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一贯被史家视作睿智有为的一代明君 。即便放眼整个中华历史,他也是数得着的不凡人物之一。但也有人说乾隆好大喜功,好面子,讲排场,和他爷爷康熙一样热衷于游山玩水,生活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他上位之初,国库里有七千多万两白银,最后只剩二百万两。这一切, 似乎在隐隐告知后人,形象一贯高、大、上的乾隆帝确有不为世人所熟知的另一面。
从公元1751年到1784年33年间,乾隆先后六次巡游江南。最后两次下江南时,他已是七十多岁的古稀老人了。
乾隆六下江南,都把视察水利工程视作巡视重点。清史载:乾隆在巡察淮河堰坝时,发觉土筑堤坝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他立即下令增筑鱼鳞石坝,并亲自设计并绘出图样。对南巡经过的山东、江苏、浙江三省,乾隆格外上心,他多次下旨减免这三省的赋税。乾隆数次到田间地头与织布机房参观,亲自鼓励农桑,奖励耕织。这些做法,符合乾隆重视农业发展的一贯方针。
江南自古繁华,被称作膏腴之地,而且文风鼎盛,读书人很多 。乾隆下令增加江南各省官学生的员额,还破格赏赐六百余人“赐同进士出身”的资格。对于告老还乡的江南籍老臣,乾隆特别礼遇恩宠 。不论是谁,只要每次都来迎驾,都会获得升一级的官爵待遇与丰厚犒赏。乾隆用这些手腕,极力笼络江南汉族知识分子的人心 。同时,他大施恩惠,拉拢遍布朝野的江南籍汉族官员,使他们尽忠于朝廷。
乾隆六下江南,是很有些正能量的 。然而,也存在着极大的弊端。史载,乾隆每次下江南的前一年,朝廷都要派官员勘察路线,并沿途铺路架桥,修葺行宫。专供乾隆南巡的御道必须宽阔平直,不允许七弯八拐,负责修路的官员就乘机敲诈勒索沿途百姓,稍不顺从者就遭强拆房舍 ,平毁祖坟 。还有不肖的官员竟借口肃清沿路盗匪的名义将敢于抗争的无辜者抓捕入狱。
清史载:乾隆出游时的队伍浩浩荡荡,排场更是惊人的奢华。随行的王公大臣、伺候起居的内侍、宫娥、负责警卫的官兵有两千多号人,征用马匹六千乘、马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峰、民伕万余人 。水路上还新造大龙船一千余艘供乾隆使用。这些人沿途吃、喝、拉、撒,骡马骆驼要吃草料,耗费甚巨。从帝都北京到杭州,山遥水远 。沿途兴建了行宫三十座,没有行宫或乾隆爷游兴甚浓之地,就搭建起由巨大蒙古包毡房组成的“黄布城”。凡是乾隆御驾经行之处,必须提前洒水除尘,沿途三十里内,地方官员一律着官服跪迎,地方上有影响的士绅、儒者、年高德劭的老者都要赴现场跪拜接驾。
乾隆跟前的红人和珅、地方官员以及一些巨商将乾隆南巡视作难得的巴结、讨好皇上的绝佳机会 。他们极力投其所好,简直挖空心思,堪称花钱如流水。在镇江、扬州、杭州等江南名邑,当地的官员以及一些富可敌国的盐商,为取悦乾隆,可谓绞尽脑汁,也真是拼了。他们在乾隆御船经过的河道布置了龙舟灯舫,在岸边搭建了鳞次栉比的彩棚,一入夜,流光溢彩,丝竹弦歌,美轮美奂,让人疑心自己置身于一座座天上的街市。凡是乾隆经过的江南要地,商铺、民居、寺庙都要粉饰一新,至于耗费了多少,怕是没人去算计的。
富甲天下的扬州,有好几位身家丰厚的大盐商为了接待乾隆,甚至倾家荡产,最后连私家园林都卖掉了。
