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今天在晚市上购买了一个西瓜,看着挺精神的一个西瓜,价格是一块钱一斤,主要是家里孩子想着吃,也就没有看其他的西瓜摊贩儿,挑选了一个中溜个西瓜,十五块钱。晚市上的习惯价格一般是看货的,方正精神的习惯价格一般都不低,在一块多点儿,但是有的西瓜便宜一些,八毛钱吧,按照老百姓的购买习惯,有便宜的西瓜没有人卖贵的。
我们本地地头的西瓜批发一般四五毛钱,但是需要挑选的不能太严格,否则给种植户截留的习惯太多,种植户闹不好会赔本。所以从我接触的西瓜市场价格来看,三四五毛钱的地头收瓜是可能的,如果不进超市销售的话,现在西瓜很难买到三块钱一斤。现在已经到了吃西瓜的季节但是西瓜价格不便宜,种植户挣钱少,钱都跑到了中间商手里。
敲个黑板: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很多人看到这里心中一定在愤愤不平,认为倒卖西瓜的中间商太黑,一边是疯狂压低种植户的卖瓜价格让种植户挣不了钱,一边疯狂涨价尽可能让消费者多掏钱,可以说两头收钱,卖西瓜简直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其实很多时候真不是这个样子,西瓜中间商贩有些时候赚钱也不多。
- 现在的西瓜一般都是销往外地,很少有直接本地销售的,主要因素就是本地销售西瓜不赚钱,种植户更希望有人批量收瓜,这样即便有结余也方便本地销售。西瓜运输过程中需要很多的运费,西瓜一上道运费和路损以及销售损伤,都需要从好瓜中把钱挣回来,所以西瓜的价格也就上涨了。
- 认识一个倒腾西瓜的朋友,开着一个大货车从内蒙或者东北拉瓜,一个夏天的前半截基本上都挣钱,但是越到夏末挣钱越难,主要是后期西瓜就不好卖出去了,吃西瓜的人少,所以到最后一趟拉瓜的时候,一般都是不去或者降价销售,总之最后一次一车瓜基本上不赚钱,但是有时候不去拉瓜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也难啊!
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中间商赚差价哈哈哈!零售贩子把钱赚了!
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农产品产销的环节中,有很多令人感到特别诧异的事情,一方面是市场上终端的水果销售价格过高,草莓26元一斤,提子29元一斤,一个西瓜30元,荔枝一斤要60元,反正是各种水果价格越来越贵,按这个销售价格来看,农户和经销商的利润应该很高,可以赚不少钱,但是真实的结果却是,这两类人都不会有太高的收益,那么到底钱被谁赚了呢?
首先是农民不赚钱,我国的农村的土地经营现状决定了农户种植的特点,家家户户都是小规模农户经营,一些农民你家种三分地,我家种半亩地的西瓜,规模都比较小,同时产品质量也参差不齐,由于种植规模小,销售的渠道也不畅通,谁也无法决定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且销售的渠道比较单一。只能等到收获的时候,由农产品贩子来决定价格,农产品贩子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极力压低农产品价格,所以在田间地头能西瓜能卖上3毛一斤也算不错的行情了,有的时候当地种植户较多的时候,很多西瓜卖不出去,都有直接烂在地里的现象。
再有就是我国农产品的流通环节特别多,造成了整个流通的成本特别高,成千上万的小商贩,将农产品拉到产地的批发市场,经过流通环节的商贩,拉到销售地的批发市场,然后再通过批发零售环节直接销售到普通消费者的手里,这其中要最少经过6-7层的环节。
每个环节都要面临着物流和仓储过程中带来的各种非常大的损耗,加上每个环节都要增加一部门利润空间,所以最后导致了农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升,每个环节所增加的成本大约在30%左右,每个环节都要赚钱,所有的环节利润加起来也就造成了终端销售价格的大幅度提升。
再有生鲜水果都有容易腐烂和季节性、地域性的特点,这就使得生鲜食品在储藏和市场运输环节要具有非常高的要求,由于我国的生鲜水果储藏和加工技术的落后,导致了生鲜食品的腐烂损失非常大,有数据显示我国的水果腐烂率在25-30%左右,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损失率仅为1.7-5%,这么多的损害自然要增加在水果的成本里,最后由消费者来掏钱买单。
所以通过以上数据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个西瓜在田间地头才3毛一斤,但是最后到消费者的手里却达到了3元一斤,并且农民和最终的销售商的利润空间都不会很高。
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欢迎大家交流,更多农村精彩,欢迎关注。
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农产品销售是农民最头痛的一件烦心事,种多了又担心卖不出去,种少了又赚不到钱,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元,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其实,在市场经济时代,农产品销售往往由经销商统一收购,然后在批发市场批发。
小商贩从批发市场去拿货,再拿去市场零售,这意味着一个农产品至少要经过两次转手,才能真正到销费者手中,第一级经销商,主要靠走量赚钱,一般利剩不太大,但销售数量大,靠的是薄利多销。二级经销商,每天销量数量不多,主要靠差价赚钱,也就是0、3元/斤的西瓜,到了消费者手里变成了3元/斤的西瓜。
俗话讲“养猪的,不如卖肉的”,是有一定道理的,其实你不要小看那些小商贩,他们无论是卖肉的,还是卖蔬菜、水果的,只要地理位置好,一天赚200~300元根本不成问题,笔者一个朋友,他俩夫妻在市区一个小菜市场,利用小摊位卖猪肉,做了十多年生意,如今买了两套楼房,赚了一百多万,生意虽小,利润空间极大。
尽管做小生意赚钱,其实也是很辛苦的,一般晚上8~9点钟要去批发市场拿货,早上天刚亮,又要起床去摆摊,日复一日,没有星期天,没有节假日,赚的钱真的不容易,都是辛苦💰。
读者朋友,你们如何看待这件事,欢迎大家留言讨论,谢谢关注!
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还有很多隐性的成本没看到
一级批发商道地头收上来,加点利润,当然要出运费,成6毛
二级批发商从一级那里批过来,加点利润,再加点运费,价格成了1.2块
水果店在批过来,这个加上自己的利润,还有分摊的房租,损耗,运费,就变成了3块
要说赚,都赚了,但赚的都不是太多,走的是量
社会就是这样运转的
消费者开着车到地头买3毛钱的瓜,油费你算了吗?
而且你卖个十个八个的,也按不了3毛
除了微薄的利润,我想大部分花在了运费和房租成本上
地头3毛钱的西瓜,城里卖3块,消费者买不起,钱被谁赚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整个农产品产业链中农民在最低端,收益也是最低的。地头0.2-0.3元的西瓜、大蒜为什么摇身一变在超市、专卖店3-4元了呢?其实很简单:一、大型商超直釆,需要车辆运输费、过路费、超市人工费、损耗(含退换货等)以及缴纳增值税、平摊租金等等支出,因此算下来超市农产品最后净利润大多不到10%;二、专卖店或摊位零售,需要的环节比商超直釆还要多农贸市场批发、市内短途运输,优势是人工成本、租金比商标低,净利润一般比商超稍高。算下来,农产品增值主要在中间环节,因此要提高农民收入、降低终端销售价格的关键是直接打通产销,减少中间环节的同时降低税率,并培养、扶持农民充分利用电商平台;加速推进订单农业、直供等模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