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辽两个问题,听老翁慢慢道来!

杈头有火🔥,意思是农民在收割完庄稼在场院(地,坝)晾晒庄稼时,经常用扠把庄稼翻一下身,这样使庄稼能均匀的受到日光照晒,,使庄稼受热均匀,这样庄稼会干燥的快一点,便于庄稼人对庄稼进行收打。

如果庄稼人不使用扠对庄稼进行翻身晾晒,庄稼在晾晒过程中受热就不均匀,上面的已经干了,下面的仍然潮湿,这样不便于收打。

锄头上有水,土地被雨淋后,表面会出现板结现象,这种扳结会危害庄稼生长,影响轻微的庄稼生长缓慢,影响严重的会使庄稼停止生长。这主要是因为扳结的土层阻碍了土地的透气性,庄稼的根系得不到空气中的氧气。这个时候,用锄头在板结的土层上把土松开,一是疏松了土壤,二是使湿地能迅速的蒸发表面水分,三是通过锄头疏松土地,又切断了土地中的毛细输送水管道,更有利于土地蓄水保墒。

这就是锄头上有水的根本所在。,

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锄地阻断土地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可以保墒,收割的农作物.翻晒 加快水分蒸发。所以老农民说:锄头下面有水,叉子上有火。

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这个问题,凡是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

“锄上有水”这句比喻得很形象。过去农村常用的农具里有一种叫锄头,是铲地的专用工具。

种庄稼要铲地(有的地区称锄地,耪地),庄稼生长过程都要三铲三趟。铲头遍地是铲小草和松土,铲二遍地是除草松土带定棵,到铲三遍地的时候,庄稼己经长高了,铲地叫砍大草。

小苗长出后,草也随着苗一起生长。铲地是疏松表层土壤,能阻断地下水输出到地表的毛细管道。同时杂草的根被铲断后也无法再吸收水分,而小苗根扎的更深,能吸收充足的水份供应生长。锄地起到了土壤保墒的作用。

农谚:“草死苗长地发喧”,说的就是铲地的作用。用锄头松土铲草是保护土壤墒情的过程,也是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的最好办法。所以说“锄上有水”并无虚妄。

“杈上有火”木杈是场院挑翻谷物的专用工具,俗称三齿木杈。

成熟的谷物运到场院以后,要用磙子碾压进行脱粒,这时候要用木杈不停地翻抖铺在地上的谷物,使其疏松通风干燥,等于给场上的谷物增加了温度一样,便于脱粒。“杈上有火”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即删。

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锄:是浅耕农具,主要用于灭草;也可用来扒土拥墒等。它在操作过程中只能耕锄土壤的表皮层,所以对土壤的水份能得到有效的保护。

钗:是深挖农具,可用于挖土豆、花生、萝卜、山芋等。也用于对田地深挖翻晒。由于是深层操作,可对土壤之前结构改变,使土壤成块的形状,利于晒干!

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作为一个农民,又是一个卖农资的,从小生活在农村,听过很多农谚,如关于季节的,种植的,养殖的,风、云、雨、雾、雷、电、霜、二十四节气等的农谚多的是。农谚是跟农业相伴相生的,语言合辙押韵,形式多样,富有生活气息,经常运用很朴素的语言讲述着深刻的科学道理,便于普通老百姓的记忆和理解。因此深受大家的欢迎。

锄头是农业人常用的一种劳动工具,在没有除草剂以前,农民都是靠它来锄地。关于锄头的农谚也有很多,如“锄头有三宝,有水、有火、能锄草”,“锄头下有水”等。

锄头下为什么会有水呢?

这是一个形象的说法。杂草生长在庄稼田中,是不是得靠水分来活?所以杂草会跟作物争夺水分,一锄除了它们,这不就减少了水分被杂草的消耗吗?有更多的水分可以让作物吸收利用,长得更好。

这是第一,第二是,用锄锄地可以切断毛细管,阻断水分的蒸发流失的通道。

大地里的水分是通过土壤中的毛细管道往上走,在地表处随风吹,随日照而蒸发流失,用锄锄地时切断了这些运输水分的通道,就减少了蒸发,提高了土壤蓄水能力,可起到防旱的效果,这不就是有水吗?

锄头下为什么有水又有火呢?

火即意味着干,当土壤水分过大时,对作物的生长不利,甚至会发生涝害。如果土壤湿度过大,我们用锄头来锄锄,起到翻动表土的作用,可以增加土壤和空气的接触面,让风,日晒等来加速土壤水分的蒸发;同时培土封根,以利排水,减少涝害。这不就是有火吗?

杈头有火是什么意思呢?

杈也是一种劳动工具,主要是翻动作物秸秆晾晒等,如装车,晒场时常用。

在我们这里有很多种,有木质的二头杈,如蜡条杈,即一种树木的一根枝条的顶端长出二个杈,等到一定时期截下这根枝条,然后再经过火烤等整成一根二头木杈。

还有三头杈,四头杈等,有木制的,也有铁制的。

像以前生产队里,每当小麦,黄豆等作物上场后,都会摊晒在场地上,随着烈日的烘烤,作物内的水分会蒸发流失,无论是果实还是秸秆,逐渐趋于干燥。

你想,晒在场地上的作物,上面的一层肯定干的快,而下面的干的慢,此时用杈子来常翻动它们,上下翻倒,干的不就更快了吗?所以有火,火即干的意思。

也有人说,每到小麦等作物收获后,都希望这几天不下雨,“有钱难卖五月里旱”。因为此时正是小麦收获晾晒的日子,烈日下不几天就打好了场,晒干了小麦;再加上5月里又是玉米等作物的幼苗期,适度干旱有利于根系下扎,起到蹲苗控徒长的作用。

如果小麦收获后摊晒在场地上,一旦遇到下雨,这不就着急忙慌地垛起来,火急火燎地忙场,用得最多的工具就是杈,得用杈垛小麦等作物,不是杈头有火又是什么?

现如今科技发达了,机械,除草剂等成了常用工具,秸秆还田了,也不再割麦晒场了,锄,杈,镰刀等基本都下岗了,锄也锈了,镰刀也烂了,杈也被虫吃空了,但是,我们脚下的这片黄土呢?我觉得也有点板结了,因为锄地的少了,喷雾器成了锄。

以前的老农常说“杈头有火,锄头有水”,是什么意思?

保墒就是锄头有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