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为什么“饿”不死?
小时候就记得水缸里有一条鲫鱼,一直没喂它,也没有长大,到现在已经有十来年了,还好好的在水里。鱼为什么饿不死呢?
题主的这个问题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那时候村里还没有自来水,家家户户都是在自己的院子里面打井,喝水井里的水。那时候的井水打上来是可以直接喝的,清凉甘甜。我们把井水打上来倒进水缸里。只要是家里水缸比较大的,人们就喜欢在里面放一条或者几条鲫鱼在里面养着。当时我们这些熊孩子甚至把从河里捞到的鲫鱼扔到井里面养着。
图示:鲫鱼
在水缸里面养鱼很有意思。既然水缸里面的水是用来喝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像现在鱼缸里面养的鱼那样天天给它喂食。水缸里面的鱼是从来也没有喂过的,为什么饿不死呢?
鱼为什么饿不死?其实就是水缸里面为什么要放上一条鱼的原因了。一些大水缸盛水是比较多的。打满一缸水几天是用不完的。特别是在夏天如果水缸里面没有鱼,我们就会发现水变浑浊了,甚至会有红色乱蹦的小虫子和绿色水藻产生。如果水缸里面放上一条鲫鱼,那么水缸里面的是会在比较长的时间内保持清澈。
图示:农村的水缸
这因为鲫鱼吃掉了水中的微生物,小虫子和水藻等。这样水缸里的水不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变坏。鲫鱼就是靠着这些水中的生物作为食物才没有饿死。
毕竟水缸中的微生物是比较少的,也就勉强维持鲫鱼生存。所以鲫鱼在水缸中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也不会长得很大。这也印证了一句名言“水至清则无鱼”。水过于清澈了,水中的食物就少了。鱼没有食物吃就不会在这里生活了。水缸里的鱼的生活是比较清苦的。
前面提到的被扔到井里面的鲫鱼怎么样了呢?有一次大人们淘井把它们捞了上来,发现个个都是肚子瘪瘪的,瘦骨嶙峋的没有一点肉。井水不见阳光可吃的食物更少,这些鱼都饿坏了。
图示:鲫鱼
虽是这样但是这些鲫鱼还是顽强的活着。鲫鱼的生命是非常的顽强的,换成其他的鱼放进水缸里面用不了半天就会死掉。而鲫鱼可以水缸里面长达几年不死。
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发现鲫鱼一般能够活10年,野生鲫鱼最长寿命达15年。看来题主说家中水缸里面的鱼活了10来年是一点都不假啊!
鱼为什么“饿”不死?
小时候养过一条鲫鱼,到现在10来年了,还好好地在水里。养过鱼的朋友都知道,题主所说的这种现象确实很常见。
农村有不少地方都采用古法养鱼——准备一个大水缸,里面的水藻长起来之后,就把各种鱼放到里面,像小鲫鱼、鳑鲏鱼、斗鱼等。即便不投食,三五年之后不少鱼还能活着,这种现象让很多人以为鱼是“饿”不死的。
▲▲美丽的高体鳑鲏,在农村又叫菜板鱼。
事实上,水缸里的鱼并不是一点东西都没有进食。有心的朋友都会留意到,一场大雨过后庭院里的水桶和盆里往往都会盛满积水,过一段时间后里面就能看到一些来回抖动的小虫,这其实是摇蚊幼虫。
摇蚊是双翅目摇蚊科的一种昆虫,全世界有5000多种,分布极为广泛。雌性的摇蚊在水面上产卵,一次就能产下几十枚卵,水中的卵子不需要受精就能够直接孵化成幼虫。对于鳑鲏、鲫鱼来说,这些幼虫营养丰富,是非常好的生物饵料。
▲▲摇蚊及其幼虫
水缸里的鲫鱼看起来什么都没有投喂,但事实上,水缸里会产生很多像摇蚊幼虫一样天然的饵料。虽然这些昆虫在数量上不至于让鲫鱼“大快朵颐”、“顿顿饱餐”,但在饥饿的时候“打打牙祭”还是没有问题的。
2018年夏天,我从小河里特意捉了不少鳑鲏、爬地虎,还有很多叫不上来名字的野杂鱼,把它们统一放到一个透明的养鱼水缸中。接着,我用实现收集好的摇蚊幼虫投喂,结果鱼缸瞬时就“炸开了锅”,鱼儿的抢食现象非常激烈,几乎是一口一个。当天下午,水缸中就发现了不少粪便——由此可见,摇蚊幼虫还是很受鱼儿们“欢迎”的。
另外,如果水池或者缸里的水长时间不换,水质就会逐渐老化,富营养化现象也会越来越严重,藻类等浮游植物的密度会越来越高。有些鱼类就是以浮游植物直接为食的,比如四大家鱼之一的白鲢。另外当浮游植物的数量起来了,各种浮游动物就会紧接着繁荣兴盛起来,这些都是鲫鱼、鳑鲏鱼的可口食物。
