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我有几位忘年交,年龄都在80以上,最年长的今年整整100岁,是我的老领导。虽然出门要推助行车,但身体健康思维敏捷。
他和97岁的老伴(原上海一妇婴院长,教授,博导)住在中福会养老院,颐养天年。
老伴每天弹一小时的钢琴,平时就用电脑整理他俩和家人的照片,写下回忆说明留给后代,实质就是自媒体的图文创作。
老领导天天出门喂猫,平时爱看书读报看电视。
每次去看望他俩,回望往事谈天说地,其乐融融。一旦祝他俩保重身体,争取活到120岁以上,老领导就哀叹,活这么长有啥意思啊,受累吃苦讨人嫌。
老领导的这句话,就像庄子说的“寿则多辱”。“寿则多辱”出自《庄子·外篇》。
尧观乎华,华封人曰:“嘻,圣人!请祝圣人,使圣人寿。”尧曰:“辞。”“使圣人富。”尧曰:“辞。”“使圣人多男子。”尧曰:“辞。”封人曰:“寿,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独不欲,何邪?”尧曰:“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是三者,非所以养德也,故辞。
译成白话文如下:
尧在华地巡视。将士说“祝圣人长寿”,尧说“用不着”,“祝圣人富有”,尧说“用不着”,“祝圣人多男儿”,尧说“用不着”
人们不解:“长寿、富有和多子,这是大家都想得到的。你偏偏不要,这是为什么啊?”
尧说:“多个儿子就多了一层担忧,财富多了就多出了麻烦,寿命长就会多受困辱。这三个都无助于培养德行,所以啊,你们不要对我祝福了。”
为什么人们羡慕的长寿,在庄子看来是多辱,在老领导看来是“受累吃苦讨人嫌”呢?
我想主要因为如下几点:一、人是社会性动物,离不开社交需求,高龄百岁很难再被社会接受,朋友圈也不会呼朋唤友请他同乐,怕万一发生意外。
而长寿之人,都希望自己有人关心,不要成为被遗忘的角落。一个人被人忘却,脱离社会,在他思想上无疑是在受累。
二、高龄百岁都有老年退行性体能下降,即使没病,也腿脚不灵行动不便,回想年轻时的生龙活虎,自然感到是在吃苦。
有句话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套用下:老年才知愁滋味。
人老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再想心无挂碍的去远方欣赏山川大河,然而体能跟不上,只能幻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三、人活百岁,就算身心健康,就算有儿女孝敬,朋友关爱,但他自己也会觉得是“鸡立鹤群”,和社会格格不入讨人嫌。
更何况现在有不少子女自顾不暇,有的子女还把孝道抛到爪哇国,对父母不管不顾不孝顺,有的人势利眼,人情凉薄。
凡有自尊心的老人,回想当年的门庭若市,现如今门前冷落车马稀,难免哀叹自己是个多余的人,是个被社会讨人嫌的人。
人生其实可以用三个维度来衡量,一是长度,二是广度,三是深度。长度即人的寿命,人活百岁自然是福气,有多少人在生命旅途上突然夭折,就像那句话说的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先到。
广度即人的见识,人生在世不单是追求活的多久,而要看他一生经历过多少风云变幻,浑浑噩噩虚度光阴,无异于行尸走肉。
深度即人的精神,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精气神,有自己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才能不枉人生一场。
人生与其追求生命的长度,不如追求广度和深度。
生命的长度天注定,谁也不能保证自己长命百岁,只有广度和深度才把握在自己手中。
草木一秋,人生一世。
一个人有广度有深度,如果再有长度,人的生命才有意义,才不会觉得“寿则多辱”讨人嫌,才会把生活过得精彩纷呈。
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用两个事例来解读“寿则多辱”,一个关于我奶奶,一个关于我外公。
2003年6月,我在陕西出差,一天傍晚接到妹妹打来的电话说:奶奶去世了,你要能请到假就回来一趟。
我接完电话后,没有悲伤,心里默默地说:奶奶终于解脱了。
奶奶去世时95岁了,已在床上躺了4年之久。在奶奶卧床期间,先后经历了我伯伯去世、我父亲去世。伯伯去世时63岁,父亲去世时虚岁刚60岁。对两个儿子的先后去世,奶奶一概不知。奶奶头脑清楚却耳聋已数十年,家人也没特意把这噩耗告诉她,她当时也不知道。时间一久,有时就问服侍她的婶婶:大崽二崽怎么不来看我,好长时间不见俩了?