文献载,乾隆在扬州大虹园停留驻跸时,对这里精巧的江南园林景致赞不绝口,他兴致很高地对左右说:“这里的风景甚佳,很像北京南海子的“琼岛春萌”,可惜只少座喇嘛塔” 。扬州地方官员听到后,偷偷买通太监头子取得南海子喇嘛塔图样,然后连夜赶工,居然在天亮后就凭空造出一座喇嘛塔。乾隆很高兴,负责操办的地方官员搔着了他的痒处,自然得到褒奖 。那些出资的盐商,自然也有赏赐,有几位还被赐予顶戴花翎成了红顶商人。
极善谄媚的和珅鬼精着呢,他有的是办法,不是有大臣劝诫说皇上前几次出游花费甚巨吗?那好,这次我不用一分公帑,自然有人愿意掏腰包买单,图的是乾隆爷高兴。至于“自愿”花钱献媚的扬州盐商,内心自是五味杂陈,有苦说不出。
乾隆帝六下江南,到底花了多少银子?恐怕谁也说不清。
“红学”专家、著名学者周汝昌说:“乾隆时期,国库岁入三千余万两,而该朝年支出军费约在一亿两千余万两。光治河所费,就要耗去几百万两。然而这种有数的支出还不能和没数的支出比;例如他六次南巡,各处园林宫殿的修造铺设更是支出惊人。史学家说:康、雍之世,库储常盈两千四百余万两;乾隆中页,增至七千万,末年仍无一存;盖皆为军兴所耗也,此所耗者府库之财,尚未若民财之消耗也,南巡、营建二者,最耗民力。乾隆时期,号称盛世,却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在一片繁荣的背后,确也现出了“强弩之末”的征兆”。
乾隆六下江南,名为巡视,实际上是为游玩 。同时,也有视察江南水利、农桑、吏治、民情,还有以怀柔手段拉拢江南士林之意。
有人说乾隆本是汉官陈阁老之子,他之所以不厌其烦六下江南,是为了去海宁陈阁老家寻访自己的身世之谜 ,以及有认祖归宗之意。这些绘声绘色的曲折故事, 不过是野史杜撰以及民间传闻所臆造。再经后人捕风捉影、添油加醋、以讹传讹 ,竟然有不少人信以为真。
原创作品 剽窃必究
网络配图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皇帝曾经六巡江南,处处留情,导致江南有很多的外戚,从而让大清国危机四伏。野史中确实是这样评价乾隆的,让他在历史皇帝长河中留下了骂名,消耗大清国力、后世之君由于没有钱,无法开创盛世。
但真正游玩江南的原因是这样吗?想想康熙当年开创盛世的时候不也是一穷二白吗?
乾隆六下江南的真实原因体察民情
江南作为从古至今的富有之地,作为开明的一国之君乾隆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寒门出贵子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是错误的,毕竟只有好的资源才能够考上状元光宗耀祖。
而江南正好符合这个条件,所以他去江南去看一下民间的情况到底是怎样的,毕竟自己身处北方,北方的情况是比较好的,但对于南方却不知晓,大臣从来都是报喜不报忧的,所以他去江南游玩很大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想要体察民情,眼见为实。
检查吏治
上文说过江南是经济发达的地方,不过也是一个山高皇帝远地的地区,虽然国家大部分的国库税收都来源于此处,但是每年的税收都让乾隆不得不提高警惕,按理说江南的税收就可以将国库填满,但每次都只有三分之二。
所以他想要自己去看看江南的官吏有没有中饱私囊,“县官不如现管”用到这件事情上再好不过,皇帝是高高在上的没错,但是老百姓怎么知道皇上是谁?
