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从最初的秧苗期、到移栽期、到分蘖期、到孕穗期、到抽穗扬花期、到灌浆期、一直到成熟,喷的药是一次又一次,但最后还是有病虫害发生。究其原因主老要为:

【1】病虫害可以随风迁飞

许多虫自己可以飞迁,也有一些虫可借助风传播到很远的地方。

南方的气温高,虫害发生的早,虫随风向北方飞迁

有的地方本已除虫,但远地飞来的虫,又可以使这些地方发生虫害。

【2】气候不正常

有些正常的气候,如长时间的阴雨等等,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发生。

【3】田间防治时间不一

现在都是私人承包制,防治病虫害的工作,都是承包人根据田间发生情况和自己的时间安排的,没有统一的防治时间。这就让病虫害有躲逃的时间和地方。

所以病虫不能一次大面积防除,使得病虫害转移、反复发作。

【4】病虫繁殖快

许多害虫一年是可发生数代的,而且每代繁殖的数量相当多。如稻纵卷叶螟,一般地区可发生3~5代左右,最多的地方可发10代左右。

又如稻飞虱一般可发生3~5代,有的地区甚至可以发生6~8代。

所以繁殖快也是病虫害反复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5】抗药性

现在有些农药用多年了,有些虫对有些药产生了抗药性,防治时没能彻底消灭病虫。

正是因为以上的种种原因,使得农村种植水稻时病虫害反复发生。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于防治工作没做到位,病虫害源头没控制好以及当前的气候状况利于病虫害多发等因素。

具体原因如下:一、水稻病虫害防治重视治疗,忽视预防。

大多数农民朋友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还停留在见虫杀虫,见病治病的思想阶段,其实生产中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重要性远远高于发生以后的治理。这些人们如果田间没有病虫害的话认为提前预防工作是没必要的,怕花冤枉钱,其实预防工作做好了,病虫害就不会发生严重,用药成本不会增加,水稻产量也不受影响。

反之,病虫害发生了再去用药防治,用药成本增加不说,病虫害已经对水稻造成了危害,产量受到影响。

这个世界上没有死虫率或者治病率100%的特效药,用药过后,残存的病虫害在合适的条件下会重新繁殖,卷土重来。

还有就是一般在水稻收割之后,稻田就闲置了,不翻地,不清理稻茬,使病虫害顺利越冬,逐渐积累,以后发生越来越严重。从种植前的源头做好预防工作,病虫害的发生就不会反复。

二、防治体系不完善。

农村水稻种植多为散户,也有少数包地大户,但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都是各忙各的。尤其是如果发生迁飞性的害虫比如稻飞虱,这家今天用药把虫打死了,可隔几天,隔壁没用药的田中害虫很可能又会转移到这块田里来。

(稻飞虱善于迁移)

对于水稻病虫害的防治,按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要求,最好是能做到群防群治,统防统治。做好水稻统防统治,病虫害防治及时,农民省心省力。

三、农药选择和使用不当。

在水稻生产中,农民选择和使用农药存在以下误区:

1、如果一种农药有效,长期偏爱单一使用这种产品,不善于复配或轮换交替用药,导致病虫害抗性上升很快。今年南方水稻爆发的“黄金卷叶螟”就是此类原因造成。

2、使用农药时不善于利用助剂的作用。

农用助剂能够有效增加药液在水稻叶片以及害虫体表的附着能力,增强药液的渗透性,大幅提高农药利用效率。在以前,大家都忽视了助剂的作用,最近几年,农用助剂也逐渐得到农民的重视。

四、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害虫天敌减少。

水稻种植中,农药、化肥的长期使用,使水稻田间的青蛙、蜻蜓等益虫大幅减少,害虫缺乏天敌,稻田生态系统不完善,害虫极易繁殖。

化肥的使用,尤其如果氮肥过量,水稻贪青,对病害的抵抗力下降,更易发病。

五、气候条件的影响。

2020年南方多雨,水稻病虫害发生量明显增加。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一方面由于湿度过大,水稻病害易发,另外一方面水稻两迁害虫都是随着风雨迁徙,这种气候条件适合害虫产卵繁殖,并且在下雨的时候没法打药,等到天气晴朗时,病虫害可能就发生较重了,防治工作带来难度,很难打干净。

(雨水过多造成稻瘟病和细菌性条斑病混发)

以上就是我关于“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的回答,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了解作物病虫害知识,来找非著名植物医生。本人从事植保工作15年以上,致力于把更多农技知识带给大家!如果大家喜欢我的文章的话,还请大家关注,欢迎多多评论和点赞!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其主要原因是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大量使用各种农药等造成的。

一、长期大面积单一化种植

目前,中国农业种植,从大规模种植的农场,到小型种植的农户,都存在单一化的种植模式。那就是种粮食的地方,永远都只能种粮食。

从建国初期开始,一直到改革开放,种水稻的地方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改变,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单一的种植模式。在农户看来,似乎只有种植水稻才是发家致富的唯一路径。

