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

把董鄂妃说成董小宛更多的是民间的传说和文学作品的杜撰,实际上,顺治的宠妃董鄂妃和“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压根就是两个人。

董鄂妃和董小宛,两个人的名字中都带一个“董”字,又都是同样的美艳倾国、绝世无双,也而在不少的民间传说中,将董鄂妃和董小宛说成是一个人,是当年清军南下,俘获了董小宛献给了顺治皇帝,成为了顺治皇帝的董鄂妃,这才有了两个人红颜薄命、看破红尘的传说和故事,一些文学作品里面更是将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无限放大,因而才造就了顺治宠妃“董鄂妃”和“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是一个人的说法。

历史上,顺治皇帝不可能和董小宛有任何的交集,董鄂妃与董小宛也压根就是两个人。

首先在年龄上,顺治皇帝和董小宛就有着一定的差距。

董小宛生于明天启四年、后金天命九年(1624年),卒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而顺治皇帝福临出生于清崇德三年(1638年)。

也就是说顺治皇帝出生的时候,董小宛比顺治皇帝大整整16岁,那个时候已经算是隔代的人了,如果真的有恋情也是“母子恋”,况且董鄂妃去世的时候顺治皇帝只有13岁。所以从年龄上来说,这种说法便不太可能了。

其次,就是地域上来说。

董小宛久居江南,而顺治一直为多尔衮限制在京畿之地,两个人在地理位置也没有办法让两个人所结实。

再次,董小宛真正嫁给了复社名士冒辟疆。

早在1639年,15岁的董小宛结识了江南复社名士冒辟疆,之后便嫁给了冒辟疆。在江南的南明福王政权被清军攻陷后,遂与冒辟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所以,顺治和董小宛几乎不可能有任何的交集,因而董鄂妃并不是董小宛。

关于董鄂妃的身世以及董鄂妃是如何嫁给顺治皇帝的,历史上也是中说纷纭。

关于董鄂妃是如何入宫并且成为顺治妃子的,在清朝的官修史书中一直没有记载,但是在传教士汤若望所著的《汤若望传》有这样一段描述:

顺治皇帝对于一位满籍军人之夫人,起了一种火热爱恋。当这一位军人因此申斥他的夫人时,他竟被对于他这申斥有所闻知的天子亲手打了一个极怪异的耳掴。这位军人于是乃怨愤致死,或许竟是自杀而死。皇帝遂即将这位军人的未亡人收入宫中,封为贵妃。这位贵妃于一千六百六十年产一子,是皇帝要规定他为将来的皇太子的。但是数星期后,这位皇子竟而去世,而其母于其后不久亦薨逝。

这其中,对于董鄂氏的身份进行了非常明确暗示。

第一,董鄂妃是唯一一位顺治在世期间被册封的皇贵妃。

第二,董鄂妃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为顺治皇帝生下皇四子,按照嫡长子的礼仪进行了庆祝并且大赦天下,顺治更是有意将董鄂妃的儿子立为皇太子。但是董鄂妃的儿子不满周岁便早殇,使得董鄂妃的伤心过度,身体大不如前,不到四年的时间,董鄂妃就去世了。

第三,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董鄂氏被册为“贤妃”,顺治十三年(1656年)七月初三,顺治的弟弟襄亲王博穆博果尔去世,而博穆博果尔生前就是一名统兵的军官将领。

也正是因为这段史料的记载和佐证,才有了董鄂妃“襄亲王福晋说”的出身说法,董鄂妃本是博穆博果尔的妻子,因为被顺治看上而在博穆博果尔死后被顺治夺了过来。甚至有记载说顺治为了得到董鄂妃,不惜故意制造了襄亲王博穆博果尔战死的结局。

因此,董鄂妃不是“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已经得到了证实和确定,但是董鄂妃究竟是如何入宫的,是如何嫁给顺治皇帝的,至今依旧无法得到证实,所以“董鄂妃的出身之谜”,也成为了满清后宫之中的一个重要的疑案。