关于鱼类的耐饥饿能力,国内也有不少专业的研究。
一般来说,受到饥饿胁迫的鱼类在形态上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比如体型消瘦、头大体小,解剖之后可以发现肠管变细、肝胰脏缩小、卵巢也会发育不良等现象。
1963年,两位国外学者首先提出了仔鱼在忍受饥饿时出现的“不可逆点”(PNR),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现象。“不可逆点”指的是:当仔鱼饥饿到一定程度时,虽然还能存活较长一段时间,但由于过于虚弱,此时的仔鱼已经失去了恢复摄食的能力——此时即便投喂丰富且适口的饵料,仔鱼也不能正常摄食,也就是所谓的“生态死亡”。
对于成鱼来讲,耐不耐饥饿主要跟温度有关。鱼类是典型的变温动物,其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的降低而显著下降,代谢水平也会大大降低。当鱼类因温度过低或者严重缺水时就会进入休眠状态,最常见的就是鲤鱼的越冬现象,非洲肺鱼长达3~5年的深度休眠也是类似的原理,本质上都是受到了胁迫而不得不对代谢、生理进行调节。
但话说回来,饥饿对鱼类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比如导致消化能力和免疫力下降。
2002年钱云霞等学者研究了饥饿对鱼类蛋白酶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的饥饿会导致鱼类消化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降低,其中肝脏蛋白酶的活力下降速度最快。
2006年国内的学者又发现,饥饿会导致黄颡鱼的抗菌活力下降,溶菌酶的活性也随之下降。当饥饿到了24天时,黄颡鱼的免疫力就很低了,各种病原菌也就有了可乘之机。
▲▲黄颡鱼
总之,鱼类“饿”不死只是一种假象,如果将鱼池里的水全部都换成纯净水,不含有任何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那么鱼被饿死只是迟早的问题。即便不被饿死,随着鱼体免疫能力的下降,在后期也很有可能因感染细菌性疾病而死亡。
像题主所说的那样,水缸中的鲫鱼能活很长时间,那是因为水缸中还是有不少生物饵料的,只不过这些“食物”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罢了。当然了,在挨饿的情况下鱼类也会通过消耗自身的脂肪和肌肉中的蛋白质“艰难度日”,从外观上看起来就是长不大(或者越长越瘦小)了。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鱼为什么“饿”不死?
稍后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许可以回答:“鱼为什么“饿”不死?”。提问者家水缸里的一条鲫鱼十年没喂也没死。这,完全可以相信。
……以前开茶馆的店家怕歹人下毒,都会在大大的石水缸里放养三两条鲫鱼或甲鱼,这肯定不会也不能投放饵料的……
这下才说一个鱼饿了几年也没饿死的真实故事:大概是2000年吧,我需要新租库房,便租下派出所门面房一间、作库房之用。
原租户是一对小夫妻,吃住都在铺子里,有了孩子后,丈夫为了给妻子和孩子补充营养,每天下午都会去河边钓鱼。因生意难做,她们就把铺面转租给我。
由于是作库房用,也没有认真地打扫清洁卫生,就随便找了几块木板将砖做的水缸口铺挡住、在上面码上货物……
后来这间铺面被别人在拍卖会上买下。租房期满搬货物时,也就顺便把房子给别人打扫了一遍,当取木板时听到空水缸里有响声,真是吓人一跳。
找来电筒一查看,空水缸里面居然还有小半缸水,而且还有不少的活鲫鱼,除了水质变得污腥,缸里面并没有太多的沉淀物,也没有死鱼体。
怎么一回事啊?这可是装吃水的水缸啊!鱼!肯定是这对小夫妻留下的,但这几年鱼吃的什么呢?是长大了?还是长瘦了?看来也只有水才知道……
鱼为什么“饿”不死?
