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笔者的家乡有座大凌河铁路桥,就是当年日本侵略军所建,小时候曾经特地跑去观察过,南北桥头各有一座,内部是两层的砖木结构,各个方向上分布着射击孔,再后来被武警接收就看不成了。既然是日军保护铁路线的警戒据点,那是一定要装备探照灯用于夜间观察的,不过这座铁路桥距离县城只有1000多米,确实有电线拉过来,很显然这是日军的永备据点,也一定会装备小型发电机,这叫双保险。
(孤立的炮楼没有直送电源)
侵华日军的据点分为永备和临时两种,它跟炮楼是不能直接划等号的,因为大型据点可以建有两个以上的炮楼,还附有平房等建筑,用作兵营、仓库和食堂等等,在整个据点的外围进行战术防御布置,一般会挖掘壕沟、拉铁丝网、架设吊桥。这样的据点驻上一个小队的鬼子兵就非常难啃了,因为八路军和抗日游击武装严重缺乏攻坚武器,大型据点既有从公路的电线杆上拉统的电源,也有自备的小型汽油发电机。
但是沿公路架设的电线和电话线也是最不靠谱的,抗日武装在攻击据点时一定会首先切断它们,以免鬼子迅速联络呼叫援兵,因此日军大型据点不仅有发电机,其实还必备发报机,有线通讯在战场上是最容易被破坏的。所以采用直接送电的方式,一般只存在于侵华日军所谓的“治安区”,即日伪统治比较严密的地带,而在“非治安区”和游击区再架设电线杆显然是愚昧的,那还不够游击队砍的。
(炮楼里的日军照片)
但问题是碉堡和炮楼最密集的华北地区,反而也是日军兵力最稀薄的战略区,在广袤的山东、山西、河北大地上,日寇华北方面军的总兵力不过20余万人,司令官多田骏曾经多次跟派遣军总司令部叫苦,称其兵力密度是每平方公里只能摊上0.37人,方面军和各军、各师团还要保持一定的机动兵力,而仅冀中地区日军修建的炮楼就多达500多个,几乎每10公里就有一个,日军哪有如此多的兵力进行固守呢?
结论就是其实大部分炮楼都是非常简陋的临时据点,在1944年华北日军实行战略收缩时全部放弃了,这样的据点一般是个孤立的炮楼,驻上一个分队(班)的鬼子都算多的了,大多是由伪军驻扎或者是几个鬼子率领一帮伪军。这样的据点别说探照灯了,连照明用电的条件都不具备,侵华日军配备的戛斯手提灯就是在这样的炮楼里使用的,当然,个别紧靠公路的据点除外,那倒是有条件拉上电源。
(日军手提照明灯)
侵华日军的发电设备主要有小型手摇发电机和汽油发电机两种,前者用于发报机的配套使用,后者就是提供要塞和大型据点用电,最低配备到大队一级。我们看《地道战》鬼子朝地道里灌水,那就得使用水泵,而若想驱动水泵就必须得有发电机,因此鬼子是肯定有装备的。这些发电设备都是日立、三菱等日本公司生产的,跟生产汽车引擎的工序差不许多 ,有看过一款94式三号甲型手摇发电机,重有约20来斤、尺寸22x26x11cm、踏板尺寸22x26,是由日本三菱电机株式会社1942年生产,这些日本企业也是侵略中国的帮凶。
1939年以后,鉴于八路军和抗日武装的蓬勃发展,日军在华北地区大力推行“治安肃正计划”,这就是所谓“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尤其是横贯太行山的正太铁路(石家庄、正定到太原),鬼子在铁路沿线的大小城镇、车站、桥梁、隧道附近密布据点和炮楼,阻断了八路军各部活动以及与太行山根据地的联系,为了打破敌人的封锁,才有了进行大破袭的“百团大战”。
(日军手摇发电机)
电影《百团大战》里攻克日军重要据点(四个炮楼编了号)的桥段令人记忆深刻,英勇的八路军战士冒着日军的火力冲锋,却由于缺乏直射火炮无法端掉敌人火力点从而造成伤亡惨重,居然演绎出夺取日军坦克直瞄射击的故事,显然是文学创作了。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将军与蒋介石矛盾激化的焦点,一方面是军队的控制和指挥权问题,一方面是史迪威站在美国和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立场上,坚持要把美援武器分配给八路军一部分。
