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实里你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吗?

我们村里有一对中年夫妇,因为男方的生育能力有问题,所以他们没有子女,为了使晚年过得顺畅一些,他们很努力工作。

别人家一般只种植3~5亩田地,他们家不仅种自家的4亩田地,而且还租没人耕种的农田来耕种。因为工作量太大,所以他们每天从早忙到晚,目的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为养老做充分的准备。

他们挣来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的血汗钱,因此他们在开支方面非常节约,不论是逢年过节,从来都没见他们穿过新衣服,他们甚至都不舍得花钱买肉吃。但是在2016年的夏天时,他们变了。

具体的说,是他的妻子变了。当时他们邻居家的一对夫妇,因为在家里维修电器的时候,不慎被触电双亡,留下一个16岁的女儿和一个14岁的儿子,那时候这两个可怜的孩子都在上中学。

女孩为了减少家里的开支,全力供弟弟读书,所以主动退学回乡工作,本来她是计划去镇上打工的,但是因为她的年龄太小了,没人敢招她,所以她只能回村里跟着这对夫妇学习种植。

其实教种植也不是什么难事,他们夫妇不仅教女孩种植农作物挣钱,而且还会主动到女孩的农田里,指导女孩的工作或者是帮女孩干活。并且还隔三差五,会买猪肉买生活用品等,送给女孩家使用。

为此,她丈夫意见非常大,他觉得自己要买新衣服穿,买猪肉吃都舍不得,恨不得把一块钱当两块钱来花。同时自己家里种植十几亩地,每天都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每天都会很累。

为什么要花自己的血汗钱,买肉以及买生活用品,给一位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而且还不知辛劳的去帮她干农活。他觉得自己有心教她种植,已经做得不错了,已经对得起邻居了。

所以他反对妻子,花钱买东西送给女孩和反对妻子去帮女孩干活。但是他的妻子没有理会他,因为家里的经济大权是她掌管,所以她根本就不在乎丈夫怎么批评她,她只觉得女孩一家很可怜需要帮助。

那位女孩也很懂事,她自己家的农活忙完的时候,也会主动来到这对夫妇家的农田里,帮他们干活。因为他们的团结,互帮互助,村里人都看在眼里,所以村里的人都很尊敬他们两家人。

大家还经常夸赞他们两家人,一家是好心肠,一家是知恩图报,他们两家的事迹成为了我们全村人学习的模范。后来在2018年的夏天,他和妻子在田里干活的时候突然就晕倒了。

当时他妻子以为,只不过是因为天气炎热他顶不住,所以才中暑晕倒的。没想到送他去医院检查之后,医生说他患上的是癌症,需要动手术,手术以及医药费用大概需要花费11万元左右。

而他们家当时仅有9万元的积蓄,为了给丈夫治病,她去找亲戚们借钱,但是他们家的亲戚都用一两百块钱来搪塞她。因为他们没有子女,亲戚们担心把钱借给他们会收不回来,怕他们没有能力还。

没借到钱的她,也要求医生给自己的丈夫先动手术,至于后期的药费,她在想办法。当时因为丈夫在医院住院,所以她也只能放弃务农,去医院照顾丈夫。而那位女孩,却不分白天黑夜的帮他们家干农活。

女孩的举动很让村人里感动,因此有些热心肠的村民看到女孩,不分昼夜的在田里工作也会主动去帮忙。后来因为他住院的时间太久,所以女孩便买了水果,到医院去看望他。

到医院的时候,女孩问她:伯伯的病情怎么样了,有好转了吗?她回答:没有生命危险了,就是出院以后,还需要配合药物进行治疗,可是我们还缺2万块钱。女孩当时就告诉她:我有钱,我给你。

她感到非常惊讶,因为她根本就想不到女孩竟然会有钱,于是她问:你务农的收入每年供你弟弟上学都辛苦,你怎么会有这么多钱呢。女孩回答:我父母去世的时候,他们的存折里还有6万元积蓄。

她得知女孩肯把钱给她之后,她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而她的丈夫当时也感动得哭了,他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亲戚会在自己病危的时候,不出手相助,而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邻居,竟然肯拿出钱来救自己。

后来他出院之后,因为还有病在身,医生嘱咐他不能干重活,所以一直到现在他都只能在家干家务活。只有他妻子一个人负责务农挣钱还债,养家。不过她跟那位女孩还是跟原来一模一样,互帮互助。

这件事情,就是我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的例子。因为他们家可怜女孩家的遭遇,可怜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所以热心肠去帮助他们家,结果在自己家需要钱治病的时候,女孩拿出积蓄来报恩。

我还认为“报应”其实就是一种做了事情之后会有的反应,这种反应分为善报和恶报两种。播下善良的种子,收获到的就会是善报的果实,若是播下恶种子,收获到的一定会是恶果,跟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一个道理。