婶婶没好脸色地说:只有你下去看他们了,他们不能上来看你了。
奶奶听不见:你讲什么,他们怎么啦?
后来,奶奶似乎知道了两个儿子先去的事实,连续哭了好几天,哭得婶婶心烦,就骂:你这个老不死的,把两个崽的寿命都被你占了。
在我们老家,有一种这样的迷信的说法:长辈长寿,是占用了晚辈的阳寿;父母长寿,是占用了子女的阳寿。所以父母长寿,是对子儿生命的威胁。老而不死是为贼,偷走的是子儿的寿命。
正因为如此,自从伯伯和父亲先后离世后,家人对奶奶的态度有了很大的变化,就嫌她活得太久,嫌她占用了子女的寿命。
一个遭到嫌弃的人,在自己生活不能自理的情况下,自然而然而遭受许多不敬之辱,茶饭难以及时到手,大小便也不能及时清理。有时口馋什么东西想吃,得到的答复是:整天喂你吃喂你喝还不知足,想吃好的你自己不会去弄!有时感到脏得不舒服想洗澡,得到的答复是:死的时候会给你洗一个澡的。
奶奶的悲哀在于意识清楚,能察言观色,能清晰地感受到亲人嫌弃的态度,就自怨自艾:真是活受罪,阎王爷你快点把我收走算了。
家人们对奶奶的态度我不认同但也无力改善,毕竟孙辈长年工作在外,服侍奶奶只能靠父母辈。这种态度一半是出于心力憔悴,一半是出于迷信认知。作为孙辈的我们长年在外工作,没有能力改变这一态度。
阎王终于收走了95岁高龄的奶奶。我赶回来参加了奶奶的葬礼,发现5年前奶奶90大寿大门门框上贴的红色“福如东海,寿比南山”寿联换成了白色的挽联。我突然感到“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之说纯粹是一种讽刺,对于普通家庭而言,只能是“老而不死,寿则多辱”。
我外公是2006年去世的,去世时93岁。我一直认为外公活得有尊严,死得也有尊严。因为外公是一名退休工人,每月有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经济上不求于子女。同时,外公身体一直健康,耳聪目明,头脑清醒,直至90岁时还完全能生活自理,自己生火做饭,生活上也不求于人。我相信,外公是无疾而终老死的。
但10年之后的一天,有亲戚提及了外公去世前近一年的情景,也同样使我感到“寿则多辱”。
外公92岁时,不慎摔了一跤,造成脚骨头粉碎性骨折。外公自己掏钱强烈要求送医治疗,但这一愿望因舅妈的生病而落空。当时舅妈检查出得了乳腺癌,治疗的同时却怨天尤人,把生病归因于外公长寿而妨后代。手术后在家休养期间,整天在家指桑骂槐,骂给外公听,骂外公老不死害得她生病,骂外公要人服侍拖累了后代。
外公是心性高之人,无端遭人诟骂自然生气,刚开始还愤而反击,但一反击就遭到更厉害的“制裁”:直接断水断粮断药。外公手里有钱也没用,不能当饭吃当水喝。有时断药病痛难忍,就委托邻居给他买点药。
仰人鼻息的生活注定没有尊严,拖了近一年后,外公已生无可恋,主动绝水绝食绝药多日,死前托人把工资全部取出,一张一张嚼碎吞进了肚子。
亲戚对我说:你外公可怜,死时瘦得像干柴,吃了一肚子钞票却活活把自己饿死。
饱受病痛之辱、不敬之辱的外公是多么的绝望,用几于自尽的悲怆方式想给自己挽回一点点生之为人的尊严。
呜呼,吾之将老,为之奈何?
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讲三个老人的故事吧。
一个是我的父亲,一位老军人,他那个时代出生的人,对子女都比较简单粗暴,尤其是部队出身,更是严格。小时候,冬天的早晨很冷,想赖床,他从来不多话,过来直接把被子一掀,冷得一哆嗦,赶紧起床。走路的时候拖拖拉拉,他在后面就是一脚,害我现在走路都比一般人快。
从我记事开始,他都是戴着鸭舌帽,因为他的头发比较少,即使夏天连领口的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他的衣服要叠得整整齐齐,鞋子不能有灰,只有茶杯不用洗,说有茶香。每天看参考消息,听新闻联播,似乎天下大事都与他有关。
可打他退休之后,慢慢就变了,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他不介意头发稀疏,不带帽子了,穿上了圆领的老头汗衫,进出摇着大芭蕉扇,他说太胖了,怕热。皮鞋早就不穿了,穿上了拖鞋,脚肥了,穿皮鞋不方便,还要弯腰,一切都以方便为主。
他走路越来越慢,手背着了后面,因为这样腰才舒服一点。他有高血压,终于还是中风了,医生说还算幸运,没有瘫痪,但是可能会时不时的犯糊涂:医生问他,老师傅,你姓什么,父亲大怒:你这问的什么话,我怎么不知道我姓什么,然后又一楞:我姓什么,我怎么就忘了?
