前面咱们说的几种,至于那些以偶然事件和临时起意取的名字,那毕竟不是大多数,极少数的取名方法在概率面前其实不值一提。村庄名字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事儿,冷不丁听见,大多会误解其真实的含义。黑嫂想来,这其实也是农村文化有意思的地方吧?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说起农村村名,真的是啥稀奇古怪名字都有。当然了、每个村名也代表着一段历史,就像我们村名叫(水牛李)绝对独一无二!下面我说说我们村名的来历。
村名起源根据家谱上记载,我们村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迁到我现在居住的地方,当时我祖上走到这里后,在野地里看到一头大水牛在吃草。祖上的人这个时候也走不动了,就在这个地方暂时安顿休息一下。后来祖上的人看了四周环境还不错,一望无际的平原,又在淮河边上。最后绝定就在现在的地方安家,迁来的人都姓李,经过商量决定村名就叫(水牛李)。
繁衍生息在我的记忆力,以前我们村里人都会每隔几年都要续家谱,家里发生的大小事,娶亲生子,都需要在家谱上记录。而我们村到现在还沿用着辈分制度。我知道的辈分有(人、冠、占、国、加、方)而我是(加)字辈。以前给孩子取名,名字里面必须要加上辈分,比如我姓李,那么我的名字必须要李加××。这个是不能乱起名的!
家族兴衰时光荏苒,老一辈的人基本上都不在了。而晚辈们经过现代社会的耳熏目染,追逐名利的大环境下。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我们祖先迁到这里的艰辛?现在村庄已经是荒凉一片,年轻人大多在城里买了房,很少会回来看看。我时常在想、如果再过二十年当我们这一辈人也不在了。还有多少人会记得曾经这个(水牛村)?还有多少人会记得组训?还有多少人会记得自己的辈分?没有、没有、一切都随着时光的脚步慢慢淡化直至推出历史舞台。
不好意思,我可能写得有些悲观了。毕竟人往高处走,这一点谁也拦不住。只是我看到现在村里的荒凉,儿时左邻右舍蹲在门口大家一起聊天一起吃饭的镜头已经再也看不到了。心里有种莫名的失落和难过。好了,朋友们也可以在评论区说说你们村名的来历,让我们一起讨论。谢谢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谢谢邀请!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的来历吗!
我来说说我的家乡镇,村,组的地名的历史及来历!
一,自然村村名的来历!我所居住的村子是以姓氐命名,叫徐村,是南宋时期公元1230年从江西筷子巷迁到此地,至今有790年的历史了,是一个古村落已有790年村史了。
徐氐一世知征是宣卅县令,迁徒到宣卅居住。
二世思珍封太令县,居姑山南大徐村,其弟思孝迁金陵封安平,七世安礼(提举)到十二世而確(进士)十三世儒到十四世万一迁到本地居住。过去在本地区是旺族,由于战乱等原因,现在只有500多口人。
二,行政村的来历,我所在的行政村以山命名,此山称之蒋山,而以蒋山为地名有较长的历史,从清代行政区划沿袭明代,实行乡,都,里制,在清咸丰年间将都改称团就有蒋山团了。
那么蒋山的来历,其实在蒋山境内没有姓蒋的,地方各家谱也找不到蒋山的来历,但在南宋时就有蒋山地名的记载了。
那么蒋山地名的由来有个历史故事,(高淳地名录)记载,唐朝未年,黄巢起义,天下大乱,宜兴有蒋氐兄弟沿胥河西行五天,来到固城湖南岸,见此地山清水秀,便看准一濒临一溪,择吉定居将此山称之蒋山。
三,所在的镇地名的来历,是一座古桥而命名,早在随开年间就有里桥了,至今算得上千年古镇了。
桥名的来历,由于历史久远有许多版本,今天与大家分享民间流传最深的一个故事!
