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有抑郁的?
我来好好捋一捋:
全职宝妈带娃状况及要想的事情:
1. 全天看娃(白天、晚上)
2. 花心思给娃单独做辅食
3. 陪娃玩耍(家和户外)、做益智游戏、读绘本
4. 收拾家务
5. 给老公做饭
6. 忧心家里经济状况
7. 精打细算每月开销
8. 做周末外出计划、娃拍照计划
9. 督促老公帮忙看娃、做家务
10. 身心疲惫、无人理解及安慰,心疼自己两秒钟
婆婆带娃:
1. 只白天看娃,晚上能睡个好觉
2. 通常自己吃什么娃吃什么
3. 随娃自己玩耍
4. 收拾家务,此时公公可以辅助看孩子
5. 不用忧心家里经济状况,老两口都有退休金
6. 除了看娃,其他外出事务媳妇管
虽然上面说的不是完全精准,肯定不是适合所有家庭,但是基本上的差异已经显现,现在该知道为什么是宝妈会抑郁了吧?
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有抑郁的?
我也想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因为我去年在家带孩子,我也是切身体会吧。为什么婆婆不会抑郁,而全职宝妈会。
当我推着小孩走在村里的道路时,几乎每一个见到我的老年人都会说你怎么不把小孩给你婆婆带呀,你现在还年轻不出去赚钱,在家可不行。我都是笑笑不语。
有时候我一个人在家,我婆婆和她们聊天大老远你就能听到,我婆婆说我又不是不肯帮她带,是她自己不愿意出去的。想在屋里耍。你听到这些话你气不,气呀,气了以后你没有地方撒气你就会和你老公说,你老公肯定会说:他妈绝对不可能说这样的话。然后你就会和老公吵,会和老公抱怨,时间长了你老公也烦了,觉得你就是无病呻吟,说你是怨妇,你在家带孩子得不到体谅,又没有经济来源,你的心情自然而然就好不起来。而且会多想。我记得去年上半年我天天和我老公吵架,我发了一个照片,我背着小孩在厨房里面炒菜的照片,他说我在作秀。后面我实在受不了了,我感觉这样下去我会疯的,然后狠心的跟我老公天天说我要出去上班,他可能也被我逼急了,就说随便我吧,这个时候我婆婆人还不错,听到我要上班,就一口答应帮我带了。
我婆婆开始带孩子了,每个人都会说她带孩子辛苦了,熬夜使她更老了,我公公也会接手帮忙一起看了,每次回去每个人都会说这奶奶把小孩带的真好,白白净净的。反正都是夸,还会觉得老年人辛苦了,回去就马上换手带。可妈妈带不一定,哭了闹了那群人跟没有看到一样。奶奶带,孩子哭了,如果一群人在,那你接一下她接一下。妈妈在孩子哭了,人就会说这孩子找妈妈了。
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反正我觉得是,因为我去年在家带孩子我老公直接给我冠名了一个怨妇的头衔,而且一个月只给我一千五百块钱。这里面包含了小孩的纸尿裤,还有奶粉钱,我每个月都是他一给我钱,我先把小孩的口粮买回来,然后在给老大买两箱纯牛奶,然后我就不出村。平时村里也有人来卖菜,我就买个几十块钱的,或者就去菜地看我婆婆种什么,我吃什么,我婆婆带,小孩衣服我们买回去,奶粉纸尿裤买回去。平时还买一点零食寄回去。一个月还给一千。偶尔的遇上逢年过节的还得多给些,而我就去固定的一个月一千五,你说钱不够,人家也不理你。我幸好是之前怀他们俩在肚子里面都上着班,还有点钱,不然我真的抑郁了,有时候问他要钱时,他不给,再加上婆媳关系偶尔也有小闹时,他不理解时,孩子再一哭一闹,我恨不得站在楼上跳下去。
婆婆如果受了委屈和家里人吐槽,当然这个一般是和她女儿,或者儿子吐槽。那全家人都会开指责你要尊老爱幼。不管任何情况都是你的错。
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有抑郁的?
就在前几天,那个碎嘴且口无遮拦的奶奶,从24层楼顶,跳下来了,原因:任劳任怨带着4个孙子辈,最后确诊肝癌,儿女们却用一系列让人无语的骚操作,让她绝望。
所以老人也有抑郁的,只是对网络不熟练,报出来的少而已,相信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数据,不比宝妈低!