他手脚变得越来越不灵活,起床得要人扶着才能起来,他很生气,让我们给他换了个铁架子床,在床架上拴了个粗布条,这样可以自己拉着布条起来。没办法给他请保姆,因为他会突然表述不清,会说,我要吃那个圆的,小时候经常买给你吃的,那个甜的东西,只有我知道那是什么,然后他会很伤心激动:我这样活着还有什么意思,我就安慰他,怎么没意思,我有爸爸,你有女儿呀。
另一个是我的婆婆,八十六岁了,身体非常好,养花种菜,看人家跳广场舞还能跟着扭扭,甚至我上班去了,她还能爬到窗台上晒被子。每天我们上班,她就在小区里四处溜达,我们下班才回来,然后很高兴地跟我们说:今天有个男同志,人很好呀,我坐在那里,他还跟我打招呼,和我说话。
每次她洗完碗,我都要偷偷重洗一遍,她眼睛不好,就是单纯的视物不清,稍远一点,碗里是鸡蛋还是米饭都分不清,碗有脏东西没洗干净,她根本不知道。
我的婆婆年轻时非常能干,农村老太太,一字不识,养了三个大学生儿子。
另一个是我,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了,我爱户外,我还想爬更高的山,走更远的路,每天跑步锻炼,一起爬山,很多年轻人都被我甩在身后,我还计划要爬雪山,同事俯卧撑做不起来,会说老了,做不动了,我做不了会说,没锻炼,肌肉太差了,明天开始练习……
可是单位要给我换电脑,我不乐意,新的用起来不如旧的顺手,得好长时间适合,去超市,突然改成自助称重,年轻人都是边看边操作,我得叫售货员过来,让他操作给我看,他明显放慢了动作,怕我看不明白。
身份证放在口袋里,洗衣服拿出来放桌子,心想这样不对,身份证要放在合适的地方,结果后面身份证放哪儿,跟失忆了一样,怎么也想不起来。都说过几天找不到的东西自己会出来,过了几天,想来想去还是不知道放哪儿,只能去派出所办新证,工作人员问我怎么丢的,很难为情地跟他说,放家里,怎么也找不到了,警察同志很理解地点点头:您这个年纪,是容易这样。
寿多则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自己看着自己体力智力自理能力下降,越来越没用,却毫无办法
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生活中,我们给老人祝寿时,一般都会说一些祝福语,比如“: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可见,福气多,寿命长是很多人的追求!
但有一句老话却说:“寿则多辱”,意思是寿命长的人会受很多屈辱。那么,我们给老人祝寿时的祝福语岂不是成了诅咒?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一、“寿多则辱”的出处“寿多则辱”出自《庄子·外篇》。
上古时期的部落联盟首领尧帝,他在主政期间,派后羿日,派鲧治水,并制定历法,推广农垦,在百姓中拥有很高的威望,深受人们的爱戴。
有一次尧帝去华州体察民情,守护华地边境的官员对他说道:“圣人啊,我请求上天让你长寿、富有、子孙繁多。”
尧说:“请你不要这样说”。
官员觉得很奇怪便问尧,长寿、富有和多儿孙都是人人渴望得到的东西,为啥你偏偏不愿拥有呢?”
