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是如何接亲的?有什么讲究吗?

其实,在生产队时期,在我们老家的农村,农村娶媳妇接亲没有什么太大的讲究,但是,要回答这个问题,还真的分两个阶段来回答,第一个阶段,就是文化大革命以前的娶媳妇接亲,还是比较隆重的,文化大革命之后,因为扫了四旧,那些旧的娶媳妇接亲的风俗习惯也就都没有了,娶媳妇接亲就非常简单的了!

那个时候娶媳妇不叫接亲,叫送亲,都是娘家用农村的大马车送过来的,文化大革命前谁家娶媳妇,要雇一套喇叭班子,要吹吹打打的热闹三天,当送新娘的大马车来到村口的时候,这一套喇叭班子要到村口去接新娘,吹吹打打的一直接到婆家,然后有那么一套接新娘的程序,把新娘接到家里之后,也就是新娘子坐在大火炕上,坐坐福,吃几个饺子也就完事了!

文化大革命扫了四旧,那时候农村,扫四旧也是扫得很彻底的,所以从文化大革命开始,农村娶媳妇接新娘就什么讲究都没有了,说实在的,也不敢有什么讲究了,因为如果你有什么讲究,就会有人给你带上复辟四旧的帽子,明明是办喜事,再有人给你这么一捣乱,这喜事办的就难看了,这喜事就不喜了,所以从文化大明开始,农村娶媳妇接亲什么讲究也没有啦!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是如何接亲的?有什么讲究吗?

俗云:“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婚。”又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生产队时期,青年男女无论是自由恋爱还是经人绍介的婚姻,媒人、父母于双方亲事的成功,都有很大的决定的助力。

先是“牵线”,促成双方“看人”。

若有意,则“提亲”。

双方父母先预准了的。男方须向女方家“送节气”,如送端阳、送中秋,俗谓“四茶礼”。必不可少的。“茶礼”无非是两斤白酒,两斤猪肉,一斤白(红)糖,两斤油条,一条中等价格的烟(十元左右)。女人或预约要的花衫布;准备给男人做鞋的鞋样子。

男子初到女方家,由陌生到熟悉。第一次改口叫岳丈“爸”,叫岳母“妈”。由怕羞到自然。女方家和善客气款待新婿。

倘若男、女家隔远,须媒婆得力、可靠,传信。那时,兴灯芯绒、平绒布做衣服,要布票。近处不易买到。须至五十里外县城去看。闻讯有,千方百计亦去买。大约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女方愿望时兴“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是收音机。男方家有全部做到的,有部分做到的,有完全未做到的。还是结了婚。

女方说了婆家,大约走一年左右就到婆家去了。有在娘家待稍许长些的,大多是由于娘家弟妹们小,缺劳力,暂留一年半载的。因男方家请媒婆来催,不好再留,只好积极准备女儿嫁妆,将女嫁过去。大人们都是开通人,知“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道理。女儿不能长待娘屋里不嫁的。

“文革”中,传闻有提倡“革命化”的婚礼的,有捧红宝书、带劳动生产工具,不要男家彩礼到婆家的。未亲见。一般,娘家为女儿置两床大红花的棉被,两个鸳鸯戏水的花枕头,一个红木匣子,一个镜子,一囗红木箱子,一囗大红衣櫃。

娶亲的日子近了,男方要将测定写好的大红“期数”传过去。或请“行人”、媒人送过去。“行人”当为青春少年。

男家的礼物:好酒三十斤,猪肉三十斤,好烟两条,花大饼子三十个,花小饼子一百二十个。娶亲前一天送过去。娶亲分“早亲”、“晩亲”。倘亲家远,早亲。须五更天或黎明前,接亲的人们就出发。当时不许坐轿,许骑马。牵马的人须“精明”、会说、年轻。双方的媒人、新郎、妹子、漂亮的侄女,一行六人或八人,着涣然一新、干净的衣服,牵一匹温顺的英俊的大红马,兴高彩烈地到男方的未婚妻家去。

天大亮了。快到女方家,对方必锣儿、钹儿傢什敲着来迎接。傢什敲的声音是“将家齐、将家齐、将将将将将家齐、……”。到家门口,鞭炮齐作。马打一响鼻。女方家接过马缰绳,拴好马,迎客人进屋。傢什停下来。新郎这边发香烟给众人,撒喜糖果给人们抢拾。又撒几回。人们你争我抢,叽叽喳喳,喜笑颜开。见过新郎的岳丈、岳母,众兄弟姊妹、亲戚。已,进堂屋,坐。小童子以茶盘筛茶来。发小童子糖果。客人吃茶,毕。