这个奶奶姓鲍,在幼儿园门口的一次“叫骂”,让她“一战成名”,成为我们街区的“街红”。
鲍奶奶今年67岁,个子不高,有点胖,还是很有福气的身形。只是皱作一团的眉头、和高耸的颧骨,让人感觉她面相很凶。
有一天放学时,鲍奶奶骑着电动车等在大门外,电动车上面,像“糖葫芦”一样,挂着一串孩子。前面站着一个,后面叠着坐了两个,都是3-7岁之间的孩子,车把手左右两边,还挂着她们的小书包。路人都在取笑鲍奶奶本领高,一趟能接这么多孩子,她苦笑着说:没办法,接了这个,不接那个,家里要闹矛盾的。
这家幼儿园是私立园,放学的规则,是家长携带“接送卡”,在大门处自己刷卡,刷一次,栏杆转动一次,可以接走自家的娃。如果临时换人,或者忘记带卡,则由主班老师,给登记的监护人致电,确认清楚后,才能放行。
鲍奶奶要接的孩子读中班,平日由不同的人接送,所以“接送卡”没在她手中。加上电动车上面还挂着几个孩子,鲍奶奶不知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停车,两条腿支撑着平衡等在马路边。
轮到中班出来时,鲍奶奶在外面大嗓门地喊着主班老师,要求老师把孩子送到路边。老师在栏杆另一头,护着其他孩子的接送,让鲍奶奶入园来接。
鲍奶奶等得有些焦躁,没两分钟,就耗尽了耐性,开始絮叨。剩下几个孩子时,副班老师腾出手来,喊着询问鲍奶奶为什么没带卡?
鲍奶奶不耐烦地回了一句:我隔天就来,你装不认识我?
老师让鲍奶奶稍等,她给孩子妈妈打个电话确认,而且按照规则,必须鲍奶奶自己到大门内来接孩子,老师下班之前,不能出栏杆。边说,边给孩子妈妈打电话。
电话一直没有被接通,鲍奶奶也完全失去了耐心,破口大骂:“我一路接了三个孩子,就你们幼儿园P事多,我今天还就不下车了,看你们不把孩子送出来,自己也别想下班。”
“年纪轻轻的老师,穿那么短的裙子,还化妆,像出来卖*的。”(老师们的工作服是藏蓝色背带裙,长度到膝盖下面一点,被鲍奶奶骂成超短裙)
周围都是孩子,这么口无遮拦地骂老师,前提还是老师没有任何错误,有几个家长听不下去了,让鲍奶奶说话注意点。
鲍奶奶气势汹汹地怼道:“我骂你了?你跟那老师什么关系?这么护着?”
被怼的爸爸,气得脸通红,眼看更大的矛盾一触即发,被另一个奶奶拉了一把,说:算了,不跟这种人计较了。
老师噙着眼泪打通了孩子妈妈的电话,让保安刷卡把孩子送出来了。
鲍奶奶走后,拉人的那个奶奶小声说:“鲍奶奶是个苦命的人,四个孙子外孙,都是她带大的,儿女都是把孩子一生,就往她这里丢。带了大儿子的孩子,就必须带小儿子的,女儿家有事情,也让她去帮忙,一个人恨不得拆成三个人用,从早到晚歇不了。”
看到这里,千万别问为什么不给钱,让儿媳妇自己带。我们周边都是还建农民,虽然有养老金,每月不足2000块,够给哪个子女?自己吃药看病不找子女要,就不错了,平日也经常听见两个儿媳妇的家里,因为一个戒指分配不均,大打出手,跟父母反目成仇的实情。
所以老人只能出力,没有给钱的能力。
鲍奶奶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成家后都在附近(很多老人宁愿子女没有大出息,也要留在身边)。三个子女,生了两个孙子,一个孙女,一个外孙。三个孙子辈,从出生开始,都是鲍奶奶一手带大的,也就是说,从8年前,鲍奶奶就身体力行地践行着“全职保姆”的角色:带孩子、做家务、一日三餐······
中间细节不赘述了,带过孩子的都知道。
好不容易一个个地送进了幼儿园、小学,傍晚的接送任务,还是落在了鲍奶奶头上。老伴身体不好,偶尔下雨天能指望帮忙接一个,平日几乎都是鲍奶奶一个人。偶尔女儿家有事没人能接外孙,也是鲍奶奶补上。
站在子女的角度,接一个和接四个,没什么区别。却没人愿意站在鲍奶奶的角度想想,一个67岁的老人,要在半个小时内,从三个不同的幼儿园和学校,接四个孙子外孙,幼儿园之间,至少间隔1公里的路程,是什么概念?
