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永乐大典》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牛的一部书,没有之一,别提《四库全书》,在《永乐大典》面前,《四库全书》就是拎包的小弟。

这套书成书于明永乐五年,由当时的内阁首辅谢缙、姚广孝负责编撰,召集了天下2000多个文人,历时3年完成,汇集了明初之前,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精华,涉及到文化、历史、宗教、哲学、医学、天文、神话等等。

可以说,在明初之前,你能在中国找到的,知道的任何书籍,在《永乐大典》里都能找到,甚至很多散落在民间的孤本,绝本都被收录到了《永乐大典》。

这套书,一共22937卷、11095册、3亿7千万字,收集了古代的图书8000多种,堆起来有一座小山那么高,被公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比英国的大百科全书成书还要早300多年。

《永乐大典》当时并没有刊印,全部是手抄本,而且只有两套。一套是成书后经过装帧后的正本,我们称为“永乐正本”,一套是嘉靖年间,仿照正本又重新抄写了一遍的副本,大小、样式和正本一模一样,我们称为“嘉靖副本”。

但是,很可惜,因为历史和战乱的原因,现在“永乐正本”已经完全找不到了,“嘉靖副本”8000多册,现在流传下来的只有400多本,分散在世界上8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只有221本藏在我们的国家博物馆内。

有一点非常奇怪,大家注意,同样经历了战乱和火灾,嘉靖副本好歹还流传下来了400多本,但是永乐正本却是“完整的消失”了,10000多册书,像小山一样的大小,要想把他完整的消灭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据此,很多人认为,“永乐正本”一定还存在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里,而我们所说的“永乐大典被找到”,就是指“永乐正本”的完整本,被全套的找到

一旦永乐正本被找到,一定会颠覆我们现在对明初以前历史、文化的认知。因为经历清朝的文字狱,许多中华文明的文学、历史瑰宝都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而唯一能保存这些瑰宝的,就只有《永乐大典》了。

好了,下面我们就从《永乐大典》的前世今生,以及坎坷经历上,来好好聊一聊,他的重要性。

朱棣亲自写序,定名为永乐大典,全球仅一套手抄板正本

永乐元年,朱棣当上了皇帝,他决定干点正事。

元朝统治时期,重武轻文,许多宋朝时期的文化、文学、书籍等等都被破坏殆尽,面临失传,朱棣就决定把这些书籍全部收集起来,汇编成一套囊括所有门类的大百科全书。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起初任命内阁首辅谢缙负责,结果搞了一年,搞了一个《文献大全》出来,朱棣不满意,又重新让姚广孝负责,同时扩大了编辑人数,新招了2196人,高峰时期有3000人同时干活,终于在永乐五年定稿。

朱棣很满意,亲自做序,并给这套书改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永乐大典》。定稿之后,朱棣又让人手抄了一份,经过装帧,就是后来的“永乐正本”。

最早那帮编辑们写的原稿,藏在南京的文渊阁,可惜,后来发生了一场大火,原稿付之一炬。永乐正本被朱棣带到了北京,藏在午门文楼。

到嘉靖年间,宫中发生大火,嘉靖皇帝首先想到的就是要保护永乐大典,连下3道圣旨。

事后,嘉靖皇帝心有余悸,就命人开始重新抄录一套永乐大典,做为备份。

不过,抄写工作还没完成,嘉靖皇帝就驾崩了,而嘉靖皇帝也似乎是在等待什么,3个月后才下葬,诡异的是,嘉靖皇帝下葬后,“永乐正本”就消失不见了,至此,再也没有露过面。我们现在看到的残卷,全部都是嘉靖副本。

到清朝乾隆年间,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大量的借鉴了永乐大典的内容,同时,有一部分官员也借着这个机会,偷走了不少的永乐大典。比如文廷式就偷走了100多本,被后人倒卖给了外国人和文物商人。

而四库全书成书后,永乐大典便不被重视,管理松懈,流失了更多,到晚清翁同酥入主翰林的时候,清点永乐大典只剩下800多本,后来经历八国联军侵华,在战火中毁坏了不少,至今只流传下来400多本。

永乐大典正本,到底去了哪里?

