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1869年8月7日,丁宝祯以“前门接旨,后门斩首”之计处决了权倾朝野的大太监安德海。可怜25岁的安德海娶妻才不到一年就命归西天了,也是他活该。

(都江堰二王庙里丁宝祯的塑像)

自己的心腹安德海被斩后,慈禧不敢怎么样,只能“哑巴吃黄连”,因为丁宝祯威望实在太高了。

先来介绍一下丁宝祯。

丁宝祯于1820年出生于贵州平远(今毕节)牛场镇,是晚清名臣。1853年, 33岁的丁宝祯考中进士,此后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编修、岳州知府、长沙知府、山东巡抚、四川总督。

初任翰林院庶吉士不久,丁宝祯便因母亲去世回家丁忧,却又恰逢遵义杨隆喜造反。丁宝祯于是倾尽家财招募了800壮士保卫家乡。

丁忧期满后,又碰上苗民教匪叛乱,且声势浩大。时任贵州的巡抚蒋霨远便上奏朝廷,请求让丁宝祯部留在平乱军中。丁宝祯不得不又招募了兵丁,达4000多人,平定了叛乱。

由于丁宝祯要去岳州(今岳阳)任知府,于是想遣散之前招募的军队,但又发不够饷银,最后把500两银子放于桌案上,对士兵们说:“我与各位在一起共事这么久,现在府库钱粮短缺,你们空着手回家,可怎么办?”

将士们流着泪说:“您不惜拿出所有家产,解救国难,我等还怎么敢有另外的要求?”于是各自离开回了家。丁宝祯就这样成功化解了无饷可发的危机。

1863年,丁宝祯任山东按察使。当时僧格林沁在鲁、豫两地统帅军队作战,而且自觉地位高贵,十分居傲,对省级以下官员,他不设座位。

丁宝祯得知后,特意投递名帖求见,说低级武官丁某欲见王爷,给予座位就觐见,不给座位就不见。结果僧格林沁很佩服他的强硬不屈,不得不改变仪容,对丁宝祯礼敬有加。

时任山东巡抚阎敬铭得知此事后,也很敬佩丁宝祯,以致丁宝祯上任这天,亲自来到郊外迎接,并且此后无论大小事务,都先咨询丁宝祯之后才实行。

不久,僧格林沁令丁宝祯平叛河北宋景诗的农民起义军,但丁宝祯看到宋景诗是条好汉,于是采取招抚之策,却遭至弹劾,被降三级官职。

这时,给事中孙楫、御史朱镇竟然趁人之危,搜集罗织丁宝祯的其他罪名来弹劾他,曾国藩得知后,特意向同治禀告说丁宝祯无罪;山东巡抚阎敬铭索性向皇上请求退休,举荐丁宝祯来代替自己,清廷于是立马任命丁宝祯为山东巡抚。

186 8年(同治七年),西路捻军进逼定州,直接威胁到京城的安全。丁宝祯得到军情示警,迅速快马奔驰到东昌,率领1000骑兵,3000精锐步兵,带着五天粮食,日夜兼程援助北京,使得捻军向南溃逃。

在这场战役中,丁宝祯率领军队突然出现在敌人之前,转战雄雄、任、深、祁、高、肃各州间,收复了饶阳,战功最大,皇上多次降下圣旨褒扬嘉奖他,并且加太子太保衔,而朝廷派遣到京城外防备捻军的各禁军将领都受到了责备。

这是丁宝祯处斩安德海之前的生平事迹,以后的事就恕不在此赘述了,反正他是一个非常廉洁奉公、为民着想的好官。他于1886年在四川总督任上去世,享年66岁,由于朝廷发放的俸禄多用于救济贫困百姓方面,到他病危时竟然身边已没什么钱,还欠了许多钱,他的丧事费用还是随从随员聚在一起捐赠才凑够。

丁宝祯死后,山东父老想到他对山东做出的功绩,于是联名具奏朝廷,请求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朝廷下旨:“准葬山东,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并追赠其太子太保,谥号文诚。

再来说说安德海。

安德海家境贫寒,八九岁时又父母双亡,兄妹三人只得寄养在叔父家,但他叔父又是一个赌鬼。后来,十岁的安德海只得净身进宫当了太监。

安德海人穷却聪明伶俐,办事灵巧,因此进宫后,他很快获得了咸丰帝的好感,而成为了御前太监。

1861年(咸丰11年),咸丰皇帝病死在承德行宫,遗命以6岁的皇长子载淳(同治)继承皇位,并派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辅政,主持政务。

但是,载淳的生母那拉氏暗中准备和咸丰皇帝的异母弟恭亲王奕訢发动政变,夺取政权。当时恭亲王奕訢正在北京主持与英法联军求和事宜。

慈禧经过一番考虑后,决定让自己的心腹太监安德海暗地里潜回北京,来到恭亲王府,把夺权阴谋告诉奕訢。次日一早,安德海匆匆告别后,奕訢立即向承德行宫发了要求奔丧的折子。

(安德海)