一会儿,支客先生吩咐安席。新郎坐首位,客人们陪坐。摆好碗筷,菜一时不来。一会儿,端菜的端个空盘子来,口里说:“厨房大师傅说:‘菜没炒好!`”。新郎放两包香烟在盘子里。端菜的去了。端来菜,放席上。又斟酒,说“酒壶冻住了,酒斟不下!”新郎又拿两包香烟、两包糖果放盘子里,说,慰劳厨房师傅们!斟酒的拿一包香烟装自己衣袋里,连连笑说:“解冻了!解冻了!”酒斟下了。有客人说,不喝酒!推辞一会,真不喝,就不酌酒杯里了。

新郎适当饮酒,为着礼议。不敢造次多饮,媒人早有吩咐。菜上齐了。一共十二盘,意好事成双。无非是鸡、鸭、鱼、肉,又有木耳、海带、莲藕、芹菜。

未再小为难了。

又上一鬲蒸肉圆席。盛饭。客人饭毕,下席。奉茶来。饮罢,值发亲时辰到。女与父母惜别,皆泪两行。婿劝岳丈岳母,收泪。婿又拜岳父母,缓缓出大门。鞭炮齐作。锣儿、钹儿敲起来:“将家齐,将家齐,将齐将齐将家齐”……。

牵马的早将那匹披红戴花的红骏马牵在大门前。娘家大哥背女上马。红盖头罩住。新娘骑马在前,新郎、媒人护佑。娘家送亲的弟妹侄子侄女在后,捧镜奁的、抬嫁妆的紧随,礼辞娘家父母亲人,沿田埂小径土路逶迤向婆家而行。路上无话。行大半程,遇几个拦车马的,新郎发香烟、撒一包糖果。让过去了。抬嫁妆的前行。早到了新郎家,用过了饭,吃茶。

新娘马到。孩子们蹦蹦跳跳,从远处跑来,口里喊:“新姑娘来了!新姑娘来了!”又乱唱:“新姑娘,屁股黄,阿的㞎㞎像麻糖!……”,听大人“哈哈”笑着嚷一声:“去!”孩子们跑开去。鞭炮齐作。锣儿、钹儿敲响:“将齐——将齐——将家齐,将家齐将家齐——齐齐齐——将家齐……”扶新娘下马。人围拢来。妹子向空中撒两包糖果。人们笑着地面拾糖果。发烟。新郎、媒人、送亲的“行人”护卫新娘一齐湧进大门。经鼓壁中门,过天井。

至堂屋。招待“行人”们吃茶。

主婚人即主持新人新婚典礼仪式:神前点燃香烛。锣儿、钹儿敲起来:“将,将,将家齐;将齐将齐将家齐……”。鞭炮齐作。新娘在新房之新床坐“福”。人扶来。新郎、新娘立正站一排行,面向神前中堂。主婚人:“一拜天地!”新人向中堂上毛主席像鞠躬;

“二拜中堂!”新人向上座的父母鞠躬;

“夫妻对拜!”新郎、新娘车转身相对面,齐向对方鞠躬。

“送入洞房!”媒人、亲人、孩子们欢笑着,簇拥着新郎、新娘进到新人新房里。锣儿、钹儿止住。

“行人”们饮宴。亦“酒壶冻住了!”亦发两包香烟、两包糖果,酒立刻‘解冻`。

“行人”们饭毕,喝茶,连同抬箱笼櫃子的一同告辞回去。十几里山路,务必在天黑前到家。

闹“洞房”。无非为增加热闹喜庆罢了。

“洞房”门上婚联:“金屋人间传二美,银河天上渡双星。”或书联人自创书联:“一对新夫妻,两个旧伴侣。”横批:“百年好合”或“幸福美满”之类。

婚宴设席。除上世纪三年自然灾害刚恢复粮食好转的大约一九六一年,一家结婚设宴待客,四盘菜:一盘炒芹菜、一盘炒胡萝卜拌蒜苗、一盘炒莲藕、一盘炒白菜。一鬲青菜蒸菜夹十几片蒸肉的圆席。饭是红薯飣米饭。顶简单扑实的了。后来随生产的提高,生活的改善,席面才愈丰盛。至今乡下婚宴一席十六盘一大鬲,白米饭,大鱼大肉,山珍海味,客人们享用不尽。