据说在当年春耕季节,地方有一位寡女来里桥买犁头耕田,来到里桥河边,河里有二男子捞河泥,河埂上有一个大缺口,用木板架着,方便行人通过,即二位男子看见过去一位女人过去了,想戏弄这位妇女,把木板抽掉,寡妇买好犁头回家时,看到木板不在了,只好绕道回家,由于延误时间,到家己晚,寡妇把事倩的经过告许了伙计,大家要求前来体老板娘報酬,寡妇不允许,于是寡女一人独资修建一座桥,因买犁头而修桥,所以取名为犁头桥,桥上还刻有犁头,文革时才毁掉。
现在的里桥是由犁头桥演变而来。‘一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在咱们中国,许多地方都有着它美妙的名字,每个名字都有他的传奇故事。据说重庆是如此得名的:在1189年,宋光宗赵惇先被封为恭王,后又继承了帝位,他自诩为“双重喜庆”,因此把恭州改名来重庆府,因此而得名,并且沿用至今,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了。
我的家乡在祖沥河畔,被叫做两迎水。它也有自己得名的原因。
在我们这一代的人都自誉为祖厉河的后代。祖沥河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主要由祖河和沥河汇集而成。祖河和沥河分别发源于会宁县太平店乡大山顶和华家岭北麓。而两河在我们的村子里面汇合,后又流经靖远,汇入黄河,全长224千米。
我们这片土地在解放前人们十分贫穷,常常因为不够吃而恶臭遍地。因此,好多描述劳动人民受苦受累的文章都出自于我们这一带,这些文化都被总称为祖沥文化。好多作者也以祖厉河为名写出了许多优秀的文章。如孙志诚的《浑浊的祖里河》就是描绘劳动人民的贫穷生活的。
现在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被定性为不能盖楼房的地方,现在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一到春天,就可以看到人们兴致勃勃,兴高采烈种植粮食的场面;在秋收的季节,到处都能够听见人们欢声笑语,互相攀比自家粮食的笑声;无论你在何时碰见村子里面的人,他们都是笑容满面,精神抖擞的;过去那种弯着腰直不起腰杆做人的农民早已经不见;现在无论你到谁家去做客,客人都会非常热情的招待你吃一顿饭,假如你推辞不吃的话,农民都会很生气的说:“现在不是以前那个样子了,我们每家每户都有足够的粮食。而且呀,我们都相信客人的嘴是有福的,你越吃,我们就会越富有”。看,多么淳朴的民风呀!
我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到处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新景象,他的名字仍然叫两迎水,是我深爱的家乡。
您知道老家的村名历史来历吗?
我也个班门弄斧吧!有个村子现在的名字叫:“上黄地”,其实历史上不是叫这个名字,以是叫“上皇地”,它是具有好些历史渊源的称呼。
为什么这个村子叫——上黄地呢?许多人都曾经有过许多疑问。这个村的名字为什么要这样叫,村子里的土地又不是黄的。且山石为多,黄土地少之又少?好些人曾经怀着好奇心,一直努力地寻找答案。
直到近几年,因为州志(市)的历史记载中,人们才发现:本州在四百多年前,曾经有一个不知是状元还是进士,出生在一个本州,某县,某乡,某某村的某姓学子。曾经中了进士(还是状元,不大记得了。这里不是乱说的,是州志中有记载的,且现在还保存的),这位黄姓的进士曾经在某省做什么官,恩泽庶民,口碑甚好,当时得到许多百姓的赞颂,因此记载下来。
刚好这个“上黄地”(上皇地),就是这个州,这个县,这个乡的,其他地方没有这个村子。人们不禁恍然大悟,说来也巧,原来咱们的“上黄地”这个村子,原来就是叫“上皇地”的。可是现在这个村子都叫这样的“上黄地”。人们怀疑,可能是这个“皇”字可能在当时认为是患了什么讳,后来才改成了“上黄地”。
再看这个具有奇特名字的村子,它的原始风貌来看:山上有许多石块堆成隘口(一看就是个很远古的防御工事),只能容一人通过。现在村民们统称这些关隘叫——寨。同时也出现了许多什么叫:上寨,下寨,高寨,矮寨什么的地名和古迹。绝壁上几十几个断的防御工事,叫什么断(其实是石阶,一级叫一断)。还有深山密林中有:什么南方堵,垄衣堵等等。可惜现在他们当地人没有很好地利用历史文化,古迹,来开发加于利用,让它们来吸引更多的游客们的关注,都让历史文物白白荒废在那儿。让它们自生自灭。可惜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