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

有人喜欢把历史想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尤其是对野史最感兴趣。

1两人身份天壤之别,古代的皇帝不昏庸的一般都无法找到自己心爱的女人,都是被安排的。

2野史就像现在的八卦新闻,有人说的头头是道,问他是不是亲眼所见,他会告诉你是在哪看的新闻或者传说。

3时间上两位也不能相遇,就如关公战秦琼,不是一个事也就不要相提并论。

综上所述,道听途说,野史新闻。

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

蕫鄂妃,(1639年——1660年)顺治皇帝的宠妃。顺治十三年入宫(1656年),时间不长便深得顺治帝的喜爱,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从一名普通的满族少女升迁为贤妃。不久顺诒帝又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氐之上者”为由晋封为皇贵妃。从入宫到晋升为贵妃只用了四年时间。只可惜天妒红颜于承乾宫离世(顺治十七年1660年),年仅二十二岁。董鄂氐是顺治帝一生唯一爱过的女人,死后追封为皇后,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献庄和至德宣仁温慧端敬皇后即孝献皇后

董小宛(1624——1652)名白字小宛。又名青莲女史,苏州人。因家道中落,生活贫困才沦为青楼歌妓。她聪慧不失窈窕,艳姿而又灵秀,是风尘中的奇女子。与柳如是,陈圆圆等人同为秦淮八艳。后邂逅才子冐辟彊,嫁冒辟疆为妾直至病故。

董鄂妃与董小宛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两个绝世奇女子,但决不是同一个人。先从年龄上来说董小宛生于1624年,而董鄂妃生于1639年,董小宛长董鄂妃15岁。再从身份上来分析,董小宛是汉族,苏州人,而董鄂妃是满族正白旗人。按照清朝皇家祖训满汉不得通婚。这就再次证明以上二人不是一个人。有关董鄂妃就是董小宛一说,多为当年的一些秦淮艺人及民间传说,民众大多为了纪念当时的秦淮歌女便将早逝的董鄂妃联想到一起。因明亡之后冒辟彊一家为躲避战乱一路南逃,逐渐淡出人们的視线,久而久之再无音迅,不少文人墨客就将小宛失踪与鄂妃之死互相关联,传到最后估计连皇家也有不少人信以为真,因宣扬的太过真实,直到现在不少人还认为董鄂妃与董小宛就是同一个人呢。

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

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呢?

董鄂妃就是董小宛的说法的确大有人在,比如在电视剧《多情山河》里,就把董鄂妃和董小宛演成了一个人。当然这是电视剧为了满足观众猎奇心态的需要,也是充实、丰富剧情的需要。生活应该丰富多彩,古代尚且知道鼓励百家争鸣,更何况在这个姹紫嫣红、百花齐放的年代?

那么董鄂妃到底是不是董小宛呢?回答是否定的,董鄂妃和董小宛是历史上完全不同的两个人。那么何以见得呢?

其实这些问题当我们在这里凭着有限的历史知识在肤浅地探讨之时,我们的前人早已做过“打破沙锅问到底”的调查。此事《辞海》里是这样说的:

“董小宛(1624——1651),明末秦淮名妓,名白,后为冒襄(辟疆)妾。清兵南下时,辗转于离乱之间达九年。后因劳累过度而死。辟疆曾著《影梅庵忆语》,追忆他们的生活。有人说她为清顺治帝宠妃,系由附会董鄂妃而来。”

看看,《辞海》都专门为董小宛辟谣了。看来这个董小宛的确是有些来历的。那么董小宛为什么名声能够如此的响当当呢?

