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谢邀@悟空问答。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是元朝的第六位皇帝,是蒙古帝国第十位大汗, 他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元裕宗真金的孙子,元显宗之子。
泰定帝早年继承父亲的爵位,镇守漠北,1923年发生南坡之乱,元英宗被刺杀,晋王也孙铁木儿被拥立为皇帝,改元“泰定”。
要评价这位帝王,我们需要详细了解一下元蒙古王朝的兴衰历史。
(元朝皇帝列表)
元朝政治版图。元太祖铁木真(成吉思汗)开疆扩土,带领本部落多年征战,最终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政权。
元太祖去世后,由第三子窝阔台继承汗位(铁木真四子分别为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托雷)。窝阔台继位期间继承了父亲的遗志,率领蒙古铁骑东征西讨,征服了中亚和华北。
窝阔台在位期间,蒙古军和南宋僵持不下,蒙古大军在东线征服了高丽,在西线蒙古军队完全控制了波斯,占领了除诺夫哥罗德以外的俄罗斯全部领土,同时占领了波兰和匈牙利全境。
窝阔台去世后,汗位由长子贵由继任,此刻距离铁木真分封四子已经过去了很多年,各汗国之间的关系非常玄妙,贵由继位后,为了加强君权,让其他汗国绝对服从,就发兵征讨术赤系抜都汗国,但是在征途中贵由病逝。
贵由病逝之后,两个儿子年幼,贵由的妻子又是个普通妇人,一时之间两个儿子各自为政,和母亲争权夺势,蒙古帝国面临分裂的危机。
后来术赤系(抜都)和托雷系(蒙哥)组织了一场汗国间的大选,本来众多领袖推举抜都为大汗,但是抜都以“已经适应俄罗斯气候,不愿意返回蒙古草原”为由拒绝了这个提议,后来大家推举血统和能力都非常出众的蒙哥为大汗。(蒙哥是托雷的儿子,也是窝阔台的养子。)
蒙哥在1259年去世后,弟弟忽必烈自立为蒙古帝国大汗,弟弟阿里不哥在哈拉和林被推举为大汗,和忽必烈开始争夺汗位,虽然后来忽必烈胜出,但是西方的四大汗国认为忽必烈违背了大汗选举传统,因此宣布脱离忽必烈汗国。
蒙古帝国自此分裂。
所以忽必烈建立元朝统治的区域只有中原地区、西藏地区和蒙古本土地区。
泰定帝政绩。泰定帝继位之后,他先进行了一次“大赦天下”,在这次大赦之中,他特别赦免了那些谋反、谋大逆、奴婢杀主的罪人,用来稳定谋杀英宗的铁失(英宗期间,为翰林学士,太医院使)等一派逆党,然后有对铁失等人进行了封赏,但是一个月之后,泰定帝政权稳定,他便将铁失、也先铁木尔等宗族全部诛杀,同时对于逆党一派进行大清洗,多数人被流放。
也先铁木尔继位之后,改年号为“泰定”,其执政手段以“守成”为主,所以在位期间相对平静。
泰定帝执政期间,天灾人祸不断,蒙古发生大寒,冻死牲畜无数。“龙庆州雨雹大如鸡子(鸡蛋)”。同州地震,江淮先后发生水灾和旱灾,后来宁夏地震(泰定四年),和宁地震,洛阳蝗灾,四川地震等等天灾,泰定帝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当时各地虽有义军,但是都不成气候。
泰定帝期间,为了稳定经济,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他延续了南粮北运的方针来抑制北方物价上涨,泰定三年,海运粮总数达三百三十七万石,为元朝海运粮最高纪录。
泰定帝时期颁布了很多法令来调和阶级矛盾,其中就出台了严格限制了寺庙买卖土地田产的法令,遏制了寺庙利用自身雄厚财力与民争田的困境。但是泰定帝尊崇佛教,多次封赏著名高僧禅院,同时权臣回回人倒刺沙尊崇伊斯兰教,因此泰定帝时期,宗教因此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总体而言,泰定帝执政五年时间,政局相对而言比较稳定。
开设经筵。
经筵作为帝王讲解推行儒家经典的重要制度,为历代汉族帝王所重视,但是元朝建立之后一直没有正视经筵制度,而泰定帝时期,他颁布法令正式推广经筵制度,规定“三日一进讲”,同时他自己也积极学习汉文化,书桌前放着蒙古文的《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世祖圣训》等等,而他需要学习儒家文化的时候,有专门的儒家名家为他讲解其中的奥义,被评为“具极一时之选”,而泰定帝开设经筵,可谓是当世一大盛世,“汉儒听说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奔走相告,传为盛事。”
