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谢谢邀请!这种现象确实普遍存在。至于为什么,细说其中有多种因素促成,尤其是心理因素。
一、从农村走出来的人员
一般从农村走出来的,多是通过上学,学业有成,入伍参军提干、或有其他社会人际关系等途径走出农村的,及打工创业成功,最后有了相应的工作在城里或外乡安家落户的。
这类人群,如果农村尚有父母、及兄弟姐妹等亲属的,短时间内是和村里保持来往关系的。时间长了,老人去世,其亲属各自成家立业,各过各的日子,逐渐就乡情乡谊淡薄了。
这类从农村出去在外安居乐业的人群,思想观念意识也不尽相同。大致有两种:一种人思想蜕变,觉得自己“身分”高了,有“本事”了。对乡亲旧友光屁股一起长大的伙伴,从心理上产生了“瞧不起”的小市民思想,因此无心回村见父老乡亲。
第二类思想是,有一丝担心,自怕乡邻们说自己“能耐”了,怕自己回村去有意“炫耀”或“露摆、显摆”。因而就避讳,尽量少回农村了。
还有少数人,虽然身居繁华闹市,但狭小的个人私心杂念不减。自己不想再和农村乡友打交道,更对农村的乡亲旧友亲戚来城里有事找他不感兴趣,甚至反感。更甭提主动和乡亲来往了。
但有的从农村出来的的成功人士,始终有着浓浓的乡情乡谊的,会逢年过节或“清明”寒节时回农村老家和父老乡亲盘谈唠嗑的。除非居住过远的外地或外国,那就基本渺无音讯了。即是死也是客死他乡,骨灰都不待进祖坟了。
二、始终是农村人的心理心态
农村人自认自己不沾弦,因而对那些从农村走出来的成功人才也并不很“热情”,好像人家有“本事”巴结人家似滴,所以,有这种“自堪形秽”的想法,就不愿和“本事”人打交道。
尤其是什么同学、战友、同事等“聚会”等场合,身为农村的人就不愿意参加此类“活动”,觉得已不是同路人了。更有个别的有“本事”的人,说几句很伤人的话,农村人更觉得无趣至极。
以上就是,为什么从农村走出来的的成功人士,往往都不愿意再和农村人打交道互相来往的基本原因。但什么事也不是绝对的,身居高官,始终不忘父老乡亲的人也大有人在。各自安好为之吧!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因为我正好是此类人,所以来回答一下我是怎么想的。
我祖上几辈都是农民,小时家境很不好,在村里也是比较差的那种。
小时候,我的学费都交不起,我还记得母亲低声下气去求人的样子。农民也不都是纯朴的,农村也有鄙视链,我们处于下端。也正因如此,我才努力挣钱,在外买了房。因为没受过什么村恩,自然也没什么要报答村里的意思。
我性格本身也不是很喜欢热闹,对吃吃喝喝打牌这些不感兴趣,而喜好跑步健身写字,这些爱好本身在农村就属另类。
我也曾想过加入他们,但发现他们每天就是想着去哪里玩,哪里搞野味,哪里吃喝,心思都不在事业上。
我并没有瞧不起谁,但村里的小伙伴们自己有自尊心,越穷的人自尊心越重,一个不小心就会伤到人家,不能开玩笑。我试过一次跟一个未婚同学开玩笑,结果对方发火了。我才知道要小心说话。
有时,我讲一些很正常的事情,像关于车子的,我以为很平常,但对于没有车的小伙伴,内心里可能就会多想。
事实上,我三十四岁,不单是跟村里的人往来少,跟外面的人也没多少往来。
人生是一个过程,不同的阶段遇到不同的人,都很正常。我现在认识的朋友,一认识就知道我的身份,他们会接受我这个身份。
但从小一起长大的,或看着我长大的,他们心里会不平衡,因为以前的我比他们差那么多,现在又比他们好那么多。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讲下我的经历来告诉大家,有来往,有奉献不是好事。人性是很复杂的,冷淡是最终归宿。为什么?因为有种人刻薄寡恩、有种人得寸进尺,他们的关系就是对方眼里的老乡。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完全是两种人性。
我是从小山村出来的。
相比大多数人来说,我敢保证,一定回馈过,但最终也免不了‘大道朝天’。
我们村只有四十多户人家,所在的地方,整条山沟里有二十多个村子,少的村子就十户人家,分两个大队。
所以,严格算起来就是两个村子。
从沟口往里数,每个村子都有亲戚。
2000年高考,考上了北京一个211大学,学电气自动化。
不仅是整条沟里的希望,更是镇里史上唯二的重点大学。