有一句话讲得很好,行善者莫问前程,意思就是说,行善者,不要考虑到底有没有回报,只求问心无愧对得起良心即可。就像文中所述的这对夫妇,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女孩有钱,她依然不顾丈夫反对,坚持帮助女孩,结果换来的是女孩的报恩。

通过了解他们的事迹之后,我从中明白了以下“三个”道理。

第一个道理:人生在世,路见不平,该出手时就出手,把助人视为快乐之本,至于有没有回报都不重要,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让自己的良心上过得去即可。因为看到别人落难,自己有能力却不帮助,会良心不安。

第二个道理:为人处世,要懂得知恩图报,因为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统美德应该发扬下去。所以为了报恩,应该要努力奋斗,不让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失望,争取有把自己变得更加强大,才有能力报恩。

第三个道理:金钱虽然重要,但是借给别人的时候,得分情况。原则是救急不救穷,亲戚创业需要借钱,我可以残忍的拒绝他,但是面对借钱治病不应该拒绝,因为人命关天生命无价,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实里你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吗?

小表姨年轻时人长得漂亮,爱打扮,又掐尖要强,看上了媒人给自己大姐介绍的对象,又哭又闹地非要嫁,大表姨无奈退出,外出打工,后来远嫁外地农村。

而小表姨嫁给了在供销社工作的姨父,姨父的父亲又给表姨安排进了供销社。

表姨小两口最初几年过得顺风顺水,直到供销社被撤,表姨和姨父双双失业,没有了收入来源,还有一儿一女需要养,日子越过越紧巴。表姨开始嫌弃姨父,甩脸子,吵架,骂公公,说自己倒了八辈子血霉嫁给姨夫。姨父要是回一句嘴,表姨破口大骂,抬手就抓姨父的脸,所以,小时候我总看到姨父的脸上一道一道的结了痂的血痕。

那时,表姨和姨父吵架打架了,姨父总是被赶出来的那一个,姨父就会来我家(一个村)我妈妈会劝表姨,好好和姨父过,看好两个孩子,姨父家是有脸面的人家,眼光要放长远。

表姨听没听进去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日子紧巴的表姨家也比我们大多数村里人家好,表哥表姐总能吃大白兔奶糖,我们小孩子连糖都很少吃。我最羡慕表姨家的一大书架的书,好多武侠小说。

后来,表姨公公出钱给姨父买了一辆大车,搞运输。那时,搞私营经济的还不多,尤其是大车很稀有,赚钱赚得很快。姨父这司机,一干就是几十年。

不过,姨父可落不着钱,表姨管得死死的,每笔钱都扣到自己手里。

过了几年,表姨公公过世了,表姨怕花钱,寥寥草草办了丧事,葬礼上一滴泪也没流。

被村里人指指点点也不在乎,也不大和其他亲戚来往,更是和大表姨断了来往,只偶尔到我家来串门,用她自己对我妈说的话就是:“妹子你是实在人,不像其他人想着占我的便宜,图我手里的钱。”

转眼,表姨家的儿子,我表哥初中毕业了,表哥不爱上学,特别爱厨艺,回家就爱捣鼓着做好吃的。表姨本来不同意表哥干厨师这行,觉得丢人。架不住表哥主意坚定,只能送表哥去学了厨师。

表哥学完后在县里的酒店做了大厨,工资是要如数上交给表姨的。期间处了一个对象,女孩子没工作,在县城打工。表姨死活不同意,觉得女孩子配不上自己儿子。

表哥坚持要和女孩在一起,和表姨两人对抗了好几年,谁也不让步。最后,表哥偷偷和女孩跑到了南方开了饭店,还偷偷结了婚。

表姨得知后气得晕过去了,醒来要和表哥断绝关系,果真,七八年表哥都没回来过。

这期间,表姨的女儿,我表姐毕业后在县城找了工作并结了婚。可是,表姐很少回来看表姨,表姐回来就是要钱,表姨骂表姐吃里扒外,一分钱也不给。

表姐也回嘴:存存存,哥哥让你给逼走了,我你也不舍得花一分一厘,看谁给你养老。守着你的钱过吧。

90年代末,村里人的日子都是越过越好,表姨家却越来越萧条。姨父常年跑车,几个月回来一次,家里只有表姨一个人。

忘了是哪一天,妈妈突然说,表姨没了。不到50岁呢,怎么说没就没了。妈妈说是急病。可村里都说是表哥把表姨气死的。

表姨想表哥回来,哪怕低个头,她就会接受表嫂,可是表哥还是不回来,说就当死在外面了吧。

表姨气急攻心,晚上突发脑溢血,第二天发现时已经没呼吸了。幸好那天姨父在家,不过两人没有一个房间。

表哥终于回来了,给表姨送葬,没见表嫂。可笑的是,表哥、表姐包括姨父,这三人,没有悲痛,没有眼泪,满房间争着找存折,找钱。

找表姨留下来的钱,说是谁找到的归谁。妈妈说起这个时,直掉泪,说表姨这都是报应,活着时要强,只认钱;死了,孩子,当家的只认钱。

到底,那三人找到了多少钱,没人知道,我妈妈也就知道表姐翻出了一万八的存折,其他的不清楚了。

办完葬礼不久,表哥就走了,再没回来过。姨夫有时出车有时干脆住外面,几乎不着家,曾经花草葱茏的院子破败不堪。

最后一次见表姐,是她离婚后,开车来我家找我妈妈要300块钱的账,那是姨父三年前在村里干活分的钱,他不在,钱给我妈妈留着。

表姨一家的故事,让我唏嘘不已,也感慨良多:

