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抢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从事辅导行业近5年来,我曾见过近万的学生与家长。在这里给你分享一个从小就抢跑的孩子的案例。

小红(化名),我才接触她时,她初一。在她初一那年的暑假,在她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我们学校。当时她妈妈开口就惊呆我了“我孩子要提前学习初三的数学与物理课程,我们要报一对一”。

她孩子学习成绩真的很好,初一末考英语接近120的满分,数学因为用初二的知识做初一的题被扣了6分,考了114。我当时真的很吃惊,这是我从业来见过来报一对一的学员中,成绩最好的了。我看了看当时孩子的反应不喜不悲,仿佛已经对这样的安排习以为常了。

我们给她孩子安排了一对一课程,一个暑假每天都在学习初三的课程。等暑假结束初三课程基本上就已经讲完了。我以为事情就此结束了,没想到她妈妈对我们的老师及服务比较满意,又给孩子续报了周末的一对一课程。

初二上学期结束,她的孩子已经学完了整个初三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中考模拟考的卷子也接近满分。

初二的那个寒假她参加了一所知名的私立中学的考试。没有意外被录取了,那个暑假她又参加了那个学校的高一录取考试,又被录取了。

就这样13岁的孩子读了高一的课程。

你羡慕这样的孩子么?反正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将来的孩子也这么厉害恐怕做梦都能笑醒吧。

可我没有想到的是进入高中后,却是她们一家噩梦的开始。

她因为从小只知道学习,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所有的事情几乎都是孩子妈妈代劳,在住宿制的高中也与同学们完全没法相处。从小生活在别人的表扬与羡慕中经受不了一点点的挫折与别人的冷落。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心理落差,成绩更是一落千丈。听她妈妈说她还得了抑郁症,有轻生的念头。揠苗助长的危害在她身上体现的一览无余。

后来她妈妈给她办理了休学,带她四处看心理医生。再后来我离开了那个城市,也不知道结局如何了。但愿不是一场悲剧。

适当的提前抢跑当然很有必要,可以帮孩子建立优势。可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孩子对于家长安排的道路或许并没有反抗与抵触,可孩子的内心又如何去想我们谁也不知。不知他是在沉默中前行,还是在沉默中积蓄反抗的力量。

万事万物皆有其成长之道,学习亦是如此。提前抢跑的优势只是暂时的,那个跑得最稳当,最健康,最持久的人才是最终的赢家。跑得太快,注定更容易摔倒,而且会摔的很疼很疼。

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抢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姑娘曾就读于全省最好的重点高中尖刀班。可以这样说,她周围都是神一样的存在。学神学霸一抓一大把。而且,令人羡慕的是,这些学霸,什么都厉害,琴棋书画恨不得样样精通,很多孩子初中时就把高中课学完了,高中主攻学科奥赛,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重视教育的家长,相对较好的家庭条件,本人强烈的自律意识和竞争精神。从小他们就参加各类培训班,抢跑在前。他们相比较之下,我姑娘基本上是散养长大的,没报过太多的兴趣班和补课班,高中以前,由于课程简单量少,没有太大差距,到了高中,差距就拉开了,很长时间不能适应快节奏的高中学习环境。我姑娘是个具有极强艺术天赋的孩子,但没有刻意培养,到一定阶段 就过了拼天赋的时候,而是拼功力了。那些从小就抢跑的学神们无疑抢占了先机,厚积薄发,最后很多去了清华北大,姑娘同学里面,那些领跑的同学,有通过领军和博雅计划被清北提前录取,有的是拼裸分考上顶级名校,也有个孩子是美声艺术特长生,被清华降60分录取。据他们说,在清北,基本都是这样领跑的孩子,他们到了很好的平台,人生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有很多人觉得不能拔苗助长,应该像国外一样快乐教育。但在国外 ,据说快乐教育都是低阶层的孩子,精英教育一样是报各种培训班,领跑在前。曾经领抢跑的现在仍在领跑,我想,啥都不是白学的,家里有条件,孩子有精力,多学点没有任何坏处。

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抢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在我们周围,从小参加各种培训的孩子很多,但从高中阶段来看,我很少听到有孩子说他/她曾参加培训,在某方面有特长。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孩子在小学、中学参加培训,大多是被动的,是在父母的强制下进行的,孩子可能最初还有点兴趣,或者说不讨厌,但在以后的持续过程中,孩子的耐心不足,家长做的后续工作不足,从诱导到强制,直到逼迫,从而使孩子从无所谓到厌烦再到对抗,以至于培训变成了完成任务,变成了敷衍,孩子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学不到什么。

二是孩子参加培训越多,注意力越分散,越无法形成对某一课程的专注,泛泛而学,没有深入的钻研,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到后来,实际上对培训的课程都是一知半解,兴趣更是无从谈起。一旦培训停止,有关的知识就像天上的白云飘过,很快消失的无影无踪。

