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回老家,发现你们村上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

二零后的老人今年应该是92岁一102岁。三零后的老人应该82岁到92岁之间。我们这个村子总人口1400多人。前两天一伙老人掰着手指头数现在村里健在的老人。

百岁以上老人,一个,女,102岁。

90岁至百岁老人,四个,全部女性。

80岁至90多老人二十四个,女性十五个,男性九个。

按身体状况分析,三十四个老人中,能自理的28人,不能自理的6人。

按性别分析,女性20人,男性9人。而且只有三零后有男性。二零后全部为女性。

我们这个村子是华北平原的普通村庄,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沒有贫困户。長寿人员多为普通村民,多为女姓。

过年回老家,发现你们村上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

我是一名乡镇民政办主任,负责老龄补贴工作,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二零后三零后其实也就是八十九十岁的老人,这个应该在国家统计局上有数据。不过,题主说的应该是农村,国家统计局这是一个全国的数据,城镇和农村没有分开。

像题主问的那样,村里现在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有多少?

下面展示一下我镇2020年最后一个季度的数据,说明一下农村高龄老人的结构。在此之前补充一些数据,我镇农村总人口1.4万余人,高龄补贴从70周岁开始,70—79岁每月50元,80—89每月100元,90—99每月200元,百岁以上每月300元。

这个是我们的高龄补贴汇总发放表,由乡镇民政办、乡镇政府、乡镇财政所签字盖章,后面附有高龄老人名单。

很清楚我镇2020年末70周岁以上老人为607人,占总人口的4%;80周岁以上老人148人,占总人口的1%;90周岁以上老人7人,占总人口的百分之0.005%;百岁以上老人没有。

在农村生活过的应该理解,题主说的这个村一般是指咱们生活的自然村而不是村委会全部,假设一个自然村人口为300人,从我镇的情况推算,70岁以上老人应该有十二三个人,80岁以上应该有3个人,90岁以上应该没有。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算。这个高龄补贴表应该还能反映很多信息,比如人均寿命等,因与主体无关这里就不展开了。

最后还是那句话,我是一直专注三农,服务农村农民的基层微课堂,欢迎评论区交流探讨,也可以私信,我会尽心一一回复。

过年回老家,发现你们村上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

我村就有二个20后的老人,一男一女,男的是退休老教师,今年97岁,一个女的是农村家庭妇女今年98岁了。男的还每天早晨在二公里范围散步,回家还常常看书,女的现在待在自家院内,只有在院内转转,

过年回老家,发现你们村上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

有,我村上就有两位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二零后的老人是一位老头,今年93岁高龄,现在仍健健康康。老爷子年轻时候参加过辽沈战役,是后勤服务人员,就是抬担架。生产队时候,是一名饲养员,也当过车老板。老爷子从小没念过书,年轻时候就丧偶,当时儿子才三岁,此后与唯一的儿子相依为命,艰难生活几十年,受尽千辛万苦把儿子拉扯大,为其娶妻成家。现在老人的家庭是四世同堂,全家六口人,都一同生活过日,和和睦睦,其乐融融。老人没什么长寿秘诀,崇尚和谐友善,老人家心态好,从来没有跟别人发生过纠纷矛盾打架之类事情。老人一生勤劳肯干,现在93岁了,还要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另一位是三零后的老人是一位老太太,今年91高龄,现在除了听力和记忆力有所下降之外,没有别的大病,比较健康,生活能自理,还能够做一些少量的家务,她是与儿子一起共同生活。最后,祝两位老人晚年幸福安康,长命百岁。

苦难和贫穷不会压倒一个人,更不会折磨死人。只要积极的面对生活,有良好的心态,一定会改变现实。让你改变生活,不要让生活改变你。好心态成就好未来,好梦想,好心态成就好身体。

过年回老家,发现你们村上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

怎么没有啊?在我们老家,我的六爷还在世。他生于1926年,今年96岁了。不仅能吃能喝,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自食其力——他虽然寿逾耄耋,但是头脑依然十分清楚。还能给人根据《易经》等东西,算命打卦,挑拣结婚的日子。那些相信这些东西的人,也不会白用他。通常是在请他“办事”之前,给他“摸”上一张钱——忘了说了,六爷在五十年前,两只眼就只剩光感了。走路就是凭记忆:出门到院子外面上厕所,到什么方位走几步,那是有定数的。我记得有一次,六奶奶在屋门口,坐在门槛上用大铁盆洗衣服。洗完之后去铁丝上晾晒,没有及时把大铁盆端走。结果六爷一出门槛,腿抬起老高:前脚踩到了盆沿上,后腿绊在翘起来的盆上。人就飞到了院子里,牙齿都磕掉了好几个。因此,我是不相信他那一套的——你能给别人算命打卦,怎么就算不到自个儿有“血光之灾”呢?这不是胡扯淡么?但是,不管怎么说,人家那寿数是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了。他生于民国年间,经历了躲日本鬼子、躲阎锡山的“勾子军”、“兵农合一”、“三自传训”等历史事件。也见证了解放后的斗争地主、土地改革、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一大二公的大集体,直到又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历史进程。真的是一部现在农村近百年历史的活史书和见证者。而我们老家,村里八十多岁的老人,目前还有不少。这些小时候吃糠咽菜、生活艰苦的人,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现在的日常生活,比他们小时候过年的生活还要好……

过年回老家,发现你们村上还有二零后、三零后的老人吗?

有啊!我的叔父是1934年的,现在身体健康,自己做饭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