泰定帝用人策略。泰定帝因为是在宫廷政变之后,被拥立上位的,因此他掌权后,他的心腹大臣都是以自己位居晋王时期的下属为主。这其中就有回回人倒刺沙,其人权势滔天,卖官卖爵,很多回回人因为倒刺沙的关系入朝为官,回回人的地位空前尊贵。
泰定帝期间,汉人的地位相对较低,但是这也是和元仁宗、元英宗时期相较而言。泰定帝时期,汉人官职普遍不高,但是对于一些德高望重的汉人大臣,泰定帝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尊敬。
值得一提的是,泰定帝的继位诏书是白话文,这是历史上唯一一封白话文的登基诏书。可见当时蒙古人和中原汉族已经完全互相融合,同时也昭示了元朝对于文治不够重视。
泰定帝的结局。泰定帝于1328年驾崩于上都,他去世后政权发生大变,燕铁木儿奉元武宗(元朝第三位皇帝)之子怀王图帖睦尔继位,为元文宗。而泰定帝时期的权臣回回人倒刺沙用力皇太子阿速吉八继位,为元天顺帝。最后两派发生战乱,元文宗胜出,天顺帝一派被诛杀。泰定帝和天顺帝父子被认为是非法君主,文宗夺斥泰定帝和天顺帝称号,并撤出他们供奉的太庙神主,泰定帝的后妃也全部被燕铁木儿继承。
泰定帝被后世评为“自忽必烈立朝以来,众帝王中汉文化最为浅薄的一位”,但是其执政以稳定平和为主,虽然没有大的做为振兴元庭,但是也没有做出出格之事,残害百姓,因此算是一位非常中庸的帝王。
谢谢大家。
整理不易,还请大家多多点赞支持。
喜欢的记得点关注哦。
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谢谢悟空邀请!
该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尔呢?
泰定帝(1276——1328年7月),名叫也孙铁木尔,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子,他的父亲是元显宗甘麻拉。身为长子的也孙铁木尔被封为晋王。
该如何评价泰定帝呢?我认为泰定帝具有以下几个优缺点:
1、我认为首先泰定帝是一个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循规蹈矩而不知变通的和事佬。泰定帝的皇冠是不费吹灰之力从天上飞来的,原因是前一任元英宗皇帝因为锐意改革,试图遵从汉文化,不但大肆任用汉臣为重臣,而且从深度上栽减了大量的蒙古贵族闲置的高官。从而得罪了包括前宰相铁木迭儿在内的世袭世族,其结果是发生了“南坡之变”,1328年,英宗在上都的郊外被刺杀,众大臣拥立也孙铁木尔登基成为泰定帝。
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的皇帝往往会借鉴前一任皇帝主政时的弊端而进行一系列的改革。比如秦始皇就鉴于周朝大肆分封诸侯王而导致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乱,从而改分封诸侯王为全国实行郡县制。刘邦当上皇帝后,又想着秦始皇是因为实行郡县制而导致亡国的,所以又改为分封同姓诸侯王。
泰定帝也一样,他继位之后想到前一任皇帝是因为崇汉、尊儒而被杀,不由得不寒而栗。于是在杀死弑君的叛逆者之后,便开始把汉族高官逐层往下压,而把他的草原旧部、漠北王府的旧臣全都委以重任。比如让旭迈杰充当中书右丞相;让塔失帖木尔担任中书省平章正事,还兼职御史大夫。所有的汉臣只有张珪还挂了一个不具有实权的中书右丞。整个元朝朝廷俨然成了“回回人”的家庭。
泰定帝为了不再激发蒙族内部矛盾,还将皇族成员大肆分封诸侯王,在前任皇帝英宗时,仅仅只分封了七个诸侯王,然而泰定帝却分封了二十四个诸侯王。又大量启用了刺杀英宗帝的杀手铁木迭尔余党。一时之间整个国家手握兵权的诸侯王比比皆是,正是他这种“和稀泥”的政策为下一任一年内连换五个皇帝埋下了祸根。
2、泰定帝是一个执政期间刚好赶上倒霉运气的皇帝,在他执政期间可谓流年不利,厄运频发。据明朝宋濂写的官修正史《元史》记载:
“甲戍”,命咒师作佛事厌雷。康辰以风烈,月食,地震。手诏戒饬百官……在泰定帝执政的短短五年之中一连发生了七次地震;水灾一次;旱灾一次;蝗灾一次。弄得饿殍遍野、赤地千里、十室九空。不过这个泰定帝还是有安排开仓赈灾的,但也正是自然灾害使得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等地时有农民暴动发生。
3、泰定帝遵从儒术,积极学习汉族文化,并且宏扬佛学、道教、伊斯兰教。泰定帝执政期间,恢复了儒家“经筵制度”,亲自参于学习儒家经典,先后在元庭讲学的儒学大师有赵简、吴澄、虞集等人,由于泰定帝不懂汉语,还专门配备了翻译家,有阿鲁威等人。不论是道教、佛教、还是伊斯兰教,泰定帝完全是一个“万金油”,他全都是虔诚的信徙。这对促进当时的各种教派发展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另外泰定帝还是第一个发布对“黄帝陵”实行保护命令的皇帝。关于对泰定帝的评价,宋濂是这么说的:
泰定之始,灾民数见,君臣之未见引咎责躬之实,然测知守祖宗之法以行,天下间无事,号称治平,兹其所以为足称也。总之我认为泰定帝在他执政的短短五年里,是以一个万事不得力的和事佬身份出现在人们面前,并没有什么大的作为出现,虽说天灾也有影响,但是他并没有使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融合,以至于后来被推翻了。是一个失败的皇帝。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从元世祖忽必烈称帝并改国号开始,到顺帝妥懽帖睦尔退出中原为止,元朝立国共98年,前后共经历过10位皇帝。在这些皇帝当中,最窝囊的皇帝非泰定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耳莫属,此君被悍妻和权臣压制,最后郁郁而终。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位窝囊皇帝的生平。
也孙铁木耳是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真金太子的孙子,晋王甘麻剌之子,跟元武宗、仁宗是堂兄弟的关系。大德六年(1302年)正月,甘麻剌病死在漠北,也孙铁木儿承袭王爵,当时还只是个年仅9岁的小娃娃。也孙铁木耳虽然身处漠北,但作为元世祖的嫡曾孙,颇受朝廷厚待,在元武宗、仁宗、英宗三朝屡受赏赐,在各地藩王中的名望也颇高。
自从元成宗驾崩后,帝国陷入一连串的变动当中,也孙铁木耳作为皇位的有力争夺者,一直在暗中观察、积蓄力量,并经常派心腹倒剌沙进京刺探政情,秘密结交朝廷重臣,其真实意图难测。通过对元英宗遇弑前后一系列事件进行分析,史家们普遍认为也孙铁木耳也曾参与其中,而倒剌沙正是他与逆党秘密联络的“中间人”。
至治三年(1323年)八月,元英宗与丞相拜住自上都南返大都,途经南坡店驻跸并举行宴会,结果宴会结束后没多久,英宗君臣便被逆臣铁木迭儿的义子铁失等人弑杀,此即史上著名的“南坡之变”。英宗遇害后,铁失等人携带玉玺北上,并与倒剌沙一起拥戴也孙铁木耳即位。同年九月,也孙铁木耳匆匆即位于龙居河,并改元为泰定,史称泰定帝。
泰定帝登基后,感激于倒剌沙的拥立之功,遂进拜他为中书左丞相,将军国大政全部交给他处理。当时,朝廷虽设有中书右丞相一职,名义上对倒剌沙起牵制作用,但后者却依仗泰定帝的宠信独断专行(“密专命令,不使中外预知。”见《元史·卷一百七十六》),并大肆贬斥异己,俨然成为元朝实际上的“当家人”,泰定帝对此亦是无可奈何。
泰定帝不仅在朝堂上受制于人,即使在宫中也难得自由。原来,正宫皇后八不罕是一位泼辣骄横的女子,早在泰定帝做王爷的时候,便以凶悍蛮横著称,正位中宫后更是变本加厉。据史料记载,八不罕不但专宠后宫,并且肆意干预朝政,为铲除情敌、收买人心,经常擅自把皇帝宠幸的婢女、宫姬赐给党羽心腹,泰定帝由于怕老婆,对此亦是无可奈何。
泰定帝在外受制于权臣,在内受制于悍妻,每天活得那叫一个窝囊,为排遣心中的压抑和愤懑,只能在研习佛法中苟且度日,政事败坏由此可知。当然,泰定帝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任用回回人理财,在灾变连年的情况下大体维持了经济的稳定,又开经筵笼络汉族士大夫,对于推广儒家文化还是起到一些积极作用。