顾命大臣肃顺、载垣、端华等接到奕訢的奏折后,一致认为他是借奔丧为名,实则是来向他们示威、夺权,因此必须阻止他的行动。于是借口京师重地,留守重臣,一刻也不得离开,拒绝了奕訢要求奔丧的请求。

狡猾的慈禧见肃顺识破了自己的阴谋,便立即与皇后商量,最后下了一道密诏,盖上“御赏”及“同道堂”印章,再次派安德海星夜赶往北京,召奕訢速来承德,共商除肃顺大计。

奕訢接到密诏,立即打着奔丧的旗号,赶到了承德行宫。然后又在安德海的精密安排下,与两宫皇太后见面商讨夺权的阴谋,最后成功地发动了“辛酉政变”,夺去了肃顺等8位顾命大臣的权力。

在辛酉政变中,安德海充当了两宫皇太后和奕訢之间的秘密联系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后被晋升为总管大太监,成为慈禧太后最亲密的心腹。

安德海成为总管大太监后,又帮助慈禧解除了奕訢干预一切朝政的权力,扫除了威胁慈禧的人员,让慈禧太后成为独揽大权的女人。

(安德海)

安德海因此深得慈禧太后的欢心,成为她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从此,安德海恃宠而骄,虽然只是六品的蓝翎太监,却不把同治皇帝和奕訢放在眼里,而且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的越权行径已经令同治帝恨之入骨。

不过,慈禧很宠爱安德海。1868年(同治七年)冬,安德海在北京最大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张灯结彩,大摆酒宴,他要正式娶年方19岁的美女马赛花为妻。而慈禧太后为表示自己宠爱之意,特地赏赐了安德海1000两白银,100匹绸缎。

安德海被斩原因和经过。

1869年(同治八年),安德海很想出宫去江南游玩,以显示他的威风,并借机敛财,于是再三请求慈禧太后,让他去为同治帝预备大婚典礼,置办龙袍及其他婚礼用品。

慈禧准奏,于是安德海心想慈禧手握大权,有了她的支持,以为什么都不用怕了,竟忘了清朝的祖制。

原来,早在顺治帝时,清廷便以明朝太监专权祸国为教训,遂颁布了对太监的6条法令:一、未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二、不许干涉职司之外的任何事务;三、不准招引外人;四、不准交接外官;五、不许使弟侄亲戚暗相交接;六、不许假弟侄名置买田产,从而把持官府,扰害百姓。

顺治帝还特意下令将严禁太监干政的上谕铸成铁牌立于宫内交泰殿门前,以示警戒,违令者杀无赦,情节恶劣的,处以极刑。

而安德海此次出城号称钦差,又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上过于耀武扬威,船上飘着龙凤旗,船头上挂着一面大旗上书曰:“奉旨办差”,背面则是“采办龙袍”四个大字,好不威风。但是在途经山东德州时,知州赵辛对安德海一行颇感奇怪,心想既是钦差过境,却未接到“明降谕旨”及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外发公文,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

而且安德海的仆役下船购买物品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清朝奉命出京兵员由兵部签发证件,以便途经各地时不需花钱买东西,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

为谨慎起见,赵新于是立即将此事上报给了山东巡抚丁宝祯。

对于安德海仗势骄横之态,丁宝祯也早已深感愤慨。在接到报告后,丁宝祯立即拟了一份上报朝廷的密折:

一、清朝立有祖制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且200余年来未曾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无须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如果确须出外采办,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内廷供使的太监,应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

丁宝祯在密折里痛陈了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然后申明自己出于地方职守,将“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

8月2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被押往济南,由丁宝祯亲自审讯。

8月6日,丁宝祯即接到军机处寄来的密谕:

“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办,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祯迅速委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六品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正确实,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如该太监闻风折回直境,即著曾国藩饬属一体严拿正法。倘有疏纵,惟该督抚是问,其随从人等有迹近匪类者,并著严拿分别惩办,毋庸再行请旨。”

原来,安德海出京前,也曾套过同治帝的口气,而同治帝只说了一句“朕不管此事”敷衍了他,便立即去找到慈安皇后,密谋除掉安德海。慈安便迅速找到慈禧关心地劝她休息几天,让载淳批阅奏折,征得了慈禧同意。丁宝祯奏请惩办安德海的奏折于是被载淳批阅到,随后也收到了同治帝批准斩杀安德海的五百里加急密旨。

慈禧太后虽然也下了一道营救安德海的加急懿旨,但是聪明的丁宝祯在接到慈禧的懿旨时,并未当即宣读,而是执行了同治帝的圣旨,斩杀掉安德海后,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刻意实施了“前门接旨,后门斩首”的计策。

8月7日,丁宝祯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时距安德海被抓不过5天。

安德海是除了慈禧太后以外,人人得而诛之的权阉,丁宝祯处决了他,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赞成。而慈禧太后自然也是面子过不去,心中大怒,觉得丁宝祯打狗也不看主人,但考虑到丁宝祯对大清做出的贡献,如果为了一个奴才而去报复一个国家大功臣,必然引起天下人的指责。

慈禧太后最终不仅没有报复丁宝祯,而且还赐予他“国之祯宝”大匾额。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敬请关注,特此感谢!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1869年7月,山东巡抚丁保桢将慈禧身边的红人,一代权阉安德海枭首于济南。此事不亚于一颗炸弹惊爆于朝野,世人都为之一震。

谁都知道,安德海在慈禧心目中的地位。他是慈禧的太监大总管,人称“安二爷”“安大总管”。也知道慈禧对安德海的宠幸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甚至很多人都认为,安德海就是另一个魏忠贤。势利之人都对他百般谗言献媚,趋之若鹜。

(丁保桢剧照)

那么,安德海是如何一步步成为权势滔天的人物的?身为巡抚的丁保桢,又为何要冒险诛杀他呢?

