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除了队里分粮,农民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补充?
生产队除了队里分粮,还可从自留地分取唯数不多的一部分粮食,哪时国家规定每个生产队都有自留地只不过是集体耕种。
生产队时期,除了队里分粮,农民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补充?
计划经济时代的生产小队社员口粮主要从集体分配中获得。
粮食的获得分夏秋两季,夏粮收获后,先把政府的农业税(以粮食抵扣农业税)全上交。然后把种子留下来(计划经济时代一般都要集体自己留下来种子,下季使用,很少和现在一样,每年换种子),牲畜饲料和机动粮。
各种需要粮食的地方都处理好之后,把剩下的粮食按人,劳比例进行分配。
秋季粮食也是这样处理和分配的。
一般人,劳比例是:人四劳六(人口平均分配粮食总量的百分之四十,劳动所得工分分配粮食总量的百分之六十)。
农村人另外一部分粮食(农作物)的获得,就要靠集体分配给农户的自留地。劳动力多的家庭还可以开垦一些荒地,种些农作物以补贴家用,捡拾生产队收获后的粮食,这一部分很少。一般集体收获后,由农村的学校里组织学生,统一去捡,做到不浪费一粒粮食,棵粒归仓。
生产队时期,除了队里分粮,农民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补充?
生产队时期的食物来源一般是这几个途径:
一、按分计酬的定额口粮。这个分就是劳动力每天劳动的工时分,劳动力又分为硬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硬劳动力是指身强力壮的劳动者,半劳动力是指身残体弱或者是未成年者。硬劳动力平时一般每天记十分,农忙时每天记十二分;半劳动力要看体力强弱来记分,有八分七分五分之分不等,像未成年者一般每天记五分,一年到头后按全家劳动记分总计后核定口粮实数。这个定额口粮在富裕的生产队一般都会高于贫困的生产队,所以,富裕的生产队口粮大多是够吃的,而贫困的生产队总是只够八、九上十个月的口粮。
二、对贫困生产队的返销粮。生产队时期的粮食生产,一定是要“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的分配原则,这样,即使是贫困的生产队也要先完成国家公粮任务,这就导致这样的生产队口粮严重不足,最终需要国家返销粮食给贫困的生产队,而贫困生产队的农户也很难拿出钱来去购买返销粮,直接结果就是越贫困的生产队其农户就越穷斯烂矣!
三、贫困生产队的口粮来源。勤劳又胆大者会“上树打洞”找食物,能够准许种菜兴瓜者就起五更睡半夜地把它们弄好,不准许自己动手种菜兴瓜者则会起歪心事,做起偷偷摸摸的事情来;胆小怕事者多半是忍饥挨饿,脸如菜色、衣不蔽体多半是这类人;懒惰成性的人有可能会跟今天一样还能得到贫困补助。
这个口粮来源问题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那个时候“人心齐,泰山移”就是富裕生产队的写照,而人心“分崩离析”则是贫困生产队穷困的根源。因此,“团结就是力量”在任何时候都是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过去是这样,今天也是这样,将来同样是这样!
生产队时期,除了队里分粮,农民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补充?
房前房后种瓜种豆。
生产队时期,除了队里分粮,农民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补充?
生产队时期,除了在队里分粮,农民还能通过其它渠道得到食物补充?我看只有国家救济了。
生产队时期,除了队里分粮,农民还能从哪里得到食物补充?
1.榆树、槐树
生产队时期,榆树和槐树特别常见,因为榆树和槐树在饥不择食的年代被称为“救命树”,槐花炒鸡蛋在今天仍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榆树更不必说了,榆钱可以做榆钱饭、榆钱粥、榆钱窝头等,榆树皮可以磨成粉和面粉混合,做成面条或饼子。
2.挖野菜
生产队时期,农民挖野菜是最常见的事,野菜是那时候农民不可或缺的口粮。生产队时期,大部分农民家里都是好几个孩子,听奶奶说那时候做饭,半锅水、几勺高粱面,半筐野菜,煮上一大锅。
3.农民的自留地
在六七十年代,农村有些地方已经开始有自留地,虽然只是很小一片地,但有胜于无,农民可以在自留地里种点蔬菜,解决吃菜问题。
4.房前、屋后,甚至是坟茔旁,农民可以在这些地方种上南瓜、冬瓜、丝瓜等。
5.饲养鸡鸭等,生产队时期,农民为了补充口粮或改善生活每家几乎都会养几只鸡鸭,鸡鸭生的蛋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换钱补贴家用,逢年过节可以宰了吃肉。
6.生产队的鱼塘、藕塘
为了给庄稼灌溉、排水,每个生产队的周边都会有几个水塘,有的生产队在水塘里养鱼,有的生产队在水塘种莲藕。每当年末,生产队都会清塘(挖塘泥),逮上来的鱼、挖出来的莲藕就会分给社员。
另外,每个生产队都会饲养一些牲口(猪牛羊),如果牲口意外死亡(病死、老死之类),那队里也会把牲口的肉按人头分给社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