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遇到哪些农村趣事,大家分享一下?
大集体时,农村人们干活休息时,没有什么娱乐,几个妇女开玩笑,把一妇女的裤腰提上来,把头装在里面用绳子捆牢。几个女人用小泥块打着取乐,其中还有一位大姑娘,那时的妇女基本都没有多少文化,不懂知识。当时好多人穿的都是土布缝的卡腰裤子,裤腰又长又大。嬉闹够了,打开一看,人已死了,闭死了。死者丈夫扬言要报案,说让这几个人去坐牢,几个妇女吓倒了,有人提出和解,私了。
那个年代的人懂法的不多,有的说要陪命,有的说要坐牢,陪钱更拿不出来钱。经过和死者丈夫商量,凡参与的几个妇女一人到死者丈夫家住一个月,名义上是做家务,实际就是陪睡一个月。最后轮到未婚姑娘,一月满后死者丈夫不让她走,要她长期留下做她老婆,姑娘家不愿意。这件事才暴露了,警察直接把死者丈夫抓了,还判了刑,这起发生在农村的愚昧荒塘事登上了法制报,警示人们开玩笑要有度。事情过去了几十年了,已经被人们淡忘了,今天写岀来有点像聊斋故事,其实是荒塘年代的荒塘事。
你们遇到哪些农村趣事,大家分享一下?
表姐进村
呵呵😄
在那个物质很贫乏的年代,农村小伙子们在田间地头,总是以一些玩笑来填补心中的空白。
一天,几个小伙正在耪地,他们说如果谁看到从远处来的美女,就是自己的未来的媳妇!大家一致赞成!
一会儿从远处走来一个穿红衣服的女子,小杜眼尖说我看到一个大美女!大家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朦胧中真是漂亮,大家对小杜真是羡慕嫉妒恨!
下班都回家了,小杜一推门,哇!是表姐,穿着一件小红袄,小杜惊呆了,结结巴巴地说不出话来了!表姐跟他说啥一句都没听进去,脑袋都大啦!
下午上班时他垂着头很失落,大家问他缘由,他不会撒谎,就合盘端出来了,大家笑得前仰后合,把树上的小鸟都惊飞了!
呵呵😄
你们遇到哪些农村趣事,大家分享一下?
在农村农忙时,每逢天气恶化为了抢收,为动员更多人参加抢收,生产队会负责安排中午饭,为了这顿饭,老老小小都相爭出工,中午吃饭时候,那些家里有小孩的妇女,用农村人常常掛在嘴边的“头碗满,二碗半,三碗比山高”的盛饭方式,将第三碗比山高的饭一边假吃,一边往家里走,其目的是要把饭带回家给在家里比较小的孩子吃,致有时吃慢点的人盛不到饭,男人一般都不计较,无意见,但那些家里没有小孩的妇女意见很大,在饥寒交迫的年代,仅仅是为了一碗饭,有时还会吵得不可开交,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多吃一口饭,母爱的伟大体现得淋离尽致,生产队长看后叹口气说,田螺为仔死,以后多下几斤米算了。
你们遇到哪些农村趣事,大家分享一下?
有幸参加一个乡村婚礼,是夫家的一位表兄娶儿媳妇,新鲜好奇之余,记下些有趣的事情,和朋友们分享。
(一)农家小院
走进农家小院,眼前不由得一亮,这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院子,地方不大,有四五分地左右,四四方方,街门朝院子西侧开,所以一进院子先入眼的是东面的三间厦房。浅浅的东厦房里堆放着一大堆晒干了的玉茭,靠墙还立着十来个橙色的弯弯的大东瓜,看着就沉甸甸的,一个足有六七斤重。墙上挂着几辫辣椒几辫大蒜几辫晒过的豆角,摞放着的玉茭上面还摊着一些切好干透的红白萝卜丝,门背后是两大筐土豆,好家伙,这大的土豆,城里市面上见都没见过这样个头的土豆。
正面是一色的红砖大瓦房,有三个房间,中间的有三间的样子,两侧的各有两间多。中间正房显然是客厅,摆了两个大沙发,两对小沙发,一溜早已经过时的组合柜,没有放床的地方,看来客厅是不睡人的。
主人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女儿,也用不了很多的房间。东边是主人和女儿的卧房,那西边没问题是新房了。新房是个套间,外屋摆着几样家俱,是那种镶花边的朱红色的电视柜和书柜,沙发是皮质兼布艺的样式,花里忽哨的,看着让人眼晕。里屋放着一张大床,只铺了棕垫,没铺床单,许是怕闹房的人弄脏了吧。一个四门的和电视柜一种风格的衣柜,颜色怪怪的,样子也怪怪的,呵呵,我可不敢恭维新人的眼力,也许在他们的眼里,这些款式就是最流行的了。