一、身世凄惨,幼时进宫为宦。

安德海出生贫苦,10岁时其父母双亡,兄妹3人不得已,过继给叔父抚养。但其叔父偏偏又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老光棍,自顾尚且不暇,哪有能力照顾安德海兄妹。身为老大的安德海,只好到本村财主家干些杂活,勉强度日。

穷则思变,在生活实在无以为继时,安德海听从好心人的劝告,自阉进宫当了太监,并且幸运地被分到了咸丰身边当差。

虽然他小小年纪,但历经磨难后,表现出了与年龄不相符的圆滑和机灵,深得咸丰喜欢,被咸丰称作“小安子”,经常为咸丰鞍前马后地跑腿办差。

慈禧为了邀宠,也常常赏赐安德海一些钱财,希望他在咸丰帝面前多进美言,两人由此确立了亲密的主仆关系。

咸丰7年,慈禧晋封为懿贵妃后,就得到咸丰的准允,将安德海划入自己宫中,成为太监首领。

(安德海剧照)

二、为慈禧立下奇功,恃宠而骄。

1861年,出逃的咸丰帝病死在热河,临终前,命载淳继承皇位,同时任命肃顺等8人为“顾命大臣”。咸丰死后,慈禧伙同奕䜣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成功剥夺了所有“顾命大臣”的权力,开启了她独掌清廷的历史。

在“辛酉政变”过程中,安德海冒死两次往返于北京和热河之间,为慈禧和奕䜣通风报信,为政变的成功立下了汗马功劳。由此,他得到慈禧的极度宠信,成为权倾朝野的宦官。

安德海发迹后,逐渐嚣张跋扈,目中无人。根本不把一众大臣放在眼里,他不但和慈禧一起罗织罪名,密谋搬倒了当初的政变战友奕䜣,罢黜了他议政王的官职。还屡次在慈禧的面前搬弄是非,肆意诋毁众大臣。大臣们慑于慈禧的淫威,大都敢怒不敢言。

最为恶劣的是,安德海目无君臣,竟然连载淳都敢得罪。

载淳即位时年仅6岁,贪玩调皮是这个年龄的本性,但安德海经常在慈禧面前进谗言,致使载淳多次被慈禧责骂。载淳曾不止一次对手下太监说,他第一个想杀的人就是安德海。由此可见,安德海已经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得而诛之。

(慈禧剧照)

三、无旨出京,丧命济南。

1869年,安德海借口为载淳大婚采办物资为由,离开京城。一路上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船上挂满龙凤旗,船舱里的太师椅上摆着龙袍,船头两面大旗迎风招展,一面上书“奉旨办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钦差大臣的威仪十足。

但是,作为巡抚的丁宝桢,并未收到朝廷的“明降谕旨”。这说明安德海并未奉旨,而是私自出宫。

这可触犯了大清祖制,太监私自出宫按律当斩。于是,丁宝桢在奏请载淳谕旨后,将安德海枭首于市。

那么,安德海死后,慈禧是怎样对待丁宝桢的呢?

按理说,丁宝桢斩了慈禧的亲信,以慈禧霸道的性格,必定将丁宝桢查办。但实际上,慈禧不但一点都没有为难丁宝桢,反而在光绪二年时,把他调任四川总督,授予他头品顶戴和太子少保衔,同时兼任兵部尚书和都察院御史。

在丁宝桢履职四川时,慈禧还特赐“国之宝桢”4字,以表彰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卓越政绩。

(载淳剧照)

那么,慈禧为何不为安德海报仇呢?

其一,安德海确实是无旨出京,犯了死罪。

关于太监“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的规定,是顺治帝早就颁布的上谕,如果违背,会被处以极刑。因此,安德海没有载淳的圣旨,是死有余辜的。

其二,慈禧明白,想杀安德海的,不仅仅是丁宝桢。

在安德海出京前,其实他曾奏请载淳。但狡猾的载淳撂下一句“我不管这些闲事”予以搪塞。等安德海出京后,载淳就跑到慈安处,密谋除掉安德海。

慈安找到慈禧,以慈禧近期感冒为由,建议让载淳批阅奏折,得到了慈禧的同意。因此,丁宝桢奏请诛杀安德海的奏折,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到了载淳的手里。