关于永乐正本的去向,一直有3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认为毁于大火。有3种可能,一种是明朝灭亡的时候,文渊阁发生大火,可能毁于那里。一种是李自成离开北京的时候,放火烧了紫禁城,可能毁于那次。一种是清朝时期乾清宫失火,可能毁于乾清宫。

但是,我不认同这种说法。1万多册图书,而且是绝世孤本,不可能不做放火处理,即便有火,也不可能全部化为灰烬,总有漏网之鱼的。但是永乐正本却消失的干干净净,一本也没有重见天日。

第二种,认为藏于嘉靖皇帝的永陵。嘉靖皇帝去世的时候,永乐大典的抄录工作还在进行中,而3个月后,随着嘉靖皇帝的下葬,永乐大典正本也随之消失,从此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面前,连《明实录》里也没有记载永乐正本的下落。

这种说法流传最广,可信度也最高。可惜,自从明定陵被挖掘开后,很多珍贵的文物一出土即损坏,国家紧急叫停了帝王陵墓的挖掘。嘉靖皇帝的永陵能否去挖掘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种,认为藏在紫禁城内的夹墙内。皇史宬是明清两代的皇家档案馆,专门用来储藏实录,圣训,玉蝶等资料。建成于明嘉靖年间,全部采用石头材料,具有极高的防水放火功能。东西墙厚度达3.5米,南北墙厚度达6.1米。想在里面藏点东西是完全有可能的。

如果永乐大典正本重见天日,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纪晓岚编撰四库全书的时候,曾经翻看永乐大典,发现里面居然记载有失传百年的冷门医学知识,还发现了一种宋代的兵器,神臂弓,扣动扳机,可以射出300米远,能击穿铁质盾牌,是对付元朝大军的神器,可惜都随着永乐大典失传了。

可以想象,在永乐大典中,像这些已经失传的文学作品,古代智慧以及不为人知的历史,还会有很多很多。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将会改写,古代失传的智慧、绝学将重见天日,我们的古代文学,也会重新添上重重的一角。

真的希望是嘉靖皇帝把它带走了,那样,就一定有重见世人的机会。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永乐大典》现在唯一可能存在的地方就是嘉靖帝的寝宫,如果在哪里还没有找到的话,那就永远都不可能再重现了。

当初朱棣之所以编写这部书,乃是因为元朝对宋朝文化的破坏,宋朝时期连年征战,使得不少典籍失传。

而为了彰显千古一帝的功绩,永乐皇帝就觉得编写《永乐大典》,收集古今书籍,包括民间有流传的书籍,将其编录。

工程是非常浩大的,据说全书超过三亿多字,囊括了当时所有的古今著作,基本还流传保留了的,都收录其中。

且将不少原本已经失传的书籍孤本再度发掘,极大的扩充了的文化典籍,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伟业。因为这保证了宋代已经破坏的文化,继续被复兴流传。

所以说负责编写的翰林解缙和姚广孝,呕心沥血为中华文明留下了一笔丰厚的财富。可这笔财富却是在后世失传了!

第一次损毁很多人认为是毁在李自成手中,可是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永乐大典的最后的孤本,乃是被八国联军劫掠而去。

且是藏于皇家内室,这也就意味着当时清廷,并没有将此书的流传重视起来。因为一本《康熙字典》和《四库全书》,清廷都抄录了十几份,分别放于全国各个地方。

可对于《永乐大典》,甚至没人知道其存在,直到后来在外国博物馆发现残存卷,这才明白《永乐大典》就这般静静的躺了将近三百年。

很多人会问清廷为何不直接毁掉这部《永乐大典》?这里就透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当时汉化极深的康熙皇帝舍不得。

所以他选择了雪藏的方式,包括后来编写四库全书的乾隆皇帝,也是选择了不提不问。让这部《永乐大典》静静的躺着。

因为谁都知道,一旦此事被所有臣子知晓,一定会有人主张毁掉。甚至叫的最欢的可能是汉人士大夫们,这里不得不说也确实如此。

一旦被人知晓,这部《永乐大典》最可能的结局就是被毁掉。而皇帝可能要背上骂名,所以历代清朝皇帝,都选择了雪藏这本书,连提都没有提过!