三是到高中后,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所有的注意力都倾注在高考科目上,对原来的非高考培训不得不放下,而有关于高考课程的培训,如果是自己老师的辅导,可能还有一些针对性。校外的民办机构的培训,往往对高考的钻研,对考查的动向,对出题的角度,深度的把握都不如校内的老师,其培训的效果也就大打折扣。

培训要有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持续的兴趣。其次,要有持续的专注,要及时化解遇到的困难,不能把问题累积。再就是,要有一贯的,不断加深的专业性指导,从而确保持续喜爰,不被累积的困难挡住,不走偏,坚持下去,才能最终有所建树。否则,也只能拓展一些视野,增长一些见识,要说出成绩就很难了,自然到最后,学生不愿提及,也显不出有特别了。

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抢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作为资深补课老师,很负责的告诉你以下残酷的现实:

一:有的孩子智商高,自律,这样的孩子说实在话,无论来不来培训班,区别不大,即使来培训班,老师心里清楚,最多做题提高一些速度。

二:智商高,不自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在班上一般是中上等学生。这样的孩子上补习班有点作用,在老师的看护下,起码能把时间利用起来了。如果盯的紧就是班上十名左右的学生。没人管一般也不会到二十名开外,不会差到哪里去。

三:天赋一般,自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其实上不上培训班也没有多大意义,属于班级中游,想变成中上游,比登天难。

想变成中下游,稍微放松点就可以咯!

四:天赋一般,不自律的孩子。这样的孩子属于班级中下游。没人管的情况下,就是班里的差生。这样的孩子上培训班,有点用,可以保持班级中游。

五:天赋很差的学生。这样的学生其实自律和不自律区别也不是太大,就是妥妥的差生。这样的学生再好的老师也不可能教的起来。

前几年有个叫兽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那就是瞎扯淡!都是想到哪里说到哪里,让他来教几天书,他就知道这样说法多可笑。

所有大家一定要知道,学习这个东西,天赋最重要,学习习惯可以加分!但是说像电视机里,努力一下,认真一下就变成学霸的,真的是演戏,不可能的。

我们以前都听过一句话:成功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可惜这只是上半句,还有半句是:成功就是取决于那百分之一的天赋!

培训机构贩卖焦虑,家长买单,早取消,早好!

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抢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我亲眼所见,上培训班拔高的孩子学习没有后劲!邻居的孩子小学、初中、高中培训班就没停过,初中和小学的成绩相当不错,典型的学霸,但是一到高中就没听到消息了,有其他当老师的邻居(我们是教育局小区)就看出了问题,这孩子前面都是靠培训班堆出来的成绩,高中对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要求高,他就只能泯然众人了。后来果不其然,这孩子只考了一个普通的地方性大学,叫什么北京大学。(在我们这以城市命名的都只是专科,可能首都的会要稍微好点,勉强能够到本科)

所以,学习是一个长跑的过程,前半程用力过猛,后半程必然会后继乏力,这是我们都要遵守的自然规律。过渡的依靠外力来学习既浪费了金钱,也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我们都要理智的问自己一个问题:一个不快乐的人又怎么能好好的学习和工作呢?

那些从小就参加各种培训班,提前抢跑的孩子,后来都怎么样了?

小时候参加了书法,美术培训班。但我觉得我妈并没有意识是要我提前抢跑,只是多给我画一条跑道,让人生的路更宽,以后有更多的选择更多的可能。

来说说我的个人经历,90年四城市长大。二十多年前,我妈在我小学一年级就发现我的书法画画爱好,开始让我学习。大家族里也有人书法比较好的,还算有这个文化氛围。

在那个年代,我们那个地方,很少会有父母有让孩子学习兴趣爱好的意识。我们班68个孩子有两个学的,全年级6个班,估计也就7.8个。会经常参加学校的比赛活动,在橱窗里展示作品。那个时候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自信心爆棚。包括现在长大了,内心深处的一部分自信,也是源于小时候。

后来高中大学,都是艺术专业,大学毕业后,也一直从事艺术教育这方面的工作,后来又北漂深造,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再到自己有了孩子,关于孩子艺术早教方面的引导,等等。

艺术对于我的人生,真的有很大影响。很多人会说,你这是从事了这样的工作,大部分人没有学以致用。其实除了这些,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对于心境心态气质的改变,小到我平时买衣服,家里装修,累了写写字画画画的消遣,去看画展,去摄影,去旅行……都会和别人的角度视角不同,尽管我现在被生活被孩子所累,我依然能一手抱着韭菜,一手抱着花……

艺术对我的影响太多了,看的见得看不见的。起源就是父母能够在我小的时候,能够因为我的喜欢,去支持我,没有觉得这个有用这个没用,去限制我。

父母种了一粒种子,它慢慢的长成大树,我站在这棵树上,看到了更远更美的风景……

关于孩子要不要抢跑,我觉得不要拔苗助长,但要给予孩子多的可能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