载淳立即做出“就地正法”的批示,以六百里加急的方式递送到丁宝桢手里,安德海在被擒5天后就身首异处了。

虽然当时慈禧也想救下安德海,也以加急的方式送去懿旨。但聪明的丁宝桢在慈禧的懿旨到来后,以建皇亭为由,只接不宣。直到执行了载淳的圣旨后,才当众宣读慈禧的懿旨,刻意制造了木已成舟的事实。

其三,丁宝桢是清廷的重臣,功绩卓著。

丁宝桢为官期间,得到了百姓拥戴和同事好评。他曾参与镇压捻军,任职山东巡抚时,体恤民情,造福百姓,政绩斐然。同时,丁宝桢一生忠直刚烈,为官清廉,被誉为是清末的“中兴名臣”。

在慈溪眼里,安德海始终只是一个奴才,而且是一个僭越无礼、引发公愤的奴才,纵然慈禧对他宠爱有加,也犯不着为了一个奴才,为难名满天下的丁宝桢,不如顺水推舟,还能赚个好名声。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丁宝桢诛杀安德海可以说是晚清最为人熟知的政治事件,他以巡抚之身敢诛杀连一品大员都不敢轻易得罪的慈禧宠宦安德海,至今为人所渐渐乐道。1869年慈禧宠宦在毫无圣旨的情况下,违反满清先祖所定下的“宦官不得私自出宫”的祖制出宫游玩,更甚者还非但不收敛反而是乘机沿途大肆向地方官员索贿,而地方官员因安德海是此时权倾朝野的慈禧太后的宠臣,所以大多都只能忍气吞声的给予贿赂。地方官的这种做法也无形中的助长了安德海的嚣张气势,他越发的不知收敛,最终他的这种做法惹怒了当时的山东巡抚丁宝桢。

8月2日,丁宝桢遂命泰安县令何毓福以太监不得私自出宫,且其所作所为不合体制的理由捉拿安德海,而后送往济南由他亲自审问。后丁宝桢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将安德海的所作所为上报给同治皇帝和两宫太后询问到底该如何处置。当然此时被慈禧得知后,作为自己的宠臣她当然会极力保全安德海的性命,但无奈的是同治帝和慈安太后都力主将其诛杀以平民愤,而朝中三分之二的大臣也都同意就地格杀,最终慈禧无奈只得同意。

8月6号,军机处向丁宝桢发出密谕,称“安德海乃私自出宫,并且有种种不法行为,如严惩恐难平民愤,更难维护先祖祖制,所以若证据属实则无需再审可就地格杀。而其随从也可自行处置,无需再请旨”。之后丁宝桢接此诏谕后,在再三确认属实的情况下,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

其实在看了以上的具体的细节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并非是丁宝桢自己私自杀掉安德海,他是在同治和慈安的同意下,军机处的密谕下才杀了安德海。也就说丁宝桢是奉了朝廷的谕旨的,安德海的死是经过朝堂上的讨论之后才决定的,而丁宝桢只是执行命令的人,他是听从朝廷的命令罢了。那么你说慈禧会去报复一个听从朝廷法令的官员吗?再者安德海的死虽与丁宝桢有关系,但是根本原因却不在丁宝桢,而在同治和慈安。

说白点,这就是皇帝和两宫太后之间的博弈罢了,生前的安德海借助着慈禧的宠信,在皇宫中那是为所欲为,可以说连同治帝都不放在眼里,而且更是时常离间同治和慈禧母子之间的关系,对于慈安安德海更是不放在眼里。可以说慈安和同治对于安德海都没有好印象,他们本来就想对他除之而后快,但一直都是苦于没有借口。而丁宝桢上奏安德海擅自出宫恰好给了同治和慈安的借口,于是当然就要“借题发挥”啦!更甚者由于安德海生前也从未把百官放在眼里,碰到他们那也是趾高气扬的,百官也巴不得他早死,就这样在这些大佬的操作下安德海走向了人生的最后一刻。

只能说安德海的死不怪任何人,只是因为他自己,他过于蛮横,也过于恃宠而骄,更是不知收敛,只能说他的情商实在是太低,如果他能如李莲英那般的会做人恐怕他不至于会落的个如此下场,他的死不在于他的贪财,而只在于他的目中无人。

不过也许很多人都不明白,再如何安德海也是慈禧身边的宦官,正所谓“打狗也要看主人”。不管怎样一个臣子居然敢杀了自己主子的奴才,就等于是打慈禧的脸,那为什么到最后慈禧彻底掌权却不报复丁宝桢呢?其实丁宝桢和慈禧这里两个人都不是简单的人物,一个是屹立在官朝屹立数十年不到的封疆大吏,而另一个则是到后面执掌满清五十余年的老佛爷。丁宝桢知道安德海对于慈禧的重要性,所以虽然他十分想杀掉安德海,即使他知道满清的祖制宦官私自出宫可处以极刑,但是他依然上报给同治和两宫太后,并在奏折中特意写到“其境内发现一位自称是安德海的人,由于不清楚到底是不是,而这是皇家的事所以就由皇上明断。”其实丁宝桢就等于是将自己置身度外,安德海的死完全就有朝廷上的那些大佬来决定,而最终即使安德海死了跟丁宝桢关系也不大了,因为我这是听旨杀人。