周末的时候,子女家还经常相约来看母亲,名为看望,来时也确实提了水果和牛奶,可十几口人的饭菜,得鲍奶奶自己张罗和收拾,一做做一天。
所以跟鲍奶奶打交道的人,都觉得她戾气重,整日气呼呼的,感觉一点就爆,不好相处。她老伴儿在小区乘凉时,经常埋怨鲍奶奶脾气不好,太凶;子女们也抱怨她更年期太长,让她收敛一些。
如果日常的这些琐事,被鲍奶奶自己消化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那上半年社区安排的体检,就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
社区60岁以上老人,每年都有免费体检,都是一些常规项目,也确实能帮不少老人发现隐情。鲍奶奶做B超时,医生建议她去大医院检查一下内脏,特别是肝。
在某一个周末,鲍奶奶跟所有家人“请假”,独自一个人去了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子女们口头上都很孝顺,只是每个人小家都“有事”,实在没能抽出时间陪同。
腹部增强CT,被医生确诊为肝癌晚期。鲍奶奶拿着结果,被医生问及家属来了没有时,她才颤抖着手给儿子打电话。
在儿子的协助下,办手续、住院、通知所有亲属。第二天采血后,鲍奶奶以为儿女们会“孝顺”地跟医生商讨出最佳治疗方案,放心地在医院好吃好喝,毕竟可以趁这次生病,好好休息一下,也憧憬着出院后,子女们会体恤自己,卸下重担,安享晚年。
跟医生沟通后,子女们被告知放化疗,寿命半年左右,不治疗,三个月左右。于是三个子女和老爸,瞒着鲍奶奶开了家庭会议,开始了以下让人无语的骚操作,让最后才明白过来的鲍奶奶,绝望的一跳。
- 子女通知了所有亲友,说鲍奶得了绝症,亲友们相约去探望,每人都奉上了厚厚的红包(湖北风俗,看病人给红包),并嘱咐鲍奶奶安心养病,子女这么孝顺,会竭尽全力给她治病;
- 医生在得到子女们诚挚的恳求,说要不惜一切代价给母亲治病后,开了各种检查单据,却被儿子要求缓几天再做,有些准备工作还没做通。至于什么准备工作,大家不得而知;
- 鲍奶奶满心满意住在医院,好吃好喝,不用像以前那样,买个菜还要小跑着赶时间,享受着难得的“假期”,等着儿女们给自己治病、在床前尽孝;
三天后,医生被子女们通知,要求出院,除了查血的清单和房费,其余未作的检查项目,要求从结算单据里扒拉出来。并在鲍奶奶面前,抹着眼泪,上演了一出“子女想拼尽一切救治,医生觉得没有治疗必要”的闹剧。
后来在众人懵*逼的神情中,收拾了鲍奶奶的物品,拉着母亲出院了。
回家后第二天,鲍奶奶就从旁边楼栋的楼顶,跳下来了。因为楼顶护栏较高,鲍奶奶还从家里带了一个高凳上去。
鲍奶奶的经历,事后被警方定性为“老年抑郁症”。至于患病的原因,都是日常的琐事所形成的重担,累积而成:带孙子带孙女带外孙、被老伴埋怨脾气大、被子女抱怨更年期、被同龄老姐妹说戾气重不愿与她相处。
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能用“忍一忍就过去了”来安慰自己,那被确诊肝癌这一周的经历,就是掀开“遮羞布”的那只手,把琐碎、索取、不孝等事实,血淋淋地摊开在鲍奶奶面前,让她只想趁早解脱。
事发时的截图
写在最后:
谁说只有宝妈带娃会抑郁?老年人带娃抑郁也应该引起重视。相对于宝妈们而言,老人的无助和承压,不比年轻人少多少,特别是没有学问的农村老人。
就我所在的街区,每年自己结束生命的老人,至少有十几例,有的是被生活的琐事压垮的,有的是忍受不了绝症所带来的痛苦,也有不少,是没被发现的老年抑郁症患者。
对老人来说,本身就总在经历各种失去:失去同龄的亲人朋友、健康、社会及家庭对她的尊重。负面事件不断增加着他们的心理应激,再加上机体的老化,老人对挫折的耐受性也开始减退。如果再加上家人的不理解,和子女不断地索取,多少都会冒出“人老了就没有用了”的悲观想法。
天平的另一端,只能用“爱和孝”来当砝码,平衡掉大部分负面情绪,给老人情感上面以支持,才能有和谐的家庭,和幸福的晚年,才能帮父母撑起一片天。
岁月无情催人老, 儿孙绕膝享百年!父母辛苦了一辈子,请时刻记得换位思考,适时关怀,让她们情感增重,情绪减重,尽情安享晚年,而不是被索取掉所有时间和精力,最后却抑郁了自己。
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有抑郁的?