其结果呢,在种植过程中发现,病虫害由原来的很少发生,到后来发展越来越多,直到今天,病虫害越来越严重,水稻年年种,年年防治病虫害,但没有起到根本性的做用。

长期单一化种植的结果是:病虫害大量残留在土壤中,收割后没有对废弃物作有效处理,任其病虫的滋生繁殖,为病虫害提供了赖以生存的条件。

2008年冬天,我清楚的记得,那年雪很大,气温特别低,达到零下10度左右,我想,害虫在这么低的温度下,应该会冻死的吧。

我随意地从地里拔一棵残茎,可没想到的是,害虫不但没有死,而且生长得很好,长得还挺油亮,每一根茎里面猫着几十上百只虫子,一整株算起来怎么也有大几百甚至上千只。

细算起来,一块田该有多少只害虫,只能用不计其数来形容,到了春天,它们就会大量繁殖,到时候,数量又是多少呢?想起来的确让人害怕,令人震惊。

还有看不到的病毒又有多少呢?这恐怕要比虫害的数量更庞大,害虫和有害细菌病毒加起来征服了所有的土地,因此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发生,也就不人什么新鲜事儿了。

最关键的问题是,农作物长期处在病虫害环境下生长,不仅产量上不去,质量更加得不到保障,长此下去,农业生态化体系将会糟到严重的破坏。

二、长期大量施用化肥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我国农业种植全部依赖化肥,刚开始十多年,化肥给农业种植起到了增产增收的作用。

紧接下来的十多年,农作物特别是水稻产量慢慢下降,于是,种植户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大化肥的用量,其结果产量还是上不去,原来化肥不是万能的。

长期大量使用化肥,破坏了土壤结构,杀灭了土壤里的有益菌,土壤失去了活性,而农作物吸收养份绝大多数来自土壤。

土壤受到污染,如土壤酸化、盐化、土壤板结等,使农作物吸收营养的根系受阻,根系得不到有氧呼吸,直接导致病害大发生。

三、长期大量使用农药

农业种植离不开农药,除了上面提到的种植单一化和化肥的大量使用外,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对农业生态系统更具毁灭性的破坏。

农民在使用农药杀虫的同时,豪不留情地把害虫的天敌也杀死了,现在的田野里看不到青蛙、蜻蜓等益虫,更别说泥鳅鱼虾了。

这些害虫的天敌在过去,我们小时候看到满田遍野到处都是,那时的病虫害基本上没有,年年照样收,虽然产量低,那也只能说是种子年年自己留,种子老化所至,和病虫害没有直接关系。

大量使用农药,病虫害不仅没有彻底防治住,反而使已经污染的土地污染加重,土壤越来越板结,病虫害愈演愈烈,农业种植生态体系失去平衡。

总而言之,像这样的种植模式和管理模式,势必造成土地大面积污染,诱发病虫害的反复侵袭,造成农作物品质下降,经济效益上不去。

因此,只有不断地优化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农业结构,保护好耕地,才能持续有效地控制住病虫害,才能激发土地活力,农村田野才有希望。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在禾苗施肥方面,不施农家肥,偏施化肥,化肥有利于禾苗贪青,特别是氮肥,施入过多的氮肥,叶色嫩绿,禾杆很容易发生稻飞虱,剑叶容易引起卷叶螟,同样这类禾苗抗病能力也大大减弱,如水稻纹枯病,一旦遇上高温高湿,纹枯病就容易爆发。

其次,长期使用1~2种杀虫剂,导致病虫害的抗性越来越强,要想合理使用农药,必须接说明书的用量配比,不可随意加大用量,尽量做到交替使用农药,笔者当地许多农民,只要能杀灭害虫,成倍成倍增加农药使用量,甚至有一些不法经销商,直接告诉农户,现在的农药太假了,必须要加大农药使用量,才能消灭害虫,只要杀不死禾苗,只要能杀死害虫,再大的用量也无所谓。

农民朋友们,在购买农药时,请千万不要相信那些个别经销商,他们的目的是卖药,是为了赚取更大的利益,不是考虑真正为你的水稻治好病虫,要相信科学,农药上的说明书,不是无中生有得来的,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通过多次反复试验,才得出的结果。

读者朋友,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你们有何看法,欢迎大家留言,谢谢关注!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

从事农业生产的朋友都了解,在农业种植过程中,病虫害的防治是从种植初始直至收获是需要持续进行。可能刚刚进行完病害的防治,虫害又发生了。有的时候刚做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又出现了其他的病虫害。对于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反复的主要原因,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是气候的原因。气候问题已经是世界上的一个大问题,气候变暖、气候变化无常、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应该让我们警醒。而且,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已经得到科学家的认同。从实际的生活、生产角度来讲,表现得也是极为明显的。以黑龙江的旱地水稻种植区为例,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效积温已经有了明显的增加。从最开始开发种植水稻以10-11片叶为主的寒地水稻种植区域,现在也可以种植12片叶的品种,有效积温差距达到100度以上,由此可见气候变暖对农业生产带来的重要影响。而且,病虫害的发生与温度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有效积温增加、日平均气温升高,非常有利于病虫害的频繁发生。所以,水稻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频繁反复,与气候变暖也有着较为直接的关系。