而慈禧更不傻,她其实知道安德海是死有余辜,即使安德海的确是她的宠臣,但是最终要杀安德海也是慈禧自己同意的,如果她在之后报复完全就是听旨杀人的丁宝桢,你让百官会如何想?你让天下人如何想?而在当时慈禧的地位并不稳固,即使是慈安和同治死后,光绪形同傀儡皇帝,她的地位依然不是很稳固,因为这天下说实在的还是光绪帝的。所以无论如何她也不会因为一个太监的死来去报复一个满清政治地位极其高的丁宝桢这样的封疆大吏,她非但不会去报复,反而还会对其特殊对待,借此来向天下人和百官彰显自己的宽宏大量,“你看丁宝桢这个曾经杀掉我宠宦的人都能被我重用,你们这些曾经跟我没仇的大臣不是更能受我重用吗?所以跟着我干吧。”。

而事实上也的确慈禧掌权后,丁宝桢非但没有被报复,反而官当的是越来越大。先是在光绪二年被赐头品顶戴、太子少保,后更是被赐实职署理四川总督,同时兼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其死后更是享尽殊荣,先是追赠太子太保,并追谥“文诚”,后慈禧太后更是允许山东、四川和贵州三省为其建祠祭祀,同时更是被允许入祀满清为忠臣所建的“忠良祠”。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清末历史上的大太监安德海被杀案发生后,慈禧的确实施过报复,不过并不是报复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因为杀安德海一事并不是丁宝桢个人所能决定、所敢于决定的事情,此事的幕后,实际上有着恭亲王奕訢的影子。

慈禧和恭亲王的矛盾,起自祺祥政变之后。在祺祥政变中,二人原本是政治盟友,将咸丰帝留下的顾命八大臣体制彻底颠覆。不过慈禧和恭亲王都有着极强的权力欲,互相怀疑对方的政治意图,以至于在清廷高层产生了由暗及明的严重权斗。

1865年,慈禧借御史上奏参劾为由,褫夺恭亲王的议政王衔。此后,1869年,就发生了安德海被杀案,而此案的重要支持者就是恭亲王,可以视作是恭亲王对慈禧采取的报复和政治反击。

安德海被杀发生后,慈禧对恭亲王的怒火表现得非常清晰,但是忌于慈安太后,采取了隐忍态度。到了1880年,突然发生著名的午门护军案,围绕一名小太监和一名午门护军的争执,慈禧竟异乎寻常的大动肝火,非得要把涉事护军诛杀,而此时,午门护军的管理者实际就是恭亲王。

1881年,慈安太后逝世,恭亲王在中枢的位置岌岌可危,果不其然的是,到了1885年中法交恶后,慈禧就借着御史奏参恭亲王对外交涉不利,发动了著名的“甲申易枢”,不仅恭亲王被罢免,整个以恭亲王为首的军机处班底被全部撤换,由此慈禧获得了对恭亲王的战役性胜利。

作为后话,被罢免后的恭亲王虽然被逐出权力中心,但也并不是就此再无作为,而是在慈禧势力坐大的情况下,采取隐忍态度。1891年,慈禧用于取代恭亲王的政治盟友醇亲王奕譞突然去世,慈禧一派的政治势力严重削弱,而以翁同龢等为首的,标榜拥戴光绪帝的帝党人物与恭亲王有渐趋走近的态势。到了1894年中日交恶,借着慈禧后党一派的李鸿章北洋军队在战争中作战不利,帝党发起政治攻势,向慈禧逼宫,逼迫慈禧重新启用恭亲王,慈禧虽数次拒绝,但在局势逼迫下,最终被迫批准恭亲王重新出山,入主军机处。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同治八年八月,一则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北京的大街小巷疯传:大太监安德海被杀了。

这则消息像一枚重磅炸弹,震动朝野,在大清政坛掀起巨大波澜。

安德海是谁?

安德海(1844-1869),祖籍直隶青县(今天的河北沧州),此人胸怀远大理想,是个有志青年。但是那时候实现理想的渠道太少,成功的捷径只有一条,那就是进宫当太监,于是安德海义无反顾踏上了这条路。

由于安德海天资聪颖,办事麻利,善于揣摩领导心思,因此深得慈禧欢心,成为她身边备受宠信的大红人。

在历次权力斗争中,由于他的聪明机智,为慈禧立下汗马功劳。

比如咸丰驾崩之后,顾命八大臣飞扬跋扈,两宫皇太后孤儿寡母水深火热。安德海临危受命跑到北京,将慈禧、慈安的处境告诉了她们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制定了政变计划。奕䜣便以奔丧为名,协助两宫发动辛酉政变,一举粉碎了顾命八大臣反清集团,夺取了最高权力。

可以说,安德海为慈禧夺取权力,巩固权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深受慈禧宠爱,被任命为太监总管。

同治七年冬天,慈禧还特批安德海娶了一个媳妇,老婆是娱乐圈当红明星、名旦马赛花。

安德海在北京最大的酒楼前门外天福堂大酒楼举行了隆重的婚礼,当朝权贵纷纷送礼道贺。

慈禧太后在百忙中发出贺信,还赏赐了白银一千两,绸缎一百匹。

由于安德海没有儿女,也没有什么野心,整天不离左右,所以慈禧对他的信任无以复加,对他的依赖而已无与伦比,他在朝廷的地位也举足轻重。

所以满朝文武都要看他的脸色行事,因为大家的荣辱和前途,甚至身家性命都取决于这个奴才的一句话。

打狗还要看主人,谁如此大胆,杀了慈禧身边的红人?

