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雉掌权强国,武则天掌权富国,为何慈禧掌权只能亡国?

题主把这三个人从历史背景中摘出来做对比,完全就是在耍流氓啊。

抛开了现实背景,一个人的作为就无从谈起,比如把如今一个理工科科学家放到理学思想主导的明清时代,你觉得他又能有什么大的作为?

吕雉、武则天、慈禧这三个人也是一样的道理,忽略了她们原本的历史时空背景,客观现实的推动,来讨论她们的自身能力,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吕雉是开国皇后,所处的社会背景是秦末大乱,汉兴的一段社会秩序刚刚恢复的时间段,在历史的推动下,那个时代最能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已经形成,政治制度也趋于构建这种生产关系。

汉朝刚刚草创,一切制度是在不秦乱的基础上重新构建,其难度要小得很多,因为天下乱了很久,民心思定,继续恢复社会秩序,这是大势所然,吕雉的干政成果正是建立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的。

当时汉朝,虽然有强敌匈奴,但匈奴的社会组织形式远远落后于汉王朝,对汉朝的掠夺方式还处于野蛮的武力入侵,也就是抢劫,但受制于本身综合国力不强,他们掠夺的利益远远不能动摇汉王朝恶统治,所以这种外部威胁并不足以使帝国进入动乱之中。

而在反观吕雉的临朝称制,站在汉室刘性的角度,吕雉当然是要被定死在耻辱柱上的人,但从整个汉朝的稳固上而言,吕雉对政局的把控,以及后来“文景之治”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汉初政治思想的延续,也就是所谓的“黄老之学”,秉承休养生息的政策,恢复社会生产,发展经济。而这样的政策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是因为大乱之后必有大治,战祸对社会产生的巨大破坏,使得国家经济跌入了谷底,当社会秩序恢复以后,生产就能够很快地追赶上来,从而形成一种“强国”的效果。

武则天的称帝,是偶然的,但其实也有迹可循,唐王朝自玄武门之变以后,一直存在一个潜在的问题,那就是帝国继承人受到这种“非法夺位”行为的鼓励,导致了唐廷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动辄政变,所以整个唐朝都处于一种无法正常完成政权过渡的状态。

同时,唐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社会风气最开放的一个时代,女性地位相对提高,女性参与政治在那个时期,也并不会受到舆论的攻击,这些都是武则天能够称帝成功的潜在原因。

接下来再分析一下,为什么武则天主导下的唐王朝继续走向强盛。贞观之治为唐王朝打造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和自信,在这种强势文化背景下,唐王朝走向了一条霸气不已的扩张强盛之路。

但贞观的二十三年并没有将唐王朝的潜力完全发挥出来,帝国依然在蓬勃发展,只需要延续贞观的政治理念,加强中央集权,打击豪门大族,完善科举制度,帝国的强盛就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

这里面有武则天个人的政治能力,当然也有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在种种社会现象的推动下的结果,这个舞台,属于武则天,是历史选择了她,当然也可能不选择她唐王朝依然可走向强盛。

最后来说一说慈禧。慈禧垂帘听政的时代,清王朝被太平天国打得只剩下半条命,首充满洲制度趋于崩溃,汉人地主精英逐渐在地方上掌握实权,与清廷满洲集团形成中央地方的既联合,却又防备的二元政治。

而外部环境也相当恶劣,殖民贸易的兴起,使得欧洲列强走向了新的的时代,而还处于农业社会的清王朝,在被动挨打的情况下,进入了一个进退失据的局面。进一步走向西方体制的怀抱,那么满洲集团的利益就会损失殆尽,也是极大一部分汉族地主所不愿意见到的,而退的话,只能步步挨打,最后落得灭亡的局面。

慈禧执掌清王朝最后的这五十年里,帝国风雨飘摇,变与不变,都宣告者一个时代的终结,处于旧的社会结构下的王朝体制,必然走向崩溃,这是民族国家兴起之后的必然结果,人性解放思想的蓬勃发展,不断冲击着旧制度的统治根基,继续维护旧制度,帝国大厦崩塌得更快,如果在旧根基之下,搭建新大厦,那么也会倒塌。

清朝灭亡时历史使然,不是个人意志,个人能力所能扭转的,将这个锅完全甩给慈禧,不仅忽略了历史规律,而且也有失公允。

吕雉掌权强国,武则天掌权富国,为何慈禧掌权只能亡国?