一:人要有良心,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表姨年轻看上姨父就要嫁,不顾及父母的为难,姐姐的心情。嫁了又不好好过,把家整得七零八落,老公不心疼,孩子也冷漠。最后,自己猝死,家也散了。可见,一定要有善念。

二:夫妻之间要和睦,对子女要用心呵护。表姨和姨父的吵闹不但影响了他们的关系,他们之间无情感,冷漠,也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表哥表姐的自私,对亲人的冷漠和表姨有莫大关系。表姐离婚后,不要孩子,也不管孩子。这和原生态家庭的教育分不开。

三:金钱固然重要,但抵不过亲情,一个人如果把钱看成生命里最重要的东西,必然会被金钱所累。表姨眼里只有钱,丈夫、儿女,公公等等一切都靠后,所以,她离去后,没有人伤心,她身边的人也看钱比人重要。

我们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不是迷信里的报,是品行,是善念,种下善的种子,收获善的果实。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实里你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吗?

绝对真实的故事,因为太真实,我不知道能不能够讲好。

我有个远房堂叔,他的父亲(我的远房堂爷爷)解放前在地主家里做长工,本身家里比较穷,三十几岁了,还是光棍一个,但是他人长得英俊高大,又念过两年私塾,在地主家的所有长工中,是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因此,地主和地主婆对我远房堂爷爷比较好,专拣些轻松活让他干,工钱也比其他的长工给的多。过几年,地主得肺痨病死了,三十多岁的地主婆成了寡妇,慢慢的就和远房堂爷爷暗暗好上了,并将家里的大小事务交给远房堂爷爷管理。地主婆在县城有两间铺子,家里有100多亩水田,远房堂爷爷接手管理之后,铺子的利润和水田的收租都要被截留部分。地主婆心里明白,但也不干涉,也不过问,只要堂爷爷跟她好着,能够照顾她们孤儿寡母,不要做得太过份就行了。这样过了几年,远房堂爷爷就积攒了一笔钱财,自己盖了3间漂亮气派的青瓦土砖房,而且还是满扎楼的。地主婆看在眼里,什么也不说。这时候的远房堂爷爷已经快40岁了,还是光棍一个。地主婆没有忌恨堂爷爷暗中赚取她的家财,反倒担心远房堂爷爷没有成家,建了好房子也是白搭,于是就找人给远房堂爷爷说了一门亲事,对方也是年轻的寡妇,有个6岁的女儿,如果嫁给远房堂爷爷,那个女儿也要带过来由远房堂爷爷抚养。远房堂爷爷答应了,很快就成了亲,远房堂奶奶嫁来后,生了个儿子,一家人其乐融融,与地主婆一家如亲戚一般来往。

可是好景不长,这样的日子过了几年,远房堂爷爷因为过度操劳而离世了。这一下,两家人都成了孤儿寡母。于是,地主婆自己支撑起家业,还捎带照顾着我远房堂奶奶一家。

这样的日子又过了好些年,全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地主婆家在县城的铺子被没收了,家里的田地充公了,还被划为地主,成为贫下中农的斗争对象。

远房堂爷爷虽然在地主家当过管家,但本身贫穷,是长工出身,只是因为建了三间气派的房子,被认为是个富农,但他本人去世了,家里只有孤儿寡母,被划成了中农。

这时候,远房堂爷爷(后面为了写着方便,还是去掉“远房”这二个字吧)的儿子也就是我的堂叔,因为读过不少书,有文化知识,思想又先进,被发展入了党,没过三年,就成为了人民公社管辖下的大队党支部书记。

这个时候,全国都在搞农业生产运动,开荒造田修水库,忙得热火朝天。

地主婆家里有俩儿子一女儿,虽然都读过不少书,在那个还有很有多文盲的年代,算得上是高级知识分子了。只是因为他们家成份不好,是地主家庭,要接爱贫下中农的监督劳动,所以无法出去工作,每天都要干沉重的农活,时不时还要在大会上戴上高帽子,接受人民群众的批斗。