邻家媳妇三胎终得男,她哭着闹离婚,一旁的婆婆一脸不屑。“我们家对你这么好,你还要怎么样?离了婚你能再找到像我们这样条件好的家庭,做梦吧!”
我和小媛(邻居家媳妇)同年嫁到这条街上,因为是同龄人,又是邻居,关系处得挺好。她婆家家境非常好,在镇上有几套临街的房子,一年收租金都够养家了,家里有砖厂,砂石厂,而且自家还开着旅馆和超市。她老公又是家中独子,嫁进来,她就成了大家口中所说的农村少奶奶。
和她相邻而居8年,我知道她这个在别人眼中看来锦衣玉食的少奶奶,实际上,日子过得一点也不舒心。
1、娘家妈来帮带娃,婆婆找茬
婚后,她三年抱俩女儿,婆婆当即发话:“趁年轻,多生几个。”小媛深知婆婆的意思,因为婆婆总是话里话外地说:“还好我那时候一胎就生了个儿子,完成任务了就不用再生了。”因此,刚出月子,她就怀上了三胎。
按说,媳妇怀孕了,两个孙女要人带,婆婆应该搭把手,可是小媛婆婆平日里几乎不着家,家里的事情都是她公公负责打理,婆婆每天都泡在茶馆里打牌。小媛老公开卡车跑长途运输,也很少有时间在家。
小媛没办法,叫了娘家妈妈来帮她。小媛娘家爸妈离异,一直是妈妈带大,如今小媛已经嫁人了,她的妈妈仍然是孑然一身。家里没有其他牵挂,刚好,来帮小媛。
有了妈妈帮忙带娃后,小媛明显感觉轻松了很多。她和娘家妈住在婆家的另一栋房子,平日里没和婆婆住在一起,但两家相隔不到百米。原本这样俩亲家相安无事还挺好,结果有一天,小媛的婆婆和妈妈在大马路上吵起来了。
吵架的起因是小媛的婆婆在路上遇见了俩孙女,“来,豆豆,苗苗,奶奶抱。”孩子不仅不要奶奶抱,而且也不叫奶奶。小媛婆婆大发雷霆:“都是你唆使的,你给孩子说了些啥?孩子现在和我这个奶奶都不亲了。再让你带孙女,到时孙女都要改你们家姓了。”
这一吵,小媛的妈妈觉得心里委屈,本来是来帮女儿家减轻负担的,然而亲家却不待见,还在大马路上嚷嚷,让她很没面子,只好回了自己家。然后小媛婆婆开始帮着带俩孙女。
2、婆婆带娃一天到晚混在茶馆里
小媛则重新回到公婆的超市里帮着做生意(收钱),在怀三胎之前,她也一直是这样,一边照看超市,一边自己带娃。只是怀三胎了,既要顾着肚子里的宝宝,又要顾着俩女儿,有点自顾不暇。
超市里的收款码都是公婆的,几乎没有钱进到小媛的口袋。她平日里的开销都是老公按月给,而且给得很少,500块。她婆婆说了:“家里开超市,想买啥都有,不需要花钱。”因此,小媛连衣服都舍不得买,孕妇裙都是怀两女儿时买的,将就着穿。
小媛觉得帮着公婆打理店铺,自己没闲在家里,他们也就没啥意见了。
一开始婆婆带娃还是蛮上心,学着给小家伙冲奶粉,做辅食。慢慢地孩子能够爬行后,婆婆就开始带着两个孩子整日泡在茶馆里了。茶馆里有人抽烟,在这烟熏火燎的环境下,两孩子总是接连的感冒咳嗽,一不注意就成了肺炎,三天两头的住院。
小媛跟婆婆说:“妈,孩子还小,以后茶馆少去吧,那里环境不好。”
“要是嫌我没带好,你就自己带,反正你在店里也是一天到晚玩手机。”
听到婆婆这样说,小媛的心里比吃了苍蝇还难受。她不得不自己大着肚子,开始带俩娃。
每天下午,小媛会带着孩子们到村部广场上去散步,户外活动。大宝喜欢跑来跑去,婆婆在那里跳广场舞,也方便帮忙看着。
有一天,有好事的阿姨问小媛:“你这年纪轻轻地就生三个娃,一辈子就绑在家里了?你婆婆说了,你这胎如果不是儿子,还要你生四胎,生到儿子为止。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有自己的事业,就算是生到儿子,靠婆家也不行。当然,你婆家有钱,家大业大,养得起你。”
阿姨的这番话,让小媛内心郁闷,自卑,憋屈。
在外人眼里,婆婆这个年纪的人,带着孩子进出茶馆,打麻将,和邻居闲聊唠嗑儿,都是正常的。但是她这个小媳妇不行,她不能有这些休闲消遣,她得怀孕带娃,她还得有自己的事业,不然就是被婆家养着的,她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
怕了别人异样的眼光,加上婆婆总是在别人面前说她懒,小媛都不出门了,整日闷在家里。
3、妈宝老公觉得小媛在家带娃就是玩
小媛的老公有个爱好,只要一回家,就开始玩游戏。两个女儿围着他,他嫌吵。小媛跟他说话,他也爱答不理,沉浸在游戏里无法自拔。而且每次都没好语气地跟小媛说:“我在外面赚钱已经够累了,回家了你就不能让我消停一下吗?”