就因为这种隔阂,导致《永乐大典》的失传,只能说可悲可叹!然而也不是没有重见于世的机会,就看将来的考古发现了!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永乐大典》的散佚堪称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大损失!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意味着: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史将发生惊天动地的变化,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宝藏、历史古籍将展现与世,震惊世界!

《永乐大典》的世界地位及其重要性

《永乐大典》在世界史上有着非凡地位:它是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是中国百科全书式文献,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

《不列颠百科全书》称它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它代表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符号,它是中国最著名的文化典籍,也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百科全书。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永乐大典》编纂规模远超我国前代编纂的所有类书,囊括中国14世纪以前的数千年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文献,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7亿字。

《永乐大典》比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大英百科全书》都还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永乐大典》仅保存的古代典籍就有7000种之多,数量是前代《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书五六倍之多,就连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收书也不过3000多种。

《永乐大典》充满传奇色彩的编纂和亡佚

既然是世界罕见的文化珍品和文物,那么它的编纂、保存、散佚和收集就充满了传奇色彩。

明太祖只是“欲修纂类书”并未修成,到了明成祖朱棣这代,他从侄儿手中取得江山后,野心勃勃的他为彰显其仁义,令大学士解缙等人修书,编撰宗旨:“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术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首次召集147人完成编纂,但朱棣不甚满意;次年再命姚广孝、解缙等人重修并动用朝野2169人;两年后定稿终让朱棣满意并命名为《永乐大典》,于1408年正式成书,一共22877卷,目录60卷,成书11095册。

永年年间所修《永乐大典》原书只有一部,现今存世的是嘉靖年间的抄本。

到了嘉靖年前,为防止大典遗失,嘉靖命人重录了一部副本,正本贮文渊阁,副本另贮皇史宬。但副本到了乾隆年间就只存了8000册,有人怀疑当时没有抄完。

更让人吃惊的是,正本完全消失了,副本也只剩下400余册,总计是11095册。两部大典深居皇宫,没有刊印,流传稀少,大概率在朝代更迭、内忧外患中被偷盗、抢掠和焚烧了。

究竟如何散佚的呢?

对于“正本”的突然杳无音讯,人们猜测原因:一是毁于明末万历年间大火,二是毁于清朝嘉庆乾清宫大火,三是被殉葬在永陵中。殉葬说更为学者接纳,从《永乐大典》录副进度看,猜测正本殉葬在了明世宗的永陵中。

如此,人们还有希望见到《永乐大典》正本的重现天日。

对于“副本”而言,到乾隆年间就散佚了2000多卷,八国联军两次入侵北京,许多宝贵文物丧失殆尽。《永乐大典》也未幸免,剩下的400册零本被8个国家和地区的30多个机构收藏。

清朝官员的盗窃,外国侵略者的掠夺,翰林院被大火焚烧等,让《永乐大典》副本被毁殆尽。但对于文化宝藏的寻找,我们一直没有停止过,包括乾隆寻找,后来其他国家归还等。

我们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找到孤残的《永乐大典》,就是被那些士兵抢走的,直到近代国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才逐渐发现此书的价值,所以极力搜集残卷。

但是,《永乐大典》正本究竟在何处,仍旧是千古之谜。

《永乐大典》无价之宝,价值难以估量

《永乐大典》从编纂到毁灭的600多年里,中国古代浩瀚的文化典籍流传到今天只有百分之一二,中国14世纪以前的文化原本统统装入了《永乐大典》,很多人估计今生无缘见到《永乐大典》原貌了。

据最新统计,如今海内外存世《永乐大典》共418册、800余卷及部分零页,被8个国家和地区30多个机构收藏。中国国家图书馆入藏仅224册,想想总册数11095册,几乎散佚殆尽,让人唏嘘。

但如果11095册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惊现于世,那么它将是无价之宝,其价值无法估量。

1、《永乐大典》被找到,如此包罗万象的世界奇书,可能会让某些文化历史被改写

《永乐大典》早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以及英国《大英百科全书》300多年,其采择和保存典籍内容丰富、数量之多,达7000多种,我们耳熟能详的《四库全书》才3000多种,其被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珍品,毫不为过!