荣誉该有的都有了。戴着红花参加了无数次会议。
虽然我是在市里读的高中,大学第一年的学费是镇里、县里奖励的。
父母也得到了巨大的荣誉,每天开心的不得了。
在我上大学期间,老家短时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山西嘛,正值煤炭黄金十年的开始。
周边建设了好多大型工厂,老家的人很容易找工作,老乡们也逐渐富裕起来。
04年毕业后,参加了北京的一次考试。没戏,回到了老家。
不是找不到工作,可能是乡土情结严重,也可能是觉得自己竞争力不行。
我自荐到了离家30公里外的同县一个镇大工厂里。
公司是合营混合企业。煤炭、铸造加工、冶炼,规模很大,管理层很少,有技术的人更少。
虽然我那时候不知道一个成熟的工厂是怎么培养技术人才的,但肯定不是遇到稍微难一点的故障就‘呼叫厂家’。
尤其是到了06年以后,逐步使用集控自动化的设备。
本人就像是‘风口的猪’,想不起飞都不行。
一年一个级别,到09年底,设备两次技改以后,我已经是厂里的技术负责人。
又一年,只差厂长半级,止步于此,短时间肯定不会再上。
而且,技术优势下,自然的,工作中我很‘任性’、很‘霸气’、很‘超然’,可能是技术出身的天然性格吧。
但我是本地人,私下里跟员工们关系很好,一方水土一方人嘛,大家的脾性还是一样的。
自从做管理开始,村里、沟里、和原先镇里的人总是来找工作。
没有拒绝过,从来没有。
厂里领导看在我的面子上,只要体检合格的都会安排工作。
全厂四千多员工,至少有五百人是我介绍来的。
而且原来镇里统计失业人数,不认识的也经常联系我就业,几年下来,公司其他兄弟企业,也介绍了不少人。
对我有没有用?也可能有吧,最起码在老镇里,口碑不错。
虽然我是个技术副总,感觉员工们给的尊重是足够的,‘绝对’赛过常务。
到哪儿都有人打招呼问好。镇里、县城,认识我的人很多。
这只是一点基本‘来往’,对他们来说就是找个工作,对我来说就是‘介绍个工作’,没有一点‘麻烦’,何乐而不为!?
人,都是要进步的。
当他们求你做组长、队长、车间主任的时候,麻烦就来了。
还有的人跟领导闹别扭,还要来找我,闹得我和他领导很别扭。
开始我还了解一下,次数多了之后,不再管他们,介绍工作可以,仅此而已。
我不可能向每个人解释一遍为什么,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接或挂掉电话,随你怎么想。
然后,你会发现,他们,都是长辈们转了几代的亲戚,表舅、表叔、表哥,只要想论,总能论出点血缘关系。
我能怎么办?
唯一的选择就是沉默。
也有真的优秀的亲戚,出现这么几个,对我来说,真不是好事,会让别人更加眼红。
那我还能阻碍人家进步吗!?
本来是好事,对我来说却很难受,这其中的别扭,谁能理解?谁管你?
大概10年,想做点副业。
我们那小镇,地理位置实在……不知怎么说……老天不赏饭啊。
周边全是煤矿、企业,就我们那个镇没有。
一圈山,围得死死的,只有镇边一条国道快速通过。
不知道哪个多嘴的乱说,我想跟朋友们弄个机械加工厂。
人家来请了……没法拒绝。(有人理解吗?)
结果,供应链就在身边不做,跑到老家镇里弄了个加工厂。
虽然不远,30公里也是一个成本啊,而且不在身边也照顾不来,后来又弄了个汽修站,几个小养殖场。
赔倒是也没赔,赚嘛也扯不上。
养活了几十个好吃懒做的员工倒是真的。
还提升了一点点、就一点点GDP?可能吧!
以上的情况,两三年后,对我来说,越来越感觉是在‘没事找抽’。
好处没有,尽是膈应人的事情。
慰问孤寡老人、资助贫困生、帮贫困户就业……
当然,在有限的范围内,肯定是愿意做的。
但不能让我感觉到吃力吧?更不能塞过来完成任务吧?
我只是个小人物、一个工程师,不是企业家,社会责任可以抗,也应该抗,但……
15年初我就把厂关了。
这是经济方面的事,大度一点,说到底是身外之物,也没真的计较什么,就是单纯的力不从心。
毕竟我还有正经的工作要做。
另一个问答里,我详细说过人脉圈这个事。
我很幸运,一个本地人,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生,一个两万人企业的高管。
这三个要素缺一个都进不了“区域精英”这个圈子。
开工厂的钱哪来的?我刚上几年班能有这么多钱吗?即使我不在乎,朋友们也要挣钱的呀。
供应渠道哪来的?销售渠道哪来的?