自己出了事情还不得靠当地的官员吗?所以一些地主经常送钱给大官,导致这些人私欲膨胀,直接将手放入了税收中,为此乾隆还大发雷霆,导致很多官员落马。
同时也是想要与当地的地主打好关系,告诉他们皇帝离他们并不远,江南地区的经济是乾隆皇帝打仗、游玩军费的保障,所以这些人他是得罪不起的。
要知道这里可是大明起家的地方,乾隆这样做并不是像大明示弱,更多的是为了经济能够有效的高速发展。
考察河道
京杭大运河是当时清朝的主河道之一,大量的税收与这条河道离不开关系,要知道当初隋朝豁出去亡国也要将这条大运河的雏形修建出来。
由此就能看出其的重要性,明清两朝的皇帝自然也不傻,都对这条运河比较重视,这就是国之根本,江南经济发达的原因之一。这条河道只要有一处地方受损,每年乾隆都会将大把的银子,投入到修建河道当中。
黄河的水是非常汹涌的,乾隆检查大坝的时候,发现有一块地方完全是豆腐渣工程,这样是非常危险的,黄河的水如果流到江南地区,这个地区不光往日的场景不现,甚至直接导致这片区域成为黄泛区。
因此杀了管制这片区域的人,并且从此以后下江南都会检查黄河大坝就是为了不出现危机,从而国家才有钱考虑对外战争。不仅康熙是一个战争狂,乾隆也是,所以要用银子的地方太多了,总不能让自己的大后方危机重重。
寻找生母及处处留情的谣传乾隆皇帝去江南并非为了游玩,非要拿乾隆去找乐子来说的话,这样的说法是说不过去的,乾隆皇帝坐拥四海,完全可以将当地的官员将貌美如花的女子送入京城,送自己享用。
但自己坚持就是一定要去江南,其实无非不过就是为了:体察民情、检查吏治、考察河道。这三大方面。江南为大清国粮仓,历代皇帝对江南地区继位重视,而江南而是文人雅士辈出之地,能够在江南地区活的好名声,就等于活的汉人之心。
正确来讲,这是百利无一害的做法,但乾隆下江南耗费巨大,他一直在宫中生活,并不小的民间疾苦。对于红毯铺路,鲜花洒街这种做法在乾隆的意识里面是正常。
而江南大小官员正式利用这点大肆贪污,然后归咎于乾隆头上,所以乾隆下江南铺张浪费,其实是乾隆背了个大锅。
还有野史说乾隆下江南,明面是为了考察,实则是寻早自己的亲生母亲。而这也完全是子虚乌有,乾隆的亲生母亲孝圣宪皇后一直都在皇宫里活的好好地。在乾隆四十二年正月二十三日去世,葬于泰东陵。
包括当时说乾隆皇帝下江南处处留情等故事,也都是一些小说的杜撰,乾隆一直被称为风流皇帝,但他的风流并非沾花惹草,
而是他的墨宝、诗词、功绩和到处“盖章”,以及他对孝贤纯皇后的专情,所以很多人对他的风流有误解。
而对于乾隆风流的说法来源之一是,“你还记得当年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吗?”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皇帝。乾隆在位时曾六下江南,难道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母?还是为了追求美食和美女?
据《清史》记载:乾隆自公元1751年至1784年,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平均每五年就去一次。公元1784年,乾隆第六次下江南,这也是他最后一次,那一年乾隆已是76岁高龄。
江南风景秀丽,美女如云,是许多君主帝王出巡的必到之处。皇帝出巡,也叫巡幸。历代皇帝都愿意到江南去游山玩水,寻芳猎艳。
乾隆皇帝就曾经六下江南。那么,其真正目的又是什么?下面就给朋友们揭开谜底,一起了解历史真相!
相信朋友们看过很多野史或者戏说,都说乾隆六下江南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找寻生母,二是寻花问柳。
您要是也这样想,那就太低估他了。其实,乾隆作为一代明君,是个非常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经过深思熟虑,并具有其政治目的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乾隆六下江南确实有一定的享乐成分在内。因为江南地大物博,无论名胜古迹还是美女、美食,都堪称一绝。
乾隆也是一位比较风流的皇帝,每次下江南后都会物色很多江南美女充当后宫。
据《清史》记载:乾隆皇帝的明贵人和禄贵人,都是闻名江南的大美女,也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带回后宫的。
乾隆六下江南每次必到姑苏城。因为那里有他最喜欢吃的一道名菜:松鼠鱼!