从程度上说,吕雉、武则天的干政程度上比慈禧要厉害得多。但吕雉和武则天比慈禧占据四个有利位置。其一:当时的儒家思想是否占据统治地位;其二:国内朝廷和地方权力对比分配;其三:外敌强大与否,也就是中国所处的位置是先进还是落后。最根本地说,还是吕雉和武则天都比慈禧有才干、有眼光、有魄力。慈禧过于自私。

(1)西汉、中唐都是思想并未僵化时期,慈禧则处于儒家思想僵化时期,在这种情况下,慈禧难以真正让“男阳女阴”的社会舆论向自己方向转移,无法控制朝廷的绝对权力

西汉初期,“无为之治”思想受到了刘邦地重视,而儒家思想和儒士则成为刘邦的戏耍对象。

吕雉影视形象

那么,儒家思想无论是前秦时期,还是汉武帝时期,或是宋朝的儒家、明清的儒家,他们都是儒家。你不可能说前秦时期的儒家是真儒,宋明清儒家是假儒。他们有一惯的思想脉络,前秦也是“等级秩序”做基础,因为儒家是以周礼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为基础的。

到了武则天时期,儒家同样没有成为绝对主体地位。因为自东汉宦官专权开始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天下大乱,儒家知识分子们不断地变节,哪有什么忠君思想。所以,武则天作为女性可以作为君主。但是,北宋以后,宋太祖、宋太宗时期,儒家就已经占据主体地位,所以,刘太后、曹太后、高太后等虽然有权力但不敢称帝,特别是刘太后都有人劝称帝了,她仍然不敢。

武则天影视形象

那么,慈禧就更不要说了。谁敢请她称帝?开玩笑。

(2)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

慈禧在1861年成为“两宫一王”取得权力后,慈禧地位并不稳固,直到1881年以后慈安亡故、奕䜣在1883年被打倒后才彻底掌握权力。而早在1861年前,清廷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咸丰在位期间连云南巡抚被稀里糊涂地杀掉,咸丰、肃顺、慈禧都在装糊涂不敢招惹云贵权贵人物。

吕雉、武则天则全面控制地方。

(3)西汉和唐朝都处于世界先进文化,晚清时期则处于世界落后文化,慈禧并没有代表先进落后主体上更代表落后文化,难以获得广泛认同,慈禧一心维持统治,并没有为了国家发展考虑

西汉初年和唐朝的中国毋庸置疑都比周边国家更先进,同时对比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也属于先进。

慈禧影视形象

同时,在军事上、经济上、科技上也比较先进。晚清则不同了,思想落后且慈禧完全是代表“保守文化”,对于西方学习、改革都是表面文章,以其主导的“新政”“假立宪”为例,完全是权力斗争且以满人贵族夺权为根本目的。

慈禧亡故前,地方督抚一级的满蒙贵族已经占据一半位置。然而,八旗子弟在那时只会提笼架鸟哪有什么战斗力。世界形势、国家形势早已经不是五十年前、更不是一百年前,靠老一套的“制衡”“蚕食”的权力斗争手段,已经不适合国情。然而,慈禧却仍然采用。

正如梁启超评价李鸿章“不学无术”,丝毫没有世界知识、先进知识一样,慈禧在“开眼看世界”方面还不如李鸿章。

吕雉掌权强国,武则天掌权富国,为何慈禧掌权只能亡国?

吕雉、武则天、慈禧三个女人干政,之所以会产生三种截然不同的后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时势不同,而次要原因就是三个女人能力也是不同的,以武则天能力最强,吕雉次之,慈禧能力最差。

换句话说,慈禧之所以亡国,一是因为时势对清朝已经不利,处于亡国边沿;二是慈禧能力有限,无法阻止清朝的衰弱。

先说吕雉,首先申明一下,吕雉虽有能力,但并没有强国,无非就是守成。

吕雉是西汉王朝自刘邦之后的第二代领导人,在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之后,各项政治制度已经在刘邦的决策之下建立,汉承秦制,而与秦最大的不同是:汉舍弃了苛政和峻法,实行黄老学说,无为而治。

而吕雉作为西汉王朝的第二代领导人,即使在自已儿子成为皇帝后,仍然把持着朝政,吕雉不仅没有强国,而且给西汉王朝带来了很大的政治隐患,正是因为吕雉打击刘氏皇族,大封吕氏为王为候,导致吕氏威胁到刘氏的正统地位,给西汉王朝带来了一场政治风险,幸好被刘氏皇族与功臣集团联合诛灭诸吕,才让西汉政治稳定下来。

虽然吕雉只是为了永保吕氏的荣华富贵,但吕雉无意中造成了政治风险,吕雉所做的一切本来是为了自已的儿子,只可惜在自已儿子去世后,吕雉就把这爱心转移到自已的族人上来,这就是吕雉的政治缺陷。

