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确实,项梁倘若不是那么早的去世,楚汉战争的走势和胜败可能完全不同,甚至有没有楚汉战争都是一个问号,刘邦称帝,那要看项梁是不是同意。然而,历史虽然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姑娘,可以以自己的思维去理解,去分析,去判断,但结果却是铁板钉钉,已成事实,项梁毕竟是死了,死于秦朝最后一名大将章邯之手。
项梁也确实智勇双全,有能力、有胆识、有勇气、有谋略。项梁是楚国下相人,就是今江苏省宿迁。项家世代为楚将,其父项燕,楚国名将,后被秦国大将王翦打败,自杀身亡,楚国随即覆灭。项梁国亡父丧,国恨家仇,埋在心底,一直等待着机会。
陈胜起义,东南郡县风起云涌,项梁与侄儿项羽一起,杀死会稽郡守殷通,自命为将军,项羽为偏将,到处招兵买马,然后率“江东八千子弟兵”,跨过长江,西进攻打秦朝。项梁西征,沿途先有东阳令史陈婴率三万部众来投,后又英布率两万人加入,再有蒲将军率两万人来投,一下子集结七八万兵马,人多势众,声势浩大。
项梁率军先攻取了彭城,又西进打下了薛城,恰在此时,陈胜被部下杀死,一时群龙无首,项梁有意自立为王,居鄛人范增以陈胜过早称王而败死来劝说项梁不要称王,又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为由,建议项梁立楚王后裔为王,树起一面醒目的大旗,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立了楚王后裔熊心为王,号称楚怀王,自称武信君,因而引得各路英雄纷纷来投,声势越来越大。
当时,秦将章邯一路东征,打得各路义军纷纷败退,还进军到东阿,打败了齐将田荣,项梁便至东阿,打败章邯,为田荣解了围,又一路追杀章邯,章邯带领败军退入濮阳,固守不出。项梁多次攻城,章邯坚守。项梁攻城不下,便率军进攻定陶,定陶的秦军也死死坚守,项梁久攻不下,于是干脆派项羽西征,自己则在定陶城外,守株待兔。
这个时候的项梁,因为一路征战太过顺利,连名将章邯都成了自己手下的败将,他的内心开始膨胀起来,天天与手下众将饮酒作乐。然而,章邯名将的名头不是吹出来的,所谓名将,就是败时不争锋,有忍劲,等待时机,一旦机会来到,便如出山猛虎,杀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章邯对付项梁就是如此,当项梁在定陶城外饮酒作乐时,章邯已经磨刀霍霍,于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黑夜,章邯率军衔枚疾走,连夜偷袭楚营,楚军还在楚中酣睡,随即杀声震天,许多人在梦里就做了秦兵的刀下鬼。项梁仓促应战,被章邯一刀劈成两截,智勇双全的项梁,就这样死于章邯之手。倘若项梁当时没有死,刘邦不过是一个小头目而已,遑论称王称帝。
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可以说如果项梁不死,他争取天下的可能性还是比较大的。
大家都知道,项梁在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被章邯击败并战死。但是在之前文章中,国史君(国史通论)曾经分析过章邯为什么替秦朝卖命之时所向披靡,被项羽封为雍王之后就连刘邦都打不过了,其结论就是章邯的战斗力一般。毕竟章邯受秦二世之命组织骊山刑徒抗击关外起义军之时,其在军队数量和质量上都远远超过了基本上是由农民和奴隶等组织起来的起义军,章邯最开始所向披靡也基本上都是因为起义军内部矛盾剧烈,他们谈不上是勠力同心,没有一个明确的政治目标,但是章邯的部队则动机单纯——消灭起义军,抢夺军功。
