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人去,啥原因?
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什么人去,这是事实。原因呢,我觉得主要有两方面:
一、农村有儿女的老年人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觉得去养老院养老的是孤寡老人,比如我的亲戚快90岁生活已不能自理,儿女是动念想送去养老院,无奈老人死活不去,儿女又不忍强送,只好自己辛苦照顾!
二、还有的老人因为儿女不孝,自己倒是愿意去养老院,但是经济又不允许!农村老人没有退休金,儿女不给钱自己想去也去不了!
这就造成农村养老院的尴尬,能去的不愿去,想去的去不了!但我觉得这种状况应该是短期的现象,随着独生子女父母跨入老年一定会得到改变。因为目前需要去养老院的还是多子女的老人,尽管照顾也难但终归有好几个儿女分摊责任。而独生子女的父母老了就不一样了,到那时他们的经济条件也不一样了。
所以最终农村人去养老院养老也应该是趋势!
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人去,啥原因?
作为农村的养老院没有人去是什么原因?这不是明摆着吗?农村养老院里面有温暖嗎?他能够起到儿女们浓浓的情意味吗?做为农村的养老院不就是等于进去以后无儿无女了吗?有谁去关心这些老人的温暖。这并不是温度的温暖,而是浓浓的人情意的温暖。
作为要是现在的年轻人,把自己的父母老了以后,花几个钱送进自己村的养老院,也算是进到了养育之恩的回报,要是这样认为我认为这样的儿女不配来人世上走一回,因为心中没有父母恩情。做为上年纪的老人,他们绝对不是为了老了享受儿女们的回报之恩才老年生活的幸福。老年人老了以后,只要能够和儿女们住到一块,就是再苦再累,只要每天能够和自己的儿孙们共同在一块,就是生活再苦,这种享受可以说也是盛过那世上一级的享高级养老院。因为女儿是老年人的小棉袄。
现在真正对父母有孝心的人,为什么要请保母不离开家,也不愿意把父母送进条件好的农村养老院。因为这些老人在自己家总有感觉是一种温度的感觉。为什么农村有句谚语,老年人永远有种舍不得的地方,就是金窝窝,银窩窩,老婆舍不下自己的土窝窝。这就完全代替了现在为什么农村的养老院,沒有人去住的原因。因为里面没有儿女温暖,缺乏浓浓的父母情意味,吃的再好也是不知道香,就是和儿女们在一块吃的再不好,也是吃着香甜。
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人去,啥原因?
农村养老成难题确实是一个事实,而造成这个结果最主要原因还是农村养老的成本较高、补贴较少、条件落后等,那么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每年政府也是投入大量资金来进行改善,这其中就有农村养老院的形成,但题主说了,为什么农村老人很少有去农村农村养老院?小农人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
一,费用问题
农村老人的养老金一般综合在一起也就200元左右/月,但农村养老院的收取标准估计最少也要600-1000元每月,这还是相对最低的,那么剩下的钱谁来补?有儿女的还可以相对补贴一些,没有儿女或者儿女不孝的不管老人,那么老人是没有能力住养老院了,所以费用问题是一个很主要问题。
二,生活问题
农村老人一辈子田园生活习惯了,种点菜、溜个街、没事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生活非常安逸。但如果住进养老院,那么生活只能铜墙铁壁,吃饭还得听从别人安排,每天还要按时按点的生活,这对于农村老人来说约束太大,很多老人是不习惯的,所以生活问题也是主要原因。
三,心理问题
老人老了之后,心理有时候跟老小孩一样,需要人哄,需要人“骗”,但在养老院有上百位老人需要照顾,而护工也就几个人,他们多数都是没有耐心给你进行心理疏导的,有的时候强硬的态度还会造成矛盾,所以老人宁可不住养老院也不会去自讨没趣,这就是农村老人的心理问题。
通过以上这三点介绍,大家是否能理解农村老人为何不愿意去养老院了吧,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一直是咱们共同的责任,相信在未来的养老之路上,农村养老院一定会更加完善,届时农村的养老问题这就会越来越好。
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人去,啥原因?
中国农村,地大无愽,养老方式,也各有不同,在我们当地农民养老,不是随便可以进养老院养老的,必须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首先,农村养老院由乡、镇政府统一按排,养老院人员必须是五保户,这一类人每人每月有600多元固定养老金,只要进入养老院,这一笔费用全部由养老院代领,养老院负责提供五保人员正常吃,住外,每人每月发放20元/月的零用钱。
进入养老院的五保户,必须要有健康的身体,吃穿住行,生活必须要完全自理,至于那些身体有残疾,眼睛看不见,手脚不灵活还有重大疾病的是绝对不允许进入养老院养老的。如果五保户在养老院期间,突然生病,生活不能自理,从什么地方来,把他送到什么地方去。
题主说到农村建好的养老院却没有人去,在笔者当地养老院只能供五保户养老,一般农民是没有这个特权的,既然有人想去,一个月上交600多元给养老院,绝大多数家庭也承担不起这笔高额费用。
读者朋友,欢迎你们评论区留言,谢谢关注!