这都是人脉……
老家的亲戚、朋友,他们所有的人,对这个是毫无帮助的,只会索求,不停的索求。
我只是个凡人,有自己的圈子需要维持,有自己的朋友相处,大家互相帮忙才能更进一步。
他们,不行……
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哪有时间、精力、经济基础去照顾‘一群人’?
不是我不愿意,是我‘顾不上’。
即使再大度一点,也改变不了这个事实,这是客观条件,凡人改变不了。
冷淡,是最终的归宿。
我是15年从老家离职的。
之前已经有人说不好听的话了,就是邻里乡亲的闲言碎语,再不计较,也很伤人的。
“让他给找个工作,就让我去扛重物。”
“别人欺负我们XX人,就是扫他的面子,他也不敢惹人家。”
“他可不管你,让他找工作也是个烂工作。”
“跟他爸妈还是朋友呢,一点人情也不讲。”
“小时候还来过家里吃饭呢,都不认识了。”
……
离职后,我回到了北京工作。
为什么离职,没有任何负面原因。何况我在老家过的总体上比较‘安逸’。
就是自己想更进一步,优秀的朋友和同学太多了。
老家已经没有更高的空间了。
除了小打小闹,真的没意思,很没意思。
离得远了,就不没有来往了?
不是,我真不是那样的人。
公司里高管有公益基金,只要是镇里上大学的,不管他们家庭条件如何,我都给过一部分助学资金。
低保户、高龄老人,也委托别人在过年送过几百的慰问。
毕竟这个习惯有一段时间了,就这,总有不满足的人。
一个大专,骗我是本科,骗我家里如何如何困难,要三年学费的……
真困难,你明说,我又不会一点不管,真不在乎那一点点。
还有家人得病,叨叨着说半天困难,就是要点钱。
有时候我都怀疑,他们眼里,我就是沟里出来的只羊,有事没事总想来薅一薅。
关键这毛病还TM是我惯出来的!!!
你说晦气不晦气!?
你说火大不火大!?
16年,更是草率地做了一个悔恨的决定。
过年,村里要给60岁以上的老人发点福利。
村长是亲戚,刚上任要展示一点实力……
好吧,我支持。按人数每人给了200.
没求你们感谢吧?
结果呢?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除了身边近一点的亲戚,没一个说好话的。
都是诋毁的人,钱那么多,也好意思给200?打发叫花子呢?
我不知道他们脑子是怎么理解的,只能说,这就是人性……
我只是个苦哈哈,从头到尾只是认识的朋友多、同学多,比起父母才会有一点点进步。
不是成仙了,非得带着你们一起升天。
当断不断,除了亲戚的电话,以后凡是机构和村里的电话,让做…帮…办…协…任何事,都拒绝。
两三年下来,再也不联系我做这做那了。
亲戚还是亲戚,老乡还是老乡。
都回归了该有的位置。
他们不再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我也不会再主动帮忙什么。
各过各的生活。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我想,我还是有点能力,相对付出过的。
这都没落个好!还让别人怎样?
我敢保证,以后沟里再有我这样的人,他们试都不会试了。
农村出来的,大部分人是愿意帮老乡忙的,尤其是村里的。
但个人能力有限,能帮到的始终是少数。
有求的永远是多数,说闲话的永远没有说好话的多。
题主说回避?真不是,这种低端情绪我认为一般不会出现。
高中火箭班同学们,大都也是从其他县村里出来的。我们的感受都一样,就像我在上面说的,很多很多事,总结起来只有三个字——顾不上。
至于偏见,这是个哲学问题,心有偏见的人才会看见偏见。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我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典型代表。我在我们村,学历最高,硕士研究生;学校最好,人民大学;级别最高,正科,相当于我们老家县城里面的局长、镇街一把手;娶了个青岛媳妇,落户成了青岛人,房子是206平米。基于以上几点原因,我觉得我比村里的人混得强一些,也属于走出来的人才吧,那么我简单谈谈为什么我很少和村里人有来往。
一是怕被村里人麻烦。因为我在青岛这边的市政府上班,所以村里的人都以为我能耐很大,什么事都能办。记得前些年,老年的一个哥来找我,让我给青岛这边的一个朋友弄几十亩建设用地,我的天,这种事我能办了?没办成以后,我哥估计对我有看法。过了没几个月,我这哥又来找我,让我给他这位朋友弄一套经济适用房。可是我哥的这位朋友一点都不够条件,我怎么可能去违规办理呢?这下可好,两件事都没给我哥办成。我哥在村里就说我不地道,不给办事,看不起人。可是我是真办不了啊!怎么就没人理解呢?我是谁啊,就一普通工作人员罢了!自打那以后我是唯恐避之不及村里人啊!
