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本人及其家族受到怎样的惩罚?

众所周知,唐玄宗时,有一位宠臣——杨国忠。

杨国忠的后台足,不但有杨玉环这个裙带关系,而且还有一位牛人支持——宰相李林甫。刚进入朝堂时,李林甫的权力在朝中可谓一家独大。聪明的杨国忠自然不会放过结交他的机会,因此主动“高攀”李林甫。而李林甫为了能长久专权,正和太子进行激烈的争夺战。他认为杨国忠是个很好的枪手。一方面他是杨忠妃的堂哥,和他结盟,就等于把杨贵妃纳入了他的权力体系范围,另一方面杨国忠作风果敢独行,心狠手辣,这正符合他的办事风格。

就这样,杨国忠和李林甫如同干柴烈火一般一点就着,两人很快如膝似漆起来。

然而,随着杨国忠权力越来越大了,李林甫越来越感到了压力,长此一往,他宰相的位置也会不保了,为此,两人的裂痕出现了。

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御史大夫的位置空缺,当时的李林甫和王鉷都是御史中丞,究竟让谁接任呢?

李林甫最终选择了王鉷。李林甫想要把他提升上去作为杨国忠强有力的对手,这样自己就可以坐山观虎斗了。而聪明的杨国忠当然很明白李林甫的计谋,因此极力打击王鉷。后来,杨国忠以“谋反案”为突破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把事情无限上纲上线,最终,逼死了王鉷。

王鉷惨死后,杨国忠如愿以偿地当了御史大夫,成了朝中三品大官,权势进一步增强。

更重要的是通过王鉷案,杨国忠借此机会深挖,引出李林甫和王鉷私交甚密这一层特殊关系,唐玄宗认为李林甫“不忠”,开始对他疏远,而杨国忠和李林甫的关系也进入了公开决裂的阶段了。

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因南诏多次骚扰蜀地,蜀人痛恨杨国忠是激反南诏的罪魁祸首,纷纷请求派杨国忠前往坐镇,李林甫也上表催促他前往。

临行前,杨国忠哭着和唐玄宗告别,号号啕大哭,说了这样一句石破天惊的话:此去定会被李林甫所害,再无归来之日。而杨贵妃也替他说情。唐玄宗于是安慰道:“你暂时到蜀地处理一下军政大事,朕马上让你回来,然后任命你为宰相。”

此时,已年逾七旬的李林甫听说唐玄宗对杨国忠的“承诺”后,气结于胸,卧床不起。医生给他开的药都不见好转,家人只好给他请了巫师看病。巫师装模作样地看了一番后,说:“相公这个病不是一般的病,吃药是没有用的,但只要能看到皇上病情就可以马上好。

唐玄宗听说李林甫病了后,开始想尽君臣之仁去看望一下他,结果却遭到了左右之人的致反对。于是,唐玄宗命令李林甫从屋里来到庭院中,自己则来到降圣阁远远地看他,挥起红色的围巾向他打招呼。李林甫已不能起身,就让人代他向唐玄宗下拜。

李林甫见唐玄宗如此对待他,心彻底死了。而杨国忠刚到蜀地,唐玄宗就派宦官把他召回,路过昭应县时,杨国忠前往探望李林甫,拜倒在床下。李林甫痛哭流涕的对杨国忠道:“我命不久矣,我死后您必定当宰相,后事拜托您了。”杨国忠汗流满面地表示不敢当。几天之后,李林甫病逝,杨国忠毫无悬念地接替他的职位,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当朝宰相。

然而,李林甫尸骨未寒,杨国忠就开始了赶尽杀绝。他指使安禄山诬陷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安禄山让阿布思部落投降的人到朝廷,举报说阿布思和李林甫曾经约为父子。

唐玄宗相信了,派人调查此事。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害怕受到牵连,按照杨国忠的意图证明确有此事。于是,李林甫谋反罪被坐实,清算行动随即展开。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二月十一,唐玄宗下令剥夺李林甫的官爵,子孙中有官职的全被罢免,流放到岭南和黔中,除了随身衣物和干粮,其余财产一律没收。

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他的棺材被剖开,取出了口中的含珠,脱掉金紫衣服,换上一口小棺材,按照一般平民的礼节安葬了他。

至此,杨国忠攫取了最高权力,现在他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了。结果又是任人唯亲,又是生活放荡,又是胡作非为。据悉,杨国忠成为宰相后,他还兼任着四十多个专使,为此,他专门负责巧立各种名目,盘剥民脂民膏,以供皇家日益剧增的开销。而且他自己也贪了很多,活得很爽。传说杨国忠挥金如土,以沉香为阁,檀香为栏;以女婢“肉阵”取暖;以“楼车”载女乐。他的府邸比皇宫还要壮丽。

杨国忠这么做当然激起了天怒人怨,所以整个唐朝也就慢慢的没落了下来。

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本人及其家族受到怎样的惩罚?