而项梁的失败是比较偶然的,所谓“骄兵必败”,一连串的胜利让项梁冲昏了头脑,最后也是因为他的骄傲情绪,听不进宋义等人的建议,一意孤行导致了最终的失败。所以,如果项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他的军事能力还是有机会打败章邯的。
除了军事能力,项梁的政治眼光也很出色,我们知道范增在侍奉项羽的时候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因为他提出的正确的建议项羽都听不进去啊,最起码鸿门宴上项羽如果听了他的建议,争夺天下还有刘邦什么事啊。而项梁首次见了范增之后,就确立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明确目标——他在民间找到了正在牧羊的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并将他重新立为楚怀王,楚军的号召力一下子就比普通义军强了很多倍。后来项梁又听从了张良的建议继续扶植山东六国的后人,立以为诸侯王,成为自己的党羽。
此时,范增、张良,甚至刘邦都是项梁的人。
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如果项梁不死,很可能以后就没有刘邦什么事了,项梁作为楚国大将项燕的后人,在楚国人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项梁起兵后,吴中豪杰纷纷响应,在楚国人心中项梁就是楚国复兴的精神支柱。包括刘邦也都慕名投奔项梁,随着反秦斗争的发展,慕名前来投奔项梁的人越来越多。 在陈胜被杀后,项梁召集天下豪杰议事的时候,范增曾对他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陈胜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没有拥立楚怀王的后代,而直接自立为王,这是他失败的原因”,你起兵后,这么多英雄豪杰跟着你是因为你家世代为楚将,可以拥立楚王,光复楚国啊。项梁听后很有道理,就立了楚怀王的孙子为楚王,自封武信君。 自此,楚军实力大振,随后在东阿和雍丘击败章邯和李由。由此可以看出,项梁相对于他的侄子项羽,他善于接受谋士的建议,范增告诉他的话他认为有道理,就全盘接受并执行了。增强了自己内部的凝聚力,大家之所以来投奔他,是觉得他可以光复楚国,说不好听的话,人家是奔着楚怀王羋心来的,所以项梁对当前的形势看的还是比较透彻的,项梁在的时候,刘邦一直老老实实的呆在。后来项梁战死后,项羽夺取了楚军的指挥权,他先是杀了亲子冠军宋义,自立西楚霸王。当时楚怀王给各路诸侯有个约定:“先入关者王之”,结果刘邦先行攻入函谷关,进了咸阳,后来刘邦向项羽请罪。 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听范增的话,放了刘邦一马,结果后来刘邦反扑,又灭了他。历史证明,“天与不取,反受其乱”,就连范增都说他竖子不足与谋。可见项羽刚愎自用的性格给他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再就是项羽的残忍,他派人杀死楚怀王、坑杀秦降卒20万,杀了秦王子婴,又将秦国宫室烧了个精光,留下来千古骂名 ,无怪乎天下豪杰群起而攻之。可见,项梁去世后,项羽像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一样,做事刚愎自用,却不知道纠正,依然我行我素。最终被刘邦钻了空子,丢了天下。 如果说项梁不死,军队的统帅还轮不到项羽,相应的,项梁在范增的支持下,刘邦要想起来造反,还真得看看他有没有这个实力了,毕竟项梁在的话,彭越、韩信等人未必会离开项羽集团,没了这几个人刘邦也就没实力参与楚汉争霸了。话又说回来,历史没有如果,毕竟项梁死了,胜利的天平倾斜向了刘邦一方,刘邦集团占据了天时、地利和人和,而项羽则以末路英雄的形象影响了后人两千多年。
我是大飞哥,欢迎关注我!