二是怕被村里亲戚麻烦。这个我要单独拿出来说。之前过年回家的时候,跟我几个亲叔喝酒聊天。喝多了以后,我就开始吹牛,说我认识我们县的副书记,三把手,是我同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没出几个月,我几个叔都给我轮流打电话,说是要让我给县领导打个招呼,给自己的孩子解决就业问题,还有的要求我给打个电话帮忙要债,让我帮忙解决孩子上学等问题的,我简直快疯了!我跟我这位同学就是一般关系啊,人家顶多能帮我,哪能去帮我亲戚?这不是开玩笑嘛?我就因为回老家村里多说了一句话,这才给自己招来那么多是非,真是言多必失啊!在老家村里人面前,我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多吹一个牛!
三是没啥共同语言。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都是有能力、有本事、有学问的人。这些人的三观、思想、文化、财力、实力等都已经明显和村里人不一样了。说得不好听点,就是聊不到一块去了,没啥话可怜,早已经不是一路人了。这就叫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三是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看不起村里人。这就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差不多。觉得自己牛了,有身份了,有地位了,哪里还能瞧得起村里的人?哪怕是光屁股长大的,也不行。这些人有用就靠拢,没用就疏远。对他们来说,村里的人大都没什么能耐,跟他们来往对自己有啥帮助?说不定竟添乱,还帮倒忙!
四是避讳。自己从农村走出来,已经算成功人士了。跟村里人交往多了,难免会让村里人觉得你是在显摆,在炫耀,在嘚瑟,因此为避讳,只好敬而远之、退而求其次。
五是跟村里人的思想也有关系。这种事也不仅仅是走出来的人不愿搭理村里人,也存在着村里人不愿搭理走出来的人的现象。为啥呢?这就叫仇视心理或者自卑心理。村里人觉得你走出去就走出去呗,你以为你走出去我就要去巴结你?我偏不!还有就是村里人觉得自卑,已经不是一路人了,干嘛还要来往。
六是这也带有一定的必然性。你像我爷爷奶奶在的时候,我经常跟我一些叔逢年过节的坐一起吃个饭,加深下感情,可是当老人不在的时候,自然就跟叔疏远了,更不用提他们的孩子了,好几年都不带见一次的。大多时候,大家都很忙,各有各的家庭、事业,自然而然就鲜有来往了。
最后想说,从村里走出来的这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了,都对自己的家乡有着一定的浓浓情结,毕竟自己的童年、少年都是在村里度过的。你像我,我也思念我的家乡,我的村落,但是我混得确实不咋地。假如在外混的确实不错,到了一定阶段真的更愿意回村子里看看、瞅瞅,这就是落叶归根的情怀啊,也算是功成名就了。
你们认为呢?感谢阅读,欢迎关注我,谢谢。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我们村有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县城小学当了教师,六年后当了校长。我们农村学生读书都是按区域划分的,校长所属的小学是县城的重点小学,村里很多家长都想托关系进校长的学校。
村里有一个人请校长帮忙,希望能进校长的学校,校长同意了,他帮了村里人的忙,没有收一分钱。
后来,村里其他人知道校长帮了村里那个人后,纷纷打电话给校长,要他帮忙。校长说没有那么大的能耐,毕竟私心不能太重,太重管理层会有意见的。后来校长把手机关机了,换了新号码。有的人拿着礼品去了校长农村的家,校长嘱咐家里的爸妈不要答应村里人,更不要拿他们的礼品。
村里人被拒绝后,个个在背后说校长的坏话,说当官了就忘记了村里人,连个小忙都不帮,摆起官架子了。
校长放假回到村里,很多人看到他眼色都变了,打招呼也是象征性的,没有以前热情了,我觉得造成这种情况由以下原因:
1. 没有站在对方的位置思考,校长不是万能的,私心太重容易引起管理层的不满,而农村人认为当官的都是万能的,没有体会到当官其实也有难处。
2. 在农村,帮一个不帮另一个人,农村人就会说闲话,甚至说坏话,这样就会更容易产生矛盾。最后就是不来往。
我个人觉得帮人是情分,不帮是本分,很多人不理解,特别是农村人。
农村走出来的大部分人才为什么很少和村上有来往?