唐玄宗时期李林甫(683——753)官至丞相在位一十九年,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玄宗皇帝对他信任有加,李林甫便开始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把朝堂上下搞得一塌糊涂。最严重的是任用胡官安禄山之辈,让其坐大。公元753年李林甫病死,时任丞相的杨国忠向玄宗进言李林甫活着的时候准备谋反,有人证物证玄宗大恕,将李林甫贬为平民不再享受之前的待与。其家中子女五十多人大部分都已婚配,或遭贬职或遭流放无一幸勉。不久暴发了安史之乱,唐朝经此动乱后便由强变弱了。史科记裁唐朝由強变弱与李林甫执政有关,李林甫也成为了唐朝的千古罪人。

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本人及其家族受到怎样的惩罚?

谢谢悟空邀请!

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和他的家族受到了怎样的惩罚呢?

按理说李林甫是李唐家族的本族宗支后嗣,既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的曾孙子,又是画家李思训的侄儿。况且盘据相位达20年之久,深得唐玄宗的宠爱,怎么死后会受到惩罚呢?

在《旧唐书》之中对李林甫的评论还是比较中肯的,并没有太大的贬义:

“林甫性沉密,城府深阻,未尝以爱憎见于容色。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调无仕进之门,所以束钧二十年,朝野侧目,惮其威权。及国忠诬构,天下以为冤。”

成语“口蜜腹剑”就是李林甫创造的。从上文可以看出,李林甫此人城府极深,生性沉默寡言,喜怒哀乐并不流露于外表,在他担任宰相其间,往来发号施令,虽然有许许多多的锦衣玉食的士大夫们络绎不绝穿行于府门,但是如果不是有着特高才学的是很难得到他推荐当官的。

所以以他自己的行为约束圣上长达二十年之久,整个朝廷上下都因为忌惮他的淫威而对他不敢正视。等到杨国忠诬陷他的罪名之时,天下人还以为李林甫是冤枉的呢?

那么李林甫既然如此又怎么会在死后得到报复呢?

这和李林甫生前残害忠良、作恶多端有关吗?令人感到好笑的是,陷害李林甫的并不是那些曾经被他迫害过的忠臣良将。却是和他一样货色的杨国忠,真是“世事茫茫难自料”,鬼一样精明的李林甫竟然也没有料到他自己竟是那样的下场。真是恶有恶报的。

那么李林甫又是怎样把杨国忠给得罪了呢?

大家知道,李林甫坏事做得很多,其中就有教唆昏庸无道的唐玄宗连杀他的三子的惨事。被杀的分别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升任丞相之后,李林甫又因为新任太子李享不是出于他的推介之下,多次在唐玄宗面前进谗言。但是新太子李享在张垍和高力士的保护下多次化险为夷。

李林甫还设计陷害前丞相张九龄;在决策的失误上,主要表现在任用安禄山等胡将统领重兵,这是极其错误的,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祸根。杨国忠和李林甫的宿怨是在官场角逐之中结下的。在王鉷和杨国忠同时具有升迁尚书令的机会之时,李林甫向唐玄宗优先推荐了王鉷。从那以后,杨国忠表面上敷衍着李林甫,心里却是恨极了李林甫。

其实李林甫和杨国忠并不是真的拥有共同语言,你们两个只是为了互相利用而已,李林甫因为忌惮杨国忠是杨贵妃的堂兄,属于皇亲国戚,所以凡事礼让三分。杨国忠却是想利用李林甫手中的权利而达到步步高升的愿景,所以你们两个人在打压太子李享的问题上一唱一和。及至李林甫病死之时,杨国忠就开始下手了。

“国忠素憾林甫,既得志,诬奏林甫与蕃将阿布思同构逆谋,诱林甫亲族间素不悦者为之证。诏夺林甫官爵,废为庶人,岫、崿诸子并谪于岭表。”