其次是水稻品种的大范围流通造成的病虫害种类的增加。如果您细心的话会发现,一个区域现有的病虫害有很多是近些年才逐渐出现的。比如说黑龙江寒地水稻种植区近些年出现的纹枯病、稻曲病、稻螟蛉,在2010年之前在田间的发病率是零,为什么?因为那时候的交通不发达,水稻种子的流通也相对受限制。而且,在以种子、肥料采取“统供、统销”模式的黑龙江农垦,外引种子在2010年之前非常少。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商品交易的发达,每年都会大批量的种子从外地引入黑龙江的寒地水稻种植区,从那时候开始水稻的病虫害种类开始逐渐的增加,病虫害的防治次数也逐年的增加。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种子携带病菌、虫卵的种类丰富,造成了一些外源病虫害在本地区的发生,从而导致了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种类的增加。

还有就是统防统治不到位造成的不能同期预防。稻田如果连块的话,病虫害的统防统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都知道,水稻病虫害的孢子、病菌、害虫都有着一定的扩散能力,并且对现有的农药都有一定的抗药性。而且,病虫害的防治也是有时效性的。打个比方,在一个稻田集中大面积种植的区域,只有部分区域进行了病虫害的防治,其他区域未能同期进行防治。虽然说已经防治的区域对现有的病虫害有一定的防治作用。但是在即将进入药效持续期的时候,从其他区域扩散而来的病菌、孢子以及害虫还是会对已经完成防治的地块进行危害,从而影响到实际的防治效果。对于这一点,在黑龙江的寒地稻作区表现得较为明显。虽然说已经实现了稻瘟病的统防统治,但是在虫害方面尚未达到集中化的管理。所以,在黑龙江的寒地稻作区的虫害防治也是较为频繁的。

最后就是抗药性的增加以及防治的时机、器械不到位而影响到实际的防治效果。如果您心细的话会发现,水稻种植过程中病虫害防治药剂的更新速度非常慢,十年的时间也没出现几种新型的药剂。所以,抗药性对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其次是防治时机不当。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要以防为主,减少病害、虫害对茎秆、叶片以及其他器官的损伤,毕竟损伤的部位是不能复原的。所以,要提前防治为主要的的手段;最后就是器械选择不当对病虫害防治的影响。效果最差的器械,就是传统的背负式喷雾器,其次是那种能够发烟的弥雾机。效果最好的是雾化效果相对好的植保无人机和喷药机,其次才是弥雾机和喷药泵。所以,施药器械的选择对病害防治的效果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以上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看法, 如有不当之处请海涵。

农村种植水稻病虫害反复,主要原因在哪里?

水稻种植的病害反复,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害虫的抗药性,农民对农药知识可解得不多,经常使用同一个品种的农药容易使害虫产生抗药性。就像消费者一样有个特点,觉得某个商品质量很好,就长期买那一个东西使用,但是农药就不相同了,长期使用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有很多农村人是没有意识到的。长期使用单一的农药品种,害虫产生抗药性后,杀虫效果不好的时候,农民还会跟农资经销商、农资店老板产生误会,觉得农资店老板卖假农药,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纠纷。

二、农民种水稻,为了高产,一般会大量使用化肥,化肥的使用过量,会引起水稻贪青晚熟,使水稻叶片宽大肥厚,密不透风,叶片水分过多,显得嫩绿,害虫喜欢吸食茎叶上的养分,适合病虫害的发生,容易躲避害虫,同时也容易引起病毒传播扩散。

三、病虫害的反复出现跟天气有很大关系,遇上阴雨连绵的天气,水稻田湿度过重,更适合病虫的发展。比如阴雨天气多的时期,水稻上容易产生稻瘟病、纹枯病、稻曲病、叶斑病等病害。

四、一般农药的杀虫效果好,杀卵效果不一定好,于是田间、田埂边的杂草上害虫产的卵会不断孵化,出现一代又一代的害虫,比如二化螟、三化螟,俗称钻心虫。还有就是田间地头边上的杂草上的害虫、山坡上的杂草上的害虫,其他田地的害虫,也会有害虫的成虫迁飞到水稻田里来产卵。

五、害虫的季节性迁徙和台风引起的迁徙,比如稻飞虱这种害虫。南方热带的海南,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水稻上的稻飞虱随台风迁徙到湖南,江西等地,爆发严重的稻飞虱虫害,老一辈农村人俗称火毛虫,意思被稻飞虱危害过的水稻像火烧过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