这就触碰了蒋介石的底线,因此不惜冒着与美国决裂的风险坚决要求罗斯福调走史迪威,并最终如愿。如果史迪威的计划得以实施,华北八路军能够拥有一定数量的美式武器,比如火箭筒或者战防炮等等,日本人的据点和炮楼那就是鬼子伪军的活棺材,只可惜,历史不能假设,无数抗日志士因此牺牲在攻打炮楼的战斗中。
(打炮楼成为游击队的日常)
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据点也分大小的,鬼子的师团旅团不也得驻扎嘛,发电机就是必备的了,至于抗战中后期在华北平原上数量众多的炮楼,由于数量多且鬼子兵力分散,每个炮楼里的鬼子也有多有少,多的有一个小队,少的也有六七个(配伪军一个排或连),一般也会有汽油发电机。
那时的鬼子军用物资里很常见一种四方的铁皮桶,就是装的汽油,单手可以很轻松地拎一桶叫做一听。早期鬼子物资充足时,烧房子烧尸体(比如战场上被打死的鬼子)等都是架上柴浇上汽油烧的。
至于发电机,别忘了那时鬼子有坦克有汽车,所以发动机发电机并不是做不出来。
前面讲到中后期华北平原上炮楼众多,因此每一个炮楼配一个发电机肯定不可能,但鬼子(扫荡和封锁区就是冈村宁次搞的)也真不笨:炮楼大约按“大—小—小—小—小—大”的规模建造,一个有小队驻扎的主炮楼配发电机,通过电线传输到周边的几个小炮楼,这样一来小炮楼也有电了。
当然也会因鬼子太平洋战争后兵力不足的原因,而使得更小的炮楼里都是伪军驻扎,那有没有电就不好说了。
当年土八路常干的事儿里,就有扒铁轨割电线。
这些还真不是我瞎写的,记得多年前看过零散的资料,但具体记不大全了。
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问题描述: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观点: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实际上,日本的炮楼几乎都没有探照灯这种高级装备,电视剧里炮楼上晃动的探照灯是很稀少的,不是日军不想装,而是真的没有装探照灯的条件。
炮楼,使用砖块堆彻而成的防御性建筑,四周密布枪孔和观察孔,用于在战略位置进行防守,瞭望,射击。整体结构非常坚固,是防御利器,只能用炮轰或者炸药炸才能完全摧毁。在白天,视野好的时候,正面进攻炮楼是非常不明智的,只有夜袭才是最佳时机,对于炮楼而言,使用探照灯是夜晚的最佳选择,探照灯是使用凹面镜将强大的光线集中射到特定方向,用于远距离照明和搜索。但炮楼主要在晋察冀的农村地区,农村的基础建设差,根本不可能通电线,即使通了也会被游击队破坏,所以在抗日战争时期,日本的炮楼大部分都没有探照灯,他们只能用煤油灯照明,倘若夜间月明高挂,炮楼很容易被突袭。
其中一小部分安装探照灯的炮楼在哪里呢?在京津地区或者东北地区的城镇附近这些地方的工业基础好,有发电厂和配电线路,能够保障探照灯这种大功率设备的运行。但是,有骨气的中国人会拒绝为日本侵略者的炮楼供电,1938年9月,武穴光明电灯公司的技术人员拒绝日军供电。1937年浦东电气股份有限公司经理童世亨拒绝与日本人合作,这些人最后都被日军迫害了。
还有一种给探照灯供电的方式,柴油发电机。便携、方便简单,但柴油发电机在那个时代绝对是奢侈品,而且日军本土都缺燃料油,柴油更是珍贵能源,所以只有极其重要的炮楼才会装备。
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炮楼,也是日军一种据点的称谓,在抗战中后期,是日军实行“囚笼政策”的重要工作。
囚笼政策,就是“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区域封锁政策,力图把一块块抗日根据地分割成一块块,加强对后方的控制,在日军扫荡的时候,炮楼就成了日军对特定区域进行封锁包围、逐步围剿的有力工具。