那时,厨师属互相帮忙。勿须付费。工毕,两条毛巾、两块香皀、两包好烟、四包糖果为谢。主客皆高兴。

婚宴赶人情。据传,农村互助组时期或初级社的上世纪的一九五几年,赶“散人情”,即非亲戚、邻里村人随礼:人五角,家一人赴宴,吃一餐饭。七十年代初,赶“散人情”一般为二元,有三元的,吃两餐饭。内亲有赶八元的,十元的,十五、二十元的。最高赶二十五元,不能再高了。吃三餐饭。而今赶人情有二百、三百、五百、八百、一千、二千、五千、上万的……。赶“散人情”的吃两餐饭。内亲吃三餐饭。有的上街巿设宾馆吃一餐饭或两餐饭的。非一概论了。

“晚亲”在下午,新娘娶进门。不能太晚,——照顾“行人”返回,不用打手电筒照明,不摸夜路。

拦车马、“闹房”不能太过。曾有拦车马以石灰水撒新娘眼睛中几乎致盲的。撒石灰水的人受到控诉和惩罚。曾有“闹房”以辣椒壳点烟熏“正客”下席未吃成饭的;有以俗谓“见人扒”剌果抹新郎、新娘花被窝里,让他们睡不好新婚觉的。虽为“热闹”,却于人有了伤害,是大可不必为的。

测婚期为吉利。传说从前有一人测婚期,推测先生说:“看尔婚期,有点小不顺。不过无大碍,能化解。”至期,新娘在路上。忽一披帽鬼相随,人皆不见。恰逢一县官坐轿过。见之,冲散。披帽鬼遁走。逢凶化吉。虽迷信,亦人于“测期”选择吉日之谨慎之重。

闻某家人结婚,抬女嫁妆箱笼衣櫃从公社门口过,被扣住了。言:“为‘四旧`,不可行!”。新郎写了检讨书。过一月余,退箱笼衣櫃还于主家。

今新世纪又二十余年,乡间有人谈婚姻则惧。彩礼十万二十万三十万元,还须有高级小车、城里有楼房,人愁。从前人何曾想像过?!请乐队唱歌。婚典仪式上,主婚人让新郎、新娘同吃一个苹果。主婚人问新郎:“谁管钱?”新郎答:“我女人!”。人们“哈哈”笑。又问:“谁洗碗?”答:“我!”……。人说,此一天,新郎为最大亦为最小。人们逗他们小俩口玩、娱乐,是从前文明“闹房”的延伸,屏弃了某些人从前落后观念“闹房”的野蛮性,——是祥和安泰的光景。

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是如何接亲的?有什么讲究吗?

前期是用花轿接亲,有吹喇叭,后来就不用轿,用自行车,那时很少讲究,大家都差不多,婚后都和睦过日子生三五个娃…

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是如何接亲的?有什么讲究吗?

我就是在生产队时期结的婚,那时候,农村娶媳妇,能够有辆新一些的自行车去接亲就不错了。我就是用了一辆半新旧的自行车,把我妻子接回家拜堂入洞房的。

那时候,虽然有很多男女青年是经过恋爱后结婚的,可也仍然存在靠媒人说亲成就的婚姻。婚姻成不成,全凭媒婆一张嘴。讲一个我们村结婚时的故事,笑不笑由你。我们村有一位青年,经媒婆说亲,娶了一个离我村十来里地的外村媳妇。结婚的那天,接亲的人去女方家,都是骑着自行车去的。接亲后,由新郎骑车带着新媳妇,回家路途中遇到了上坡,新媳妇怕把女婿累着,就从自行车上跳了下来,可新郎不知道,依然骑着自行车爬上了坡,并且一直走了很长一段路,终于追上了前面同去接亲的人。接亲人看到只有新郎一人,不见新媳妇。问新郎后,才发现丢了媳妇了。新郎忙返回原路去接,新媳妇是又气又急,满眼泪水。从此,XⅩx娶媳妇,丟了人了的故事,传遍了十里八乡,成了人们饭后闲时的笑话,至今仍有人讲起。

生产队时的故事多,加个关注,就可以尽情的听我讲,你喜欢的尽在眼前。

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是如何接亲的?有什么讲究吗?

谢邀!我是一名60年代初出生的农民,对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接亲和婚事中的一些讲究有一些了解,同时也参加过多次婚礼现场,但本人初浅地认为,那个时期农村娶媳妇接亲,各个地区的风俗习惯是不一样的,就算是一个地区,民族与民族之间婚俗习惯都是有一定差异的,网友们认为呢?

好了,我就我们当地生产队时期娶媳妇、接亲,还有什么讲究(规举)与大家共同分享,由于现在距当时已经相隔几十年了,很多东西只能靠回忆,如有写得不清楚的地方,还望知情的网友们多多帮助给予补充!