谁杀了安德海?

杀安德海的人,名叫丁宝桢,大清官员,时任山东巡抚。

他为什么杀安德海呢?

关于丁宝桢杀安德海的过程,《清史稿》里只有寥寥110个字:

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

理由很简单,那就是安德海作为太监私自出宫,违背了清朝祖训;不仅如此还非常高调,一路乘船南下,浩浩荡荡,张灯结彩、前呼后拥,收受沿途官员贿赂,败坏了朝纪朝分,影响恶劣,有损朝廷形象。

杀了安德海,慈禧如何处置他?

安德海是慈禧的左膀右臂,杀了安德海是太岁头上动土,慈禧一定勃然大怒,即使不杀了丁宝桢,也会借题发挥给他小鞋穿,找个理由将他免去朝廷一切职务。

但是出人意料,丁宝桢的政治前途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光绪二年,代吴棠署四川总督”、“十一年,卒官,赠太子太保,谥文诚,予山东、四川、贵州建祠。”(《清史稿·丁宝桢传》)

也就是说,丁宝桢反而一路坦途,死后也享尽无比荣耀,朝廷还在他工作过的地方,为他建起了祠堂。

为什么慈禧会放过丁宝桢?

安德海违纪

汉人建立的明朝政权,曾经出现宦官干政,毁掉了大明江山。

清朝建立后,总结教训,严禁宦官从政,更不许恣意妄为。

顺治帝早就颁布法规:宫廷工作人员“非经差遣,不许擅出皇城”如果违背,定斩不赦。

因此,安德海出宫没有经过皇上同意,没有皇帝圣旨,违法了大清祖制,要被严惩。

丁宝桢是奉命行事

丁宝桢一不是钦差,二没有尚方宝剑,安德海是四品官员,不是他辖区的平民百姓,(即使是罪犯也要朝廷核准死刑),即使安德违纪,也轮不到丁宝桢执法。

如果允许开这个先例,大清乱套了,离灭亡就不远了。

丁宝桢作为一个称职官员,这个道理他还是懂的,不会自作主张杀人。

所谓的自作主张,都是后人的艺术加工,带有演义性质。

给他一百个胆,都不能杀安德海,除非他不想活了。

《清史稿·丁宝桢传》有两个字非常关键:“奏上”。就是说,丁宝桢杀皇上并非自作主张,而是得到了最高指示。

这个“上”肯定不是皇上,因为载淳只有13岁,还是个小屁孩,没有独立民事行为能力,军国大事都是慈禧是做主的,大臣的奏折,肯定要先经过慈禧,这是雷打不动的法定程序。

杀朝廷命官的事,慈禧无论如何事先都不可能不知道,不然的话就翻天了。

文学家为了戏剧性,硬是把安德海的死说成是政治阴谋,说是慈禧的一次失败,这是没有依据也不合情理的。

什么得罪奕䜣和慈安,什么载淳下旨“就地正法”、什么“六百里加急”,都是后人杜撰。

安德海是慈禧的红人,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秘密,他的船队被扣,是爆炸性新闻,山东地方官员如果有一个人想讨好慈禧,肯定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将这一消息通报给慈禧。

再说慈禧是一国最高统治者,她的情报系统肯定非常完善,各地官员都是慈禧一手提拔的,她的亲信也遍布全国,不至于连安德海庞大船队被扣这样的大事都不知道。

丁宝桢不是袁崇焕那样的狂傲的官员,犯不上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去杀一个太监。换句话说,他当山东按察使的时候,同治皇帝才七岁,重用他的是慈禧,他的老板是慈禧,他是在为慈禧打工,他不会连这个也搞不清楚。

有人说,那是因为丁宝桢工作能力突出,其实不然。

丁宝桢再优秀,慈禧如果对他有成见,也不会对他网开一面,离开谁地球都会转圈。

普京大帝说过,没有忠诚的才华一文不值。如果丁宝桢杀安德海不是慈禧心愿,那他的下场会非常凄惨。

慈禧是一个格局大的统治者,如若不然,她也不会统治中国那么多年。

在慈禧眼里所有的官员都是奴才,他们的命不如一条狗,安德海更是如此。

慈禧让安德海出去的时候,也可能没有想那么多,疏忽大意,没有办手续,没有得到皇上圣旨,成为一次非法旅行。

丁宝桢是个直性子,性格耿直,不懂政治,用我们的话说是非常死板,就像机器人一样,只知道按照程序办事。他把安德海的事按照程序向上禀报。

安德海一向恃宠而骄,为非作歹,慈禧也不可能一无所知。安德海违纪的事闹得沸沸扬扬,慈禧想袒护也说不过去,心虚理亏,只能服从大局,不然她如何服众,如何依法治国?