堂叔是大队书记,有什么运动和大队开大会时,都要揪出地主婆家的仨儿女上台批斗,而且还要带头喊口号:打倒地主。

地主婆家的仨儿女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备受折磨,活得是生不如死。

有一次,地主婆的女儿真的不想活了,出工的时候,趁人没注意,偷了一根箩索,走进小山坡的树林里去上吊,却不知怎么被堂叔发现了,带了几个人跟过去,将刚刚将箩索挂好准备上吊的地主婆的女儿抓了个正着,堂叔抬手就给地主婆女儿俩耳光,还当着众人的面大骂道:“你个臭地主婆的狗儿女,不好好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劳动改造,跑到这里来寻死觅活,想要破坏我们大队社会主义的青山绿水。这还了得,你留在我们大队,就是个祸害!不行,我得把你弄走,让你到更艰苦的地方去接受红色思想的煅造。”

堂叔虽然说的冠冕堂皇,正气凛然,但跟着他一起过来几个贫农积极分子都是从小跟堂叔与地主婆的女儿一起玩耍长大的,都知道地主婆一家只是以前比贫农富有的多,对待乡亲们从来不曾苛刻过,至所以划为地主就是因为财产田地惹的祸。特别是堂叔与地主婆一家的关系大家心知肚明,在解放前,堂叔与地主婆的女儿就如亲戚一般,堂叔原来一直叫地主婆的女儿为姐姐的。

现在,堂叔当上了大队党支部书记,是大队的一把手,本来可以在很多方面照顾一下地主婆的子女,但他却好,不但不照顾,而且与地主婆一家界线分明,界线分明也就算了,反过来他还成了斗争地主婆一家的积极分子,一有运动和大会,都是堂叔亲自下令,让民兵将地主婆一家带去会场批斗。在安排地主婆一家的生产劳动上,堂叔亲自交代生产队长,要给他们安排最脏最累的活干。

堂叔对待地主婆的态度,不仅仅让人觉得是恩将仇报,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理解的是:他好像与地主婆一家深仇大恨似的,非要逼得人家活不下去才行。

这回都逼得地主婆的女儿不想活要上吊了,堂叔还能说出这番狠话,确实有点瘆人。

同为一乡人,共饮一井水。堂叔实在是做的太过份了。但他是大队书记,手握权柄,谁也不好当面说什么,只有暗暗在心里嘀咕嘀咕罢了。

地主婆的女儿上吊事件过去没多久,堂叔果真就将地主婆的女儿送走了,至于送到了哪里,堂叔只说是送去接受改造,矿洞里采矿去了。

再过后不久,堂叔又以同样的方式将地主婆家的二儿子也送了出去。地主婆家里只剩下她和她的大儿子了,堂叔才肯罢手,很少批斗他们,有时也出于人道主义,还给他们母子一些关照。

那个年代,大队书记的权利不小。当时的国家处于初建阶段,各方面都需要劳动力和知识人才,堂叔在大队书记的职位上,将大队的社员输送出去是件容易的事。

但是,处于当时农民的自我认知和落后的思想观念,即使家乡再穷,也都爱恋自己家乡的泥土和浓浓的乡情乡味,很多人都是不愿意离开家乡的。

堂叔动用手中的权力,恩将仇报,将地主婆的一儿一女送到外地去受苦,让地主婆一家母离子散,不得团聚,这种行为令很多同情地主婆一家的人感到心寒,暗地里都说堂叔是个无情无义的人。

因此,堂叔被大队的乡亲们在背后暗暗骂了10多年。

1973年,堂叔因白血病去世,年仅43岁。

堂叔去世后,很多乡亲们都说堂叔生前做的太过,遭了报应。

直到1977年清明节前,地主婆家的女儿和二儿子都回到了家乡,他俩一回来,就去了堂叔的墓地,用三牲酒礼,祭祀了堂叔,并在坟前放声大哭。

这个时候,人们才知道,原来他们俩人在农村实在没出路活不下去了,但是因为出身于地主家庭,成份不好,他们根本没有去外地谋生的权利,是堂叔想出了那种“苦肉计”的办法才帮他俩逃离农村的。兄妹二人现在不但都好好的,而且吃上了国家粮,因为有文化,工作都还不错。

这么多年不回来,就是因为家庭成份的影响,不敢回来。他们在工作单位,是注明了与地主家庭划清了界线的。这次能够回来,是因为政策改变了,他们家要摘“帽”了,单位批准他们可以回家了。

迟来的真相,将很多乡亲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可是堂叔已经静静地长眠在地下了,他再也不能知道曾经暗暗咒骂他的乡亲们也为他热泪盈眶了。

这也算是乡亲们对于误解堂叔的一种迟来的回报吧。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实里你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吗?

初中同学,她父亲不在了,母亲改嫁去外地,什么也没带走,也没有带她走。很长一段时间,她都处于刺猬状态,自闭且防范心强,周围的同学都不爱跟她玩,还会在背后窃窃私语。

我也会私下和同学讨论她的情况,回到家就依样画葫芦和母亲说,母亲在家里喂鸡,把盆放下来,右手甩过来打在我嘴巴上,严肃地说:

女孩子要积口德,别人已经很伤心了,你作为同学不止没有安慰和帮助人家,还私下把人家的事到处说,我送你去读书,不是为了让你学搬弄是非的。你自己想想我说得对不对?