我居住在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生产队,现与网友们共同分享两个案例:

例一、我哥哥嫂嫂的婚事

我大哥今年70岁了,嫂嫂68岁,哥哥嫂嫂的婚姻是靠媒婆说成的,嫂嫂的娘家住在离我们家40多公里的农村,嫂嫂是用一皮大黄马接回来的,我记得接亲的前一天,我的父亲请了二十多个人,其中有六个是请去唱酒令的,一个是押礼先生,一个是请去背柜子的,说明一点,新郎是不参与去的哦!我作为弟弟当然是拉马的了,借了一皮黄马,带去接亲的礼物有包谷酒一大坐瓶(用土做成的容器),猪腿一大支,给嫂嫂的麻布花衣服,还有裤子、布鞋,香蜡纸烛等,去接亲的早上约9点右吃过饭,二十多个人带上接亲礼物,由我拉着马(马背上有一付骑鞍),沿着湾湾曲曲的山路出发了,下午六点钟才到嫂嫂家,刚到嫂嫂家路口上,我们的接亲队伍遭到了埋伏,被一群男女用山木香(倒勾刺)打和冷水、冷油汤淋,那是一个冬天啊,我差点就要哭起来了啊!

在几个老年人的劝说下,那一群人才绕过了我们,最后嫂嫂家那边的人把我们带到她的隔碧邻居家,我们这里叫打店子,店家把我们安排在他家的堂屋头,也就是木房子当中的那一大间,正中间烧着柴火,柴火的周围摆满了木登子,店家让我们坐着烤柴火,店家走后,我们的押礼先生说:“大家坐着烤火,不要乱窜,按规举要其他客全部吃完饭才到我们吃,并要等主人家的管事来请我们才去。”,一大晚上才得饭吃,吃完饭,主人家打理好堂屋后,他家的管事叫我们去交礼,礼别,主人家堂屋中间烧起了柴火,我们这边请去唱酒令的人与主人家请来唱酒令的人手拿毛巾围着柴火唱起了酒令,又唱酒令又喝酒,直接唱到天亮,由于当时我年纪小,感觉瞌睡好来哦!

由于路程远,我们的押礼先生与主人家达成共识,一早吃过饭发亲了,我们的接亲队伍各负其责,各自领着主人家发出的嫁装,嫁装领完后,只见嫂嫂的哥哥背着嫂嫂沿着她家做饭吃的火转了几圈,又到堂屋神前跪拜,只看到嫂嫂的身子看不到嫂嫂的脸,因为她的头上盖了一块红盖头,然后让人把嫂嫂扶上马背上骑稳,嫂嫂家那边送亲的40多人,(新郎家去一个接亲,新娘家就要派两个送亲,);接亲队伍浩浩荡荡的往新郎家赶了,网友们,你们那里生产队时期娶媳妇接亲是这样吗?知道这是什么民族吗?

例二、邻居李哥的婚事

邻居李哥的婚事是这样的,与例一中有一个共同点,婚姻还是请媒婆说成的;他接亲的时候我也是全程参加的,他的媳妇是用花轿抬回来的,花轿是用竹子和木做成的,轿子都由四个人抬,有的人家户是用钱请人抬,被请者叫“轿夫”,有的人家是请人情工叫抬弟兄轿,李哥的媳妇就是请弟兄轿抬回来的。

李哥接亲那天,请了二十多个帮忙弟兄,其中,有一个是小孩子,是请去押轿子的,叫“押轿娃”;一个押礼先生,又叫管事,这里说明一点,新郎是不参与去的哦,接亲队伍带上猪腿、平版布的衣服,香焟纸烛,抬着轿子去接亲了!

李哥的媳妇家离他家不远,就3公里路程,到了李哥媳妇家,规举也是先去打店子,要让其他客人吃完饭后才轮到我们接亲的吃,吃过饭交了礼回店子,那个时期回店子是没有床睡觉的,只有在店主家堂屋里烤火,若实在瞌睡太来了,只能用包谷草摆放在地上睡,现在回想起来,感觉那个时期的生活还是坚苦啊!第二天吃过饭,接亲队伍各负其责,领到主人家发出的嫁荘,扶好新娘上轿,弟兄们边走边换着抬轿,浩浩荡荡把新娘抬到了新郎家!网友们!你们那里生产队时期也是用花轿接亲吗?

生产队时期,农村娶媳妇是如何接亲的?有什么讲究吗?

听说讲究不多,主要是媒婆两方勾通,一般农村来说有房子,柴方水便,饭和杂粮好就算可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