朋友们,我认为乾隆六下江南是娱乐为辅、工作为主。最主要的还是笼络人心、训练兵威、审视水利等政治工作。接下来我就给朋友们详细分析一下:
乾隆南巡每年都在正月十五从北京出发至杭州。从水路往返,行程共计五千八百里左右,历时四、五个月。
据《清史》记载:据乾隆所走的御道非常有讲究。标准是宽三尺,中心正六尺,两旁各七尺,均要求坚实平整。不仅如此,道路必须笔直不得随意弯曲,因此许多居民房屋被毁,坟墓被挖掘,良田被毁坏。
乾隆每到一处必须有人专门介绍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和风土人情,可谓是耗尽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据《御制南巡记》记载:晚年时的乾隆曾在中把南巡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功绩之一,但也对南巡后悔不已。
老年时期的乾隆曾对军机处章京吴熊光说:“朕临御六十年,并无失德,惟六次南巡,劳民伤财,作无益,害有益,将来皇帝南巡,而汝不阻止,必无以对朕。”
张勉治,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历史学博士。也是周锡瑞、高彦颐等中国史研究名家的学生。主要关注并研究领域为清朝时期的政治文化和物质文化。
但是据张勉治在《马背上的朝廷》书中,他对乾隆六次下江南的总支出进行了详细核算:
乾隆六次南巡共计花费了约一千九百至两千万两白银左右。而且每次南巡的开支仅占该年国库白银盈余量的百分之五~百分之十之间。
因此张勉治认为:“乾隆皇帝决定着手南巡,不必理解为是‘财政上不负责任’的表现,而应看作是‘财政丰裕’的产物。”
乾隆南巡主要目的如下:
一、训练兵威,提振士气;皇帝出巡的准备工作,跟准备打仗是一样的。每次出巡工作的负责人,一般都是八旗高官,他们在军事方面特别有经验。
因为乾隆深知,满人的战斗力是大清立国之本,也是保持政权稳定的根基。
就算现在国内已趋于和平态势,但好日子过久了,士气就会逐渐衰落。所以还要居安思危,在军事上绝对不能有任何放松。
要让清朝的核心军队八旗子弟充满斗志昂扬的战斗力,随时应变突发情况。
乾隆下江南一路上,住行军帐篷、检阅八旗官兵。要求八旗子弟一路骑马前行、演练箭术,目的旨在展示武德,不忘根本。
二、视察河工,确保安全;朋友们都知道黄河在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决堤事件,给江南的百姓们带来的巨大灾难。
为了防止洪灾,从康熙皇帝开始,就十分重视水利工程。乾隆六下江南,就有五次来黄河视察水利治理工程,并对治理工作进行督导。
最终黄河在乾隆的皇恩浩荡笼罩下,江南百姓的生命及财产安全终于得到保障。
三、减免赋税,笼络民心;乾隆六下江南,曾多次下令免除税收,共计减免江南地区赋税白银一千万两左右。
百姓得到好处,自然不会反对乾隆南巡。而乾隆也通过减免赋税,来表明自己是一位圣明的皇帝,从而笼络民心。
四、寻访人才,报效国家。为了选拔真正的人才,为国家报效出力,就连选举的考题都是由乾隆亲自出的。
乾隆六次南巡,据统计,增加的考生就有五千多名。后来这些人有的成为朝中重臣,有的成为文学家。
比如当时在水利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大学士高斌,就被乾隆甚为赏识,并赐封他为江南河道总督。
朋友们,对于乾隆六下江南,您怎么看?欢迎大家一起探讨交流!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说乾隆下江南是为了美食美女、吃喝享乐的就太低估他了。下江南同承德避暑一样,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帝王掩藏在休闲活动之下的深远的政治行为。
乾隆皇帝一生共六次下江南,分别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年)、乾隆二十二年(1757)、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和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他之所以要执着地下江南,甚至不惜花费巨额帑银,其主要目的有三:
第一,强化满洲的民族认同和统治地位。乾隆下江南期间,会在途中举行多次围猎,刻意在热衷汉文化的江南人面前炫耀兵威,同时还要求八旗子弟一路骑马,不能坐轿,以示不忘满洲骑射之根本,强化民族认同和统治地位,同时警惕汉化的威胁。
第二,强调对汉人及汉文化的优待和热衷,淡化其反抗意识。乾隆皇帝对汉文化的态度一向是既用且防,对江南地区这一汉文化大本营更是爱恨交加。六下江南期间,乾隆皇帝在途中不断颁布蠲免钱粮的诏书,以示对江南百姓的恩典和亲近;对当地汉族知识分子,则多次召见,还与他们吟诗作对,共享江南的美食和美景,展示其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君主的文化多元性,宣扬其统治汉人的合法性,淡化其反抗意识,并在巡视过程中搜罗情报,随时留心汉族知识分子的一举一动。