慈禧是一国统治者,胸怀全局,不会因为一条狗而坏了朝廷规矩,拆自己的台,孰轻孰重她比谁都懂;所以慈禧才决定杀掉安德海,没有为难丁宝桢。

这也是向文武百官释放一个信号:只要效忠大清,依法办事,绝对没有亏吃。

丁宝桢杀了大太监安德海后,慈禧是怎么报复他的?

安德海被杀,丁宝桢并没有因此受到报复,更没有获罪,相反,性情刚烈的丁宝桢,因为斩杀了安德海,一下子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热烈赞许,声望一度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立下军功的重臣并驾齐驱。

杀了慈禧身边大红人,丁宝桢怎么会反而安然无恙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慈禧的容人之量和安德海的咎由自取,这还要从安德海出京前说起。

安德海发迹自辛酉政变,因为冒死充当慈禧和奕䜣的信使,政变成功后受到重用,成为天字第一号大太监。

安德海毕竟年轻,得势时只有16岁,年纪轻轻难免恃宠而骄,他本人性格又狡诈多变,好搬弄是非,很快得罪了包括恭亲王奕䜣在内的诸多大臣,加上当初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是开了清朝先例,大费了一番周折。

在垂帘之初,就在诏书中约定,等六岁的爱新觉罗·载淳年长大婚之后,就还政于皇帝,所以,在程序上来说,天下终究是载淳的,这点大家都看得很清楚。

偏偏载淳从小就看不惯安德海,起因是安德海是慈禧身边的人,在咸丰皇帝在世时,慈禧还不叫慈禧,只是个懿贵妃,也并不算得宠,咸丰最敬爱的是皇后钮祜禄氏,也就是日后的慈安太后,其次是丽贵人他他拉氏,只是她们肚子不争气,皇后没有子嗣,丽贵人仅生一女,只有懿嫔为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载淳,母以子贵,连升几级晋封懿贵妃。

懿贵妃虽然生下了儿子,儿子却并不由他养,宫中自有人抚育,平时也多是由皇后照顾,相比之下,懿贵妃反而像个后妈,她对载淳自小严厉,比不得皇后性子温婉柔和,所以载淳更亲近的是皇后,对这个亲妈反倒是非常害怕,有机会就想躲着她,以免被责骂。

懿贵妃在教子上算不得成功,对权术却格外热衷与敏感,儿子是帝位唯一继承人,却老往皇后那边跑,她不由得暗生戒心,怎么办呢,手下最亲近的太监安德海就成了她暗中监视载淳的工具。

安德海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为懿贵妃办事,却是尽忠职守,一天要打数个小报告,皇子今天跟谁玩了,玩的什么,甚至皇后跟载淳独处所说的话,他都能通过皇后身边的宫女太监打听得来,报告给懿贵人,甚至还根据个人喜好,添油加醋,如果载淳做了不合慈禧心意的事,难免受到责备,时间久了,载淳知道是安德海在里面捣鬼,就此深恨安德海,在他五六岁的孩提时代,就经常对身边太监说,要砍安德海的头,仇恨的种子,就这样在小小的心里萌芽。

载淳,是安德海最不该得罪的人。安德海却自认为有慈禧保护,皇帝也不敢拿他怎么样,这种幼稚的想法,让他付出了人头落地的代价。

时间很快到了同治八年,皇帝已十四岁,再过两年,到了十六岁,就可以册立皇后,两宫到时候也要还政于皇帝,让他自己亲政。这个时间,正好是太平天国和捻军都被剿灭,持续十几年的激烈战争终于告一段落,对清廷来说,算得上是承平之世,所以皇帝大婚,格外隆重,提前几年就要开始置办物品,修葺宫殿,各项准备都要开始进行。

慈禧身边的大红人安德海,早就想出京看看外面的花花世界,还可以大捞好处,奈何清朝有祖制,太监不得出京,出京就要掉脑袋,但以安德海此时的身份,诸多王公大臣都要让他三分,这点祖制,在他眼里也算不得什么。

从筹办大婚起,安德海就不断在慈禧耳边吹风,今天说江南采办的东西太寒酸,明天说广东采办的东西不够好,最好是派个信得过、能干的人往江南、广东走一趟,摸摸底,也好把东西落实了,同时把价格里的虚头给砍掉,慈禧被他几次三番一说,也觉得在理,有心派他去,碍于祖制,却不能直接点头,不过在安德海看来,慈禧不反对,等于就是默认了。

慈禧虽然没有意见,但还有个障碍在于皇帝,载淳此时虽然还没有亲政,但随着年龄渐长,两宫太后也开始逐渐培养他独自处理政务的能力,也就是说,在官员心中,他已不再是个孩子,越来越接近于皇帝,此时的载淳,已经相当于半个皇帝,许多事情,他已能够做主。

所以,虽然在安德海心里,载淳还依然只是个十几岁的毛孩,不过不能不表示尊敬,而且载淳从小就看自己不顺眼,自己要出京,如果不征得他的同意,万一捅了什么篓子,也要吃不了兜着走。