我被母亲打懵了,站在那里一动不动,脸不知道是太阳晒还是因为羞愧变红。母亲说得没错,我不该这样子,把人家的伤心事当磨牙的边角料。

母亲是个农村妇女,识字不多,但干活是一把好手,在家里养鸡养鸭养猪种菜做饭做家务,无一不是干脆利落。她心肠很好,对待瘫痪在床的奶奶能做到每天给她洗澡洗头擦身体,看到村子里的可怜人,也会摘一把青菜给人家,回头还把我不穿的衣服洗干净,给人家送上门。

孩子还小的时候,大人就应该成为孩子黑暗中摸索行走的指路灯,给我们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是非观。我觉得我母亲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在很长的时间里,母亲用直白且无法反驳的话语纠正了我很多坏习惯。

我在镇上的初中就读,一个年级也就6个班,有条件的成绩好的都去市区读书了。同学小韦住在我隔壁村子,她父亲早些年是开三轮车拉货的。

有一次出去拉货,遇上大暴雨,他急着拿篷布把货物盖住,三轮车不小心溜车,差点撞上路边停着的小车,他一着急冲上车拧把手,拧到油门,三轮车撞向小车,他抓着把手不放,想控制车子,谁知道车子转了几个圈冲下河,前后不过两分钟的事情。

河水因为暴雨水位线涨得很高,一下子人就冲不见了。她父亲不会游水,下午捞到人的时候,都没气了。货物的商家损失了一批货,看他们家的情况,又觉得自己雨天派活儿也有点责任,不忍心,就让他们赔了一半钱,剩下的自行处理。路边被撞到的小车车门瘪进去一块,也赔了钱。

他们家本来就不富裕,勉强糊口吧,上有老下有小的,前些年盖房子还借了亲戚的钱,没还完,不然她父亲也不会下雨天还出去拉货。

她父亲去世两年,她母亲就改嫁了,走之前用彩礼钱帮家里还了债务,说只能做到这个份上了,给小韦留下一点钱,让她读书或者以后嫁人用。

我小学初中都是和她在一个学校,能清晰地感知她的变化。一点小事都能把她激怒,有时候放学,路边的人捂嘴笑,她都觉得别人是在笑话她,还动起手来。

我有点怕她,即便初中和她在一个班级,我也没有和她玩耍。被母亲教训过后,我意识到我陷入了一个误区,一个用有色眼光看待别人的误区,她也没做错什么,我凭什么看不起人呢?

我主动向她示好,收作业时会专门问她要不要交作业,打球运动时会问她要不要一起去,中午吃午餐我会拿着碗坐在她旁边。一开始她没有理我,久了看出我没有恶意,也就不赶我了。

父亲是学校的门卫,一方面是为了省钱,一方面是想让我增加点营养,他一个星期会带我回家吃晚餐两次,或者送餐给我。学校是封闭式初中,周末放一天,班主任知道我父亲是谁,就口头同意我傍晚回家吃饭,但不能迟到早退。

有时候我会拉她一起回家吃饭,父亲对我带同学回家吃饭向来是没有意见的,他话不多,骑着摩托车载着我们两个人就回家了。母亲会把肉菜夹给她,嘱咐她多吃一点,还说学校的饭菜没有家里的好,多来家里吃饭什么的。吃饱饭,我要赶去学校,平时是母亲洗碗,自从小韦来家里后,吃饱饭母亲会很自然让小韦收拾好碗筷,去洗碗,让我去擦桌子。

我不太高兴,觉得人家是客人,怎么能让人家洗碗呢。母亲一个眼神扫射过来,我不敢说话了。冬天学校的热水不太热,父亲来接我和她回家洗澡,母亲会给她准备一条新毛巾,告诉她以后她的毛巾就挂在哪里,有什么零食,母亲也会给她预备一份。

她和我母亲日渐熟悉,来家里也不再拘谨,会主动帮我母亲摘菜,洗菜,喂鸡。身上的阴郁和戾气也慢慢消失了,变成以前那个乐观开朗的女孩子。

她成绩很好,初三后更是发狠学习,走路都拿着一本书,当她如愿考上市的重点高中时,我只混了一个普通高中,母亲总是让我向她多学习,有榜样才能走得更快。

高中学业很忙,我和她不在一个地方,联系少了,只是偶尔会遇到。听说她考了个好大学,拿了全额奖学金。母亲说,那个女孩子是个倔强的,将来会有大出息。

早几年,很久没联系的初中同学找到我,告知我有人在打听我的地址和联系方式。我疑心对方真的找我有急事,因此主动联系对方,原来是初中同学小韦。

我们搬家了,很久没有在老家的村子居住,小韦也已经工作了,前景很好,把她爷爷奶奶从老家接去外地生活,我们之间断了联系起码有8年,我没想到她一直在找我,因此很感动。

我给了她一个地址,她拿着礼物上门拜访,言语中对母亲有诸多感激。以前我不明白,母亲为何总是使唤她做事,让她洗碗、摘菜、洗衣服、扫地等等,我试过带别的同学回家,母亲都是很客气地让客人坐在那里看电视。