鱼有一种与众不同的死亡,叫做“生态死亡”!就是你看它活着,其实它已经“死了”!
事情还要从我小时候讲起!出生在北方甘肃的我,原本是没有机会抓鱼的!不像南方,随便一场大雨,田地里就遍处是鱼的景象,我是想都不敢想!
不过在我上初中的时候,由于我们老家实在是太干旱,ZH便出资在我们村旁边挖了一条渠,上游联通的是一座大水库!每到夏天的时候,就会放水,用来灌溉庄稼!
所以,每当这时候,就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最快乐的时候!虽然下游的鱼没有多大,但是要的就是那个乐趣!如果运气好,抓住一条比较大的,那就能够激动好几天呢!(成年人手掌那么长,其实也没多大)
抓到三条大鲫鱼,瓶子装不下,抱着跑!那年夏天,渠里刚刚放完水,我跟我的小伙伴,就拿着瓶子(就是那种饮料瓶),拿着鱼网,浩浩荡荡朝着水渠走去!
来到渠边,脱了鞋,挽起裤腿,一个个的溜下了渠,开始了我们其乐无穷的抓鱼活动!
说是抓鱼,其实水里面都是“漏网之鱼”,因为在放水的时候,闸口会下一道网墙,所以漏下的大多是鱼苗,多而小,杂而繁!
我们下了水,并排低头向前,进行地毯式的搜索,深怕放跑一条鱼!当我们来到一处堆满苇草的地方时,隐约看见有东西在动!
我和我的小伙伴顿时屏气凝神,便慢慢的朝苇草围了过去,正当我们轻轻的拿起苇草的时候,水中顿时“扑腾”起了一股大水花!
只见三条大鱼带领着一群小鱼苗,飞快的朝前游去。不过到了浅水区,三条大鱼只能搁浅,因为此时的水位只是刚好没过我们的脚面!
所以我们很轻松的就抓住了这三条鱼!由于是我先发现的,所以鱼都是属于我的!
水缸中养鱼,喂蚯蚓,喂馍馍渣渣!鱼是抓到了,但是没容器装啊!我们拿的是那种饮料罐罐,瓶口只有一指宽,而这鱼却有手掌那么宽!
最后没办法,我便脱了短袖,把两只袖口扎了起来,再把鱼丢进去!然后立马上岸,拔腿就跑,生怕把鱼给渴死了!
一路边跑边想,把鱼带回去要放在哪里养?
对了,我家院子里的水龙头边,有一口缸,正好可以用来养这三条鱼!
就这样,我是边跑边笑,还不时的看看衣服里的鱼!那时是真的激动,因为从小到大真的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活鱼!
来到院子里的缸边,就把三条鱼给倒了进去!它们便慢慢的游到了缸底!
看着他们欢快的游动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后来我又去地里挖了一些蚯蚓,洗干净以后,都丢进了缸里,还给丢了一些馍馍渣渣!
做实验,看看这鱼到底能饿多久?随后的几天里,我家简直成了参观园,每天都有不少小朋友过来看鱼!还给投喂各种各样的吃的,看样子鱼是饿不着了!
由于我上初中是住校的,一住就得一周,担心鱼没人照看,就准备了好多一些蚯蚓,交代给了我母亲,让每天给投喂一些!
可是等我周末回家的时候,给鱼准备的蚯蚓早就没有了!问过母亲之后,才得知:鱼吃的太厉害,投多少吃多少,星期二就给吃完了!
那这剩下的三天,什么都没吃,竟然还游动的活灵活现的!这也太厉害!
后来,为了知道这鱼可以多长时间不吃东西,还能活着,专门做了一个实验!
第一:我在星期天给它们一些吃的,在随后的6天里,再不投喂,看一下是否还活着!
实验结果:活着!
第二:把这个投喂间隔拉长到两周!
实验结果:活着!
第三: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
实验结果:依然活着!
到最后,我输了,我输给了三条鱼!
实验证明,它们的生命力,确实很强悍!