婆婆带娃的时候,平日里只要小媛从超市一回家,婆婆就不管孩子了。做饭洗澡哄睡都是由小媛负责。但只要她老公一回来,婆婆就会很殷勤,抢着抱孩子,而且很心疼儿子,“爸爸好不容易回家休息一下,咱们别打扰爸爸,奶奶陪你们看电视。”
小媛看不惯婆婆的假惺惺,待婆婆走后,就跟老公说道:“你以后多回家吧,你一回来,妈都变勤快了,围着孩子转。”
“你阴阳怪气的什么意思?我妈带娃那么辛苦,给你把孩子哄睡着了才回去。你呢?你一天什么都没干,就给孩子洗个澡还不耐烦了?”
“我现在怀孕了,我每天在店里理货,卖货,没有偷懒。什么叫帮我带,难道孩子不是你的吗?”小媛气急败坏地跟她老公吼。
“那我妈那时候怀着我还下田插秧呢,还自己从山脚下挑水呢。怎么到你这,就只能天天在家里躺着吗?你乐意干就干,不乐意就回来躺着,没人逼你。”
“是,你妈是超人,你妈说什么你都信,你妈说什么都是对的。”一肚子苦水的小媛对于老公的不理解,气得浑身发抖。
“简直是不可理喻!懒得和你扯。”她老公到最后听到她开口说话都嫌烦。
每当争吵的时候,小媛都觉得自己是不是在无理取闹?她有着深深地无可奈何。“话不投机半句多”,和不理解自己的人说再多都是废话,作罢。她因此变得沉默。
小媛老公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慢慢地,她陷入了一种“老公是不是外面有人了?”的错觉,整日疑神疑鬼,精神变得恍恍惚惚。
4、如果连娃都带不好,还能干啥
小媛的大宝刚进幼儿园,小媛就开始忧虑,担心孩子以后学习不好,跟不上,给孩子买了各种幼小衔接的教材,天天在家里自己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嚷着要出去玩,她也不让,必须先把作业做完。她成了名副其实的鸡妈。
有一次,孩子在写拼音,教了好多天的复韵母还是不会,气得小媛撕了孩子的作业本,“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一幕刚好被婆婆撞见了。
“孩子才3岁,送进幼儿园是和小朋友去玩的,你逼她做这么多作业干什么?”说着,婆婆就带着大宝要出门,小媛冲上去拉住大宝的手,怒吼:“作业没写完,不准出去。”
她和婆婆又一次发生了口角。“你这个丫头很奇怪,只怕神经有点问题,要去医院检查一下。”婆婆当着她的面给她老公打电话。“喂,儿子,你赶紧回来吧,你媳妇在家发疯了。”
小媛老公一回来,不分青红皂白,劈头盖脸一顿骂:“你说你是不是舒坦日子过得不愿意了,非得折腾一下?你连个孩子都带不好,你还能干啥?”