现在想想,可能是为了让小韦觉得和我一样吧,让她做点事,能减少疏离感,不会觉得是吃白食。

现在小韦每年过年过节都会来我家看望母亲,像干女儿一般,偶尔还带母亲出去旅游,上一次嫂子生产困难,也是小韦帮联系了熟悉的医生,顺利度过难关。

一点小小的、微不足道的事情能给人带来希望,这便是善有善报最好的诠释吧。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实里你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吗?

老人常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刻就报”!

就我个人观点:我相信善恶有报,我不信死无报应!

我认识一对父子,父亲叫小志,抗战时做过伪军,欺男霸女,泼皮无赖的事情没少做。儿子叫大学,颇有乃父之风,和半村乡邻打过架,闹过矛盾!和周围邻居几乎没有一家说话的。这对父子,让老少爷们避之唯恐不及。

大学的儿子叫小海,小海很善良,老实本分,从不惹是生非!和我年龄相仿。小海的儿子生下来就被脐带绕颈,直接成了植物人!大学和医院打了四五年官司,不停的上访,最后官司虽然赢了,但是那些年精力都去上访打官司了,最后赔的那七万块钱根本不够费用的,还把所有的事情都荒废了!家道也败落了!

大学的植物人孙子,只会吃,啥也不会说,也不能动,一直养到16岁没有的。有人说是大学偷偷的下的黑手!这十几年里,面对一个只能吃不能动的越长越大的孩子,谁能不闹心?大学的老婆经常累的哭!那种罪只有亲身经历者才有深刻体会!

但是乡亲们没有同情他的,电视台和报社记者采访村民时,本想让乡邻给说几句同情话,很多人要么直接闪开,要么就说三道四,反正回答不符合记者心思!

等记者走后,很多人又重复起这句话“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立刻就报”!

“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现实里你碰到过这样的故事吗?

我的舅妈,态度傲慢,不可一世,外公临终的时候,我妈去送葡萄糖,当着老人的面扔出来并叫嚣着:“谁再给他送吃的我就打谁!”外公去世的第二年,她在赶集回来的路上,被一道闪电劈成了焦炭,享年54。而这不远处就是外公的墓地。一时间,村里人众说纷纭!

她在世的时候,做了很多坏事,都是让村里人戳着脊梁骨骂的那种,可她自己不以为然。

从我记事起,舅妈给我的印象就是笑眯眯的那种,眼睛一笑眯成了一条缝,每次去她家都会很“热情”的说“哎呀!稀客呀,我这就去做饭,等下在这吃饭啊。”但每次都是嘴上说说,想在她家吃到饭,难!人送外号“笑面虎。”典型的口蜜腹剑,笑里藏刀。

2009年的时候,她们家建新房子,她把外公的老房子拆了,只剩下三间房,后面一间长厨房夹着前面的一间堂屋,一个小卧室。外婆走的早,家里就只有外公一个人常年孤单的住在古老的有着高高门槛的木板房里。

当时我们都以为她会接外公去住新房子的,结果她只是想要那另一大半的地基。房梁都露出来拆了一半的木板房和她家超大的农村小别墅形成了鲜明对比。更可恶的是,她把老房子和新房子之间还砌了一堵高高的墙。

舅舅长年累月的在外面的工地上干活,很少回家,家里大事小事由着她做主。加上每次舅舅回来的时候,她会端一些饭菜啊,买一些吃的给外公拿过去,所以当人家告诉舅舅“平常你媳妇在家打骂老人。”舅舅都觉得别人是嚼舌根,见不得别人家好,净冤枉好人。

外公本就是一个很闷的人,不爱表达。说起来他老人家是那个年代的文人,《岳阳楼记》《桃花源记》到八十几岁都是随口就来,一字不落。还会讲很多历史故事,他只有在跟我们谈论文学的时候,才会滔滔不绝。

平日里,对于舅妈的一些冷嘲热讽,故意找茬,指桑骂槐,他都是听之任之。用他自己当时跟我带着玩笑意味说的那句话就是:“这世间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不听不听!”说完,他自己还无奈地摇摇头,又笑了笑。隔着一堵墙,她骂她的,他老人家不听,听了装没听见。

直到有一次,外公来镇上赶集。我妈每次都会给他买些肉啊菜啊,好吃的,满满一背篓,给他带回去慢慢吃。留外公在家里吃了午饭,走的时候,还悄悄给外公塞点零花钱,不想外公却伤心的抹起了眼泪。妈妈以为他又是被感动了,要说一些客气话,父女之间没必要,都是应该的。结果,外公告诉妈妈,舅妈打他。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那天早上是大晴天,外公平日里没事的时候会去村里小卖部坐坐,看别人下象棋,都是一起玩到大的老人,大家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轮换着来几局。舅妈晒了油菜在家门口,回她自己娘家了,也没跟外公说。初夏的天说变就变,一阵大雨把油菜冲的稀巴烂。好多熟透的菜籽顺着水流全部被冲到门前的沟里了