很坏的想法:鱼的抗寒能力怎么样?做完实验,我也放寒假了,也到冬天了!
鱼缸里的水,也开始结冰了!
本来还担心鱼会不会冻死,可是我又突然产生了一个很很坏的想法:饿都饿不死你,那你能被冻死嘛?
随后就把刚捞出来的一条,又丢进了满是冰碴的水缸!那冰冷的冒着寒气的水,看着都渗人!
本来以为经过一晚上的寒冷,鱼肯定已经被冻成了冰雕!可是,我又错了,我又被这鱼的顽强的抗寒能力给征服了!
当我第二天去看的时候,虽然水面已经结成了冰,但是底下还是水,而鱼还在水里游动,不过就是比以前游动的慢了不少!
后来,整个一冬天都没有管它们,任由它们自生自灭!
躲得过天灾,却躲不过人祸,被我舅舅打了“牙祭”!冬去春来,水面解冻了,鱼也恢复了往日的灵活!游动的更加欢快了,就好似它们刚睡醒来一样。但是,仔细一观察,它们还是原来的个头,经过了整个冬天,也没怎么长大!
春天到了,我也该去上学了,看了看水中的鱼,跟它们默默地说了声再见,我就走了!
谁知道,这就真的成了最后的一面,成了再也不见!
当我周末回来后,第一时间就跑到鱼缸那里去看鱼。一看却是空空如也,连鱼的影子都没有!后来问过母亲才知道:舅舅来过!
这一切都明了了!
即使生命力再顽强,也躲不过人类的口腹之欲啊!
从那次开始,我对舅舅始终抱有成见,整整三年没有跟他说过话!
曾经的我,幻想自己能够变成一条鱼,不仅饿不死、冻不死,还能在水中自由自在的“飞翔”!
不用受父母的管,也不用挨老师的训!更不用长大,像父母那样,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真的太累了!
如果我能够变成一条鱼,该多好!
少时天真的想法,却被长大后的现实,击的粉碎!
哪有什么饿不死?哪有什么冻不死?哪有什么长不大?其实都是假象!鱼为什么饿不死?
如果在一个密闭空间内,鱼肯定是会饿死的!只要是有胃,只要是有消化系统的生物,都会因为没有及时摄入营养而消亡!
那么鱼是怎么做到长时间不进食,而不死亡呢?原因有三!
第一:水中的微生物!
淡水看似清澈无物,但在鱼的眼睛里,那是充满了食物,那就是物生物或者是我们肉眼看不到的小虫子!
鱼嘴一张一合,鱼鳃一呼一扇!吃进的微生物经过鱼鳃的过滤,便进入鱼的胃中!
第二:昆虫卵、幼虫以及鸟屎!
水中的物生物虽然多,但是含量有限,也不管饱!被消耗的多了,也就没有了!
这时候,就需要其他的食物来补充了!
大家都知道,像蚊子之类的昆虫都是生性喜欢水的,而大多都会把卵生在水中,以水的温度,最后再滋生成幼虫!
就在这个阶段中,鱼便能美美的吃一顿,这可是营养丰富的蛋白质呀!
还有,我家的鱼缸是放在大树底下的,所以树上的小虫子,也会偶尔掉入鱼缸中。还有麻雀的排泄物,可别小看麻雀的排泄物,那可都是粮食呀!
第三:水藓、藻类植物等!
麻雀的排泄物中,粮食等颗粒较大的,还有蒲公英啊、杨树毛絮啊,都会无意间飘入缸中!这些颗粒都是比较大的,鱼是吃不了的,只能任由坠入缸底!
这就为水藓、藻类植物,提供了一个滋生的机会!等植物长出来了,就会变成鱼的食物,也可以作为冬天水面结冰,没有其他食物获取途径时的备用物资!
鱼为什么冻不死?鱼是一种变温动物,也就是冷血动物的意思!它会根据温度的不同,来自主调节自身的温度,以达到与外界相同的温度!从而使其能够在寒冷的水中,长期生活!
由于外界的温度,迫使鱼的身体不再需要热量,所以鱼的新陈代谢也就会大大的下降,相对的活动量也会变少!
也可以反过来理解,就是鱼在遇到极寒天气时,就会主动降低自身的代谢能力,一方面降低体温,一方面减少食物的消耗!
