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城买房上演“后悔潮”,好多人又回农村盖房子,为何想开了?

看到这个题目,就想说两句,我是冷眼旁观者,所以看得非常清楚。

我们村紧邻县城南侧,基本上现在与县城之间就没有种庄稼的土地相隔,各种建筑连成一片。

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村里就兴起一股买楼房的风气,而且已经买楼房的在前几年就占了大多数,这给没买楼房的农户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不要小看这种无形的压力,我一个不错的发小和我说:两个儿子都没买楼房,感觉在村里都抬不起头来。

不明白,难道别人的议论和眼光就有那么厉害?那么让人在乎?

近几年,村子的南面新开发了一个小区,由于离中心城区较远,等于和城区的距离还隔着我们村,价格比较便宜,中心城区的房价在一万七八,这个小区是一万上下。

由于这个小区房价便宜,似乎给村里没买房的农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契机。

就在去年初,我那个发小给我打电话,告诉我他的两个儿子都在村南那个小区买了楼房,还有村里谁谁也买了。电话这头的我都能感觉出他的兴奋。

放下电话,我陷入沉思,真不明白发小的儿子买那里的房是为了什么?有什么价值?一没学校,孩子还要到我们村东头的学校上学。二没商业,生活也不方便,医院就更别说了。总之,总体居住环境还不如我们村子方便,那为什么要买那里的楼房?令人费解?难道仅仅是因为便宜吗?

为买房,发小的两个儿子都贷了五六十万的贷款,每月要承受很大的还贷压力,真不明白图什么呢?你要说为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资源也有点价值,可那个小区的孩子还要到我们村的小学上学。

家里的房子不好吗?恰恰相反,他们每家都有很好的房子。只能说,就是为了在乡亲面前的那点面子,那点攀比的心理,说实在的,为这点面子而背上沉重的债务,真的是不值呀!

今年,房价下滑,中心城区的房子价格依然坚挺,那边缘地带可就惨了,几乎缩水20%。

一边是房价的缩水,一边是每月还要还房贷,而且房子没有任何价值,你说这是为什么?如果说有点价值,那也只能说,在村里我也买楼房了,只是满足那么一点点虚荣心。

没办法,人的思维、眼界决定人的行为。

进城买房上演“后悔潮”,好多人又回农村盖房子,为何想开了?

说后悔潮我觉得不对,应该是返乡建房潮。

在城里买房的,应该是农村先富裕的那一批人,在九十年代和零零年时,房价应该还没有涨价呢,但那时人们的收入还较低,可一部分先富裕起的农民,已经有了在城里买房的实力,该出手时就出手了,在当时也算是拿出来老本,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房钱很快就还完了,有很多还都有了第二套楼房,房价也是蹭蹭的涨,但他们已经淘到了城市住房的第一桶金。

回乡盖房的大潮,还是这部分人引领,城市生活有了,他们又具有一个特殊身份,城市生活的农民户口,农村又很多都有老房,随着国家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各种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环境优势显现,他们看到了农村的未来,况且,农村盖房成本相对低,几十万块钱就能盖好,比楼房要便宜的多,对这部分人来说,这点钱不是问题,回农村就是商机。与其说是后悔潮,不如说是返乡投机潮,其实他们是在抢占农村创业的先机,站在了又一个财富的风口浪尖上。

进城买房上演“后悔潮”,好多人又回农村盖房子,为何想开了?

对于进城农民来说,农村是根,是乡愁。特别是上了年纪的人。虽然进城带孙辈十几年,或者在城市打工买了房,但当孙辈们不需要带了,几代三代人都蜗居在狭小的空间里,当时久婆媳关系出现裂痕时,农村的家才是自己的家,才是真正的家。特别是这三年的疫情,城市的弊端凸现。很多进城的农民想到了农村的好,不想丢掉农村的宅基地。国家持续对农村基础建设的完善,都是进城农民回乡建房的因素。

进城买房上演“后悔潮”,好多人又回农村盖房子,为何想开了?

首先不是跟风啊,我自己最近这一两年也是突然有把城里房子卖了回老家把老宅翻新的想法,不是孩子上学我马上就开干了。我还说自己可能老了[捂脸]看到这个问题才感觉想法一样的人这么多。

回农村盖房子吧大多数都是在城里过的感觉压力大、消费高。城里生活久了变得让人烦躁、无聊。回老家住一段时间后真的不想回去了

进城买房上演“后悔潮”,好多人又回农村盖房子,为何想开了?

农民进城买房那是鄱比的,买的起却住不起,漫漫的没有了经济来源就后悔了,第一每年的物业费就要3至4千块青菜水电垃圾除理都需要钱,这样一算几亩地的收入就没有了,再加上住在城里跑回农村种地又不方便,又没有资产和固定的收入,生活没了保障能不后悔吗。

进城买房上演“后悔潮”,好多人又回农村盖房子,为何想开了?

好多人在城里有房的,回农村建房,只是想保留在农村的户口的。

在城里买房后悔的原因,是小孩不能够在此上学读书,因为当地的政策有规定的,户口不在本市的,不允许在本地上学,所以有些人就后悔在城里买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