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还是假?若是假,为何有诸多记载?
其实大部分历史达人都认为花木兰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其历史依据主要来源于元代的《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其碑文有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而在《商丘县志·列女》卷十一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跃马而往,历年一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以事闻于朝。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这就是说,历史上就算花木兰真有其人,也不是姓花,而是姓魏。
南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还是假?若是假,为何有诸多记载?
我们最先接触到花木兰是在《木兰辞》中,现实中是否有花木兰一直颇受争议。
我认为现实虽没有确切符合《木兰辞》中的人物设定,但在历史当中有花木兰的原型:明人刘惟德著《韩木兰(娥)传》载:“少女木兰,姓韩,原名娥,四川阆中人。”至于她的姓氏或者出生的年代都有很多的争议
南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还是假?若是假,为何有诸多记载?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参与回答这个问题。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到底是真是假呢?因为没有确切的正史记载,花木兰的事迹被许多人提出了质疑。为什么花木兰属于一个女儿身之人却能够处于军中十二年而不被发现呢?
难道旧时军纪不够严明?一个女人处于千千万万的男性之中,如何洗浴?如何如厕?又如何长期不被发现?古代国家向民间招募兵勇都是要经过体检的,木兰又是如何入选的?诸如此类问题重重,争议颇多。
上述情况由于年代久远皆无从考证了,但是我依然认为花木兰替父从军应该是确有其事。为什么呢?
1、从《木兰辞》之中可以得出花木兰属于北魏拓跋焘时期的人物。花木兰的事迹发展成为今天这样世人皆知的知名度,其最主要的原始史料却仅仅是一篇才300字左右的《木兰辞》而已。这篇诗作收录于南北朝北魏南朝陈的《古今乐录》之中。 其他有关于花木兰的各种版本,都是后人景仰这个伟大的女性而一代又一代地不停地加工润色而来的。
那么想要佐证花木兰事迹中的各种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挖掘《木兰辞》原句加以推敲。其中有一句“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这一句出现了“可汗”这样的名词,大家知道只有漠北的少数民族才会把自己的领袖称为可汗。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从上文之中可以看出,花木兰是由南向北渡过黄河向“黑山”胡骑营地进发。这里问题来了,若说花木兰是少数民族人氏,她又怎么会居住在黄河以南地区呢?
大家知道西晋“八王之乱”的时侯,北方游牧民族乘机南迁,在华北地区建立了数十个分裂的政权,史称“五胡乱华”。西晋原有的百姓不堪忍受胡人的胡乱行径,发生了大规模的南下迁徙,史称“衣冠南渡”。
这些北方游牧民族的少数民族政权称呼他们的领袖都是叫“可汗”。之后是前秦统一了这些分裂政权,然而前奏灭亡于北魏手中,北魏却是北方鲜卑族南下建立的政权,北魏子民在还没有经过孝文帝改革之前,称呼他们的领袖恰恰就是“可汗”。
而且北魏的拓跋焘在439年时,对北方进行了长达十二年的统一战争,这刚好符合《木兰辞》之中的“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正好与诗句之中的十二年之说相吻合。这说明花木兰属于北魏拓跋焘时期的人物比较贴合实际。
2、距离花木兰事迹出现年代最为贴近的唐朝古人并不怀疑此事的真实性。我认为花木兰此人应该是真实存在的,因为距离南北朝仅仅三四十年的唐朝文人的作品可以佐证此人以及事迹的真实存在。唐朝诗人杜牧就曾经写了一首《题木兰庙》的诗: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诗中的明妃就是王昭君,昭君出塞嫁与胡人为妻。木兰出征征战胡人,正是在塞外青冢把酒祭奠明妃。
白居易也有写了一首《战题木兰花》:
紫房日照胭脂拆,素粉风吹腻粉开。怪得独饶脂粉态,木兰普作女郎来。既然白居易和杜牧都有歌颂木兰之事,说明花木兰之事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是发生在唐朝以前。
3、另有许多民间和非官方正史都确切地记载和证实花木兰事迹的真实性。关于花木兰事迹的记载广泛存在于许许多多的县志之中,比如《河南远志》、《归德府志》、《虞城县志》、《俱宁府志》等等。《隋唐演义》之中也有花木兰的描写,不过其中的花木兰是作为隋末唐初的人物所存在,这里的花木兰与窦建德的妹妹窦线娘结拜为姐妹,在帮窦线娘送信给罗成之后,其女性身份被可汗获知,可汗欲纳之,花木兰自杀。
花木兰的存在的年代有三种说法,姚莹在其著作《康輶纪行》之中认为花木兰认为花木兰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时期的人物;宋翔凤在《过庭禄》之中却认为花木兰是隋恭帝时期的人物;程大昌在《演繁露》之中却认为花木兰是唐初时期人氏。
关于花木兰的出生地有谯郡、宋州、黄州、商丘四种说法,姓氏也有姓朱、姓木兰、姓魏三种说法。对于这种无价的无形资源来说,能够挂上号的地方都是不会轻易放过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莫衷一是。
总之,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且本人比较崇尚于花木兰姓花,属于北魏拓跋焘时期的人物这种说法。至于她为什么能够成功进入军中,又为什么能够在军中呆上十二年不被发现,这个应该是花木兰在还没从军之前就已经谋画好了应对之策,这也是她的过人之处,但这也是秘密。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南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还是假?若是假,为何有诸多记载?
花木兰:隋代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勇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南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还是假?若是假,为何有诸多记载?
加了家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我来答共1条回答 花木兰真实存在吗? 喜脑弓子317人觉得有用 七里田间小菜花LV.102018-03-03 花木兰最出名的在官方记载是南北朝时的乐府集木兰诗中,“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来源有二种:一部分是文人专门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 《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诗中之事产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 此诗收入《乐府诗集》的《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至唐代已广为传诵,唐人韦元甫有拟作《木兰歌》,可以为证。因此,学者们大都认为,民歌《木兰诗》产生于北朝。
南北朝的花木兰替父从军,是真还是假?若是假,为何有诸多记载?
花木兰,历史上查无此人。
因为这个花姓其实是明朝时才给加上的。明徐文长做杂剧《四声猿传奇》,其中有一折戏取自北朝乐府诗《木兰辞》,但全诗没有一处提到木兰的姓氏。徐文长为了更好的讲故事,给木兰全家都起了名字,并冠以花姓。其中,木兰的老爸就叫“花弧”,取“画糊”之意。
木兰,真实的历史上倒是有可能存在。
《木兰辞》时代背景为北魏。根据诗中的描述,木兰家应为跟随北魏孝文帝迁到洛阳的鲜卑军事贵族,北魏政权汉化的支持者。木兰,应该是类似拓跋、独孤、普六茹之类音译的鲜卑复姓。从其出征的路线和时间来看,对战的正是北魏的宿敌,盘踞北方的柔然汗国。而诗中对皇帝的称呼,忽而“天子”忽而“可汗”,也符合北魏鲜卑人逐渐汉化的历史事实。
鲜卑人,游牧民族出身,民风开化骁勇善战。木兰,作为世袭的鲜卑军事贵族后裔能征善战也不奇怪。
而且,木兰还可能不是特例,只是代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