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会是什么样的?
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还会怎么样?答案还是老样子。
先从双方军力上看:清朝的20万八旗军和60万绿营军早已经没有战斗力。首先八旗军早已经不负当年英勇,除了北方数万蒙古八旗军外,其余八旗军都作为二线力量。而六十万绿营军呢,都分散在全国各地维护治安连基本的训练的不能保障。可以说可能还不如政府的衙门公差有战斗力。综上所说,八旗军就是花架子,绿营军连训练都不会。
而英军呢,经过工业革命后代英国早已步入火器时代,大航时代所带来丰厚福利已经帮应该装备起了强大的海军。而清军引以为傲的红衣大炮呢,作为岸基只能在沿岸发射问题是,大炮的炮管和炮弹都偷工减料,所以有时候,清军一点炮,炮弹直接在炮管里炸弹,常常误杀自己人。炮弹偷工减料,导致什么情况,一发炮弹,好不容易击中英军的军舰,只听哐当一声响,却不见英军受伤。
就算林则徐有统兵之能也是打不过的。更何况林也不怎么会打仗,只是封建时代的文人。因为林则徐相信英国人是没有天朝人进化完全的。
他认为英国人有先天性的缺陷,就是英国人的腿是罗圈腿,是不可能伸的直的,所以英国人摔倒了一定是爬不起来的。
林虽然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但这也是鸦片战争之后才真正觉悟的,之前对国外的研究只是浅显的一点。林则徐在还没开战的时候就写了一系列的作战方案,名字是《剿夷兵勇约法七章》。林的作战方案和部署不能与实际情况所联系就决定了战争的胜败。里面的内容在现代人看来甚至都有些可笑,比如英国人的船大,而我们的船小,那就发挥船小的优势,灵活的靠近敌人的战船,攻击敌船上没安装炮的头尾位置。但是这些所参照的对象都是清朝自己的军舰而不是英国军舰,英国军舰已经差不多类似于铁甲舰了,箭火丢很难伤害,何况其中有一条方案是用火攻。
最直接点原因就是打不过,换谁来都打不过,换成玉皇大帝来都打不过。
个人见解,欢迎指正。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会是什么样的?
林则徐影响不了历史大趋势,整个大清都在做着天朝上国的美梦,也包括鸦片战争前的林则徐,林则徐也是在鸦片战争后才睁眼看世界,大清鸦片战争后还在做着美梦,直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进北京才醒悟过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鸦片战争也算打醒了中国人,中国并非世界的中心。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会是什么样的?
情况不会有任何改变。战争一定是以失败告终。不过,也许签订条约的时候会有一些变化。
首先,林则徐在鸦片战争爆发的时候出任的是两广总督。掌管现在的广东广西和海南地区。但是鸦片战争的主要战场却是在江浙地区。在宁波,上海以及江宁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两广总督管不了江浙地区的事务。英国人之所以避开广州直取长江,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林则徐管辖两广在虎门销烟之后有一定的战备,而江浙地区当时完全没有意识到英国人的战争意图未作任何战备。英国人避实就虚。第二,江浙两省是清政府的赋税重地,对于清政府的影响力远非两广可比。英国人选择江浙地区作为主战场就是为了打疼清政府,从而可以谋取更多的战争回报。
其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不是撤换林则徐导致的。从根本原因上来看,这是因为清政府依然沿用传统的思路,使用的是传统的武器,背后支持战争的也是一套传统体制,这和已经进入近代模式的因果完全不在一个层面上,失败是必然的结果。
最后,道光皇帝在面对英国人的时候进退失据,是导致鸦片战争失败以及签订南京条约时接受苛刻条款的主要原因。清朝中央政府是主要责任人。无论是林则徐还是负责议和的琦善,都没有能力决定整个战争进程。道光的摇摆不定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某种程度上讲,如果坚持打到底或者一开始就议和,实际上最后的结果都要比现在历史上的结局更好一些。但恰恰是在战与和之间摇摆不定使得英国人进一步看透了清政府外强中干的本质,这才导致他们的要价越来越高,最后清政府为了平息局面又不得不全盘接受。换句话说,虽然战争失败不可避免,但如果坚持一个政策并且持续执行反倒能够获得一个更好的结局。如果是以林则徐为代表的主战派坚持到底,那么将使得英国人的战争损失进一步扩大,后面英国人主动议和的心态就会不同而且因为充分展现军事实力,反而可以在谈判桌上争得主动。如果是以琦善为代表的主和派成为主导力量,其实情况倒不一定差。根据现存的初步议定的条约,实际上比南京条约要优厚得多。这一点上可以通过比较中日两国的历史,看到日本人相对而言更现实一些,最后获取的结果也反而比中国更好一些。日本在面对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之下主动向西方开放,接受了不平等条约。然后通过努力学习西方,实现国力的增长并最终通过外交努力,废除了原有的不平等条约,取得了平等地位。所以和很多人想的不同,鸦片战争的问题不在于战还是和而在于缺乏对世界发展局势的认知。清政府就像寓言故事中的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子里以为过一段时间事情就会好起来,但实际上却丧失了改革的机会。最终恰恰是这种政策把自己送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会是什么样的?
会坚持下去,把英人打疼打怕平息战火。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会是什么样的?
一样,他不疯,他根本就不是好战分子,销烟是销了,但是一开始他想和洋人和谈,他说再运鸦片过来就不卖茶叶给洋人,洋人食肉若无茶叶化解必死。是谈不拢才销烟的。
到了鸦片战争失败了,他任陕西总督,这个省后来产的鸦片不光国人吸食,还出口卖给洋人了,他鼓励大家种的,一是自己不种洋人种,国人又要吸。二是他真的认为土烟性平和,不大伤身体,可以少量吸食。
所以他不是好战的人,让他主持第一次鸦片战争,这不是他的善长,不一定会有好结果。
其实说他是个英雄,还不如说他长袖善舞,一心想为皇帝赚上几笔银子,他的动机就是这样的,他只不过比别人更能看懂鸦片交易的结果,他确实一开始就看懂了。
如果林则徐不被撤职,鸦片战争会是什么样的?
首先历史没有如果,只能假设。假设林则徐没有被撤职,鸦片战争的走向依旧是不会改变。因为林则徐虎门销烟之后,英国人就打算从广东那边登陆,但是林则徐事先做好了准备,英国人没成功,所以一直往北,从其他地方登陆,林则徐本事再大,中国的海防线很长,一个林则徐是防不住的。而且当时的满清已经腐朽,并不是一个林则徐能挽救的。以上仅为个人观念,不喜勿喷。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