这一句话,正好刺痛了小媛的内心。
“孩子一感冒,都是我的错,全家指责我。到时孩子如果学习跟不上,你们所有人都会怪我,因为孩子是我带的。那现在我带着孩子学习,你们又不让,到底要我怎么做?”小媛歇斯底里地哭喊道。
婆婆则在旁边事不关己地说了一句:“孩子学习好不好,都是随父母智商来的,反正我儿子那时读书还可以。”
婆婆每次话里有话的补刀,让小媛深感痛心。让她更绝望的是老公对于孩子的无动于衷和对自己的无端指责。
想当年结婚前,小媛觉得自己还是很优秀的,大学毕业,有一份稳定的工作,长相也不差,追求她的人也很多。但现在,她总是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啥都做不好,做啥都是错。
5、三胎终得男娃,小媛坚决要离婚
上个月,小媛终于顺利生下三胎,圆婆家梦了,是个男娃娃。我们去医院看她,她哭得泣不成声,一旁的婆婆笑得合不拢嘴。“以后你们还生不生,我不管了,孙女跟谁姓你们自己决定(小媛娘家妈想要个孩子跟他们家姓,小媛是独生女),这个小孙孙必须跟我们姓。”
我们都劝她在月子里不要哭,伤身体。可是她的眼泪像断线的珠子,止不住,时而嚎啕,时而抽泣,好一会儿才平复了心情。她突然冷冷地对她老公说:“等我出月了,我们去办理离婚,大宝我带走。”
听到小媛这样说,她老公不顾周围人,站起来就问她:“你什么意思?你觉得自己生了个儿子了不得了是吧?威胁我?随便你。”
小媛婆婆赶紧拦在儿子前面,把他往后推,“儿子,你先出去,这里有我照顾着。”回头就劝小媛,“现在儿女都有了,好好过日子,别胡思乱想。”
看小媛埋着头,一言不发,婆婆立马语气又变了。
“我们家对你这么好,你还要怎么样?离了婚你能再找到像我们这样条件的家庭,做梦吧!”
之后,娘家妈一再地劝诫小媛:“丫头,离婚后一个女人带孩子过日子会很辛苦的,你看妈妈当初带你,多不容易。你要听妈妈的话啊,再考虑考虑,不要意气用事。”
哀莫大于心死!小媛坚定了要离婚的念头。在这样的家庭里,她没有得到尊重,连呼吸都是错误的。
出院后,小媛选择了回娘家坐月子。刚出月子,他们俩口子就到民政局递交了离婚申请,但根据《民法典》规定,他们夫妻俩要先经过一个月的冷静期。
6、离还是不离,小媛该何去何从?
村里的调解人员了解到这件事情后,上门做了小两口的思想工作。
希望男方能够认识到妻子嫁入一个陌生的环境,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怀孕生子,手心向上的不容易,也希望他能够换位思考,尊重妻子,担负起一个丈夫,父亲的职责。家里婆媳之间是否能和谐,他要从中调节,他的角色很关键。
工作人员和小媛公婆也做了沟通。希望他们在生活和经济上多帮助儿媳。尤其是婆婆,不要总是用“我当年怎样怎样,你如今怎样怎样”的说法来说教儿媳,或者是撺掇儿子,不利于小夫妻的家庭和谐。公婆和儿媳之间,也要相互尊重,给彼此空间。
最后,工作人员找小媛谈了心,告诉小媛心胸要开阔一些,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和说辞。嫁入这个家庭,你就是家庭的女主人,不要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需要小心翼翼,或者是畏畏缩缩。如果觉得待在家里不开心,可以待孩子上幼儿园后,自己再出去工作。家庭里的事,大家一起协商着来。自己的日子,怎么开心怎么过。
但是小媛却表示,她在这个家里感觉要抑郁了,看不到希望,需要再好好想想。
你们觉得小媛要不要离婚呢?
所以就题主所问: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抑郁的?