第三,巡视河工,保证漕运。乾隆下江南还有一件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巡视黄河。一方面黄河是历代水患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自宋代黄河夺淮以来,黄河是否保证安全,决定了大运河的漕运是否畅通,南粮北运活动能否顺利进行。 所以乾隆下江南途中,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巡视河工,并对治河工作进行频繁督导,再一个重要事宜就是巡视漕运情况,保证南粮北运的安全。
当然,在六下江南途中,乾隆也充分享受到作为帝王的高规格生活和接待,并以此来换取虚幻的声名和权力的快感。但如果说乾隆仅仅就是为了这些才下江南,这就有失偏颇了。毕竟这些东西,他即便是坐在紫禁城里,也能随时享受到。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皇帝多次下江南,主要还不是游山玩水,而是延续其祖康熙皇帝对江南经济和文化资源的整合,进一步强化满清王朝大一统的局面。
江南作为一个整体,在明中叶以后崛起,是全国经济和文化最发达的地方,也是汉民族意识最为强烈的地方,所以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江南人民对清朝铁骑的抵制和反抗最为强烈。
嘉靖以后,以东林党和复社为代表的江南地方势力崛起,朝廷不能制,这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所以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包括康熙,对朱元璋陵、西湖、天一阁、苏州园林等江南文化景观进行改造,强化地方的中央认同,消弭江南社会对中央皇权的反抗意识。
皇帝巡视地方,金陵制造局和两淮盐商接待,并频频接见江南文人,反映了朝廷对江南经济势力和文化势力的驾驭之心。除此之外,作为帝国经济的命脉,漕运也是皇帝关注的重中之重。
乾隆帝多次下江南是为什么? 他究竟在找什么?
乾隆母亲很可能是汉女,其母正是《甄嬛传》中甄嬛的原型。乾隆身世为清宫八大疑案之一,因为涉及到乾隆是否有一半汉人血统的问题,不仅史学界的专家争论不休,在民间也是个特大号的八卦。
《甄嬛传》甄嬛剧照
说起来乾隆母亲本来也就在历史圈里有名,但随着《甄嬛传》、《如懿传》、《延禧攻略》这些现象级电视机的热播,乾隆之母孝圣宪皇太后变得人尽皆知。
而乾隆的身世之谜,并非是现代才开始流传,事实上在乾隆登基之后,他的出生问题就已在民间甚至朝堂上传得沸沸扬扬,以至于乾隆多次写诗对自己的身世进行辩解,后来继位的嘉庆皇帝也在这事上发表过看法。
一个前后两代皇帝都无法忽视的问题,恰恰说明了此事不是扑风捉影、空穴来风,而是一个清史上的重要课题,所以即使是国家清史编篡委员会,也对“乾隆生母”一事慎之又慎。
《延禧攻略》乾隆剧照
目前所有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一个问题:
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太后究竟是不是汉人?
对于此事,史料上有两种不同的记载,而这两种不同的说法,正是目前学界争论不休的根源。
《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原文记载。
雍正元年二月十四日奉上谕:尊太后圣母谕旨,侧福金年氏封为贵妃、侧福金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钱氏封为熹妃......
记载中的“侧福金”就是“侧福晋”,“格格”一词不是指公主,而是侍妾的意思,上谕中的年氏自然是年羹尧的妹妹,而熹妃钱氏,便是乾隆帝弘历的生母,或者说电视剧中的甄嬛。
《甄嬛传》甄嬛剧照
这份史料是非常权威,原因只有一个,它是雍正即位时封妃的原始档案,此处记载中将孝圣宪皇太后称为“钱氏”,很明显这是一个汉姓,说明乾隆生母是汉人。
无独有偶,在另一份乾隆十七年的史料《永宪录》中也有类似记载。
雍正元年十二月丁卯午刻,上御太和殿。遣使册立中宫那拉氏为皇后,昭告天下,恩赦有差。封侧福晋为贵妃,侧福晋李氏为齐妃,侧福晋钱氏为熹妃,宋氏为裕嫔,耿氏为懋嫔。
前面还是太后谕旨,这里便是正式的“金殿册封”了,此处同样将乾隆生母称为“钱氏”。
《甄嬛传》甄嬛剧照
《永宪录》的可信性极高,它是记录雍正即位前后一份极著名的史料,可以说只要想研究雍正,就无法避开这本书中所记载的史实。
以上两处史料都证明孝圣宪皇太后是汉女,所以乾隆的血统应是满汉各半。
但是到了乾隆朝鄂尔泰和张廷玉编撰的《清世宗宪皇帝实录》里,“钱氏”就变成了“钮祜鲁氏”。
谕礼部:奉皇太后圣母懿旨,侧妃年氏,封为贵妃,侧妃李氏,封为齐妃,格格钮祜鲁氏,封为熹妃......