当然了,吕雉在政治上还是颇有能力的,维持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给农民减税,废除酷刑,修改律法,勤俭治国,给西汉的开国之初带来一片和祥。她活着,无论是功臣集团还是刘姓皇族的野心家,都老老实实的。

所以说,吕雉只能算成有为的守成之君,强国倒是算不上,还给西汉带来了政治风险。

武则天是三个女人中,能力最强、心胸最广、理想最大的人。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真正算的上女皇的,唯有武则天一人而已,武则天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除了在唐朝相当宽松的政治环境之下外,与武则天的能力超强有很大的关系。

唐朝可算是中国历史上政治环境最宽松的朝代了,没有之一。不仅政治宽松,而且女人的地位在唐朝最高,唐朝的女人与其它朝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自主性了,这在男权社会显得特别难得。

武则天原本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依靠自已的政治智慧一步一步的运作,最终成功登顶女皇宝座,这中间既有李唐宗室的衰弱,又有武则天能力过强的体现,能够在男人主宰的政治上,取得最高权力,这绝对是独一无二的。

武则天成为皇帝后,并没有贪图享乐,而是颇有作为,她一方面任用酷吏打击政敌,如来俊臣、周兴等酷吏,一方面起用贤臣治理国家,如提拔狄仁杰、姚崇、娄师德等贤臣治理国家,她既心狠手辣,不惜毒死自已的亲生儿子也要夺取最高权力,同时又对待百姓又非常宽容,给农民减税。

武则天对内稳定政局,对外开拓疆土,武则天作为皇帝的才能,不亚于文景之治的文景二帝,也不低于开元盛世的唐玄宗,可以说,放眼整个中国历史上有才能的皇帝,女皇武则天都能占一席之地。

所以武则天能干政建国,除了唐朝的政治环境宽松,武则天能建国的重要原因就是能力出众。

而慈禧的亡国,就是时势不利与能力有限两个原因共同造成的。

慈禧干政之时,清朝无论是政治、政体、经济、科技、军事等等方面大大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各工业国家,甚至连亚洲的日本都不如,可是不仅是慈禧,甚至是整个大清朝大多数官员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仍然做着闭关锁国的千秋大梦。

清朝在逐渐走向灭亡的时势,是最需要改革的时期,可是慈禧不仅亲自粉碎了光绪的戊戌变法,而且还软禁皇帝,在改革与顽固的较量中,慈禧不仅玩起了两面派,而且还大搞平衡,以此获得政治利益。

慈禧的能力差主要体现在用人和眼光上,在用人上唯亲而用,而且极度贪恋权力,以太后身份联合亲王谋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权力,之后开始垂帘听政,实为祸害国家。在战略眼光上,实在顽固守旧,反对新法改革,挪用国家经费为自已享乐,在列强入侵中国之际,根本无力抵抗,一味着玩平衡,妄图以义和团或以洋制洋的手段,让清朝保持平衡,但是根本就无力阻挡清朝的衰败,在一系列的政治决策中都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大清国的灭亡有慈禧的一份功劳,仅仅在慈禧去世的3年后,大清朝就灭亡了。

当然了,在清朝末年的时候,灭亡已经成为了定局,即使是武则天在世也难以更改,时势不利,能力来补,如果说武则天能延缓灭亡的话,则慈禧却是加速了灭亡,这就是区别。

吕雉掌权强国,武则天掌权富国,为何慈禧掌权只能亡国?

中国古代三个揽着政权的女人,武则天、吕雉和慈禧,一样有过垂帘听政,但却被后人评述前者能建国、中者强国、后者亡国,真正的原因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我们就从当时她们所处女人社会地位、干政时大环境及自身能力方面分析分析。

首先,女性的社会地位不一样。

武则天所处的唐朝,那时的唐朝胡汉融合,社会风气与文化是相对比较开放。尤其是女性,甚至可以穿袒胸露臂装。而且唐朝女性的地位相对于中国各个朝代是比较高的,哪怕出嫁之后,成为家庭主妇也拥有较高的地位与发言权,而且社会各阶层的妇女在夫死之后改嫁也是家常便饭,二嫁、三嫁都不稀奇,甚至可以主动跟丈夫离婚,连唐朝公主改嫁的也不少,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给武则天执政提供当然是非常公平,甚至是有利的条件。

吕雉所处的秦末汉初,汉代女性相对还是比较开放的。因为儒家礼教的对女性的禁锢教条尚在初级阶段,汉代女人可以协议离婚,寡妇可以再嫁、情侣可以私奔。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什么的,算是给女性崛起提供了不错的初始条件。

