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如果学校果真制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如果发现有携带者会没收手机并销毁的规定,那学生违反校规就属于明知故犯,手机被砸掉就属于咎由自取。我会为学校坚决果断地执行校园手机管理规定叫好!
可能我的观点会引来一些家长的一片叫骂声,如果你真这么做,说明你就属于那种糊涂爹娘,亦或叫你二百五家长也不为过,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第一,家长要正面教育孩子遵守校规校纪,不携带手机进校园。既然是学校针对校园内手机管理制定了规则,一定会上报教育局审批备案,否则动辄几百上千元手机,哪个班主任老师也不可能也下手去砸掉,包括校长也不敢,他们还要保住自己饭碗呢。因此,家长必须教育孩子清楚一点,校规不允许带手机进校园这是硬性规定,必须要认真遵守这项纪律。
第二,家长不做好孩子手机使用管理,就是对孩子管教的失职。有些家长不知道脑子每天想什么,看到别人家孩子有手机,就一定要给自己孩子买手机。甚至孩子年龄越大,手机的价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为什么?因为攀比呗。而家长随意满足了孩子对手机的需求,其他不制定管理与使用规则,也无奖惩约定,那就是对孩子管教的失职。请大家环顾一下周围,有多少家长在干放纵孩子使用手机的例子。
第三,学校砸掉学生违规带入校园的手机,是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办法。以往很多学校都对如何管理学生带入校园的手机很头痛,发现后没收吧,班主任老师还得替学生保管。没收多了,老师还怕手机丢失或出现问题,到时学生不干,家长也不干,纯粹是自找麻烦。现在倒好了,干脆发现一部砸掉一部,看哪个同学还敢胆大妄为。只要你有胆子敢带,发现了就会当场砸掉,这种杀鸡骇猴的做法非常有效。
总之,好的管理制度就是要从源头上堵住漏洞,只要制定了管理制度就必须要坚定地执行。不管学生或者是家长如何反对,都不能随意开口子,这是对校规校纪的坚定维护,是培养学生遵章守纪的不二选择。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现在学校禁学生带手机,不夸张的说,比社会上禁毒还难禁。
有些学校为何要采取砸手机的极端方式,其实大家心知肚明。是学校的校长、老师真的不懂法吗?我想大家也会有统一的答案。
我在一所乡镇高中从教,做了三十五年多普通教师。这几年,学生玩手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学校三申五令禁止,老师对学生和家长也不知做了多少过细工作,然而效果却是收效甚微。曾经,我表弟的孩子在我校读高二时,手机被班主任没收,他找我去说情。我当时就对他火冒三丈:学校开家长会,每次都重申要求家长协助解决学生在校禁带手机问题,你尽然让我去帮着拿手机,你孩子不懂事,你也不懂事吗?你的手机重要,还是你孩子的前途重要?有些学校在此事上的极端做法,大家可以体会到其中的无奈吗?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应该是遵纪守法的典范。有些人在评论中拿此说事,是有充分理由的。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法律的范围内,解决屡禁不止的学生在校玩手机的问题。在此也恳请大家群策群力,就算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吧。不过有一个前提,空洞说教不要、指责谩骂别来、别有用心堵气抹黑的请走开!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三味"曾砸过两回学生的手机。不过,现在真的不敢也不愿砸了。
记得是2016年的上学期的一个下午。当时学校正在搞“禁止手机进校园"整顿月活动。我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在去一个初三毕业班巡察教学情况时,从教室后门发觉有3、4名学生在玩手机。当时正在讲台上课的英语老师似乎没发现。
我走进教室,勒令学生主动交出手机。当着全班学生的面,我当场将2部手机砸在地上,碎了一地。另外还有1部,看上去挺贵的,还比较新,我就没砸了。后来交给了政教处。
当时在砸手机时,我也发觉有个学生的神态很冷酷,事后想起来,还是蛮可怕的!万一,学生当场与自己武斗起来,无论输赢,最终受伤的绝对是自己。
幸好,那部好点的手机,我当时没砸了,说不定还真的要赔他二千块呢。
学生不顾学校规章制度,课堂玩手机,学生肯定是错误的。相信,多数家长对老师砸手机也不会太怪罪。但是,也不排除个别家长,他看重的是手机,而不是孩子的教育。
“三味"认为,老师砸学生手机行为,有三点危害:
一是,老师砸手机的样子和神态,虽然威武,但也狼狈。总觉有失教师尊严。
二是,老师砸学生手机,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干出一些过激行为。如:与老师动粗、逃学等。一旦出点状况,老师有推不掉的责任。
三是,老师砸学生手机,毕竟是侵犯学生财产权的违法行为。一旦学生或家长极力要求老师赔偿,老师也不得不赔。
当然,必须明确,教师砸学生手机,意愿上是为学生好。但愿学生特别是家长应予以理解,甚至支持。
管控好学生玩手机行为,不仅需要学校和老师尽职尽责,更需要得到家长的有力配合!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我们班里就砸过!也是两天砸了四部!
第一,我在班会上有言在先:若有需要拿手机,要主动上交,若被老师查出没收,立刻在班里由家长亲自砸掉!