“钮祜鲁氏”即“钮祜禄氏”,此姓为满族老姓之一,与爱新觉罗、叶赫那拉等满族著名姓氏处于同一档次,十分尊贵,而从这份记载来看,熹妃“甄嬛”出身为满族。
《甄嬛传》甄嬛剧照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堂堂大清官方史料,却对“甄嬛”身份的记录前后不一致呢?
答案:清朝施行的是“满汉不得通婚”的制度!
清军入关后,为维护八旗子弟的特权地位,因此在“血统”一事上犹为注意,无论旗民还是汉民违反了此项规定,轻则流放宁古塔,重则菜市口上杀头。
当然,这只是对一般老百姓而言,似“四爷”这般亲王皇子,自然是有些特权的,事实上雍正除皇后乌拉那拉氏是满人外,他的侍妾几乎都是汉女,前文引用的史料中也反映出这一点。
“甄嬛”的身份问题就出在这里,她生下的弘历,如无意外将是雍正之后的下一任皇帝,但堂堂大清皇帝,娘亲却是汉人,这是八旗贵族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的,不仅如此,如果乾隆暴露自己有一半汉人血统,更是会触发清廷的统治危机。
《延禧攻略》乾隆剧照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室只能是瞒天过海,将“甄嬛”的姓氏由汉姓“钱氏”改为满姓“钮祜禄氏”,以此封天下人的悠悠众口。
但不管清廷后来怎样改,前面那些记录着“钱氏”的原始档案却保持着原样,不知是清廷的疏忽还是乾隆故意留下的线索,这就造成了现在清史对乾隆身世记载不一致的问题。
历史上乾隆六次南巡,前几次都带着他的生母孝圣宪皇太后,并且有四次都住在浙江海宁陈家,由于这个行为由于太过异常,以至于民间传出乾隆是海宁陈家私生子的传闻,包括金庸在其《书剑恩仇录》一书中也借鉴了此项传说,讲乾隆和陈家洛是两兄弟。
《戏说乾隆》乾隆剧照
当然,这是金庸的小说家言,当不得真,金庸也曾讲过,这个说法是他家乡海宁本地流传的一项传闻,后来有专家亲自到海宁考察,最终证明传闻所言是子虚乌有。
但有个情况却不得不重视,海宁除了陈氏,还有另一个名门望族——嘉兴钱氏。
《延禧攻略》一剧中便认为孝圣宪皇太后“钱氏”是出生于嘉兴大族钱氏。
虽然史料上没有任何关于孝圣宪皇太后和嘉兴钱氏关系的记录,但从乾隆南巡一系列的动作来看,却不无这种可能。
《延禧攻略》乾隆剧照
首先乾隆下江南多次住在海宁,其次他每次南巡必到杭州钱王祠拜祭,而钱王祠正是江南钱氏一族的总祠。不仅如此,在乾隆的诗词中,多次对钱氏先祖吴越王钱镠大加赞誉,乾隆这些异常行为,似乎表明他与嘉兴钱氏存在有某种深层的联系。
以上观点目前只是一种猜测,暂时还没有证据可以证明。
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太后的身份之谜,现在学界依然在研究探索之中。但我个人认为,“甄嬛”为汉女的可能性更大一些,毕竟史料中原始档案比后来“加工”后的记载要可靠的多,事实上,假如证明了乾隆的确具有满汉双重血统,也是有利于民族团结的。
《戏说乾隆》剧照
在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修史者完全不带任何倾向的所谓“客观记录”,几乎就没有存在过。
尤其是清史中的一些记载,有不少内容本就是为了清廷的统治服务,乾隆的身世问题,也牵涉到这个方面,所以更显扑朔迷离,要真正解开这个谜题,还需要历史学界的进一步探索。
文/梦醒锦官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