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师说:“班上人多顾不过来,不可能因为差生拉低进度”,你们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这位老师说话的内容,看似没有人情味儿,但却说的基本上是事实。
先说一个实事。一个邻居家的孩子,一年级上了一学期了,期末考试考了十几分。邻居说孩子不笨,在家说话、做事怎么怎么聪明,就考十几分,老师咋教的?邻居就让孩子拿出来书,亲自教孩子,先教生字。十个字教了一下午,孩子终于会读了。第二天吃过早饭打算还接着教,教之前先让孩子读一下昨天教的十个字,结果孩子一个都不会读,邻居很生气,把孩子吵了一顿,吵罢还继续教昨天的字,又教了一上午。下午再问孩子,十个字,就会读两。结果把邻居气得把孩子书撕了。从那以后,这位邻居再也不说老师没好好教他的孩子了。
一个班有几十个学生,学生的成绩总是参差不齐,不可能整齐划一。这和每个学生的先天因素、后天因素都有关系。也就是说,每一个学生的理解能力、接受能力不一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态度也不一样,上课听讲认真程度不一样、作业完成的快慢不一样等等。所以差异就在所难免了。
差异是必然存在的,没有人能够做到,把几十个学生都教得同样优秀,也不会把他们教得同样差。有学生老师只是稍微的一讲就会,甚至自己能够预习会大部分内容,而有的学生,老师讲了三遍五遍,自己又练习了八遍十遍的,过一会儿就忘得差不多了。
每个学期要完成一册课本的教学,这个任务是不会变的,至于中间的每节课讲多少内容,老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一般地,老师会根据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情况,减慢或加快对某些内容的讲解。老师既不会只按几个尖子生的接受能力赶进度,舍弃大部分学生;也不会根据个别差生的情况停止不前,耽误大部分学生;老师所看的就是大部分学生对每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一位老师说:“班上人多顾不过来,不可能因为差生拉低进度”,你们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我觉得老师说这种话是很正常的。毕竟现在很多学校都不分班了,那么学生之间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差异就拉大了,老师不可能为了差生把教学进度拉慢。
其实差生有多差,我可以分享一下我当年的一个例子:
记得我刚上小学时,学校会有入学测试,老师会问几个问题,看看这个孩子到底怎么样。我记得我表现还是不错的,不过,我们整个大院有个孩子的表现就沦为笑柄了。当时,老师问他:“2+3等于几?”他大言不惭地回答“2+3=2.”这一件事被传开了,成了周围人闲聊的笑柄。
在后来的学习中,这孩子从小学一到六年级都是倒数,而且,在班级里经常干扰其它同学学习,而他却意识不到,每次调皮完后还乐呵呵的。
想象一下,如果老师都按这个孩子的水平去教学,那么,其它同学怎么办?
而班级里,也有些同学学习不错,但是,某些时候,却要为全班同学的成绩差而买单。
我小学四年级时,我们班语文成绩不好,后来,我们语文老师发狠了,有一天布置了一篇罚写作业,把2号本上关于第二课《梅雨潭》的知识点每个写十遍。这个作业简直我把我们全班同学给坑苦了,如果说语文差的同学写这个作业那是活该,像我这样语文成绩排在前几名的也跟着写,真的是倒霉透了。就这样,这个作业,我写到下半夜2点,还没写完,我爷爷都看不过去了,帮着我把剩余的部分写完了,这可是小学四年级啊。
后来,这位老师为了我们班语文成绩的提高也是费尽了心思,早晨六点半,全班同学到教室学语文,家远的可以除外。
一个学期下来,到最后期末考试,那些语文成绩差的还是成绩差,像我这样成绩好的仍然成绩好,成绩一般的仍然一般。所以,我真不知道,老师这么做到底有什么意义?
我倒觉得,一个班那么多学生,老师讲课的进度肯定是紧着中等成绩甚至中等略偏下的同学的水平去讲,不可能为了些差生,拉低全班的教学进度,因为教学进度都是有大纲规定的,
至于成绩差的同学,你们就要多辛苦些,多下些功夫。这种事情本人也经历过。初中时有一阵我的代数和几何成绩不太好,在班级里也是倒数,后来,我也是自己多努力,赶上了班级的平均水平。
所以,一个班级,学生分三六九等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你不承认这个差距,反倒要让大家因为你的落后而陪着你一起落后就显得太过分了。
一位老师说:“班上人多顾不过来,不可能因为差生拉低进度”,你们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每一个新老师在刚工作的时候都想把每一个学生教好,不放弃每一个学生,都是一腔热血洒在教育事业上,但是都会被现实碰的头破血流。差生是教不好的,99%的差生是不能改变的,有个别改变的例子是不能改变差生这个群体的。砖家们会说不放弃每一个学生。老师也不好公开说放弃学生,大家都会说冠冕堂皇的话。实际情况就是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就是把大多数学生放弃了。班级里面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习。少数人是不学习的,个别人是老师家长绞尽脑汁用尽各种办法都不学习的。如果老师的精力总是在少数不学习的人身上,课堂上永远都在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劝他们多少学点,永远放慢速度,降低难度,为他们减少课堂内容,那就是放弃了的大多数学习的孩子。这才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不公平。也是老师最大的失职。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习的,也不是每个学生都能学好的,这就是很多砖家和家长最不想直面的事实。
老师的教学进度是有要求的根据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进行,不可能为了个别人进行大幅度的改动这是老师的职业要求。中高考的存在让老师必须进行计划性教学。每个学校都有差不多的教学计划。计划是根据教学大纲,考试时间和学生实力情况制定的是保证大多数学习的学生利益的。
希望家长们能明白事理,很多时候老师的行为或者观点没有看起来那么好看,说起来那么好听,但是这却是对你孩子最好的做法。不要总是被一些想当然的脱离实际的想法蒙住双眼害了孩子。
一位老师说:“班上人多顾不过来,不可能因为差生拉低进度”,你们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效率与公平是很难兼顾的。在社会生产力尚未取得极大进步之前,要保障人人有机会接受免费的九年义务教育,就得接受教育投入被摊薄的现实,即具体表现为“大班额”“大生师比”。这与我们的全民医保类似,要追求“广覆盖”,就只能接受“低水平”。
国家计划在2020年彻底消除55人以上大班额,对此我持谨慎的乐观。绝大多数县城学校,各年级学生数普遍超过这个数,到了明年,这些学生不会凭空消失,怎么消除?