炮楼,一般修建在战略关键点,比如桥梁、隧道、路口、高地等等,重点分布在铁路、公路沿线以及重要的村镇,抗战时期,仅仅在华北地区,日军就修建了7700多个炮楼,考虑到当时日军驻华北军队也就9个师团,兵力在16万人左右,去除机动力量,能分配到各个炮楼据点的日军少之又少,再加上炮楼点位不同、地位也不同,炮楼也分成大中小不等的级别,常规的细分到农村地带的炮楼,一般也就一个军曹,带着三四个日本兵和十个八个伪军。
在一个区域内,日军会设有一个重点炮楼,周边再布设一些中小炮楼,彼此呼应,大一点的炮楼,拥有的装备略好一些,一般会配备掷弹筒、九二式重机枪、若干轻机枪、歪把子、步枪等等,小一点的炮楼,除了武器配备略少,重机枪也不一定能配备。
炮楼的工事非常坚固,当时华北的农民一般住土坯房,质量差,鬼子的炮楼一般都要用石块混凝土、砖块砌成,比如保存完好的夹山口日军炮楼,占地28平方米,高约10米,墙厚70厘米。四周墙壁上方设置瞭望孔12个、枪眼14个。
这样的工事,对于缺乏重武器的抗日武装来说是非常难攻破的,他们的手榴弹对这样的炮楼也是无可奈何。
10米高的炮楼,12个瞭望孔,可以把四周平原地带瞭望的一览无余,而密布周围的枪眼,配以机枪步枪掷弹筒火力,使得武器落后的游击队很难靠近。
并且,炮楼周围一般还建有壕沟、隔离带,铁丝网,这里物理隔绝要突破也挺费劲的。
至于题目提到的探照灯,一般的中小炮楼是没有的,只有大一点的重要的炮楼才会配备,他们一般从旁边的公路上的电线杆拉的电,为了防止抗日武装切断电源,他们也会自备中小型发电机,备上少量的油料,就足以支撑一阵子,并且,他们的探照灯也不是一整晚都开着,需要的时候才开。
在敌占区,这些密集的炮楼犹如日军的一条条看门狗,死盯着一处处区域,凭借这些据点,日伪军经常下乡扫荡,奸淫掳掠、无恶不作,所以,抗战期间,打炮楼成为各路抗日力量的重要动作。
不过打炮楼谈何容易,除了以上描述的日军坚固工事和火力,日军在炮楼里还储备了大量枪支弹药和给养,可以支撑很长时间,而抗日武装限于武器简陋、弹药不足,攻击的时间不可能持久,所以往往需要付出惨重的伤亡,才能夺下炮楼。
当然,日军炮楼里的物资,也是抗日武装端掉炮楼的目的之一,毕竟,光炮楼里的子弹,就够一支抗日武装战斗很长时间。
至于抗日神剧里的干鬼子炮楼,那可别当真。
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在历史上,日军通过修建炮楼来压缩对方活动范围并非日军首创——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过类似的堡垒战术:北宋朝廷曾通过在西夏境内不断修堡垒,逐步推进的状态,来压缩西夏骑兵活动范围,甚至宋徽宗在位期间,北宋距离灭亡西夏只有一步之遥。而日军的炮楼,事实上不过是中华先民堡垒战的翻版。此外,日军的炮楼,在抗战期间,确实让抗日军民吃了不少苦头。
日本的各项发展都确实强于中国。当时日军每占领一个地方,就会修筑炮楼,炮楼在战争中是一个非常有利的防御建筑,只需要较少的人就可以守住这座城市。炮楼一般是用砖头搭建的两层楼,外形呈圆筒状,而四周都留有枪口,用来射击,可以很有效的阻止进攻方前进。在顶楼还配四个探照灯,用于晚上视察敌军。
抗战时期日本鬼子的据点也分大小的,鬼子的师团旅团不也得驻扎嘛,发电机就是必备的了,至于抗战中后期在华北平原上数量众多的炮楼,由于数量多且鬼子兵力分散,每个炮楼里的鬼子也有多有少,多的有一个小队,少的也有六七个(配伪军一个排或连),一般也会有汽油发电机。