杨国忠诬陷李林甫勾结蕃将阿布思造反,并同阿布思结为父子关系,杨国忠又找来阿布思手下的降将作证。并且引诱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作证,那杨齐宣生怕丢了性命,只好出面作证。

此后,唐玄宗大发雷霆,本来李林甫已经获得追赠太尉、杨州大都督,并赠班剑武士,西园秘器。此时的唐玄宗怒不可遏,下旨把已经入殓后的李林甫劈棺挖出其口中念珠,剥下金紫朝服,改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并且剥夺所有官职与谥号。他的儿孙全都被流放岭南、黑钟,亲党五十多个被贬。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本人及其家族受到怎样的惩罚?

谢邀!此道题未能回答,只讲自己的一点看法。

李林甫独专长久在宰相位上排除忠良祸害朝纲,使唐朝国运逆势漫长,唐玄宗不明察,任林甫胡作非为,是皇上玄宗的过失。

重点讲李林甫胆大妄为,重用胡人安禄山,造成安史大乱,使唐朝败落,断送大唐江山。

历史警示历代帝皇,任人要贤,有奸必除,才有国家兴盛,人民不遭战乱祸害过上平安曰子。

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本人及其家族受到怎样的惩罚?

谢谢邀请。

权力是一条不归路,只要一踏上,无论你是政治家、是权臣、还是权奸,无论你是生前、还是身后,即使你避得了那一根绳或那一把剑,也脱不了那最后的政治清算,商鞅、霍光、李林甫、秦桧、严嵩、张居正……概莫能外。

李林甫,“独相”十九年,这在实行“群相”制度的唐朝基本算是独一份,这就说明了他自成一家、傲视群僚的为官和为人之道。但即使如此,他也没有摆脱被秋后算账的命运。

其实,作为一个遗臭万年的合格政客,李林甫对此心知肚明,但是,在权力这条“单行道”上,一是排他,二是不能回头,李林甫只能孤身一人一条道走到黑。他儿子李岫曾忧心忡忡地对他说,你现在权倾天下,树敌众多,以后怎么办?李林甫沉思良久,叹息道:势已如此,将奈之何?即使如此,在病危的时候,他还对对权力新贵杨国忠示了弱:“林甫死矣,公必为相,以后事累公!”这对于李林甫来说是极不可思议的。

但是,政治的一条铁律就是斩草除根、痛打落水狗,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这一点,李林甫的继任者杨国忠做得同样到位。

天宝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李林甫死。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正月,杨国忠联手安禄山,指控李林甫与边将同谋造反。

在古代,“谋反”几乎是最大的罪状,只要靠上这一条,家人就基本等着收尸了。所以,“谋反”这一词也经常成为政敌之间相互攻讦的主要工具。而与边将勾结则是大唐的另外一个禁忌,所谓“将相不通”。同时,这时的李隆基距离“安史之乱”还有三年,已经老迈昏聩,不辨是非,几乎毫不犹豫地批准了这项“整死人”计划。于是,

削爵:李林甫“无官一身轻”;

罢免+流放:一人之孽类及子孙,家族中所有为官者全部被罢免并徙边;

查没+充公:所有财产,正应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句老话;

最惨的是,还未来得及下葬的李林甫,被从棺材里抬出来并扒了个精光,另用一薄皮棺材随便找一乱坟岗埋了了事。

正是:“俺曾见,金陵玉树莺声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过风流觉,把五十年兴亡看饱。”

不知李林甫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唐朝奸相李林甫死后,他本人及其家族受到怎样的惩罚?

唐朝奸相李林甫出身宗室,因攀结武惠妃、高力士得以出任宰相,并在这个位子上坐了19年时间。李林甫对上邀宠固位,对下则排斥良善、蔽塞言路,导致纲纪紊乱、朝政混乱。更要命的是,李林甫还大力提拔胡人掌兵,致使安禄山尾大难掉,被认为是使唐朝由盛转衰的最大罪人。正因如此,即使在李林甫当政期间,很多朝臣即使表面上不敢违逆他,但背地里却将他恨之入骨。

李林甫的儿子李岫时任将作监,看到父亲专权跋扈、树敌太多,深恐将来会有杀身破家之患,所以每日里忧心忡忡。某次,李岫陪同乃父在后花园闲游,偶然间看到一个役夫拉着重车步履蹒跚地走过,显得异常的艰难、吃力,李林甫对此熟视无睹,李岫却触景生情。

只见李岫扑通一声跪倒在李林甫面前,并且流着眼泪跟他讲:“父亲久居相位,在朝中树敌甚多,以致前途满是荆棘。一旦稍有不慎,家中恐怕会有祸事临头,真的到了那个时候,父亲即使想做个役夫,恐怕也不能了!”李林甫听后愀然不乐,半晌才叹息道:“形势既然如此,为父又有什么办法?”