反正下着雨,回家也没事。几个老人激战正酣,外公也看得入神,忘了时间。等到他回家的时候,老远就听到舅妈的叫骂声。“老不死的,没有一点指望,在家都不帮收一下…”外公预感到不妙。他加快脚步走回家,不想,舅妈一看见他,抓起一把打油菜的洋叉劈头盖脸的就是一棍子,打到了他的肩膀上。外公顺势用手一挡,接着手又被打了几下。

一边打,嘴里还一边骂“老不死的!”外公不说话也不反驳,用撮箕箩筐帮着把菜籽往房间里收。摊开到一张大油布上。外公蹲在地上整理,舅妈骂骂咧咧气没消,还怒气冲冲地把扁担往外公身上砸过来。

妈妈听了很生气,当时就想去质问舅妈,为什么这么对待老人?自己晒了菜籽出门的时候不知道说一下吗?外公摇摇头,要妈妈别去!到时因为他引起他们几兄妹吵架不好。

妈妈和爸爸商量了一下,把外公接到了我们家来住,毕竟是在自己女儿身边,外公没那么拘束了,吃完饭就去下棋,下午妈妈还陪着他散散步,我们也会经常回家陪他说说话,日子过的倒是比家里舒心。

外公在我们家住了两年,舅妈不干了,扬言道:“老头在家还能当条狗看下大门,你嫁出去的女儿凭什么霸占着,一直给你们家看房子啊?”好笑!自己不想赡养老人,竟然说外公是帮我们家看门?!外公知道了,跟妈妈说,为了避免儿女吵架,他选择回家!妈妈挽留了,可外公也是固执。

这期间,舅妈家的表哥结婚了,从外地嫁过来的儿媳妇。家里一下子热闹了,没顾得上一堵墙外的外公,外公也算过了几天“清净”的日子。说来奇怪,舅妈每次遇到我们,把儿媳妇夸的那是天上有地下无。“她以前在大城市贵族幼儿园教书的啊,有文化”“她会开车,拿了驾驶证了”“她娘家很有钱,给她陪嫁了多少多少”…确实,在一个农村妇人的眼里,这就已经算是很厉害的了。

我们都以为她变了,因为儿媳妇的到来,变得善良有爱了。可现实却是她经常撺掇儿子和媳妇儿吵架。村里人说的,结婚不到半年,她们家开始三天两头的吵架打架,好几次看见她儿子抓着儿媳妇的头发一顿乱打。舅妈也不拉开,事后还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觉得儿子是帮她教训儿媳妇。

有一次在河里洗衣服,几个村里的妇人就说了一句“你儿媳妇那么好,又还长得乖,你儿要是还打她,小心她跑咯!娘家那么远,跑回去就不会再回来啦!”舅妈一个哈哈笑了好一会儿,“她试试?打不断她的腿!而且她今天跑,明天我儿子新的媳妇娶进门,信不信?!”这迷之自信把几个村妇怔得不敢搭话了。

舅妈把生活的矛头对准了儿媳妇,外公暂时得以解脱。可外公每次听到院墙里打闹争吵,心里也不是滋味,很多次过去给劝架,都被舅妈一顿凶。外公经常说“谁都不怪,只怪自己儿子没用,娶了一个这样的媳妇。现在连孙媳妇也跟着没好日子过啊!”

2015年底,外公跟妈妈说,老是感觉胸口闷疼,喘不过气,妈妈带它去县医院检查。结果很不好,肺癌晚期。妈妈跟外公说支气管炎,吊水消炎就好了,于是,在医院住下了,一住就是个把月,一直是我妈在随身照顾。偶尔外公孙媳妇会来换下班,让妈妈回去休息一下。

有一次,妈妈回来休息不到一天,外公给她打电话说不用去医院了,他回老家了。妈妈立马赶回去,外公已经到家了,他知道了自己是肺癌,不想治了。而这都是舅妈跑去医院跟他说的,“什么支气管炎?小毛病吊水要一个月?你这是癌症,治不了了,一个月已经花了很多钱了!”