那时的鬼子军用物资里很常见一种四方的铁皮桶,就是装的汽油,单手可以很轻松地拎一桶叫做一听。早期鬼子物资充足时,烧房子烧尸体(比如战场上被打死的鬼子)等都是架上柴浇上汽油烧的。至于发电机,别忘了那时鬼子有坦克有汽车,所以发动机发电机并不是做不出来。前面讲到中后期华北平原上炮楼众多,因此每一个炮楼配一个发电机肯定不可能,但鬼子(扫荡和封锁区就是冈村宁次搞的)也真不笨:炮楼大约按“大—小—小—小—小—大”的规模建造,一个有小队驻扎的主炮楼配发电机,通过电线传输到周边的几个小炮楼,这样一来小炮楼也有电了。
1938年前后,日本还使用种种手段,通过名义上的合资和直接实行军事管理两种形式,全面控制了东北三省及北平、天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地电业,强行霸占公用电厂38个、自备电厂62个、送电线路291.7公里、配电线路5491公里、变电容量5.531万千伏安。不过,在日本治安战的主要战场,晋察冀地区的农村,是很难通上电的。一般情况下,也就只有距离城市较近的防御工事和炮楼内能够使用电灯和探照灯来照明,距离较远的偏远地区是很难接线照明的,而且电线在当时非常容易损坏,稍不注意我们的游击队破坏,所以许多防御工事内都是使用两套系统,除了接电之外使用自发电来维持探照灯的运行,或者干脆不使用探照灯。
总的来说,虽然当时日本人的炮楼戒备森严,但是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方便,很多小型据点还都得使用煤油灯等设备照明,并没有通电,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日本将主力部队调往太平洋作战,再加上当时的日本国力已经枯竭,日本炮楼的情况还要更差一些,不仅通不上电,还缺乏各种给养和设备,许多炮楼直到二战结束都没有通电。总的来说,由于当时我方游击队的破坏和死守,当时日本炮楼能够使用上电力的并不多,大多数是使用自己的发电机带动探照灯进行照明,而战争后期,连日本本土都缺乏燃油的情况下,日本人的情况还要差一些。
日军炮楼上一般都安装有探照灯,是自己发电还是从县城接电?自己发电用的是什么设备?
日军建设炮楼是他们在建立一个据点之后必然会做的一件事情。这对于保障他们据点的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炮楼里不免需要供电,这个电又从那里来?
炮楼的待遇也不相同无论什么东西或者什么事情都有大有小,对于炮楼来说其实也是这样。就大炮楼还有小的就有着明显不同的待遇。而炮楼呢?其实也是往往有着大大小小集群的,这就是一个体系上的建设了,自然也有着落单的,这些情况都决定着这些炮楼内部的设施有所不同。
高级炮楼需要两手准备日军的据点有着永久据点还有临时据点之分,一般来说,大型的据点都是有两个或者以上的炮楼,而这里的设施自然也就比较完善。电是肯定不会缺少的,而且也都回有两手准备,一个就是从外界的电线上拉过来,还有就是自己也备有发电机。
而且在这种据点的主炮楼周边往往还有一些小的炮楼,一般他们的电源也都是围绕着主炮楼建立起来的。所以供电一般还是比较完善的了。
当年在抗日战争的时候,剪电线,毁铁轨几乎就是家常便饭,你说那些日本士兵那么的精明,怎么可能不做两手准备呢?
当日军遇到了剪电线这种情况以后,他们就不得不采用发电机来供电了,其实一般也就是普通的柴油发电机,或者汽油发电机,也没什么科技含量,毕竟那个时候造一个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待遇差点落单炮楼当然也有着待遇差一点点炮楼了,就是那一种落单的炮楼,一般这样的炮楼还是没有供电的。而这种炮楼一般都是在临时据点中才会出现,过一段时间也就会被放弃掉,所以条件总得来说还是很差的,但是要是交通状况良好,边上又有电线,他们倒是有可能借助这个便利给自己通个电。
所以,就日本的炮楼而言,永久据点的一般都是有电的。而那些临时的呢?往往就要考天时地利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