比如非洲的肺鱼,就会在水资源匮乏的时候,进入休眠状态!这种状态甚至可以持续3-5年!这也是相同的原理,通过降低代谢,来延长自己的寿命!
写到这里,有点感慨:鱼的生命力是真强,还能变相的延长自己的生命!要是我也会就好了!
鱼为什么长不大?吃不到好东西,当然长不大!
上文中提到的,放在缸中的鱼,虽然有那么多的食物可以摄入!但是相对宽阔的河道来说,那就太少了,至少有营养的食物太少了!
殊不知鱼在缸中摄入的食物,只能维持生命而已,如果再匀出一部分来长身体,那不饿死才怪!
长时间的饥饿,也会破坏鱼的身体机制!
比如会导致鱼类消化蛋白酶的活力显著降低,其中肝脏蛋白酶的活力下降速度最快!
另外消化能力和免疫力也会迅速下降!
再加上越冬带来的代谢能力下降,最终导致鱼不会长大!
鱼的“生态死亡”是怎么回事?这个跟人类很像,就是饿到极限时,反而不想吃东西了,感觉不到饿了!人类的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饿过时”!
而鱼类的“饿过时”,就来的比较严重了!
往往到了这种状态时,离死亡也就不远了。不像人类,缓一缓,吃点东西就回来了!
所以,在鱼类的世界里,这种状态是不可逆的!而这个界限,被称之为“不可逆点”!
意思就是当鱼类饥饿到这个极限值时,就会失去摄取食物的能力,即使这个时候投入可口的鱼食,也都无济于事!
或许是因为身体太过虚弱没有力气;
或许是因为身体机能已经没有代谢能力;
亦或许是因为已经“生态死亡”,已经了无牵挂了!
总得来说!人们误以为鱼是饿不死的,原因有三:
第一:它吃的食物太隐蔽,或肉眼看不到!
第二:它吃的食物多而杂,我们以为它只会吃鱼食!
第三:它能降低自身消耗及体温,以极少的食物,生存极长的时间!给了我们错觉!
不过这样下去,导致的后果就是:长不大!
大家明白了吗?
到现在我还记着我抓的那三条鲫鱼,那可是纯正的野生水库鲫鱼呀!寿命长达15年呢!
却被我舅舅偷走打了“牙祭”!
否则说不定现在还活着呢!
鱼为什么“饿”不死?
我家老屋后院有一个荒废的小水塘,没有在里面放过任何鱼苗,把水抽干后,竟然捞出了100多斤鱼,其中还有一条5斤的野生大泥鳅,这让我们稀奇不已,从来没人主动喂食,这些鱼竟然活了5年!为什么没饿死?
为什么没有放鱼苗的水塘里会自动“长”生小鱼?而这些小鱼没有人去投喂食物,它们是如何生长的?不会饿死吗?20年养鱼老师傅告诉我,只要水里有这些东西,鱼就不会饿死!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了自然发生论,他认为动物的内脏,以及腐烂的肉可以产生生命。自然发生论是19世纪前广泛流行的理论,这种学说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的。
这种理论提出后,很多科学家纷纷进行模拟实验。19世纪法国科学家就做了以下实验:将谷物粮食、破旧衣服塞入瓶中,放在阴暗的角落里,没想到21天后瓶子里竟然“长出了老鼠”,而且这些“长出来的老鼠”和普通的老鼠一模一样。
其实这种“自然发生论现象”生活中也很常见,生活在农村的朋友应该遇到过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农村一些无主的鱼塘、水沟,没有人放任何鱼苗,过了很多年后,里面竟然出现了很多鱼,而且这些鱼种类各式各样,非但没有饿死,反而长的特别肥。
这些鱼到底从哪里来的?这么多年不吃饲料,为什么没有被饿死?