第二,查出手机后,先和家长沟通:你们家差不差这个手机钱?是砸了手机重要还是砸了孩子的毕业升学重要?
第三,和家长沟通好在班里怎么砸。由孩子在一边看着,家长在讲台上砸掉。不需要在班里说一句话。砸完走人。
第四,其中有一部新手机。和家长事先沟通好,拿一部旧的换上新手机的外壳,来个障眼法,要砸得干脆利落。新手机在毕业后悄悄还给家长。
结果:四个被砸了手机的学生,在教室里一人待一个角,都配有小组和学习好点的同桌。两个第一排,两个最后一排,都便于老师随时监督。最后,四个人都考上了县里最好的高中。
家长反馈:当时砸十个都值!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前天下午我孩子入学报道。这是唐山市比较优秀的初中,唐山路北龙泉中学,我儿子上的天骄班。入学当天校长亲自讲话,强调校园纪律。学生仪表,不拿手机不准打架斗殴是硬性要求。校长谈去年劝退一个学生,违反纪律拿手机进校,老师没收后家长来学校闹,我儿子从幼儿园就拿手机,咋滴?随后校长又看见该学生拿板凳霸陵其他学生。请家长家长又说了,打坏了我们花钱治,我儿子不挨欺负就行。这他娘的混蛋家长能有啥好孩子?最后劝退了。我想每个希望孩子成才的家长都不反对学校正常的严格管理,现在孩子都被家长娇惯坏了,很多根本不服家长管,难得有负责任学校管孩子,何乐而不为呢?毕竟孩子自制力差,辨别是非能力也差呢,有规律自成方圆,古人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环境塑造人的未来。这就是为啥家长都想给孩子找个好的管理严格的学校。这个学校校长做法真让人佩服,敢这么强硬管理,真是难得。我是强烈支持的,我说不想让孩子受约束的不如转学,有很多学校可自由了,上课不听讲没事,你孩子可以玩手机睡觉搞对象,下课打打架骂骂街,老师也不会干涉,但是,这样学校家长只要不缺心眼你愿意自己孩子去吗?还有一条路,学郑渊洁把孩子领回家自己培养,头条各位,有几个有郑老师那能力素质?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一个“砸”字,充满了暴力,好心痛!
学校禁止学生用手机,发现手机必须销毁,第一天砸了两部,第二天还有两部待砸,你怎么看?
还能怎么看!
有的老师认为:该砸!那么,问题来了。家长能接受吗?孩子能接受吗?作为老师的我们,砸的是手机,但在孩子和家长的心里,砸的是他们的尊严!
回顾一下以前媒体的几则报道:一是手机被老师没收摔了,孩子跳楼了;一个是手机砸了,家长拿着发票找老师所赔;一个是学生考试用手机舞弊,被老师没收手机后自杀……这责任由谁来承担虽然有争议,争议虽也偏向于应该学生对校方的规章制度必须遵守,但我们忽略了家长的法制意识:孩子违反校规是有错在先,老师损害他人财物是违反法律规定在后,一个“砸”字,充满了暴力,是以暴制暴;再者说,问题是,手机索赔是小事,孩子没了,生命不能回收后再造。这是落给家长一生的疼痛!也是每个教育人心中的隐痛,哪怕是嘴里依旧说着孩子的不是,胸膛里也有排解不开的心结,感叹一个教育人的失败!
孩子和家长认为的尊严,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是一种对财产自我保护的意识,引领他们,为保护自己的财产安全去奋争做人的尊严。
这种观点是都正确呢?校规虽然是地方性、或者行业性的规章制度,和国家法律一样,是基于道德约束的基础上演变而成的,只是级别不同。对此,家长和学生,并没有深入的认知。从“还原”道德角度来说,孩子违反校规是错误的。因而,为所谓的为个人尊严讨说法,观点错误,为道德所不允许与支持。
回到问题本身。孩子带手机入校,纠其原因,一是与学生本身的喜好、兴趣等方面有关,二是与家长有关:有的家长担心孩子上学、放学途中的安全等问题,便于联系。曾有网友留言说,途中遇到坏人怎么办?可见,家长的担忧不无道理。但问题是:孩子带手机进校园,由于自控力、对事物是非的辨认力差,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学校校规规定,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是对教育的负责。只是在某些学校的执行上,有些过激,摔砸手机的行为不可取。
教育的本意,是促使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和谐发展。所以教育不能有强迫、有体罚和暴力。对待学生的错误,应该思想引导在前,适当惩戒在后(注意!我说的是惩戒,不是体罚);应该积极想办法应对错误在前,依照规章制度处理在后。在砸手机这件事中,孩子违规,如果是学校没收保管,到放假时通知家长来领,或者,学生带手机进校园,每天统一上交班级,放学后取回,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更有爱和人性化,是不是预防发生一部分的家校矛盾、师生矛盾了呢?
对孩子的教育是家校共育长期的合作工程。没有家长的支持和家教的配合,学校的教育,纵然是精心构筑的大厦,也会倒塌;没有在校教育的严格要求,孩子的未来可能是父母的一场童话!
(插图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