慈禧所处的清代,自然是女性地位低下,这毋庸置疑的。慈禧所处的中国的女性群体,自宋朝以来就生活在三从四德的压迫之下,成为了大多家庭的附属品,甚至历史记录中都很少有记录女子的全名,由此可见女性的地位低下,不同前面二位一样自由和富有进取空间。

其次,两者干政时的大环境不一样。

说到干涉政权,这三位都有自己的一套,也就是同样具有野心,但她们面对的大环境又是不一样的。

武则天算是机会给到面前,自己也乐意接受,同时也不缺助力自己的人。对于武则天来说,唐高宗可是直接把锻炼机会送到她面前,在唐高宗在世期间,她对政治的能力,高宗本人欣赏不已,甚至直接让武则天掺一脚,武则天在某方面而言简直是高宗的参谋。

高宗后期,体弱不管事,政务就直接交给武则天直接打理,这个直接的机会让武则天从高宗的皇后,由幕后走到台前,机会是给得足足的,直接与高宗并称二圣,哪怕是高宗上朝时,武则天也直接在大殿上垂帘听政。

吕雉算不上拥有特别好机会,但还是有尝到权力的甜头,还是有一些可以把握的便利条件在手中。汉朝创建之后,吕后是原配妻子,虽然刘邦此时对吕雉已经忘了爱,有了戚夫人,可是对于刘邦手下的一帮文臣武将来说,吕雉的主母身份,还是给了吕雉很大的便利,能够真正和这些文臣武将打成一片。

也正是这段时期,让吕雉体会到权力的滋味,虽然失去了爱,但她却找到了另一件东西权力来替代,换成这样,其实也还不错,起码当时给了她极大的安全感。

慈禧却没什么先天条件,得到权力也是算是她给自己一步步争取来的,并没有前面两位那么顺。慈禧在的的清代,满清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地位很低,她如果过早称帝的话,很多人都会反对她。所以她也只能垂帘听政控制她的儿子,借她的儿子之手发号施令,至少是靠这样掌权。但连她的儿子也不甘心受她摆布,想谋求自己发展,慈禧也只能靠囚禁自己的亲儿子,才算把权力一步步慢慢拿到手。

最后,是彼此的掌权能力不一样。

武则天有能力有手段,她就像个有女性外表的男人。武则天之所以能够登位成为女皇帝,靠的可是日积月累的长年树立威信和锻炼管理能力,在她还是皇后的时候,就已经让朝臣集天下人见识到她的政治手腕与能力。

高宗之后登基的两个皇帝(中宗和睿宗),其实不过是活在武则天的光环下,相比之下,两个皇帝体现的就是能力不足,大臣们其实一直愿意信任武则天能更好治理国事,所以后来称帝也就水到渠成了,要说创建自己时代,建国的能力当然是杠杠的。

吕雉有想法有谋略,叫女中豪杰也不为过。她以女性的身份登上高位,游走于文臣武将之间,不上战场,但大后方的一切都被她管在手中。

“临朝称制”这可是由太后吕雉而来的,指女性掌控朝政,吕雉虽未称帝,可手中掌握权力已与帝王无二。掌权后的吕雉,处理事情起来果断残忍老练。

任用亲族稳权力,吕雉为了巩固权力还大肆清算刘氏子弟,不断扩大自己权力任用自己的亲族,这也是历史上外戚的由来。

拉拢人心搞联姻,拉拢刘邦身边大将,吕雉想到将自己的妹妹嫁给刘邦的贴身爱将樊哙,看重樊哙如日中天的地位和影响力;杀人立威严斩韩信,她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与萧何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不择手段清门户,吕后命人将戚夫人斩去手脚,薰聋双耳,挖掉双目,又以哑药将她毒哑,这才抛入茅厕之中成为“人彘”,这样残忍的手段就是通过雷霆方式让人人心惊,从此让吕雉彻底掌握大权,强巩固自身国家政权,自然不在话下。

而慈禧,总体来说还是能力不足,成天也就知道东躲西藏的。面对清朝当时的内忧外患,咸丰皇帝没有能力解决,慈禧本人同样没有,而且清朝国力不振,人民对于政府的信任度很低,加上洋人入侵这些外忧内患都夹杂在一起,但反观慈禧本人不仅找不出出良策来改善政局跟人民的生活,遇事也只能赔偿或各种逃跑,这样不亡国才怪。

本文作者:真相只有2222个

吕雉掌权强国,武则天掌权富国,为何慈禧掌权只能亡国?