《永乐大典》完整时,插图式样和种类非常多,如果单独编一本《永乐大典》插图集,那简直就是古代文明的一次大展示。据说纪晓岚在编纂《四库全书》时,翻到《永乐大典》上宋代兵器“神臂弓”时很惊讶。

神臂弓”可以立在扣动扳机,箭飞出去300步开外穿透铁甲,这对付金兵很有效,但”神臂弓”在元世祖时失传,最终又随着《永乐大典》而消亡。

如果《永乐大典》再现于世,中国可能数千年的文化宝藏将可能会被重新启动或改写,中国14世纪以前数千年百科文化知识将重现于世。

2、《永乐大典》被找到,中国的大量文献资料将重现于世,回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底蕴

《永乐大典》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清代学者还对其进行“校勘”,到乾隆时共辑出书籍:经部66种,史部41种,子部103种,集部175种,总计385种,4946卷。

其中重要文献如西晋杜预《春秋释例》、唐林宝《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所以一旦《永乐大典》被找到,这些承载我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典籍,终将揭开我国数千年的历史真实写照。

3、《永乐大典》有助于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文化继承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

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而清代学者辑录宋元文人的诗歌文集和宋、元两朝的史料最为丰富。近现代以来,戏曲、地方志、科技书籍和医学著作开始被人们重视和辑录。大典中的佛教、道教资料也逐渐为人们所认识。

结语:

《永乐大典》带给我们惊奇和赞叹外,它的散佚和毁灭,也带给我们悲伤和遗憾。中华文化原本就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并闪耀璀璨夺目的光芒,那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

衷心希望《永乐大典》的正本能被找到并重现于世,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供价值和研究索引,也让我国的古文化再次熠熠闪耀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我们可以解开很多历史迷题,让很多奇淫巧技的发明重现天日,让现代人享受到更多的中医带来的福利,等等。总之一句话,找到这部书可以给我们带来太多的惊喜,可以给我们很多借鉴和启发,从而改变我们的生活。

《永乐大典》究竟有多牛,它究竟记载了什么内容?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到宋朝时期达到鼎盛,但在经历了蒙古人的统治之后,汉文化呈现出衰弱之势。为了重新振作汉文化,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很想修一部囊括古今重要典籍的书籍,但最后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完成。不过朱元璋要修的这部书的名字我们是知道的,名字叫做《类要》。

朱棣登基之初,秉承朱元璋的遗愿,也为了彰显自己的雄才伟略,开始着手修书,他下令解缙和姚广孝等人主持编纂一部空前绝后的书籍。朱棣想要达到什么效果?他给姚广孝等人提出的要求是:

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

一句毋厌浩繁道出了朱棣的想法,那就是不要嫌书太少,必须越多越好,涉及的领域越全越好!

这部书从永乐元年开始编纂,到永乐二年就成功了,取名为《文献大成》。不过朱棣看完之后,觉得太少了,也不全,不是很满意,所以下令重修。

从永乐三年开始,姚广孝等人不敢再马虎了,于是加大力度,编纂人员从最初的三百余人扩大到二千一百余人,所用书籍主要来自于南京文渊阁,还有大量来自民间的书籍作为参考,最终于永乐五年完成,取名《永乐大典》,朱棣还亲自为其题序。

《永乐大典》的完稿版一共22877卷,目录六十卷,11095册,一共3.7亿字,记录了古今八千余种图书。仅仅是抄录这些书籍,就用三千人花了一年多时间才完成,可见这部书是多么浩大。

这部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的内容很全,涉及到方方面面,基本上重要的古今典籍都在里面,涵盖了我国数千名年来的智慧财富,而且许多书在当时都是领先世界的,是一部比不列颠百科全书要厉害得多的书籍,而且时间上要早三百余年,也是现在举世公认的排名第一的百科全书。

这部书另一个厉害之处还在于,它的目录系统十分先进。我们都知道,英文书籍可以用字幕作为索引,但是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怎么才能构建一套索引系统,从而方便读者查阅呢?