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历史是由一串因果链条构成的,其中一环出现变化,就会导致一系列变化。就以刘邦的兴起为例,刘邦的兴起源于他的西征;而刘邦的西征,又与项梁之死有密切的关系。倘若项梁不死,可能就没有刘邦的西征,也就不能奠定刘邦的帝王基业。
下面我来说说项梁对刘邦的影响。
第一,项梁是楚政权的核心人物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陈胜的部将召平推项梁为楚政权的上柱国。项梁受命后,渡长江北上,义军首领陈婴、英布、蒲将军等人相续率部前来归附。项梁的军队扩大至六、七万人,成为义军中的实力派。他在薛县召集各路义军将领,立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定都盱眙。在薛县会议中,刘邦也前往参加,作为义军重要首领的地位得以确认。
第二,项梁是反秦力量中的中流砥柱在反秦战争中,项梁可以说是中流砥柱的关键人物。在魏、齐政权频遭秦将章邯打击时,项梁义无反顾地出手相援。项梁、刘邦先是大破章邯于东阿,后又在濮阳再破章邯大军。濮阳之战后,项梁派项羽、刘邦进攻定陶,未能攻克。两人遂转攻略雍丘,大获全胜,斩杀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
第三,项梁为自己的大意付出生命的代价一连串的胜利,令项梁冲昏头脑了。他决意亲自督师,攻打定陶。定陶原本守备坚强,此时秦二世又调拨一批军队给章邯,秦军的力量更强了。部将宋义对项梁的轻率决定很担心,多次进谏,项梁不以为然,根本听不进去。章邯的兵力得到补充后,再施故伎,衔枚发动夜袭。项梁为自己的大意而付出生命代价,没料到秦军竟然在恶劣的天气下奇袭,被打得大败,自己也战死沙场。
第四,项梁之死,客观上为刘邦的崛起创造了机会项梁之死,对楚政权是一大打击。正在攻略陈留郡的项羽、刘邦获悉项梁死讯,大惊失色,放弃攻城,匆匆东撤,退守彭城,楚政权危在旦夕。
倘若章邯乘胜而进,项羽、刘邦等能否守得住彭城,确实令人怀疑。然而,章邯认为项梁是楚政权的顶梁柱,如今项梁既死,大柱倒了,楚政权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在章邯看来,刘邦、项羽根本不值一提,于是他没有对楚政权穷追猛打,而是集中力量剿灭北方的赵政权。
正是因为秦军主力转向北方,楚政权才腾得出手,做出两大战略安排:其一是由刘邦率部攻略关中;其二是由宋义、项羽率军援救巨鹿。刘邦因此了有独当一面的机会,在西征过程中,奠定帝王之基业。倘若不是项梁之死,章邯的秦国兵团绝对会对楚政权穷追猛打,楚政权也绝无可能由刘邦分兵攻略关中。因此,项梁之死,在客观上为刘邦的崛起,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
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假如项梁不死,或者说项梁寿命延长十年,刘邦倒不是说完全没有机会,但是机会还是很渺茫的。
如果项梁不死,那项梁就是楚国的最大号召力,楚怀王熊心只不过是项梁扶植的一个傀儡。刘邦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恰恰是因为项梁死了以后,楚怀王想抢班夺权,拿下了项羽和吕臣的兵权,然后扶植刘邦和宋义,打压项羽,刘邦才能够一步步地发展壮大。
只要项梁一直在,楚国就还是姓项的主导,熊心也不敢随便乱动,而且熊心身边的那些人想有所举动也是要掂量掂量的。单就兵权来说,如果项梁还在,也不会像项羽那样随便交出去。
至于说刘邦,在项梁手下,他也是有一定地位的,靠着项梁的扶持,刘邦手下也开始有了一万左右的兵力,应该能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力量,但是真正想要像后来那样打下天下,这个难度还是非常非常大的。
如果一切顺利的话,刘邦混块封地还是有可能的,不过倒是有可能像他除掉那几个异姓王一样,被项梁除掉。
如果项梁没有死,刘邦还能否称帝?