于是,尧便说了下面这段话:
“多男子则多惧,富则多事,寿则多辱。”
意思是子孙过多会使人增加畏惧,富有会带来更多的祸事,长寿会使人蒙受更多的屈辱。
庄子“寿则多辱”的观点包含着深刻的生活经验,千百年来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那就是过分长寿,对于一些人来说的确不是什么好事。
二、“寿多则辱”,因人而异民国作家周作人,他是鲁迅的二弟活了82岁。他曾说过:“人不可太长寿,普通人在四十岁以后死了最得体“。在他晚年时,他不但将“寿则多辱”写进了日记,还刻成了一枚闲章。
虽说周作人对“寿则多辱”的感悟可能与自身经历有关,但抛开历史背景来说,这句话放在现在却很有先见之明。
“寿”可以说是“老”的代名词,从相貌上来说,人过于高寿,因各项生理机能衰竭,导致皱纹纵横,牙齿残缺,步态蹒跚……,难免遭人嫌弃,容易受辱。
从心智体能上来说,过于高寿的人思维迟钝,昏庸糊涂,疾病缠身,有些甚至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处处需要他人伺候,自己毫无尊严不说,还拖累家人令人生厌,对这类老人,人们看不见他的“寿”,却先看见了他的“辱”。
如果家里有一个得了老年痴呆,长期卧床的高寿老人,那么对“寿则多辱”这句话就会有更深刻的体会。
我奶奶活了92岁,从我记事起,她就自言自语疯疯癫癫,长期处于生活不能自理状态。多年下来,我亲眼目睹了妈妈的无奈,以及她和爸爸之间因为奶奶的问题而逐步升级的矛盾。
妈妈是个农村妇女,除了要种田里的庄稼,还在我们镇上做了一份临时工,爸爸因为工作的原因很少回家。
奶奶不知道大小便,有时直接将大便抓起来抹在墙壁上、地板上、和被子上,弄的家里很臭。
说实话,那些年我很讨厌奶奶,那股难闻的味道让我不愿和她坐在一起吃饭,不愿去她的房间,不愿触碰她的衣物。
妈妈伺候奶奶几十年,有时也气的对她发过火,骂过她,但我知道,妈妈并不是不孝,而是心力憔悴。
妈妈要做家务,要赚钱养家,还得盯着我们的学习,日子过得已然很苦。而奶奶因为心智失能,她不能理解妈妈所做的一切,一旦妄想幻觉发作就到处乱跑,乱打乱骂,甚至绝食赌气...,奶奶的娘家人希望妈妈能整天待在家里服侍奶奶,但家里没了收入,一家人又怎么生活?
如果奶奶患的是慢性疾病,或许还要好一些,至少她能理解别人的意思,吃喝拉撒能自理,但长期失智失能真的很可怕,甚至还有可能弄垮一个家庭……。
此番情形,对于高寿的奶奶来说,实在很难看见幸福与快乐。或许有人会说,那都是贫穷惹的祸,如果是个生活优越的老人,会不会活得快活些?
著名翻译家戴乃迭享年83岁,她晚年患了老年痴呆症后,经常用手去抓食物,弄的满身满地都是饭粒菜汁,但丈夫杨宪益却不离不弃,一直静心照顾着她的生活起居。
巴金先生享年101岁,他在晚年得了一场重病,身上插满了各种管子,每天必须要依靠一根鼻伺管进食,他曾多次想放弃治疗,但爱他的人们都不同意,家人就这样细心照顾了他很多年,他也这样生活了很多年。
在不孝现象时有发生的今天,当我们看到这些精心伺候老人们的画面时,不由心中一暖,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情,心里却又五味杂陈。
你说好端端的一个人,竟然退化到辩不清人,神智尽失,大小便失禁,一举一动都需要人去摆弄的地步,还有什么个人尊严可言?这种长寿,无疑就是一种受辱!但他们却无力逃脱,更难以改变,而且越是长寿越会是这样。
同样是老人,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在93岁时曾说弹奏钢琴曲是他坚持了一生的习惯,每天早上他都要雷打不动地弹奏两首巴赫的斌格和前奏曲作为新一天的开始,他说自己总会从每天的钢琴曲中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力量。
卡萨尔斯在93岁还弹得动钢琴,他那种坚韧不拔的斗志和信念,就如同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在《不伏老》中写的那粒铜豌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铜豌豆。”
对卡萨尔斯来说,他则是“寿多则辱”的另一面“寿者多幸”,毕竟事物都有两面性,生命更是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交加,如果只看一面未免显得太过片面,所以“寿多则辱”这句话,因人而异!
结语:“寿多则辱”这句话道尽了现实的无奈,人们为了养育下一代,把所有的爱都毫无保留地给了孩子,如同一颗大树把所有的养分都给了幼苗,而自己却日渐干枯。
人们在老去的路上,因种种原因,会蒙受病痛、失能、和不敬之辱,以至于最终失去自己的尊严,这确实是一种痛苦,一种受辱。但既然我们无法限定和回避生命的长短,那么我们就珍惜此刻,过一些有质量的日子就好!