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还是很让人佩服的,聪明的编纂者发明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 方式作为目录以供索引,用汉字的固有的特性解决了这个问题,不得不说是一种很聪明的发明创造。

除此之外,《永乐大典》的包装也是十分讲究的,书衣用宣纸包裹数层,最外面还有一层黄绢连脑包住,十分具有皇家威仪和气魄,绝对是当时世界上最好的图书。整部大典中书写的文字,都堪称是书法大家的水平,这让大典的收藏价值大大提升。

《永乐大典》是如何保存的,它现在还是剩下多少?

由于这部书实在是太庞大了,而且古代印刷技术落后,书籍很贵,所以它当时并没有出版发行,而是保存在南京文渊阁,我们称之为“永乐正本”。

到了嘉靖时期,嘉靖帝害怕大典如果损毁了就没有了,所以就让人抄录了一套,存放在北京故宫的文楼中,我们称之为“嘉靖副本”。

整个明朝时期,《永乐大典》就只有两套,尽管很多人都想刊刻一套,但都因为工程量太过于浩大而放弃。也正是因为大典的数量稀少,所以不安全性就大大增加了,而且后来也确实出事了。

正统十四年,南京文渊阁发生大火,《永乐大典》引用的原书全部烧毁,也就是那些参考资料都没了,只剩下正本和副本了。

嘉靖三十四年,南京故宫发生大火,奉天门及三大殿烧毁,好在文渊阁没事,没有殃及到永乐正本。

不过事后在清理永乐正本的时候发现,书籍损毁现象逐渐明显,特别是因为潮湿造成的字迹模糊,以及蛀虫造成书书籍受损,毕竟一百多年了,这些都是在所难免。官员将情况报告给嘉靖帝,嘉靖帝便招募了一百多位才子对大典进行重修,一直到嘉靖帝去世不久才修好。

但在随后的岁月里,历经战火,偷盗和抢掠,到乾隆时期,永乐正本消失了,嘉靖副本也只剩下8000多册了。

乾隆皇帝在让和珅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只借鉴了嘉靖副本中的一般左右,形成了四千四百多卷的《四库全书》,规模只有《永乐大典》的一半。

不过,清朝时期对于文字有些敏感,所以乾隆皇帝对嘉靖副本进行了再次编修,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章节全部删除,另外还将戏曲,佛道和小说等内容也全部删除,这就导致嘉靖副本再次大缩水。

咸丰十年,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城,翰林院也没有避免战火的洗礼,嘉靖副本被英法军人和不法分子抢走不少,到光绪元年清查的时候,只剩下不到5000册了。

这还没完,在随后的日子里,由于《永乐大典》的知名度开始不断蹿升,许多大臣看到了它的收藏价值,于是以各种由头将部分典籍据为已有,或借了不还,或直接到翰林院将其偷出来。

就比如说曾参与变法的文廷式,他就曾利用职务之便,到翰林院偷了一百多册大典;还有翰林院的官员监守自盗,他们每次下班就偷偷带几本出去,久而久之,大典的数量就越来越少了。到光绪二十年的时候,嘉靖副本只剩下不到400册了!

但是《永乐大典》的浩劫还没有结束,十九世纪末,由于慈禧太后曾想借助义和团的势力对抗洋人,所以大量义和团成员进入到北京城,在庚子之乱的时候,义和团因为遭到朝廷打压,所以一把火烧了翰林院,三百余册大典在大火中被烧毁!

1901年庚子赔款达成之后,英国人为了表示诚意,将330册大典还给了清朝,但因为官员的监守自盗,到清朝灭亡的时候,嘉靖副本只剩下可怜的64册了!