我觉得,总结下来有如下几点。
1、时代观念不同,婆婆那个年代“男主外,女主内,”是默认的家庭相处模式,没有异议。但现在,儿媳既要顾家带娃,也要会挣钱。在生活和工作之间找不到平衡。
2、儿媳价值没有得到尊重和肯定。公婆觉得“你在家带娃就是花他们儿子的钱。”老公觉得“你在家带孩子就是玩。”旁人觉得“你年纪轻轻就不挣钱,靠婆家养,没出息。”
3、婆婆和媳妇带娃的心态不同。婆婆是隔辈带娃,带一阵子,一味宠溺,无论什么后果都有媳妇兜底;但儿媳带娃不同,关乎一辈子,只要孩子有一丁点问题,都是媳妇的错,大家都会指责她。
4、有些家庭仍然有“重男轻女”的老思想,对于没有生到男孩的儿媳冷言冷语,各种催生,不疼爱孙女,导致儿媳心理压力很大。
5、婚后失去了自己的生活圈子,没有了可以谈心的朋友,天天在家带孩子,过着手心朝上还不被理解的日子,心理落差大。
6、婆婆年长,经历事多,心态已经变得强大,上网都是刷短视频消遣;儿媳年轻,初出茅庐,心态容易崩溃,上网多是吐槽婆媳关系。
最后想说:谁家锅底都有灰,在家庭相处中,总会有磕磕绊绊,能够成为一家人,必定有着莫大的缘分,要珍惜。无论是婆媳关系,还是夫妻关系,都离不开用心经营。家人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包容,相互爱护。
带孩子是很辛苦的,家里的男人不能觉得自己挣了钱,带孩子就和自己无关。一定要多关心孩子,多为家庭分担,做婆媳之间的润滑剂。既要孝顺父母,更要疼爱妻子。不能对妻子冷言冷语,漠不关心。
对于一个女人来说,让她绝望的可能不是带孩子身体受的累,也不是和婆婆起争执心里受的气,而是来自于枕边人的冷漠和无视。在这个家,她没有感受到爱和被爱。
家庭关系中,难得糊涂!难得理解!婆媳,同是女人,深知女人不易,更应该抱团取暖,彼此关爱,共同营造一个有爱的家庭。
我是@兔小妞的心灵札记您如何看待“儿媳带孩子会抑郁,婆婆带孩子却不会抑郁”这个话题?欢迎评论补充探讨,谢谢🙏
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有抑郁的?
你这问题挺有意思,为什么全职宝妈带孩子会辛苦,焦虑,抑郁,崩溃,而婆婆带孩子抑郁的新闻就没有听说过?首先说婆婆带孩子也有累的,不愿意带的,几近崩溃的,但婆婆带孩子毕竟是在帮忙,实在不行可以不帮,所以心理层面上永远都有退路,怎么会抑郁呢?而全职妈妈带孩子不但在没有退路的情况下带孩子,更是涉及到了一个全职妈妈的整个心理变化过程,刨除带孩子辛苦不谈,单单的原本独立的美好生活,被孩子所拴住,不能上班,不能逛街,不能出去嗨,整天对着孩子,起码对于一个人原本所认可的生活方式,是颠覆性质的,所以承受不住这种精神压力,也是非常常见的事情。
全职妈妈带孩子容易抑郁吗?全职妈妈顾名思义就是以照顾孩子为全职的妈妈,所以需要除外其它很多社交活动,放弃很多原本的生活方式,失去很多社交的机会,因为孩子很小,离不开人,需要你的照料。所以妈妈们面对的压力是相当巨大的,起码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不就是带带孩子吗?还能有上班累?”,这种精神上的疲惫,很多时候给人带来的精神压力,还真要比正常上班大的多。
其实新妈妈们承受的压力,在孩子们还没有出世就已经开始了,所以我们听说过产后抑郁,却很少有人关注,产前抑郁症。妊娠给一名女性带来的影响将会是全方位的,工作,生活,学习,行动,社交等等方面,都遭受着这种影响,而且还不仅限于此。妊娠期间,母体的激素环境也会随着妊娠发生急剧变化,而这种孕激素的变化,也影响到了神经递质的相关变化,从生物因素方面,也加大了5-HT、DA等等负责我们愉悦与满足的神经递质的变化,增加了抑郁的可能。
这种孕激素的变化会持续很久,往往要持续到生产后的一段时间,激素才能逐渐恢复正常水平。但激素恢复了,人却恢复不回去了,成为了新妈妈毕竟多了个要抚养的孩子,从原本被人照顾的小仙女,变成了照顾孩子的新妈妈。而且一个新鲜的生命来到家庭,家人更容易将原本属于新妈妈的关注,转移到新生命身上,自然会出现对产妇的冷落,这种落差和心理的不平衡在新妈妈心里洒下了种子,等到照顾孩子过度劳累和辛苦的时候,就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了。
不管是全职太太,还是婆婆,带孩子谁又能不辛苦?辛苦了谁又能不焦虑,不抑郁?只是作为有选择的婆婆,不容易因此产生悲观和过于疲劳的感觉,而且,曾经养育过儿女的婆婆,毕竟对于照顾孩子是有经验的,对于可能遇到的困难也是有所预计的,这一点,也是新妈妈做不到的。
另外,从丈夫的角度考虑,在家庭之中,丈夫给妻子的情感支持,对于妻子的家庭体验也非常重要。毕竟,得到丈夫的理解和关爱,才能更好的照顾自己,照顾丈夫,照顾宝宝。
全职宝妈也好,能干的婆婆也好,都是人,是人也都会疲惫,每个人的承受能力也都不同,会不会崩溃,和每个人要面对的挑战大小密切相关。一般的家庭,还是可以面对压力,正常的生活的,但如果原本就有一些接近抑郁的人格特征,也就更容易产生抑郁了。
为什么总是听说全职宝妈带娃抑郁的,都没听过婆婆带孩子有抑郁的?