但是小皇帝讨厌自己,如果自己直接去跟皇帝说,肯定得碰一鼻子灰,安德海想了个办法,送了点礼给皇帝身边得力的小太监,让他代自己去谈谈皇帝的口风。

安德海在宫中飞扬跋扈,大多数人都吃过他亏,大家都上下一条心视安德海为公敌,这个小太监也不例外,加上皇帝一再对身边人说要杀安德海,他早就把安德海当成了敌人。于是他反而跟载淳商量,怎么利用这个机会,治安德海于死地。串通完毕,他回复安德海:“万岁爷没那么大工夫,来管你的闲事。”这句话,正符合皇帝的性情,同时在程序上说,皇帝并没有点头答应,只是表示知晓此事。然而在一心出京的安德海听来,跟慈禧的态度一样,皇帝既然没有反对,那就表示同意。

安德海据此认为,自己出宫的两大障碍,都已扫除,在外面就算有什么差错,也可以抬出太后跟皇帝来抵挡。

七月初六,安德海准备好两艘太平船,船上挂着龙凤旗,插着两面大旗,一面写着“奉旨钦差”,一面写着“采办龙袍”,还挂了一面小旗,上面绘的是一个太阳和一只三脚乌鸦。跟着安德海出京的,还有他的媳妇马氏,妹妹、侄女、叔叔、族弟、听差、老妈子和好几个想捞取好处的太监,一行有三十多人,为了保证安全,船到通州,安德海还雇了十来个镖局的镖师保护。

船队一路从北京到了天津,随后直下山东,到了山东巡抚丁宝桢辖区。

丁宝桢清廉刚正,早就对祸乱宫内的安德海深为不满,甚至放出话来,安德海如果敢擅自出宫,到了山东境内,必定要将他绳之以法。安德海却自持得到了慈禧和同治的允许,根本不把丁宝桢当回事,大模大样进了山东,他那两艘船,极其引人注目,一到德州,早已得到丁宝桢手令的德州知州赵新立即报给了身在济南的丁宝桢。

丁宝桢一看安德海入网,立即下令:有安姓太监,自称奉旨差遣,招摇煽惑,真伪不辨。用四百里驿递加急送到东昌府知府程绳武处,命令马上抓捕安德海。

程绳武是个能员,他也不派大队兵马,带着手下一个千总,二十多个亲兵,先行赶到泰安,假传泰安县官员派人迎接钦差上岸休息,安德海不知是计,欣然率众上岸,随即被控制在巡抚衙门。

丁宝桢亲审安德海,起初,安德海振振有词,口称奉慈禧懿旨,但既拿不出旨意,也没有军机勘合,沿途官员更没有收到京里的上谕。

既拿不出证据,就是假冒钦差,而太监不准出京,更是人尽皆知的规矩,两条里只要一条,就可以杀安德海。

不过丁宝桢为了妥当起见,还是暂时留了安德海一命,他派人送出四百里加急奏折到京城请旨。此时载淳早就在留意山东、江苏等地来的奏折,因为按照时间推算,安德海应该进入了山东。此时慈禧已经给了他先行审阅奏折的权力,所以他每天等内奏事处将黄匣子送到,首先就挑这几个衙门的奏折看。

所以,丁宝桢的折子,第一时间就到了载淳手里。

载淳看明白以后,立即召来恭亲王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大家的心意其实一样,当即决定,就地正法,奕䜣同时派出歩军统领衙门左翼总兵荣禄带兵看住安德海京里宅第,以防生变。

宝鋆拟旨,皇帝朱笔御批,以八百里加急送出,第二天晚上就到达济南,这边丁宝桢早就磨刀霍霍,收到谕旨,唯恐有变,连夜提出安德海,半夜里就押赴刑场,一刀斩讫。一代权宦,被抓五天后,就此身首异处,大快人心。

慈禧这边,当然不能隐瞒,载淳故意拖延到谕旨已发出,才去面见慈禧,禀告此事。这时候木已成舟,就算慈禧想保安德海,在那没有电话,没有视频的年代,全靠快马传信,这时就算再派人去追,也早已来不及。既然安德海性命已经不保,也就无所顾惜,慈禧反而趁此机会,雷厉风行地办一办,反而能落个贤明的名声,所以她干脆指示,其他几名太监,验明正身,由丁宝桢一起绞决,又召见内务府大臣,责备他们对太监约束不严,说要振钫纪纲,明发上谕,申明朝廷的决心,上下官员,自然无不称颂圣母皇太后圣明。

对于慈禧来说,安德海被杀固然可惜,但与自己的政治名声相比,区区一个安德海实在算不得什么,只当是枚棋子,弃了就弃了。三条腿的母鸡不好找,聪明能办事的太监有得是,没必要为此事与皇帝和大臣闹得不可开交。

最得意的当然是丁宝桢,诛杀了安德海,得到天下赞誉,流芳百世,仕途没有丝毫影响反而官声日隆,最后升任四川总督,去世后追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并在山东、四川、贵州建祠祭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