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没有补课就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仅仅是非常努力吗?
作为一名重点高中班主任,去年带的班上正好就有没有补课,就考上北大的学生,我来谈谈我的看法。
这是个男生,从高一第二次月考开始就一直是年级第一,但是中考成绩并不是非常突出,没有进入前十名。但是高一开学后没多久,我就发现他在学习上表现非同一般。三年高中,他都是年级第一,高考发挥稳定,如愿考入北大。
高中三年他的确没有补课,初中也没有补过,那他考入北大,仅仅凭借的是努力吗?并不是,班上和他一样刻苦的学生还有好几个,但成绩都比不上他。陪伴三年,在我看来他成功的原因在于做到了以下几点——
1、对学习非常专注,能达到忘乎所以这是成就他学霸地位最为重要的因素。每次上课,站在讲台上放眼望去,他的注意力是最为专注的,而且每一节课都如此,每天每月都如此。看他的眼神,就知道大脑在高速运转,在持续思考。长期的坚持,让他的思维能力不断深入,也就是说,其他学生上课主要是记住老师讲的内容,而他,是在深入思考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讲。
对学习的专注,更体现在课后的学习中。无论是课间,还是自习课时间,他的专心程度没人比得上,比如老师站在他旁边很长时间,他也不会注意到。高中课程的难度在于抽象与灵活,最好的应对并不是刷题,而是持续地深入思考。这点,这位同学做到了。
相比之下,很多高中生的学习专注度非常低,他们只能说是看上去在学习,实则效率低、收获小。
2、有着强大的自律性,始终保持良好状态还是以这个学生为例,他其实并不是超级聪明的那种,但是对学习的自觉性非常高。在我看来,高中生的刻苦勤奋就表现在自律上,因为要想学习,就要经得起各种干扰与诱惑,就要对抗懒惰。
高质量学几天几星期似乎不难,但要三年如一日地去学,却非常困难。记得这位同学家长告诉过我一件事:每到节假日或者周末,家人要去外面聚餐时孩子总是不去,因为会耽误他的学习进度,会打乱他的学习计划——自律达到了这种程度!
早睡早起也是自律的重要方面,坚持一个原则:绝不占用应有的睡眠时间学习,绝不在应该学习的时间大脑昏昏沉沉。高中三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个学生上课睡觉,他也从来没有晚上十二点以后还学习。熬夜不是成就学霸的必选项,衡水模式正能说明这一点。
3、目标明确,内心强大能做到这点的学生应该说还是不少,至少我带的学生中绝大多数都状态良好,特别是自信满满。但是,你的目标的高低却一定程度上能影响你的学习状态,远大目标能更加激发人的斗志,当然也不能不切实际。这位同学一直是年级第一,而且学校此前也有学生考入清北,所以他树立这个目标并不为太大。
而强大的内心,能有助于学生排除各种父母情绪的影响,越自信越能专心致志,越从容越能发挥良好。尤其到了高三,是否具有良好状态,直接决定着备考的成败。有些学生成绩明明很好,但就是有种莫名的紧张不安,导致整天注意力不集中,严重影响冲刺阶段的备考效果。
总之,没有补课的学霸,都体现出自身的强大,自觉自律自省,对学习有种发自内心的热爱,并持续深入学,自然能学到最高水平,考出最为优异成绩。
那些没有补课就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仅仅是非常努力吗?
能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真的不需要补课,但努力是必须的,当然也不是努力到吐血的那种。
实话说,在学习上出类拔萃的孩子,一般与家庭基因很有关系,学习上有天赋的孩子大部分出自于知识氛围较浓郁的家庭,他们在学习上很有灵光:付出相等的努力,他们如愿上了清北大,而他们却遗憾的落莫于一般院校。
补课就是烧钱,若不是学习的料,你烧多少钱也没用。孩子的成绩优劣虽然多数影响于基因,也影响于后面父母的方式方法和身教。
这世上最苦的莫过于考大学了,孩子在忍热受冻的学习,你去跳广场舞和人侃大山,此时书桌上趴着做题的孩子多么需要妈妈递碗热汤、温杯牛奶啊!自已玩的痛快,结果没能接到光耀门楣的通知,又横眉立目责备孩子,就说不过去了。
我家俩孩子,侄女人大,女儿北大,从上小学起,我就是从不缺席的陪读生,当然不是课堂那。晚间的书桌旁,她们做作业,我在边上给她们准备明天的铅笔,也和她们一起学习,她们兴趣很高,因为妈妈有时还向她们讨教。从小学陪到她们高考结束,无论多忙,不曾缺过一次,特别高中三年,她们不休息,我是不会休息的。
女儿小学时的成绩不算好,在班里也就十名左右,我从没因为分数高低对她摆个阴睛不定的脸色,考好表扬,考差了正常,不打击、不贬责。
初中时勉强进了重点班,班里都是质优的孩子,她的成绩一段时间在中流飘动,老师自然把重心放在靠前的学生身上,她觉得不爽,便下了功夫把成绩提到七八名之间游荡。到了高一提到三四名,高二高三时就稳居第一了,高考时以刚刚好的成绩进了北大。
考进名校的孩子,除了自觉、自律、懂得怎样努力,最重要的是毅力坚强,有着掋抗外部压力的强大心里,她能做到眼无他物,不受任何方向飞来的碍物阻止她追寻的目标。
那些没有补课就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仅仅是非常努力吗?