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人去,啥原因?
农村很多养老院都是国家直接拨款 ,地方政府不出一分钱,不建白不建,所以建设很多养老院,真正启用的很少,我们村养老院建成五年了,一直闲置,目前改成了村委会,确实用处不大,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都有儿女谁也不会把老人送到养老院,外人会耻笑你,大家说对吗?
农村养老院不同于城里,孤寡老人众多,农村都有儿女,即使没有儿女还有侄子,其他近亲属,这些人都是老人的继承人,所以农村老人不会孤单,更不会孤独。
前几天我们在村委会开会,有村民说养老院也没有用,为什么不真正用起来,我说谁出钱,一个月叫你拿一瓢玉米糁子你也急眼,我们普通的地方,没有大企业赞助,靠什么运行,说都会说,每家一个月50元能收起来吗?绝对不行,很多时候大家也是说说而已。
即使养老院开起来人也不多,农村孤寡老人都有低保,国家有救助,他们生活的很好,他们打心眼里也不想去,他们在自己家多好啊!每个月都有钱,吃喝不愁,时不时还有政府人员探望,确实很幸福。
真正自费建养老院的不多,都是国家无偿投资的,再说农村根本没有必要,一般老人都有房有院子,亲属都是继承人,实在没有很亲近的,往下排,找远一点的,大家都乐意继承,毕竟现在宅基地太紧张了,所以农村老人养老根本没有问题,大家说对吗?
农村养老成难题,建好的养老院却没人去,啥原因?
随着人们生活压力的越来越大,农村老龄化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老大难。即使到这种份上,也没有多少老年人愿意去养老院生活。
为什么农村老年人即使在家艰难生活,也不愿意去建好的养老院呢?这个问题要从几个方面去分析一下:
一、对于老年人而言,养老院永远也没有家的感觉。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儿。老年人一辈子守着自己的老院辛苦生活,这里是他们的根,有他们一辈子的念想。他们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农村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可是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简朴生活。现在老了失去劳动能力了,如果让他们离开家去养老院生活,那对于老年人来说是很残忍的。
因为他们一辈子生儿育女、含辛茹苦地把儿女养大。现在他们老了,正是需要儿女照顾、嘘寒问暖的时候,却把他们送去陌生的养老院度过晚年。那么他们从内心里就会有一种被儿女嫌弃的感觉,先别说农村养老院的条件怎么样?就老年人在那里生活,他们怎么也感觉不到亲情的温暖。难道这就是儿女报答他们养育之恩的方式吗?
二、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必须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你们养我小,我养你们老。不管到什么时候,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一直根深蒂固植入老百姓的血液里。虽然随着社会发展、人类的进步,现在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稍微有所改变。农村老年人只要自己有劳动能力的,大部分还是自食其力,不愿意给儿女增加太大的经济负担。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可是对于一些失去劳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时候他们更需要儿女在床前伺候吃喝拉撒。如果这个时候儿女都不在父母面前尽孝,那这辈子还拿什么去回报父母呢?所以年轻人但凡有些经济能力,也不会随便把父母送到敬老院去。只要有自己一口吃的,也也绝对不可能饿着父母。当然对于一些不孝顺的儿女,那就另当别论了。
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只有通过言传身教,才能给儿女树立好的榜样。百善孝为先,父母就是活着的佛。正所谓:敬天敬地敬父母。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作为一个心地善良的农村百姓,不管你的家庭情况如何?也要给父母的晚年生活,提供最基本的温饱问题。他们年纪大了,对儿女没有很多要求,儿女做的微不足道的一点小事他们就很容易满足。所以年轻人在这个时候更应该照顾好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因为现在的他们,就是年轻人的明天。
俗话说:老猫尿屋檐,辈辈往下传。年轻人也只有现在做到真正的言传身教,才会更容易给儿女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让他们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正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你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深深地烙在孩子们幼小的内心。用句土话说:就是你现在怎么对待你的父母,将来你的孩子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来对待你。
所以有些年轻人即使想把父母送养老院,也会从社会角度等各方面去考虑。且不说自己的儿女以后对自己怎么样?就是周围的亲戚邻居,都会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别人吐点唾沫腥子都能把他给淹死。因为对于农村人来说,送进养老院的大都是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如果有儿有女的家庭,也把父母送进养老院,那作为年轻人,你还怎么在街面上混啊?
所以综合以上几种情况,虽然现在农村的养老问题成为大难题,但是农村年轻人综合各种方面的因素考虑,也绝不会把老人送进养老院。当然,对于一些特殊地区、特殊情况的家庭,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水云间小赵,以上是我个人观点,仅供朋友参考。欢迎关注我+评论,共同探讨三农话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