简单点聊一聊项梁和刘邦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够讨论这个问题。
项梁和项羽是楚国的贵族后裔,他们家族世代担任楚国的将领,被封在项地,所以以项为自己的氏,在秦汉时期姓和氏合流,所以项梁,项羽本来的姓知不知道的。项梁的父亲就是项燕,项燕是楚国将领被王翦围攻,最后自杀而死。秦灭六国之后,项氏一族作为贵族后裔,应该是像齐国的田横一族一样作为地方豪强存在。在史料记载的中的项梁交游极为广阔,
乃请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事得已
秦朝的栎阳是现在的陕西省临潼县,而蕲县地处现在的安徽省宿州市,在秦代律法严苛,一般禁止百姓任意出行,项梁能够从安徽行走陕西,此后又动用自己的关系网能够影响到栎阳县的官员,可想而知项梁的影响力有多么的大。而此后项梁杀人,和项羽逃到吴中避难,但是项梁在吴中的影响力同样十分的大,史书说: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
而且每当有大的徭役和丧事一般都是项梁主办,这种重大场合的事情都是项梁作为主持,可以推测当时项梁在吴中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高。而且项梁有这样的社会威望使得项梁得以结交当时的会稽太守殷通,这种既能够使得庶民服从,又能够结交上层官员,同时还是贵族后裔的人,项梁可以说还是有一定的能力。
秦二世登基第一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此举震惊天下,八月陈胜部将武臣在赵地攻打赵地,这一年九月项梁在会稽郡起兵,当时的会稽太守殷通看到天下糜烂,于是找到项梁商量起兵反秦的事情,他打算让项梁和桓楚为将领,起兵反秦。殷通按照推测是秦人,但是他却想联合项梁起兵反秦。作为项梁而言,殷通虽然和自己有交情,但是秦朝对自己有杀父之仇,而且此时天下大乱,在吴中威望极高的项梁完全有能力自立,对于秦人殷通项梁采用了计策,项梁假称桓楚逃亡在荒野沼泽,只有自己的侄子项羽知道桓楚的下落。于是殷通召见项羽,而项梁暗示项羽直接杀死殷通,然后佩戴了会稽太守的印绶,项梁召集会稽郡的故交郡吏,聚集兵力达到八千人,同时召集吴中的豪杰掌握军队,至此,项梁成为了当时极为庞大的一只独立性质的起义军,兵力到达一万余人。
而此时的刘邦在沛县起兵,兵力不过三千人。刘邦很快攻下丰邑,但是此后在刘邦攻打外部郡县的时候,刘邦部将雍齿占据丰邑投降了当时复国的魏国,刘邦大怒攻打丰邑,结果攻打不下。此时陈胜被秦军攻败身亡,景驹被立为楚王,于是刘邦前去投奔景驹,此后刘邦和东阳宁君攻打章邯,但是被章邯击败,刘邦退回攻下砀郡,刘邦在此期间再次攻打丰邑,还是没有攻下,而这个时候,景驹已经被项梁攻灭。刘邦之后就去投奔了项梁,是项梁给予刘邦兵力最后攻下了丰邑。由此刘邦成为了项梁手下的一员大将。但是刘邦这种性质属于加盟,因为刘邦是带着地盘和部队投奔项梁的。
项梁的军中有很多刘邦这样看着项梁强大而前来投奔的起义军领袖,比如东阳的陈婴帅两万人归顺项梁。再比如英布,蒲将军带领三万余人投奔项梁。还有吕臣带领的苍头军,此后项梁率领军队北上,在东阿大破章邯的秦军,随即在濮阳东面大破章邯军队,章邯军队分成了两路,一路由章邯率领退守濮阳,另一路退往城阳,项梁派刘邦和项羽前去追击这路残军,自己则是围攻章邯,刘邦和项羽攻破城阳,随即攻打定陶,但是定陶城攻打不下,于是项羽和刘邦南下前去狙击三川郡太守李斯之子李由带来的援军,此战刘项联军大胜,李由被斩杀。项梁得知刘邦和项羽的消息后,随即攻破定陶,但是章邯在得到秦军援军之后,夜袭项梁,项梁身亡。
如果项梁还活着的话,应该还是可以统御刘邦的,而项羽这不行,比如英布,吕臣,刘邦都可以算得上是项梁的部将,而这些人和项羽都是同辈的方面大将,这也是为什么项梁死后,楚怀王意图夺取大权压制项羽的举措,因为当时的项羽声望不够,无法统御这些和自己都是平行的楚国将领,最后吕臣,英布都背叛了项羽,投奔了刘邦。要说刘邦没有机会也不可能,因为毕竟是加盟者,刘邦想要反抗还是有机会,这主要看上天给不给机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