儿子的一番话让李林甫有所惊醒,果然没多久危机便扑面而来。原来杨贵妃的族兄杨国忠入朝之初,与王鉷一同担任御史中丞,但王鉷因为是李林甫的党羽,所以没几年时间便被举荐为御史大夫,而杨国忠却没有得到晋升。正因如此,李林甫遭到杨国忠的嫉恨,并且情况越来越糟。

天宝十一载(752年),王鉷的弟弟王焊与邢縡图谋作乱,准备杀死权臣陈希烈、杨国忠等人,但计划尚未实施便被告发。玄宗闻讯后震怒,下令杨国忠、陈希烈共同审讯此案,结果杨国忠趁机诬告王鉷、李林甫,宣称二人也参与其事。最终,王焊、邢縡被杖杀,王鉷被赐自尽,李林甫虽未获罪,却也因此被皇帝疏远。

经此一事,李林甫开始畏惧于杨国忠,并在暗中设计,准备将他扳倒。好在机会说来就来。就在当年十月,南诏大举内侵,由于杨国忠此时仍兼任着剑南节度使的职务,所以李林甫便向玄宗奏请,建议让杨国忠赶往前线御敌。玄宗觉得很有道理,便下诏照此执行。

杨国忠得到消息后,立刻就明白李林甫这是想把他排挤出朝,一旦自己赴任,不管对南诏的战事是否取胜,他都无法在重新回朝。一想到此,杨国忠便到玄宗面前哭诉,乞求让自己留在长安。果然,玄宗心一软便答应杨国忠,让他暂且到剑南赴任,但很快便会将他重新征召回朝。

李林甫本以为计谋得逞,但听闻玄宗的决定后,顿时便呆若木鸡。受此打击,李林甫愤愦发病,很快便发展到卧病不起的程度。玄宗见李林甫不能视事,便派遣使者将杨国忠召回,准备将他晋升为宰相。杨国忠回朝后,照例要去拜见李林甫,并与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对话。

李林甫看到拜伏在床下的杨国忠,自知再无力对付他,不仅悲从中来,流着眼泪跟他说:“老朽行将入木,将来你一定会继任宰相,在处理国事时请务必慎之又慎。老朽先前得罪过大夫(杨国忠此时已升任御史大夫),请您不要怀恨在心,我死之后,请大夫帮助照顾老朽的子孙。”杨国忠听后汗流满面,口中连称不敢。

当年十一月,前后执政长达19年的奸相李林甫病逝,终年71岁。唐玄宗闻讯后,下诏追赠他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并赐班剑武士、西园秘器,极尽优宠之能事。然而还没等李林甫下葬,情势便发生大逆转。

原来在次年初,已升任宰相的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与叛将阿布思约为父子、同谋造反。唐玄宗闻讯后下令有司审理此案,官员们秉承杨国忠的意指,一致认为确有此事。被蒙蔽的唐玄宗大怒,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职,抄没其家产,诸子皆被罢官、除名并远流荒蛮之地,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官。

此时,李林甫尚未下葬,唐玄宗因为不解气,便命人劈开他的棺木,挖出其口中所含的明珠,剥下金紫朝服,然后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剖林甫棺,抉取含珠,褫金紫,更以小棺如庶人礼葬之。”见《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古人讲究“死者为大”,就算是有泼天的仇恨,几乎也不会为难死者,而李林甫死后却遭到唐玄宗如此公然羞辱,可见后者对他的恼恨之深。当然,李林甫拜相期间不仅专权跋扈、排挤善类,而且还蒙蔽皇帝、祸患朝政,导致安禄山坐大,并开启“安史之乱”的祸端,这样的祸国奸臣,实在是死有余辜。

史料来源:《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