从民国到现在,经过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永乐大典》的数量逐渐增加,主要方式是外国返还,私人赠送和出资从国外购买,等等。到现在,《永乐大典》可以使用的只有不到400册。

就比如说在2000年的时候,一共2册《永乐大典》在法国巴黎拍卖,一位华人女性以总价812万欧元的价格买下,后来她将这2册大典复制之后将原件捐献给国家,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据说这2册大典是一个华裔美国人私藏的,他是的祖上在民国时期从官员手上得到了这2册大典,后来带到了美国。仅仅2册大典就卖出了812万欧元的天价,那么整部《永乐大典》得值多少钱啊!

这件事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永乐大典》的价值太过于巨大,以至于连外国人都对此又清醒的认识,所以猜疑高价拍卖。

现在散落在世界各地已知的嘉靖副本,主要集中在欧美国家,苏联和台湾,数量也只有400余册,加上国内的400册,总计也只有800多册。

事实上,关于嘉靖正本的去向,历史上有诸多争议,甚至有人觉得它还完整地保存着。

关于永乐正本的去向,目前有三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有人说毁于明末战火,也有人说完全丢失了,找不到了。

关于这一点,明朝大太监刘若愚也是这么认为,他在自己的日记中说正副二本全部丢失了;在《四库全书总目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说嘉靖帝其实抄了两本,一共三本,两本毁于战火或者不知去向,一本留到清朝,但只剩下不到8000册。

第二种,给嘉靖帝或者万历帝做了陪葬。

有人认为,嘉靖帝之所以在死后好几个月都没有下葬,其实是因为当时大典还在誊抄过程中,要等誊抄完毕之后跟嘉靖帝一起下葬。

郭沫若则认为,永乐正本可能在万历皇帝的陵墓中,因为万历帝生前十分喜爱《永乐大典》,所以就将其作为了自己的陪葬品。

而郭沫若后来之所以主张发掘万历帝的定陵,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他想要找到完整的《永乐大典》,但最后的结果却很让人失望,不但没有找到大典,反而因为技术不成熟,致使大量文物损坏。

也正是因为定陵的发掘失败,所以国家提出了原则上不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的原则,所以嘉靖帝的永陵直到现在都没有发掘,自然也无从知晓《永乐大典》是否在其中了。

第三种,永乐正本被运到北京,最后毁于大火。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清朝建立之后,永乐正本被搬到乾清宫。雍正时期,由于嘉靖副本已经残缺,所以全祖望就上奏说,要用永乐正本来修复副本,但没有下文。后来在嘉庆时期的乾清宫大火中,永乐正本付之一炬。

但这个说法有明显漏洞,因为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参与编纂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人见过永乐正本,也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所以说,永乐正本去向最可能的说法,一是毁于大火或者不见了,二是躺在嘉靖帝的永陵之中。至于说真相如何,有待进一步考察。

那么,《永乐大典》如果找到了,对我们有什么影响呢?

既然说《永乐大典》是一部百科全书,那么它肯定可以影响我们的方方面面了,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影响:

第一,历史空白的弥补。

《永乐大典》中保存了大量的各学科的历史文献,而且很多都是孤本。就比如说西晋的《春秋释例》,北宋的《旧五代史》,还有南宋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这些书都是因为《永乐大典》而保存下来的。

这些还只是我们已经找到的部分大典,没有找到的那一大部分大典中的珍贵典籍就更多了,这些典籍对我国未知的历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可以解决很多历史谜题,从而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历史知识,这些东西是再多钱也买不到的。

第二,中医学科的助力。

在我们已经找到的部分大典中,就保存了本来已经亡佚的中医秘籍,比如说著名的《苏沈良方》、《博济方》和《伤寒微旨》等等,都是《永乐大典》的功劳。

在没有找到的大典中,还有更多的中医学典籍,这些书籍如果能够找到,将会对我国的中医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或许会让很多疑难杂症得到彻底根治,这对提高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大有益处。

第三,科学技术的启发。

就比如说宋代有一种弓弩叫做神臂弓,可以射穿三百米远的盾牌,是宋朝对抗蒙古人的利器,这种弓弩的制造技术原本记录在《永乐大典》中,但随着大典的遗失,这个技术也失传了。