新房里最显眼的是一对新人的结婚照片,在电视柜上斜斜的靠着,吸引着来看新房的人们。和城里人一样,现在村上的年轻人结婚,婚礼照是必有的。诺大的相片上,新郎官傻傻的笑着,笨拙地搂着身边的女孩,穿着白色婚纱的新娘子倒是蛮俊的,大大方方的靠在新郎怀里,俏俏的瓜籽脸笑得像一朵花。
院子里人来人往,扭身回头都是村里人。农村办喜事就是这点好,一家办事,全村人来凑热闹,不论远亲还是近邻,都爱跟着看红火。村上嘛,平时也没个什么娱乐,最大的热闹也就是红白喜事了。你看这娶媳妇的院子里,人人脸上都笑呵呵的,好象来的人都跟着沾了喜气了。
院当中支着一口相当大的铁锅,黑黢黢的锅沿,也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年了,请来的大师付穿着同样黑黢黢的围裙,正在炒吃喜面的卤子。菜看上去很诱人,豆角,豆腐,海带,土豆,胡萝卜,黄豆芽,麻叶白菜,各色新鲜菜蔬在大铁锅里油亮亮地跳着,满院飘着香气。
东厦房的拐角,还有一个小灶房,简单地搭了一张案板,一个铁架子上放着个液化气炉子,灶边放着的一溜盆子里放着各种切好的菜,哦,明白了,这是炒盘子的地方,村里人现在富了,都是先上酒席再吃喜面,比城里人还排场哪。
(二)喜宴
鞭炮齐鸣中,新郎官带着租来的八辆喜车往女方家娶新媳妇了。院子里刚刚静了片刻,却又被主人告知开饭了。这什么规距啊,新郎才出门自家人倒先吃上了。入乡随俗吧,我也和贺喜的村民们一起入席。
桌子是刚支起来的,家里院子里,到处支着餐桌,有红的紫的,方的圆的,各种桌子一应俱全,一看就是借来的家什。入席了入席了,上菜了啊,有管事的在当院里吆喝。站到桌子旁,我有点惊奇,一张桌子前站了足足有十多个人,而且最让我大跌眼镜的是,身边没凳子,桌子边根本就没有坐的凳子!这怎么个吃法啊?站着吃吗?我扭脸看看别人,大家都乐呵呵的站着,没人找凳子。真是站着吃啊,我晕。
没等我回过神来,几个精精干干的小后生开始给各餐桌上菜了。第一道菜,芹菜炒肉,绿绿的西芹配着红白相间的大肉片,热气腾腾,大盘子满满登登,菜一摆上桌,我的天,十几双筷子齐唰唰插入菜里了,等我找个空伸出筷子,早剩盘底了,我也就只能舔舔油腥味了。
第二道是豆角配肉片,第三道是白菜配肉片,眼看着三四大盘肉菜眨眼间给人们抢吃个精光,我心说,不行,我也得改变战术,我这么优雅的吃法在这里根本不适用,再不主动出击就得饿肚子了。这么一想,我就眼睁睁的盯着下一道菜,我不能再等而视之了。
这道菜是炖鸡块,许是酱油放多了,颜色有点重,管它什么颜色哪,总归是喜宴,我总得吃一口吧。递菜的小伙子走过来了,我试目而待,随时准备伸筷子。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盘子还没放到桌子上,站着的人们早从递菜的手上把红烧鸡块拣完了,轮到我伸筷子,挟到的只是一块小小的鸡骨头,带了一丝丝的肉,我吮了吮骨头上面的鸡汤,小心地把那可怜的一点点肉丝嚼了嚼咽进肚里,真香啊,我舔了舔嘴唇。以前在家里炖的鸡块,怎么就吃不出这种香味来哪?
酒席吃完了,听灶房说是十二道菜,好象我也就吃了几块鱼,因为村里的人们不大爱吃鱼,不然我怕只能沾沾腥气了。
这边酒席一散,那边喜面出锅了,雾腾腾的锅边,一下子挤满了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叽叽喳喳闹闹哄哄,一只只扬起的手里,都端着空碗。捞面的大师付忙得一头大汗,连喊带叫的,一锅面捞完了,好些个人还是举着空碗。这阵式,我是不去出洋相了,我等最后吃行不,他们总有个吃饱的时候吧。幸亏主人忙里偷闲,总算看出我的尴尬了,急急地派了个小姑娘去给我抢了一碗喜面,匀匀长长的机器面,滑溜溜地冒着白气,喷香的卤子色香味俱全,哧溜一口喜面入肚,暖暖的惬意涌上了心头。
喜面就是喜面,一个字,香!香得让你难以忘怀。直到现在,每每想起喜宴上吃的那碗喜面来,我都要淌出口水来,那浓郁的农家情,热闹的农家喜宴,给我留下了浓香的记忆。
(三)拜堂仪式
吃罢酒席,吃罢喜面,新人们也被年轻人簇涌着进了院子。要举行结婚典礼仪式了,吃饱喝足的人们开始在院里乱哄哄的闹。先是听有人喊着找公公婆婆,也就是今天娶儿媳妇的主人,又听得好象公公没找到,一群中年妇女就把婆婆推到新人面前,我就纳闷了,新人进门先拜公婆天经地义啊,这事还躲什么躲?不一会,乡村婚礼的拜公婆还真的让我大开了眼界。
