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今没搞明白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要搞996?
一切为了利益
我至今没搞明白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要搞996?
明明是资本家,穿皇帝外衣就是企业家了。如果是真的企业家,为什么大批土豪都跑到外国去了呢。怎么解释呢?真正的企业家,如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等才是企业家。一些专家喜欢忽悠百姓,失业人员叫下岗工人。其实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杆秤的。互联网时代不好忽悠了!
我至今没搞明白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要搞996?
要搞明白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
我国有大量民营企业,它们实行的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企业老板为了使投入效益最大化,必须靠从员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以转化为利润。由此,"996“工作制便应运而生,有些企业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些民营企业因生产任务特别重,人员不足;或者工作性质有特殊要求,推行"996“工作制也未尝不可,但必须按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给员工发足加班工资。在正常情况下,还是按《劳动法》规定,实行八小时工作制为好。这样,有利于员工身心健康,有利于员工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至今没搞明白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要搞996?
996是极少部分自私自利的小企业主,为了达到他们私心利益的最大化,而挖空心思对职工进行剥削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小伎俩,与劳动法是相抵触的,这一卑鄙的操作行为,必将被社会所抛弃...
当压榨和剥削得到全社会认可的时候...
当劳动者的付出与收入不成正比的时候...
当国家的资源被少部分人享用的时候...
当革命先烈打下来的红色江山,被他们不珍惜的时候...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的语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就起到警示的作用了...
我至今没搞明白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要搞996?
企业996作息制度,为什么会成为普遍现象?
关于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应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从用人单位角度。剩余价值理论告诉我们,资本家向工人支付工资,购买工人的劳动力以后,即强迫工人长时间为其服务,货币由此转化为资本。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出来的就是剩余价值。资本家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通过强迫工人延长劳动时间,创造更多绝对剩余价值。因此,即使国家《劳动法》明文规定法定工作时间为8小时工作日,但为了赚取更多的绝对剩余价值,赚取更多的利润,大部分企业公然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以公司作息制度强迫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
二,从劳动者角度。随着失业率不断攀升,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增大,加之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劳动者为了生存生活,不敢轻易失去现有的工作机会。即使明明知道用人单位延长劳动时间是违法的,也不敢抗争,只能默默接受。劳动者的逆来顺受,使得用人单位的这种违法行为久而久之成了约定俗成。
绝大部分劳动者对这种超时劳动时间的抗议,只有在出现被辞退,开除时,才敢提出抗议和主张权利。
三,从政府监管执法层面。法律监管的缺位,无形中助长了企业工作时间违法行为。长期以来,我们奉行的是民不告,官不理,即如果被非法强制延长劳动时间的劳动者如果不投诉不起诉,政府劳动监察部门是不会主动去制止企业这种违法行为的。这里头固然有执法人手不足的客观现实,还有就是zf对企业的扶持保护(说难听点叫包庇),毕竟辖区内企业是zf财政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尤其是实力越大规模越大的企业,更是关系到zf的政绩,是金主爸爸,其受到的保护就更大。
四,从法律层面。虽然有部分劳动者的法律意识比较强,也知道和企业的这种超时是违法行为。但是由于现行国家法律把劳动纠纷视同民事诉讼案件审理,从劳动监察投诉到劳动仲裁到法院起诉立案审理,流程太长耗时太久。所以更多劳动者不愿为此耗费精力时间,选择了忍受。
我至今没搞明白国内为什么这么多企业要搞996?
先说我们以前是怎么劳动的,以前是6天工作制度,这是工人。那么农民呢?有个说法叫喝了过年酒,吃了水饺就下手。意思是全年工作,没有休息时间。这早期完全依靠体力劳动时办法是有效的,但随着科技的发展,这套工作制度不再适应,主要原因是工作时间与收入没有关系,大家上班都成了混日子。
到了后来,民企发展起来,这时候收入多少与工作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大家都拼命工作,这也是我们的产品能推向全世界的原因,人工便宜。以香港为例子,在回归前期,我们收入500,人家收入20000。
我们的劳动法修改后由6天工作制变为5天工作制度,对国人来说是一个进步。
但低端产品还是要依靠时间来加工的,所以我们非常多的企业就是依靠人海战术成功的,就是富士康。
再有如华为,讲究睡袋文化,所以他能进步快速。同样的企业中兴就不如他。所以996是有优势的。
但996最大的问题是劣币驱逐良币,一些守法的公司完蛋了,违法的挣钱了。再对比国外,人家本来一天工作8小时,你这样他们也只能996,否则完蛋。那996之后呢?大家再玩007?
所以,一些大企业这样并不好,给社会带来很多的不利影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