大班额现状下,教师的教学当然只能面向全体,不可能为了少部分学困生放慢教学进度。同理,也不能为了少部分优生加快教学进度。解决之道,是要求教师挤出更多时间,用于“培优辅差”。这是“稳中间、抓两头”的策略。
表面上看似乎各层次学生都兼顾了,落实了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思想。但业内人都知道,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各种非教学事务特别多,师资也普遍不足,挤出时间和精力有效实施培优和辅差的可能性非常小。更多时候,所谓的“培优辅差”,只出现在工作计划中,汇报材料上,年终总结里,很少落实到学生身上。
这不是教师懒惰懈怠,实在是分身乏术。我表妹定居台湾,她告诉我,那儿的学校,班额一般只有二十几人,绝不允许超过三十。这种情况确实令人羡慕。七八年前,我偶然带过一届40个学生的班。那时,我走访了所有的学生家庭,为每个学生单独建立了档案,对每个人的学习状态了如指掌。那一届,是我教学生涯的辉煌。当然,那时我年轻,精力旺盛,也是一个方面,但班额较小,管理和教育可以具体到每个学生,应该才是根本原因。
所以我现在很看好民办教育,民办教育可以满足对基础教育有更高需求的家长,为不同层次的群体定制不同的教育服务。无论是小班化还是其他形式,都是容易实现的。这不是教育不公平,而是多种形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质量教育的需要。
一位老师说:“班上人多顾不过来,不可能因为差生拉低进度”,你们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这个我真是太理解了!
前年我无意在书店看见本书,觉得有的地方是对学校教材很好的补充,就买了打算给我自己孩子讲讲。回来碰到邻居,聊起来,邻居说让他家孩子一起听听呗,我想一只羊也是赶两只也是放,两个人也有个伴,就同意了(无偿)。开始很好,后来邻居又说给其他两个邻居,又多了两个孩子,就完蛋了。大家在一个小区,孩子们同校,平时常一起玩,想着两只羊四只羊能差多少就没多考虑,后来发现,孩子们学习进度不一样呀,我又不是正经的老师,没受过那方面学习训练,我真讲不了:反应快的吃不饱,反应慢的吃不了。还好我这是无偿劳动,在跟他们家长说明白了以后,可以理直气壮地按我自己孩子的反应讲。
饶是如此,弄完那个学期,我再也不敢什么一只羊两只羊了。我一只羊就够了,不要更多的羊。。。。。
反应快的孩子我愿意额外花时间,一来有成就感二来我的孩子也跟着听,对他也有提高和激励。但反应慢的那个真拖了我不少时间,当时也就是我是大人他是孩子,忍了,慢慢和他多讲讲。虽然面上和声细气的,但当时心里其实挺不爽的。所以后来听那孩子和人夸我好,我心里也是相当惭愧的,和孩子一比自己就丑了。。。
话题拉回来,四个孩子尚且如此,一个班的孩子,那得啥样,想都不敢想。
所以如果老师说他讲课按大多数孩子的进度讲,我觉得是对的。吃不饱的和吃不了的孩子,老师给吃小灶,那是人情,是要珍惜和感激的。老师通知家长让家里给另找小灶吃,我觉得已经尽到本份了。反正我是这么想的。
一位老师说:“班上人多顾不过来,不可能因为差生拉低进度”,你们认同这样的说法吗?
真实案例。我教的课程有个女生成绩极差,我随口和我校一中层领导聊到,说安排同学“一帮一”,都没人愿意帮她。某天,领导把她叫到办公室,教了半小时也没教会,校长走过路过好几次,最后无奈放弃。领导和我说到这事,说没办法,有些人真不是学这的料。
之前看头条,有一篇文章说到,重点中学,一节课讲1个知识点6种题型,普通中学只能讲1种题型。现在把学生放一起,你来决定老师怎么讲。
所以不是认不认可,而是,这就是现实。你为后进生拉低进度,就是对优等生的不公。所以大家都是劲量就中间多数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