泰定帝在位期间,由于倒剌沙等人的倒行逆施,导致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湖广、云南、四川等行省都出现过多起少数民族起义事件。泰定二年(1325年)六月,河南大旱导致饥民遍地,息州人赵丑厮、郭菩萨趁机以“弥勒佛当有天下”为口号反元,虽然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却被后世史学家视为元末农民起义的先声。仅过了43年时间,元朝便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中走向灭亡。
就在扑灭赵丑厮、郭菩萨起义3年后(1328年),泰定帝在避暑上都期间驾崩,终年才36岁而已,时在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泰定帝死后,八不罕为了过一把摄政女皇的瘾,竟然迟迟不肯册立亲儿子阿速吉八为帝,而是以皇后的名义处理政务,并命亲信乌伯剌赶往大都收缴百司印章,颁布皇后敕书安抚官员百姓。
然而,八不罕的举动非但没能安抚天下,反而引起朝野内外的忧惧与猜疑。在这种情况下,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尔在大都发动政变,迎立元武宗的次子图帖睦尔入京主持大局,并在当年九月拥戴他为皇帝,是为元文宗。八不罕闻讯后,赶紧扶立阿速吉八为帝,是为天顺帝,但为时已晚。1个月后,燕帖木儿率军攻陷上都,俘虏并处死天顺帝和倒剌沙等人,并将八不罕流放到东安州。
由于泰定帝跟“南坡之变”难脱干系,所以元文宗上台后便将他视为僭号自立的皇帝,不肯承认其正统性。正因如此,也孙铁木耳死后没有得到汉文谥号、庙号和蒙古汗号,一般以其第一个年号而通称为“泰定帝”,与此相似的元朝皇帝还有一位,也即天顺帝阿速吉八。
史料来源:《元史》、《新元史》、《续资治通鉴》等
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谢邀,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耳?
也孙铁木耳是“元朝”的第六位皇帝,元世祖忽必烈的曾孙,在位六年(1323-1328)年号“泰定”
泰定帝是“元英宗”被“铁失”在离上都三十里的南坡店杀死,史称南坡之变后上的位。
在位期间,政治比较稳定,但泰定年间的天灾不断,泰定帝也总是能积极赈灾。
泰定帝比较崇尚佛教,为人也比较宽容,这可能和崇尚佛教有关,如皇室宗亲,有被弹劾治罪的也不治了,地方作乱的,平定后只要不反复都给予从宽。考生不论出生,考上考不上都给予官职,修筑堤堰,撤销银场,任人民采炼等。
总之泰定帝在治国理政方面还是比较可以的。
泰定帝死后,太子阿剌吉八也没成功继位,就又发生了皇位争夺战。
如何评价泰定帝也孙铁木儿?
历史上对泰定帝的评价比较乱,有叫好者,有批评者,莫衷一是。
好评者认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本是忽必烈长子皇太子之后,如不是继承生变,本应是也孙铁木儿之父皇太子真金(被追谥为元裕宗)长子甘刺麻继承皇位,但在忽里台大会上,却由其三弟继承了皇位,甘刺麻被封晋王,镇守漠北。甘刺麻死后,也孙铁木儿继承晋王之位。所以,也孙铁木儿入继皇位是应该的。况且泰定帝在位,搞中庸之道,缓和朝廷内外矛盾。开设经筵、讲授儒学,推行汉文化建设。保护黄帝陵,促进中华人民团结等,在元朝的皇帝中是有作为之君之一。
批评者认为泰定帝也孙铁木儿以支脉篡位,死后连个谥号都没有,仅以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称为泰定帝,是乱臣贼子,不应肯定。甚至认为也孙铁木儿与朝臣内外勾结,发动南坡之变,杀了元英宗,得位不正。在位五年,年年有灾,而不恤民力不体民情,大兴土木,天怒人怨,三十六岁即亡。对元帝国有害无益。
那么到底应对泰定帝怎么评价呢?如果摒弃皇位继承上的是是非非,只以当国者推行政策对人民生存有利是否而论,和元朝其他皇帝相比,泰定帝还算是个有些作为的皇帝。至于后来历史上讲他不好的事,主要是他死后政权落入政敌之手,自己儿子失败所致。正如后来的朱棣讲朱允炆不好一样,不能全看做事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