自问自答!分享两个身边的例子,算是抛砖引玉,供朋友们闲余一乐。
一,村上有人担任学区校长,可最先倒闭的是自己村上的小学。
我们村上有很早的办学历史,也是周围村庄里面为数不多的出过绅士和地主的村庄。最早的学堂设在村上的庙院里,学子们在庙院大殿读书。
据说,我们村上的绅士是方圆百里惟一的读书人。农村每逢过年要给先人烧冥币。冥币用纸包好,还得在上面写字,农村称之为“符纸”。大意是烧化给某某亡人的,以免被错投给别的亡人,相当于如今的投送快递时注明收件人的地址姓名等。
因为方圆没有能“符纸”的人,就不得不求助于我们村上的绅士。而绅士老爷也是个“亮豁”人。把所有的纸包上的收件人都写成了自家的祖宗。这事竟持续了好多年!
后来成立民办小学,周围村庄的孩子也到我们学校上学。那时间是民办教师代课,每年家家还分摊收集些小麦做为老师的报酬。那时间的老师真的是一层天:行为处事有底线,有原则。威而不怒,诲人不倦。虽然刻板却不失师之风范!村小学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各项活动,都一直在乡镇名列前茅。
我们村学校开始颓废大约是在村上开始有公派教师和村上人担任学区校长以后。那时间考取个大专师范生就已经很吃香了。我们村又连续考出了多名师范生,在学区任教,有人还升任学区领导职务。村上人都说,我们村还真是文化之村,善出老师,村上办学大有希望。
可事实是,随着民办教师的转正或调离,村上开始缺少师资。教学质量随之下降,学生逐渐转学进了城市,学校最终成了乡镇里最先倒闭的小学。
那时间,我在村小学带了两年课。学校没有一个乡聘或县聘教师。我这个每年400元报酬的村聘老师,有近一年多时间,一个人带着四个年级两个复式班的课程。没有办公费,没有桌凳,什么都没有。
后来听说,校长还是偏向我们村上学校的。学区淘汰下来的旧桌凳优先分配给了我们村学校。我自己在“六一”节表演了一段节目,校长还非得给我评个奖。但是,村干部却嫌那些桌凳是旧的,不满意。先是赶走了村上的一名老教师,后来又给校长家属多划农田基建任务。说你拿公家工资,凭什么要全村人替你完任务?还拿计划生育威胁校长,扬言要砸校长的饭碗!
从那以后,我们村上的干部就和校长弄掰了。各种待遇也大打折扣,困难更是无人解决。村民们事后嘲笑说,村上出了个校长,就把办了多年的学校关闭了,要是再出个大人物,还能有活路?
二,难得出了一个县长,几十年却没见过其人一面。
我们村上出的最大的官算是个县长吧。具体在哪个地方任职,众说不一。因为我们压根就没见过其人。久而久之,很多人甚至不知有其人存在。
县长是我们村上最早地主家的后代,曾经在没有退休之前来过村里一次。那时间,有个老人喊着县长的小名,说,我还曾经抱过你,记得不?县长扶了扶眼镜,面无表情,口中哼哼了几声,再无下文。从那以后,直至退休至今,再没回过村里。
县长的夫人在地区扶贫办工作。我们村上那时是县农牧局对口扶贫的,给村上的扶贫物资也不少。有人说,和县长走动走动,拉拉关系,看能不能给村上弄个扶贫项目什么的!
村上有老人就说了:县长是人家的县长,是人家祖先的积修,与村上人何干?别说人家县长不理你,想想村上人是怎么样对待县长家人的!
怎么样对待的?打问再三,才得出答案:县长家是地主成份,村里没收了全部家产,批斗时父亲母亲被逼死。如此说来,和村庄没有感情,没有来往也算是正常不过的了!
又加之,县长来我们村上那年,恰遇一场百年不遇的雹灾,庄稼颗粒无收。有人说,全是县长惹的祸。“官不入民宅”,县长回乡,灾害自来。从那以后,县长就真的没有再回来过。从此:县长不知村里有人,村上不闻县长其人!各行其事,互不打扰!
村庄就像一棵树,历经风雨,结出了许多境遇不一的果实。果实成熟了,各有各的落点和归宿。很难因为是一棵树上的果实就必须要根蔓相连。过去事例,因果种种,孰是孰非,很难评说。万般自有因果,存在的也许是必然的。您说呢?
@木火同明农村人说农村事。以上事例,权当故事听吧!您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例子,分享出来可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