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在六七十年代,我国还没有实行计划生育的政策,因此,那个时候农村人口的出生率是非常高的,而且农村生小孩也不是去医院的,都是在家里由接生婆负责接生的,所以,那个时候农村的接生婆可就不简单了,也就不是一般的人了,农村接生婆是一个非常有威望、非常有威信、非常受人尊敬的人了!
那个时候,农村的医疗条件是非要落后的,农村的人民公社虽然有一个医院,但是基本上是没有住院床铺的,甚至连一个妇科医生都没有,所以,当谁家媳妇要生小孩之时,也就不能去公社医院的,都要提前把接生婆请到家里的,由接生婆接生的,虽然那个时候农村小孩出生率非常高,一个家庭可能生五个六个孩子,但是,也没听说过有生孩子难产的情况,农村这些孩子也都会顺利出生的!
我们村有一个接生婆,不但我们村出生的孩子都是由她经手接生的,其他村生孩子的也有请她接生的,而且也没有听说由她接生的产妇有难产的,当时,我们经常看到外村的人牵着马,或者牵着驴来请我们村这个接生婆的,由于那个时候农村的经济情况非常落后,接生婆接生一次,生孩子的家庭也只能给接生婆一元两元钱的,其实,在那个时候,一元两元钱也就不少了!
到了八十年代,也就是1980年9月,党中央发表《关于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开启了我国计划生育工作的新篇章,农村没有计划生育的历史也就结束了,农村的夫妇也就实行了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了,而农村医疗条件也有很大的提高,生孩子的时候也就选择去当时人民公社的医院,或者去城里的医院去接生了,而农村接生婆也就基本上完成了历史使命了!
感谢您对从善如刘三农问答的关注和支持,欢迎您的评论留言!
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诚谢邀请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
六七十年代,从我们大队来看,好像是每个生产队都有一个接生婆,她们真的是很受人尊敬的中年(有的甚至年近50)的女人。她们都是心底善良、心灵手巧、胆大心细、乐于助人的好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每个孕妇在要生孩子之前,就请接生婆到家给检查一下身体,顺便让接生婆先吃一顿饭,以便请她时,不论白天或者黑夜,即可随叫随到,接生婆一直陪着产妇把孩子生完。
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在小孩岀生的三天或者七天时,都要请接生婆吃饭,条件相对好的家庭给接生婆买几尺布,表示一下心意;条件差的也就只吃顿饭,从来没有听说给钱的(当年农村人也确实没钱)。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不去医院?六十年代乡镇(那时的人民公社所在地)没有医院。有个卖药的店铺叫药社(只卖中草药和西药止痛片)。七十年代中期建立了公社卫生院,只有五、六间房子,其中一间是住院病房,几乎是常年空着。冬天都没有取暖设备,一般都是到卫生院卖点药拿回家吃,因为没钱,极少有人住院。直到八九十年代,我们那的农村的产妇也都在家里生孩子。
进入新世纪农村女人才逐渐开始到医院生孩子。
回答完毕。
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六五年去县城读书,多是住宿生,晚饭后,周日上街闲逛,几人聚在一起走,互问姓名,有人看见街角挂一牌子“接生员X淑珍〞,这人说我叫×树侦,问者说,女人名?答曰:大树的树、侦察的侦,真实的幽默。
就别说农村用接生婆了,当时40多万人口的县城也是用接生员。这就是为何因何。
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接生婆是特定时期的重要人物,我见到我们家老五老六都是接生婆接生的,生老五那年我五岁,只见家里来了位老奶奶,然后不多会就听到老五的哭声,十岁那年老六出生,接生娑就吃顿便饭煮几个鸡蛋给一条毛巾什么的,庄上经常有接生婆接生的小娃,那时没听说有难产,剖腹产都是近二十年新兴起来的。
那时交通不便,生孩子是司空见惯的事,哪家都有三、五个孩子,七、八个不在少数,根本不需要上医院生孩子,而且极少生病,要么是岁把两岁会胀肚子,大人抓几把锅头火捂捂,或是用手心搓热放肚脐上捂捂就好了。
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那时候的农村交通不方便,还没有公路,去乡镇县医院都是靠走路。也许,走一半路,孩子就生在路上了,还不如在家生呢!
我的妈妈以前也是农村接生婆。我记得我妈妈给人接生,就准备了一把剪刀,给婴儿剪脐带用的。剪刀用火烤,就算是消毒了。再用烤完火的剪刀剪脐带。
通过我妈妈接生的孩子,都非常健康。每一个孩子都被我妈妈顺利地接生到这个世上。
我妈妈当接生婆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全是义务帮人接生孩子。接生完孩子,人家也只是煮碗面犒劳她。
妈妈接生的手艺,全靠她自学的,也没人教她。
那时候,村里有人生孩子,都叫我的妈妈去接生。
我大嫂生的三个孩子,也都是我妈妈接生的。
直到八十几年的时候,我妈妈随着我二哥来到县城,才停止了给人接生孩子。
97年的时候,我生孩子的时候。妈妈说看着护士双手使劲地在我肚子压,都急死她了。说她们手法都粗暴了。
说她以前接生的时候,都是手慢慢地伸进去的。左右温柔地挤压,慢慢地把婴儿腾出来。
妈妈说看着她们那么粗暴,她又不敢说,怕她们等下更粗暴对我。
我的那个农村八十年代初,去乡镇还是走路的。到了乡镇才有车到县城。走到乡镇要走大概一个钟头。
像现在,我的老家农村也有公路了。没有人愿意在农村里生孩子了。她们都是选择去县医院了,连乡镇医院,都不是她们选择了。
六七十年代,交通不方便,经济也跟不上。大家是没条件去医院生孩子。不像现在,交通方便了,经济也跟得上了。农村人再也不像以前那样苦兮兮地过日子了。他们也有条件去医院生孩子了。
以前的农村接生婆,相当于现在妇产妇的医生和护士吧!
六七十年代,农村接生婆是一个怎样的角色?为何生孩子不去医院?
你问到知情人了,我就是哪个年代农村的接生员。
当时的接生员,是公社卫生院为每个村培训速成的,懂了基本的接生知识就可以工作,我们村也有一个老接生员,我毕业回村时她得了绝症,因此我接替了她的工作。
夲人七零年毕业,向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伟大号召,口袋装着户口卡,回村当了″赤脚医生"
六十年代末的农村,办起了合作医疗,社员看病不花钱,生孩子,只收一元五角钱。
当时农村孩子生的多,哪家不是三四个,对生孩子这事,不象现在这么重视,仍然秉承着在家生的老习惯,觉得在家生好,不倒腾,有热炕,热水,热饭,去当地公社卫生院条件也不是很好,交通公具又不方便,一般不是难产特殊情况,不愿意去医院生。
我在接生过程中,按照学校学习的知识,接生用的产包我都用锅蒸消毒,产道撕裂,我也进行缝合,新生儿窒息,我也进行人工呼吸急救。
有一次一个孩子生下来没有呼吸,但是脐带有博动,按照农村老习惯,孩子生下来不喘气,就扔了,我想起在校时老师曾经说过,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第二肋间心脏位置注射付肾素急救,我实使了,孩子没有呼吸近二十分钟又救活了,这家人可高兴了!
因为我念了这点书,有了别的接生员没有的技术,所以当时有点小名气,三里八乡都来找我接生,十二年里,我接过双生,接过站生,接过奎生,都没出过事故,当然,产前检查出有危险的产妇,我会提前告诉他们去医院生,避免在家出危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