荒废多年的水塘,里面却捞出100多斤鱼。在我们湖北农村老家,农民们以种植水稻为主,有的还会在自家后院里挖一个小池塘,种植一些莲藕。
我家以前也挖了一个小水塘种过莲藕,后来因为产量不好,运到县城里也卖不上好的价位,水塘也就渐渐荒废了,之后全家都搬到城里打工,除了过年才会返回农村小住几天。
但是在几年前农村老屋里却发现了一件特别稀奇的事情。
几年前亲戚家孩子结婚,我们回农村参加婚礼,因为亲戚家生活条件不太好,婚房太小,招待不了太多的宾客,就想借用我家老屋用来招待女方娘家亲戚。
老屋常年不住人,院子里杂草横生,各个房间也都落了一些灰尘,爸妈同意亲戚的请求后,连忙吩咐我们回老屋做卫生,简单布置房间。
当我和弟弟在后院薅杂草时,弟弟突然发现后院的那个荒废多年、杂草遍地的水塘里竟然咕噜噜的冒着泡,时不时还传来一些奇怪的声响。
我们担心是水蛇在水塘里筑巢,就拿着棍子去搅动水塘里的水,想要把水蛇赶走,以免它们跑出来咬伤孩子。没想到一搅动,里面咕噜噜的冒出好多鱼。看到好多鱼在泥水里游来游去,我跟弟弟赶紧去喊爸妈,爸妈听到水塘里有鱼,都不敢相信。
爸爸询问了附近的邻居,是否借用我家水塘养鱼了,邻居们则表示没人在里面投放鱼苗。
我们用水泵把水塘抽干后,竟然从里面捞出了100多斤的鱼,其中还有一条5斤的野生大泥鳅,大伙都觉得稀奇不已,这么多年没人料理的水塘,突然有了鱼不说,而且这些鱼还都长的膘肥体壮的,到底是靠什么活下来的?
鱼的生存条件是什么?在家养过观赏鱼的朋友们应该有所了解,相较于猫狗,鱼是一种特别麻烦的宠物。作为一种“冷血无情”的宠物,鱼不但不会跟人类互动玩耍,对水缸里的生活环境要求还特别高。
很多观赏鱼养起来特别讲究,不但要有氧气泵,烤灯、还要保证水质干净,每隔几天就得换水,鱼饲料方面也要求特别精细,特别是一些高档观赏鱼,比如:金龙鱼、银龙鱼、罗汉鱼、锦鲤等,价位贵不说,养起来也特别麻烦,稍有忽略,鱼就容易生病死亡,连续饿几天不喂吃的,必死无疑。
同样是鱼类,为什么养在家中的观赏鱼生活如此讲究,没人喂食就容易饿死?而生活在农村水塘、鱼塘里的鱼,却饿不死呢?
鱼属于水生动物,水对鱼来说至关重要,是鱼赖以生存的基本要素。整体来说,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的鱼,生存条件也是不同的。鱼的生存环境可以大致分为四种:
1、生活在小水沟里的鱼。
一般小水沟的面积不大,水沟的形成大多数都是人为无意中造成的,比如车辆把路面压坏了没有及时修补,雨水存积后就形成了小水沟。还有就是人为故意造成的,比如故意挖了一个小水沟用于家庭排水。
这样的小水沟都是“死水”,水源多以雨水为主,人工排水为辅。而且很多水沟大多是密闭式的,没有出口也没有入口,所以沟里的水很容易干枯,并且水质差,甚至没有其他生物,水里缺少鱼需要的营养物质,一旦没有人喂食,生活在水沟里的鱼很容易饿死。
2、生活在鱼塘里的鱼。
农村出现的“新挖的鱼塘不投放鱼苗,莫名其妙出鱼”的现象常见于鱼塘。农村鱼塘的面积比较大,水容量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储水能力,虽然里面的水也是“死水”,但是因为鱼塘比较深,可以靠自然雨水自足,不容易干枯,即便是遇到干旱季节,也可以依靠人工蓄水来保证鱼塘里有充足的水源。
鱼塘里一般淤泥多,塘水浑浊腐臭,水质较差,但是鱼塘里也会生长出一些浮萍、杂草等生物,水里的营养物质充足,能满足鱼的基本生存需求。所以,生活在鱼塘里的野生小鱼,寿命会比较长。
3、生活在河流小溪里的鱼。
河流小溪属于“活水”,水流一直在不停流动,水里杂质比较少,水源相对于死水潭来说比较干净。
但是河流小溪里的鱼却很少,俗话说:水至清则无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河流里的水由于有供水的源头,很难干枯,但因过于清澈,生物稀少,营养物质不丰富。