董小宛是明末“秦淮八艳”之一,和当时的陈圆圆、柳如是、冠白门、李香君、马湘兰、卞玉京、顾君生等八人在明末清初之时曾经名噪一时,但是这个烟花风尘的名声似乎也并不具备有什么说服力呀。当然,最主要还是董小宛这个弱不禁风的纤纤女子尽然还有很高的爱国激情,这一点不由得使得历代文人墨客对她刮目相看。

据说在1645年清军与史可法对抗的时侯,董小宛曾经和冒辟疆做了许多酥糖用以劳军,激励着明朝军队奋勇杀敌。冒辟疆之所以没有象冯锉、王铎、金之俊他们那样卑躬屈膝地投降清军,就是董小宛一直在他身边提反对清廷的意见。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董小宛可是一个画家,又是一个才女,有一些作品传世,比如她15岁时画的《彩蝶图》至今还被收藏在无锡市的博物馆之中。还有作品《绿窗偶成》、《一柄象牙彩蝶》等等。

那么又有什么证据证明董小宛不是董鄂妃呢?1、董小宛和顺治帝的年龄相差悬殊。

董小宛出生于1624年,而顺治帝出生于1638年,董小宛比顺治帝大了整整十四岁。在封建社会里女比男大即使普通的农民家庭都难以接受,更何况是帝王?另外史料记载董小宛殁于1651年,年仅28岁,然而在1651年的时侯顺治帝才刚刚14岁,也就是说董小宛已经仙去了,而顺治帝还没有满丁。

2、董小宛崇尚民族气节,她是誓死不降清朝阵营里的坚定一员。

3、当时满汉正在开战,或者说正处在混乱时期,满汉历来都不联姻的,如何在那个非常时期清帝反而不再顾及龙种的纯洁度了。

怀疑董鄂妃就是董小宛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董鄂妃的身世也是无史可考。关于董鄂妃的出生有的说是清朝大将费扬古的女儿;有的说是顺治弟弟博穆博果尔的妻子;有的说是大臣鄂硕的女儿;有的说董鄂妃就是董小宛。

关于董鄂妃的死因倒是有一本《汤若望传》有着这样的记载:

1668年(顺治十五年),皇帝遭遇一酷烈打击。第三位皇后(董鄂妃)所生之子,原定为皇位的继承者,于产后不久,即行薨逝,而这位太子的母后不久崩殂。

从上面文中可以看出,董鄂妃死于1668年,而董小宛死于1651年,也就是说,董小宛死后又过了17年董鄂妃才逝世的,所以说董鄂妃决对不是董小宛。

问题回答完毕,谢谢!

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

胡说吧。董鄂妃是满洲正白旗人,董小宛是汉族人,血统都不一样。董鄂妃是侯爷之女,董小宛是绣庄个体老板之女,出身不一样。不可能是一个人。一样的是都是美女倾城而已!

为什么有人说董鄂妃是董小宛?

历史是多姿多彩的,很多时候他比一些小说还要惊心动魄。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他往往会给后世带来无限的遐想和演绎。关于大清,人们除了关注那些惊心动魄的宫斗,便是关注那些凄凄惨惨的爱情故事。

董鄂妃本不是汉人,而是满清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从入宫到被封皇贵妃用时不足一年,被封皇贵妃时,顺治帝还大赦天下,也使得天下人皆知董鄂妃深受皇帝宠爱。

“秦淮八艳”之一的董小宛却是出身卑微。当时的秦淮河畔是不少名人雅诗寻欢作乐的地方,一些清倌人天下闻名。董小宛自然也是被天下人所熟知的。

而当时,明朝江山摇摇欲坠,一些平时自诩忠义之士的士子却纷纷变节,投靠满清,也为当时广大百姓所不耻。相比之下此时的一些风尘女子大多数却非常忠贞,她们坚持不肯向满清低头,最终赢得了生前身后名。

之所以很多人认为董鄂妃就是董小宛,其最重要目的还是想让自己的故事更加离奇,更加耸人听闻,这样的话才会有更多的人来听他们说。而此时一些问人虽然被动的向满清低头,承认他们的统治,但是内心还是不认同他们的统治地位。这样的演绎或多或少也有中伤满清皇帝的目的,而顺治的早早过世,也让大家有了更多发挥创造力的地方。

顺治帝其实也很无奈的,作为皇帝一时风光无限,却没能堵住天下悠悠众口。

欢迎看官,点赞,评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