拜公婆的时候,主婚人话还没落,一帮子中年媳妇就从口袋里掏出预先准备好的红的黑的鞋油,一股脑地往准婆婆的脸上涂抹,围观的人们哈哈大笑,一片嘈杂声。我吓的心都跳开了,这是干什么啊?旁边就有人跟我说,这是拜公婆啊,家家规距都一样的,乱打乱闹给喜事增加喜庆啊。
喜事喜事,喜在个闹字,静悄悄的,还喜庆什么啊。准婆婆的脸上身上被抹得一蹋糊涂,新崭崭的衣服上划着一道道鞋油,看得出婆婆也在强忍,心里不乐意了还不能表现出来,只能一脸苦笑地撑着。
随着一声声欢叫,准公公终于给好事者找出来了,闹腾的人们推着笑着乱着,就有人拿着红纸包着的面粉倒在准公公头发上,然后用啤酒浇下来,准公公的脸上霎时就成了画猫。后面还有人叫唤,帽子,帽子给带上啊。隔着围观的人头,一个铝锅的盖子被传递过来,锅盖上緾着红色的绿色的纸,锅耳上还垂着两枚红滴滴的辣椒。这就是帽子啊,我吃惊的闭不上嘴。帽子终于带在准公公头上,人们长出一口气欢呼起来。
准公公准婆婆在众人面前象两个小丑。给人们推过来搡过去,两个新人木呆呆的看着,任众人闹着,不敢有所发作。这习俗,汗颜。
开始拜亲朋了,主婚人抑扬顿挫的声音象唱歌一般,嘴里嘟噜嘟噜念个不停。天知道他说的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亲戚,反正每念到一个人名,一对新人就得跪下,规规距距的磕头。新娘子的婚纱有个硬硬的外壳,跪下起来很不方便,但是没法啊,主婚人念名字一声比一声高,看上去还不到尽了的样子,新娘子脸上就有了委屈的神色。
主婚人笑着说,天气怎么阴了啊,磕头不到位啊,有人监督没有?下面就有年轻人一边高声应着,一边揪了新郎的头往下按,新娘只好跟着新郎一遍遍地给那些见都没见过的人名磕头,后来新娘再磕的时候,时不时用手不经意地揉着膝盖,红红的小嘴紧紧地抿着,脸上流露出丝丝痛苦来。唉,这头磕的,我看着小巧的新娘着实有些心疼。
结婚典礼一直延续到下午五点才暂时告一段落,参加婚礼的我们不得不告别。晚上的闹洞房我是无缘亲见了,相信更是别样的风格。这乡土风情的乡村婚礼,让我见到很多在城里无法见到的情景,真的很有趣。呵呵,长见识了。
你们遇到哪些农村趣事,大家分享一下?
有一天下雨,几个妇女都不约而同到我家串门。我母亲的针线活做得好,不能上工时她们爱到我家聚聚,有的活不会做就向我母亲请教,母亲总是耐心的告诉她们,所以母亲的人缘非常好。
一群女人见了面就开始各干各的活,有的纳鞋底、有的补衣服、有的补袿子,她们边干活边聊天。我那时还小,就坐在旁边听她们聊天。
聊到高兴处,一位婶子说有一天上工,在地锄收割完玉米剩下的玉米根,大伙都挥舞锄头干得热火朝天。有位妇女尿急,看到这么多人,就朝一处坟堆跑去。坟堆深处长满青蒿,脱了裤子急忙小解,哪知刚蹲下,青蒿里有一窝野蜂乱飞起来,野蜂蛰了这位妇女的屁股,疼得直蹦。
回到地里开始干活,疼得实在没办法就用一把青蒿擦擦痛处,一下午没干好活,只顾手伸到裤裆里擦屁股了。
你们遇到哪些农村趣事,大家分享一下?
我们这个村叫王庄,有两户人家,一户叫王本礼,一户叫王本善。两家儿子都定的马庄的媳妇,两家都姓马。都定的腊月十六娶亲。村里的风俗,同一天有两家娶亲,谁家拜堂早,谁家日子过得好。两家管事的都通知姑娘家,准备天不亮就要去接姑娘成亲,赶在另一家前头。那时候还是包办婚姻,新郎新娘都没见过面,只有礼帖上写有两家父亲和新郎的名字。
王本礼的花轿先到的马庄,告诉村口接应的,王庄王家来接马家姑娘成亲。接亲的迊到马家接走了新娘。不一会王本善家花轿也来接马家新娘成亲,接亲的也迊到马家接走了新娘。紧接着两家都拜堂成亲,送入洞房。
第二天,按照风俗应该新郎新娘回门拜亲。各自媒婆也都隨行,赶到进了家门,媒婆才发现娶错了新娘。王本礼家接了王本善家的新娘,王本善家接走了王本礼家的新娘。两个媒婆自知不好,来到一起商量。如果把事捅破,两家都已拜了堂,入了洞房,再換过来是万万不能了。只好装聋作哑,将错就错了。两个媒婆就当什么事也没发生,把事遮掩过去了。
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两家都生了儿子。老岳丈到亲家给外孙庆满月,根据庚帖上的名字来到王庄。才发现走错了家门,明白了事情的原委,也只好将错就错,互认亲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