我上高中时候的同桌同学,就在毕业当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专业——没错儿,这份1979年来自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就是这么写的。我们那会儿上高中,是没有补课这一说的。但是在1979年,一个六十多人的乡村高中班,迎届毕业生中,考取了一个清华大学生、一个西安交大生以及十几个大学生、二十几个中专生,全班四十多个人考取了学校。不能不说在当时候是个奇迹。除了学生们非常努力外,老师们是有巨大的付出的。现在看来,老师们在这件事情上所做的贡献,所付出的心血,那是太多太多的了。如果没有我们班里所有老师的严格管理,无私奉献,一来不会为国家培养出这么多的人才来;二来在如此穷乡僻壤的地方,有什么可能,能考出一个大学生来?并且还是清华大学的?梦也梦不见。所以说,在这件事情上,老师们居功至伟。到现在我也不敢忘却师恩。就考上清华大学的这位同学而言,他的学习方法就是积极探索。并不满足于课堂上老师教的那点儿东西。而是把学习当作了一种乐趣,天天探索思考有没有一种新的方法,来解决这些问题。比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我只会一种方法,而他居然会五种以上!那一年,学校里流传着关于他的一个笑话:一天,村里的一个队长骂骂咧咧地找到了学校。开口就要找教数学的胡老师算账——谁让他吃饱了撑的来,咹?正经的东西不教,教他妈B的净是些歪门邪道!原来是我们这位同学刚学了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放学回家时路过一片方方正正的麦田。初冬的麦苗,长得翠绿可爱。平时走田埂的同学,这回偏偏走了麦田里。边走边计数。由此来验证老师讲的直角三角形中,斜边小于两直角边之和。结果被队长发现了,把同学臭骂一顿。说他故意破坏青苗。同学则辩解道:这是我们老师讲的,斜边小于两直角边之和……队长说,怪不得人家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学校教的些甚东西?正是同学的认真学习和实践、探索,并坚持不懈,才有了他毕业当年就考上清华大学的成就。并成长为国家的有用人才——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博士生导师、某舰艇研究所所长。一个人的成功,固然本人努力最重要。但是别人背后的付出,也很重要。再次感念恩师当年的管教!
那些没有补课就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仅仅是非常努力吗?
几乎没有人提到这两点:专注和执行力。以撒贝宁为例,当年他上大学时忙于各种社团活动没有时间上课,为了应付考试他干脆了背下了整本教材。没有上过课的他,平均分数没有低于70分的。
我曾经在类似的问题中回答过,家族里有2个小孩,一个考上了中国科技大学,一个考上了清华大学。
不管是考上名牌大学的高中生,还是学习成绩好的中小学生,他们基本上都有一个共同点:非常专注,执行力极强。
打个比方,他们会在短时间内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无论是听课还是做笔记还是记忆什么。
很多人都以为考上清华北大的都会是一些读死书、死读书的老学究,厚厚的眼镜片后是一双死气沉沉的眼睛。
而实际上,恰恰相反,往往都是些非常有特质的人,有人爱打篮球,有人喜欢画漫画。
以撒贝宁为例,当年他上大学时忙于各种社团活动没有时间上课,为了应付考试他干脆了背下了整本教材。没有上过课的他,平均分数没有低于70分的。
这就是专注和执行力的最好体现。
那些没有补课就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仅仅是非常努力吗?
应该说,凡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乃人中之龙凤。毕竟,清华北大是中国一流的高等学府,其录取竞争之惨烈使很多学子心有余悸。那些没有补课就已经考上了清华北大的孩子,必有过人之处。分析其成长历程,找出原因,只需观察这些孩子的共性,即可得出结论。
第一,高智商的基因遗传
这一点不可回避,也无需愤而不平,其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学生的学习好坏源自于先天的遗传和后天的养成。而所谓的先天的遗传,即指用于学业的高智商的遗传。
第二,大思维的形成
纵观考上清华和北大的学生,其共性之一,就是在学业过程中培养了较大的思维。他们关注新闻时事,博览群书,收听收看各类讲座。对所有事物,都怀有浓厚的兴趣,甚至有些人在初中阶段,已经开始研究起哲学。而绝非只将目光聚焦在作业上。
第三,方法的探索
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不关心一道题的答案。而是通过一道题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学习方法。他们的追求与其他学生大不相同。这就像打仗,不在乎一城一池的得失,而在乎于整个战役的谋略。
第四,良好的习惯
无论学习还是生活,他们的习惯是与众不同的,甚至与他人格格不入,其主要原因源自于他们的另类思维。他们所追求的整洁,律己,高效和对一件事物思考的深入,是其他学生望尘莫及的。
第五,环境的影响
这里所谓的环境,多指的是家庭环境。即家长的言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这类学生。善于思辨的头脑,不仅遗传给了孩子,而且,还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树立了榜样。
第六,高人的指点
尽管大部分老师都兢兢业业。但是,有时思想,对社会,自然和人生有深刻理解的老师毕竟是凤毛麟角。一个学生遇到这样的老师,会受到终身的影响。
总之,还是那句话,一个人不能随随便便的成功。能够考上清华北大的学生,必然有着与其他学生不同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那些没有补课就考上清华北大的孩子,仅仅是非常努力吗?
显然不是的。其中的道理就好像说一个普通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就可以成为刘翔那样的优秀运动员或者能够进入NBA一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用功了和没用功当然是有差别的,但太用功也不见得就可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尽力而为又张弛有度才是最好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