类似的古代黑科技还有很多,虽然很多东西在现在看来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但是在当时绝对是黑科技,了解这些东西,可以给我们现在的科技发展提供很多新思路,毕竟古人的智慧已经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所以大典中关于科学技术和器械制造的记载,我们切不可小视。

第四,天文地理知识。

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上的研究十分高深,很多东西都包含着很深刻的道理,就比如说地球仪的制造,这就是古人智慧的体现。在《永乐大典》中,关于天文地理知识的记载非常繁多,如果能找到大典,必定会给我们以借鉴和启发。

其他影响就不再赘述了,总而言之,《永乐大典》中有太多关于古人的东西是我们不知道的,如果找到它,我们可以对古人更加了解,对我们的历史更加了解,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很多东西,这对于国家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绝对是大有裨益的。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永乐大典》系类书名。明朝成祖(朱棣)永乐元年(1403年)令解缙、姚广孝等臣编辑。初名是《文献大成》,后更扩採各类图书七八千种,历时五年,重辑成书,改称为《永乐大典》。

解缙,(公元1369~1415年)。明吉水人,字大绅,号春雨。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曾上封事万言,论政令多变、刑罚过重之弊。永乐初,官至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直文渊阁,预机务,总裁太祖实录《永乐大典》。深为成祖宗所重。缙才气放逸,勇於任事,论议无所顾忌。其后遭人忌陷,下狱而死。

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明长洲人。十四岁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明太祖皇后死,选高僧侍诸王诵经,道衍因於燕王朱棣谈论投契,随至北平,住持庆寿寺,常出入王府。惠帝(朱允炆)即位,削弱诸王,道衍佐棣起兵。棣称帝,錄功第一,拜太子少师,恢复原姓,赐名广孝。永乐十六年死,年八十四寿。其曾监修太祖实录,又和解缙等同纂《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共22937卷,装成11095册,字数共三亿七千万左右。全书按韵目分例单字,依次辑入用该字起名的文史资料,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卜、僧、道、技艺等诸多方面。

自宋元以来的佚文秘典蒐集颇多,明代嘉靖(世宗)、隆庆(穆宗)年间,另摹副本一份,《永乐大典》原本存在南京,正本於文渊阁,副本藏於皇史宬。“皇史宬”,原在北京东华门外旧太庙东南。既明嘉靖十三年建成,为收藏列朝实录及玉牒之所。至清朝仍因之。

时至明朝灭亡时,《永乐大典》的正本已毁;副本至清代咸丰年间亦渐散失。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其副本绝大部分被焚毁,其於也被帝国主义列强劫掠散失殆尽。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书局据历年征集所得《永乐大典》730(残)卷,于公元1960年影印出版。

其实《永乐大典》全著正本早毁掉,副本也历经明清两代及战乱残缺不全及大部分又被侵略者焚毁。后“找到”集中国历史多种文献大成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失散副本残卷的再版,也记述着它曾遭受过火与血洗礼的浩劫,更“意味着”它是中国古代文化与科学的历史光辉成就。

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会发生什么事情?

【无人车来也】认为,如果《永乐大典》被找到,那么意味着:中国的传统文化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不为人知的文化宝藏、历史古籍将展现在世人面前,震惊世界!

一、《永乐大典》为什么重要?

发起编撰《永乐大典》的是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这位刚刚夺了自己侄儿江山的帝王为了向普天下彰显自己的仁义,决定编一部世所罕见的书,把中国数千年来的光辉时刻全部记录下来。

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决心编纂的这部巨著,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

可见其野心之大、目标之高远!

最初,朱棣命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之后修成了《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全书22,877卷(目录60卷,共计22937卷),11095册, 约3.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

《永乐大典》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永乐大典》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这样一套大典,牛批吧?

二、《永乐大典》的坎坷经历与正本失踪之谜!