昨天孙女琪琪告诉奶奶,妈妈说你“奶奶真是太烦人了”,问她为什么,她说妈妈说你太懒了。
原来,琪琪晚上和爸爸妈妈睡的时候尿床了,早上她爸妈忙着自己收拾打扮,还要给她穿戴,匆忙吃完早餐就出门送她去幼儿园,然后去上班。
他们忘记把床上的被单和床套收拾到洗衣机里面,也没有给琪琪奶奶说一声,请她帮忙拿去洗衣机里。
傍晚,小两口下班以后顺道接娃到家,累了一天的儿媳妇本来想去床上躺躺,结果进房间发现,床上依然是原封不动,还有很大一股尿味。
琪琪妈妈瞬间头都大了,想发火又无处可发,只能烦躁地抱怨说奶奶太懒了。家里有一个婆婆,她怎么就不知道给自己换一换床上被子和床单,棉絮也不知道给自己拿出去晒晒呢?看着一个大活人在家里,偏偏啥都要给她说,才知道动手做,琪琪妈妈心里简直要崩溃了。
琪琪奶奶解释说,自己从来不会进儿子儿媳妇的房间,就是做清洁卫生,也只做到他们房间门外面,她觉得私自进小两口的房间是侵犯了他们隐私。
这些,其实琪琪妈妈是知道的,也是她自己最早要求的,所以她觉得无处发火,觉得婆婆太死板。
我了解琪琪奶奶的性格,也是一个很爱干净的人,可能对去不去儿媳妇房间里面收拾床单,她也犹豫过。
去吧,怕儿媳妇回来说。床,本来就是小两口隐私的重中之重,自己去翻腾了,会不会吃力不讨好呢?被儿媳妇埋怨了还不好反驳。
况且,如果她真的愿意自己去收拾,肯定会打电话或者发个消息告诉,现在不吭不哈的,肯定是不愿意自己去动她的东西。
其实,都只听说全职宝妈带孩子抑郁,没有听说过婆婆带孩子抑郁,这主要差别就在“责任心”上面。比如,琪琪奶奶带娃的时候,儿媳妇平常怎么安排,她就怎么带娃,其他时候,孩子在外面玩耍,只要不磕着,不碰着,没有严重到带伤流血,感觉也就万事大吉了。可是琪琪妈妈带娃,要求会高很多。
为了建立和孩子的感情,很多的宝妈会自己带娃,娃们被称作“神兽”,你就完全可以想像有孩子的日子,不会轻松。
对孩子的吃喝拉撒睡,妈妈和奶奶的态度以及要求是不一样的,心态不同,肯定心理反应也不一样。比如孩子食谱方面,妈妈会要求营养搭配,这些都必须要自己亲手去做,食物不能多但要精致,费时间做好了,孩子也许会只吃一口就放下了,看着剩了的饭菜,你说心里啥滋味?
而奶奶呢,就会觉得只要孩子吃饱了不饿着,那就是对的。谁家孩子不是吃米面蛋长大的,对不对?你变出十八个样式,还是离不开米和面鸡蛋,干嘛费那个事呢?
妈妈喜欢让孩子爱干净,勤洗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乐颠颠地去了,却玩起水来,把衣服裤子都弄湿了,你说气人不?又得收拾半天。
而奶奶就不同,会亲自动手给孩子洗手再抹干净,省下很多事,只是对孩子的动手能力没有帮助。
妈妈带孩子出去玩,做不了家里的事情,在家里玩,又会乱成一锅粥。不管什么时候家里都没有个干净的时候,你说郁闷不?
奶奶也会带孩子出去玩,但是家里面,能收拾就收拾,没有时间收拾也就那样吧,反正孩子也会乱丟东西。
就这么简单的几个事情,都能看出宝妈和奶奶带娃的不同,还别说其他的。
孩子妈妈带娃抑郁,都是放不开放不下引起的,奶奶是隔辈亲,对孩子要求完全放松,自然就不会抑郁了。
朋友们,我是珊桃和露,你们觉得我说的对不对?欢迎评论关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