所以小鱼们不会长久固定的生活在河流里,只要鱼愿意游动,它们就会顺着河流游向大海。
4、生活在大海里的鱼。
大海里空间广阔,鱼永远不会担心水源会枯竭。海里生物丰富,有着鱼需要的营养物质,但同时也有着极大地生存风险,海中的水生动物种类繁多,鱼在大海里是每一种水生动物的“共享型食物”,几乎是所有动物口中美食。
因此,生活在大海中的鱼需要随时随地的保持警戒,且只能群居生活,一旦落单了就容易被其他动物吃掉,寿命长短全靠其他动物掌控。
鱼吃什么食物?鱼的种类很多,不同种类的鱼寿命长短也各不相同,有的鱼只要食物充足,水源充足,甚至能活上百年而不死。
鱼类属于杂食性动物,我们平时在家饲养观赏鱼时,一般喂得都是人工合成的鱼粮、鱼饲料,针对不同品种的鱼,人们会合成加工出不同口味的鱼饲料。
常见的观赏鱼的鱼饲料,成分主要是:各种小麦粉、淀粉、酵母粉、麦麸粉,各种鱼粉、虾粉,干贝粉,以及一些食品添加剂和维生素。
由此可见,鱼这种杂食性动物是又吃肉又吃素。而对于野生的鱼,吃的虽不是人工鱼粮,但却都是来自大自然的食物,比如昆虫、水草、藻类等。
无人问津的鱼塘,鱼为什么饿不死?上文中我们提到了鱼是杂食性动物,可以吃小麦玉米这样的粗粮,也能吃虾贝这样的肉,更能吃一些体积比它小的动物,比如蚯蚓、泥鳅等。
而观赏鱼主要是生活在鱼缸里,食物除了鱼粮就是鱼粮,品种有限,一旦人类不及时喂养,又没有来自外界的食物,过不了多久就会被饿死。
但是无人问津的鱼塘,只要水源足够,绝对一条鱼都不会饿死,原因如下:
1、鱼塘里一般淤泥多,塘水浑浊腐臭,水质较差,但也因此会长出一些浮萍、杂草等生物,这些生物都能成为鱼的食物。
2、有一些鸟类停在鱼塘上喝水时,如果无意间把一些虫子掉进鱼塘里,或者把一些虫卵掉进鱼塘里,这些虫子也能成为鱼食。
3、鱼塘除了鱼可能还有其他的微生物、物质,甚至有些鱼还喜欢吃粪便,比如清道夫,就是靠吃其他鱼的粪便生存。如果农村中一些牛羊路过鱼塘,无意中把粪便拉入水中,这些粪便也能成为鱼的食物。
4、而且大部分鱼虾都有冬眠和夏伏的习惯,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处于“假死”状态,新陈代谢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所以对于体内的营养消耗和需求也就很低,即便长时间不进食也不会死,顶多就是生长发育的缓慢。
荒废的鱼塘里,没人放鱼苗,为什么会“长”出鱼?在一些“鱼米之乡”,荒废的鱼塘自己“长”出鱼的现象很常见,甚至有些农民故意在山上挖一个泥塘,灌满水后让其“自生自灭”,间隔一段时间后上山去泥塘里收鱼。
但是这种现象在北方、东北地区的农村就不会发生,主要原因还是跟气候有关。北方冬天气候太过寒冷,鱼塘里的水气温低就会结冰,水结冰后,鱼就会冻死。所以,鱼也会随着气候的变化而南北两地迁徙。
在“鱼米之乡”,这种想象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鱼群迁移过程中,带来了一些鱼籽。
南方天气温暖,鱼群在迁徙过冬也是顺着水流的方向来游动,所以水里会有很多鱼籽、鱼苗,特别是鱼籽,用肉眼几乎看不清,如果人们在挖鱼塘时,引入的水里含有这些鱼籽、鱼苗,自然随着时间长短就会孵化出鱼。
2、来自于鸟类的搬运。
有些鸟类除了吃虫,还吃鱼。假设鸟吃鱼时,嘴里携带了一些鱼籽,或者爪子上沾了一些鱼籽,如果飞到了鱼塘边喝水时无意间把这些鱼籽摔进水里,就有可能孵化成鱼。
除此之外,鱼籽也可以粘附在其它植物的叶子上,一旦这些植物叶子被风雨折断并吹落在新挖的鱼塘中,就有可能孵化出鱼来。
3、鱼塘里会有一些放生的鱼。
有很多人喜欢买一些鱼、虾、泥鳅去水塘里放生,还有一些野钓的人,如果钓上来一些个头比较小的鱼,不想要了也会随手丢到一些鱼塘水沟里。
4、农村稻田养鱼里的漏网之鱼。