#原创#

清乾隆年间

清庭已将家底败得差不多

至道光朝起

被洋鬼子打得没了脾气

此后各位皇帝

恰似热锅上的蚂蚁

度日如年苟延残喘

随着太平天国的兴起

洋人乘火打劫

清朝几乎气数尽失

此时出了个慈禧太后

撑着一艘破船

让清庭多熬了几年

故,慈禧太后不失一位强势女子

#上海常青教育凌远长著#

吕雉掌权强国,武则天掌权富国,为何慈禧掌权只能亡国?

刘邦的原配夫人吕雉出身于乱世,嫁给刘邦后一度颠沛流离,生活艰苦,并且还有两年多时间曾被项羽抓去做为人质,倍受煎熬。自然知晓百姓的生活艰难,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惠帝生性忠厚,看不惯吕后的所做所为,几年后便忧郁而死,此后吕后便扶植被称为惠帝幼子的‘’少帝‘’即位,吕后开始临朝听政,呂后执掌大权后,依然是按照刘邦在位时期的政策和用人制度。并继续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国策,重视农业生产,奠定社会基础,且与匈奴保持友好和亲,争取和平建设空间,因此在其统治时期,汉朝的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仍得到发展。

武则天自幼酷爱读书,天资聪颖,进宫后就被赐封为武才人和武媚娘,腹有诗书气自华,李世民逝世后,武则天被发配到感业寺剃度为尼,当唐高宗李治再度与武则天相遇,就倍加宠爱,曾一度不管大臣们的阻挠,将武则天进封为皇后。

武则天先是在李世民身边服侍多年,李世民是一代明君,十分具有政治才能,武则天耳濡目染,自然受益匪浅,直到高宗执政,高宗本就体弱多病而且性格懦弱,又给了武则天垂帘听政的机会,逐渐培养了武则天参政议政,处理政事的才能和本领,而唐高宗觉得有人主动替他分担政务,他也觉得乐得清闲自在,武则天帮助李治治理国家,并审时度势地提出建言十二事,即发展农桑。2以德感化天下。3.免除京畿地区徭役 4.禁浮华 5.崇尚俭朴 6.广开言路 7.杜绝谗言 8.学习老子的《道德经》 9.为母服孝三年 10. 五年以上有功官员不再考核 11.八品以上京官增加年俸 12.任事已久又有才德官员可晋升 ,这十二条是治国之策,也是利民之举。好的施政纲领,就是强国的基础,武则天统治期间,继承了贞观之治,续接了开元盛世,在政治上是有所贡献的。

慈禧,叶赫那拉氏,咸丰帝妃嫔,同治帝生母,为勾引咸丰纵欲,咸丰喝鹿血、吸鸦片,不治而亡。为大权独揽害死东宫慈安太后,为独断专行,竞干涉同治婚姻,同治染性病而死,后慈禧扶植傀儡,主政时间长达48年,

慈禧为了庆贺六十大寿,竟然动用军费大规模修葺颐和园,臣僚上书劝谏,她还发怒:‘’谁跟我过不去,我就让他一辈子过不去‘’!然后就把海军衙门的经费挪用于修造园林工程,结果,正当万寿庆典紧锣密鼓筹备之时,甲午海战爆发,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迫签定丧权辱国的中日《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割让台湾、澎湖,辽东半岛,开放通商港口,被迫拆除沿海炮台。

中日甲午战后,帝国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纷纷扰扰在各地开设租界,抢夺资源,迫使爱国救亡有志有识之士觉醒,想参照外国实行变法维新。但因损害到以慈禧为首的守旧派利益,遭到慈禧的反对和打击。囚禁光绪,捕杀戊戌变法六君子,戊戌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后,十一国勒令慈禧归政,光绪复出,慈禧大为恼怒,竟然向十一国宣战,还以义和团为政治筹码,先纵容义和团烧毁教堂、清除信徒,借助义和团运动排外。等到列强明确表示,不会以光绪皇帝取代慈禧太后,慈禧立即向义和团进行屠杀,还说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八国联军以镇压义和团为名,进行武力干涉,出兵趁火打劫,借机瓜分中国,八国联军烧杀劫掠北京后,慈禧还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签订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中国赔款合计9.8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允许列强各国派驻兵保护,该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使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慈禧的奢侈腐化也是出了名的,每食上百道菜,过个生日竟化费千万两白银,死后的随葬品更是无数,无德无行而取厚利,必有奇祸,慈禧最后落的个挖坟掘墓,尸骨难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