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其实我觉得越长寿的人反而越显孤单,长寿未必是一种福气,说不定是另一种负罪和凡间冷漠!
曾经有个男闺蜜对我说,只要他能活个六十来岁就足够了,他说他不想那么长寿,只要想做的,该做的都做了,就知足了。我当时很惊讶呢,这就是所谓的“嫌命长”? 这小男生可喜欢抽烟,每天基本烟不离手的那种,有时候感觉他用这种坏习惯燃烧自己的寿命。有些人又说男生男生抽烟迫不得已。他们喜欢抽烟,喜欢喝酒,生活压力比女生大,寿命一般比女生短。究竟比别人活得长,是件好事还是坏事呢?
以前村里有个百岁老人,她真的很孤单。儿女老伴都相继去世,孙子在外面工作,也很少回来看望她。她每天就定点撑着拐杖蹒跚到村里的篮球场散散步。她每次走路都特别小心翼翼的,很害怕摔倒。前些年她有个好闺蜜还好好的,突然摔倒,然后就常卧床不起,一年多就离世了。老人说她不想老呆在家,一是怕骨头软,没有力气走路了。二是不想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睹物思人。她基本都掉光牙齿,喜欢吃的东西也吃不了。每天只能喝着白粥。有时候自己跑去肠粉店买条肠粉吃,饿了就煮点米线吃。生活单调乏味。有时候我经过她家门口,看见她经常坐在门口的小凳上,两只沧桑的眼睛看着周围,有时候还开始喃喃自语,自己制造聊天环境。有时候一动不动,感觉好像在回忆什么。她经常说她自己现在在熬日子了,没什么奢求了。她有时候感叹那么长寿不知道是福气还在受罪。无儿无女,老伴和朋友又比自己先走,无依无靠,无牵无挂。而每天孤孤单单对着空墙,在等时间!
长寿有时候未必真的是一种福气。如果自己一个人孤孤单单活在世界上,而年纪大又限制远行。其实对于内心来说,也许是另一种心灵羞辱吧。只身一人,孤孤单单过着每个节日,孤孤单单吃着每一口粥。晚景凄凉,唯有孤独空虚常相伴罢了。加上人老了,身体也更加不争气,百病缠身,各种煎熬和心酸。也许人只要活够了,就足够,没有遗憾就可以了。如果活着是一种负罪感,那种感觉真的会相当难受。有些人说多寿多福,而依我看来,如果晚年幸福,家人常伴,健康长寿,那才是福气。如果没有满足这些条件的话,我想最多是一种等阳寿的百般痛苦煎熬罢了!
古人说“寿则多辱”,怎么理解?
祖爷爷去世那天,只听我爷爷跪在地上说道:爹啊,你终于走了,可不要再折磨我们了。那一年祖爷爷94岁,全家人看上去没有那么伤心,反而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
祖爷爷有两个儿子,三个闺女,被他熬走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我的小爷爷。闺女虽然都健在,但是有一个已经中风偏瘫需要人照顾。这些年照顾祖爷爷的任务,基本就落在两个闺女和我爷爷身上。
刚开始祖爷爷跟着他的大儿子,也就是我的爷爷。孙子孙女也算孝顺,经常给他送饭。后来我爷爷身体不好,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已经有点自顾不暇。孙子孙女既要照顾自己的爸爸,还要照顾爷爷,就有点儿心烦气躁。
70多岁上,祖爷爷开始变得腿脚不太利索。脑袋瓜子一刻不停的摇来摇去,看着都让人难受。带他到医院检查过,大夫说是小脑萎缩,渐渐的也开始说胡话。
每次我奶奶做好了饭给祖爷爷端过去,祖爷爷都说:我不吃,你这个毒妇人,你就想害死我,都盼着我早点死,我就是不死,我要把你们都熬死。
不光如此,祖爷爷经常拄着根拐棍,虽然腿脚不利索,但人却不在屋里老实的呆着。去到我爷爷家里,翻东找西把我爷爷家的衣服鞋全都给扔出去。我爷爷也不敢惹他,任由他造作,造完了再收拾。
糊涂了的祖爷爷一点没有放过奶奶,奶奶给他烙饼,他说不吃,他会让你包水饺,包完水饺,他又说他想吃烙饼,总之各种方法折磨奶奶。
一开始我爷爷家还伺候着,后来爷爷实在是有点烦了。就找两个妹妹商量,看能不能轮一下,一个人精力实在是照顾不过来。
闺女也通情达理,体谅哥哥的难处,这样他们商量好,除了中风的那个大姑奶奶,两个闺女和我爷爷,一家轮一个月。每到轮闺女家时,我爷爷就会骑上他的小三轮,把祖爷爷放在上面,拉到闺女家去。
小时候在街上经常会碰到爷爷带着祖爷爷的场景。祖爷爷坐在车后面也不消停,一边拿着拐棍点着爷爷,一边开骂:你这个坏小子又想把我扔了,我才 不上你的当呢?爷爷还耐心的对他解释:我就是把你送闺女家去,闺女说想你了,让你去待两天。
祖爷爷一边走还一边说:你有那好心,我才相信你呢,到了闺女家,祖爷爷也不消停。除了胡说八道,腿脚还算利索,满大街的跑,逢人便说闺女要杀了他。
整天背着个小布包收拾好说要离家出走,闺女啥活不干,就专门跟着他,也不敢硬把他拉回家。有一次大姑奶奶哭着打电话给爷爷说:咱爸又犯病了,满大街光着身子跑,我拉也拉不住,你说这可咋整啊?