永乐大典成书之后,被珍藏于南京文渊阁。可惜的是,在1449年,藏在南京皇宫里的书籍原稿被烧毁,只剩下紫禁城中的一套正本。

心有余悸的嘉靖帝,对大典深为喜爱,害怕皇宫失火的事件再次发生,便下令让人抄写了这本书的副本藏于皇史宬。

这样一来,《永乐大典》应该就有了两个版本,也就是正本和副本。为什么到现在连副本都那么少了呢?正本又去哪里了呢?

先说副本,本来一直保存在北京内宫,到了清末,八国联军闯进紫禁城,连烧带抢,把这部书的副本给抢走了。洋鬼子也搞不清楚这部书的真正价值,你抢几卷,他抢几卷,最后就剩下了不到百分之三在皇宫中。

为什么我们今天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或私人收藏家手中都能找到孤残的《永乐大典》呢?就是被那些士兵抢走的,直到近代,国外的一些研究学者才逐渐发现此书的价值,所以极力搜集残卷。

那么现在问题来了,副本被抢,正本哪里去了呢?有三种可能性,一是在嘉庆二年,皇宫曾经发了一场大火,可能已经毁于火中。二是李自成撤离北京时,毁于战火。三是被埋在了嘉靖皇帝墓中,作为陪葬品。这第三种说法现在最为盛行。

那么,《永乐大典》正本现存何处?仍旧是个谜!

三、如果《永乐大典》找到的价值估量

国家图书馆的地库里,收藏有161册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在漫长的岁月中,《永乐大典》经历各种不幸遭遇,丢失了一万多册。目前仅有百分之三到百分之四,也就是400册左右的《永乐大典》流散在世界各地,分别藏身于8个国家的30多个收藏机构。

如果一万一千多册《永乐大典》的正本,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惊现于世,那么可能的价值估量:

1.中国文化史上的某一些内容,或许将会重新改写。

要知道,《永乐大典》要比18世纪才问世的我国《四库全书》、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上300多年,里面记录着明朝初年以前的各种科技,也记录着天文地理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

编撰《四库全书》,由于“文字狱”以及清朝、明朝的政见、观点等偏差,对很多文化遗产、文化著作的取舍、评判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不能说《四库全书》有三万六千多册、8亿多字,总体量约为《永乐大典》的三到四倍,就认为《四库全书》涵括了《永乐大典》的内容。

恰恰相反,《四库全书》很有可能有意识地遗漏或者篡改了《永乐大典》的内容。

因此,一旦《永乐大典》正本重见天日,很多东西可能要改写!

2.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有可能大大丰富

《永乐大典》的最大贡献在于保存了我国明初以前各种学科的大量文献资料。

乾隆年间开《四库全书》馆时,安徽学政朱筠奏请“校《永乐大典》,择其中人不常见之书辑之”,得到清高宗的批准,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设立了《四库全书》馆“校勘《永乐大典》散篇办事处”。其中重要的文献如西晋杜预的《春秋释例》、唐林宝的《元和姓纂》、北宋薛居正的《旧五代史》、南宋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代医学名著《苏沈良方》、《博济方》、《伤寒微旨》等都是亡佚已久的秘籍,全赖《永乐大典》才得保存下来。

由此我们推断: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找到,那么将有大量的明初以前的各种学科的文献资料得以挖掘,甚至我们的科学史、技术史和学多学科发展史都要改写。

3.我国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内容有可能极大提升

《永乐大典》所载之书,以宋元时期的著作为多,到明代编辑《文渊阁书目》时,这些著述已经是十不存三、四了。到了清代,只有十之一、二还在流传。加上《永乐大典》收录的典籍除比较正规的儒家典籍、史传百家、历代文集等,还收录了大量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所以历代学者都把《永乐大典》看作辑佚之渊薮,他们在其中爬梳整理,把分散在各卷中的典籍汇总起来,使许多佚书得以重现人世。

由此我们推断:如果《永乐大典》正本找到,那么我国的方舆志乘、小说戏曲、医学方技、道佛典籍等内容有可能极大提升。

虽然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但是在5000年里我们丢失了太多太多!而《永乐大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因此,完整的《永乐大典》正本如果能够找齐,那么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将是一次重大的突破,对世界文明也将是一大幸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