本来想瞒着外公,让他不要那么紧张,轻松治疗的。结果舅妈这么一说,老人一回家,拒绝继续吃药治疗,一夜枯瘦如柴,咳嗽的也是很厉害。舅舅只好从外地赶回来,自己照顾外公。

一开始,他们两口子就经常给我妈打电话,因为我们家住镇上,“阿妹,今天爸想吃豆腐花,还带条鱼,想喝鱼汤。“今天想喝点肉沫汤,你再跟他买点绿豆汤。”各种指示。每次妈妈接到电话就马上买了给他们送回去。而且每次都会多买一点,想着他们一大家人,做好了都吃点。外公就只要一点汤就可以了。

有一次,妈妈一大早就坐车回去看外公,舅妈他们还没起来。在外公床头,她看到了一碗黑乎乎的东西,汤不是汤,像墨汁。就问了外公,“那是什么药吗?不是不吃药了?”外公闭上眼睛,不说话,流眼泪。妈妈端起来到亮堂的地方看了一下,又闻了闻,那是灶膛里烧出来柴火灰的味道。

妈妈又问了一句“他们给你端的草灰水?”外公点点头。妈妈正准备去问一下舅舅,隔壁传来吵架声。“老不死的,挺尸啊!他一天不死,你就不能出去搞事,那他一直不死,你就一直在家里陪他耗啊?喊你妹别再喂什么葡萄糖了,喂了那个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这一切,外公也能清晰的听到。

妈妈踏出去的脚又收了回来,她握着外公的手,问他想吃点什么?她去做。外公还是摇摇头,不吃,什么都不吃了!他也不想再继续这样受折磨了。他甚至让妈妈给他想办法去买一些安眠药。

隔壁的吵架声停止,不一会儿,舅舅就进来了,看到妈妈在外公身边,似乎吓了一跳。“妹,你怎么在这里?什么时候来的?”“我刚到”,妈妈不想让他知道自己都听见了他们的争吵。

舅舅把妈妈悄悄拉到屋后面 ,搓着手很为难地跟妈妈说:“妹,你以后别再跟爸喂葡萄糖了,我这回来都一个月了,最近工地上事好多,但我一时半会儿走不了。我要养家啊!”妈妈看了看舅舅,第一次觉得人生在世,养大儿女,毫无意义。

慢慢地,外公越来越消瘦,每天只能喂点水润一下嘴,啥都吃不进去了,削好的水果片只能在嘴边滑几下,咬不了了。 每次妈妈一去,舅妈就会跟进去,生怕妈妈给外公喂葡萄糖。嘴里还假装着很关心外公的样子。“想不想吃点什么?我去跟你买。”妈妈都想当着她的面说,“想喝草木灰水。”

外公生命尽头的最后几天,他拉着妈妈的手,微弱的声音说“葡萄糖。”可见外公是多么的不想离开这个世界。可每次妈妈只能骗他说“好,我帮你去买。”“昨天去的迟,药店关门了,没买到,明天给你去买哈。”那天妈妈又是一清早带着葡萄糖去看外公。她还是不忍心。

结果刚进门,舅妈就来了,拿起那袋葡萄糖就往门外一扔,破口大骂“谁再跟他带吃的,我就打谁!要喂吃的,就把老不死的接到你家送终去。”外公一阵剧烈的咳嗽,妈妈没理舅妈,赶紧抓住外公的双手,随着喉咙一声响,外公在舅妈的骂声中悲愤离世了……

外公走的这一年,舅妈也是几乎天天跟儿媳妇吵,家里搞得是鸡犬不宁。儿媳妇怀孕了,暂时消停了一段时间。

有一天,舅妈去镇上赶集,回来时,走在稻田中间的小路上,下起了暴雨,一时间电闪雷鸣,突然一道闪电劈在了她身上,瞬间人就成了黑炭。村里很多人赶去看热闹。都说趴着被烧焦的姿势像条狗。最后被村里人用梯子,上面放了一个晒棉花的竹床给抬了回来。据说烧的她身上轻轻一碰,就是一地黑灰

而距离她出事不到百米的地方就是外公的坟地。村里人都说这是老天爷开眼了,不孝敬老人,打骂老人的人会被天打雷劈。长这么大,我也只是听说过,第一次见,还真的是被惊到,这世间竟然真有天打雷劈遭天谴一说。

后面在舅妈的葬礼上,只有她的儿媳妇用一口外地普通话哭诉她“我可怜的妈妈呀,你都还没来得及看见自己的孙子,你怎么舍得就走呢?我可怜的妈妈呀,尽管你平时各种不待见我,但我们还是一家人啊,只要你活起,比什么都强啊!让你受这么大的灾难,我们心痛啊!”…儿媳妇的一番哭辞尽管很动容,村里人都未曾感动。都劝她不要哭了,要顾着肚子里的孩子。

一个人就这么走完了她的一生。54岁,本该颐养天年,儿孙绕膝,享受人生的时候。在世时,欺负老人,欺负儿媳,和村里人也没搞好关系。以至于走了,还被人说闲话,都说是报应!

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一个人丧失了最基本的善良,变得面目可憎的时候,是没有一个人是会站在你的立场为你说话的。所谓“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做人做事何尝不是这样,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服众!而你平时所作所为不要以为能够瞒天过海。你要知道,老天在看着呢!

上孝父母,下疼子女,这才是爱的传承。福来者福往,爱出者爱返,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