当时我爷爷骑上车愣是赶过去把我爷爷连拖带拽给弄家里去。好在离的不远,就在临村,还属于一个大队,这要隔得远可咋整啊?
祖爷爷许氏老糊涂了,但是我觉得他一点都不傻,曾经听我爷爷说过,有一次爷爷晚上去陪他睡觉。开始的时候祖爷爷是住在爷爷房子里,给他找了一个特别朝阳的房间,但是他晚上老是闹腾,影响大孙子学习,后来把他送到老房子里住了。
然后爷爷每天晚上去陪他睡觉。爷爷在祖爷爷床旁边有一个沙发床。那次去了之后,爷爷干了一天活也累了,就想直接躺下睡觉,结果发现身子底下有东西硌得慌,而且还闻到一股臭味儿。
我爷爷用手一摸,居然摸出来几个蛋儿,再仔细一闻,这哪是什么蛋呀,这明明就是屎啊。爷爷一想明白了,这是祖爷爷拉了屎,然后搓成球儿,放到了自己的被褥里。
爷爷是既生气又有点想笑。怎么人上了年纪可以变得这个样子,有点不可理喻,还整天跟老小孩一样。爷爷在跟我们说这些的时候,还说自己上了年纪,千万别这样给孩子添麻烦。
后来祖爷爷慢慢的腿脚更不利索了,最后直接躺在床上不能行走了。最多只能在桌边坐一坐。此时的祖爷爷已经大小便失禁了。不是尿到裤子就是拉到库裤里。
小一辈人是不会伺候的,基本上都是我爷爷在伺候,儿媳妇伺候也不方便,所以我奶奶也基本上不管,最多帮忙洗洗。有时候洗爷爷屎裤子这些活也都是我爷爷在干。
因为奶奶还要做一家人的饭。我爷爷怕奶奶整天倒腾这些脏裤子啥的,做的饭再没人吃了再嫌脏,所以一般都是我爷爷揽下这些活。
80多岁上祖爷爷就已经瘫痪在床了,人家硬是熬到了94岁。最后的日子里祖爷爷已经不大能吃饭,好几次,爷爷把他都抬到了底地下。居然安稳的撑过了一星期又吃上了饭。
这时爷爷无奈只能再把祖爷爷抬到床上去。就这样又熬过了三个月,祖爷爷终是没能熬过那一年。最后离开那一刻,全家人已经不是伤心了。都有种松了一口气儿的感觉,这些年从老到少,被祖爷爷折腾的可不轻。
关于对“寿多则辱”怎么理解?字面的意思很明白,就是人活得久了会惹人嫌弃,甚至会遭受屈辱。
中华民族有着优良的传统,孝顺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是真的等老人上了年纪。变得老糊涂了,而且又不能自理,他们就真的跟老小孩没有什么区别。确实很麻烦,照顾起来也不太容易。这种情况下又分两种,一种老人是有退休金,这时我们可以找护工或者送养老院,对于子女来说都是一个比较好的建议,也能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像农村大部分老人他是没有养老金,所以只能靠子女照顾,这个时候子女的耐心和毅力就是一种极大的考验。这时只能将心比心,当年父母是怎么照顾我们的,现如今该我们照顾他了。苦点累点,陪父母走好最后这段路,别给自己留遗憾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