农村很多鱼塘都挨着稻田,农村里一直流行着稻田养鱼的养殖模式,农民们把鱼养在稻田里,用鱼的粪便来壮养稻田。但如果稻田里的沟挖的不深,一旦到了雨水季节,雨水充足时就会把稻田淹没,稻田里水一多,鱼也会顺着水“逃跑”进隔壁的鱼塘里。
结语。综上述所,只要不是家中饲养的观赏鱼,鱼的寿命一般都会比较长,比如鲸鲨,可以活70-100年左右,普通的鲨鱼可以活30年,观赏鱼如果在主人的悉心照顾下也能活5-10年。
而野生鱼寿命之所以比观赏鱼强,是因为野生鱼不用依赖于人类的喂养,直白点就是“轻易饿不死”,就算没有鱼饲料,也能依靠水中的其他食物来生存下去。再加上鱼本身就是杂食性动物,就像老鼠一样,只要有口吃的绝不会让自己饿着。
鱼为什么“饿”不死?
村里一位从业30年的鱼类养殖者告诉我:鱼类有种特殊的生存技巧,就算2-3年不喂食也能存活,更令人震惊的是,只要能保证水质干净,鱼类还会越长越大,生命力恐怖如斯。
鱼为什么饿不死?如果鱼在池塘中,即便没有人类投喂也不会饿死,因为池塘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生态系统,能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食物,保证鱼类的正常存活,但很多人都会有一个疑惑,自己家里的鱼缸并不是天然的生态系统,为什么长时间不喂食,鱼也不会饿死呢?它们的食物来源于哪里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看一下。
1.大多数鱼没有胃,仅吃微生物就能生存下去世界上的鱼分为两种,一种是有胃鱼,一种是无胃鱼,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无胃鱼,比如四大家鱼中的鲤鱼和鲫鱼,这种鱼食性较杂,而且生命力非常顽强,最重要的是,无胃鱼的肠道特别长,可以将绝大多数食物消化掉,所以它们很难会被饿死。
而且鱼类生活的水中有无数人类肉眼看不见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都是鱼类的口粮以及重要的营养来源,最离谱的是,无胃鱼还是一种没有饱腹感的生物,这使得它们在水中会不断的进食(吃微生物),当然这也是一种生存本能。
除此之外,鱼类身体遍布脂肪,这保证它们即使在缺乏微生物的水中也能长时间不进食,毕竟体内的脂肪是可以当做能量来消耗的,而且水中的微生物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这足以保证鱼类在消耗完贮存的脂肪前,重新补充食物来源。
2.鱼类可以降低自己新陈代谢,来减少能量的消耗鱼和蛇一样都是变温动物(冷血动物),它们的体温会随着外界的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鱼类不会像人类那样为了保持体温而消耗能量,而且鱼类还可以在食物不足的时候,降低运动量和新陈代谢来维持自己最基础的生命。
我们都知道,在冬天的河水中鱼类游动会变得异常缓慢,这是因为冬天食物稀少,鱼类以此来减少能量消耗,以保证身体正常运转。而且像鲤鱼这样的家鱼还有冬眠的习惯,它们会成群结队的聚集在河底,减少咽水频率,并把体温降到1度左右,直到春来来临,才会重新“复苏”。
其实,这一现象在大自然是很普遍的,很多动物都有这样的功能,它们一旦无法保证正常进食,就会通过降低自己的体温来维持生命,毕竟对变温动物来说,饱饱的进食一次,就可以几个月都不用吃东西了。鱼类也是一样,它们需要维持生命的食物其实并不多,因此只要保证水质良好,鱼类就不会被饿死。
3.静止的水容易产生水藻大多数鱼类都是杂食性动物,它们几乎什么都吃,其中吃的最多的就是水中的水藻,比如在池塘、湖泊中水藻就是鱼类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所以它们不会因为饥饿而死亡。
而在相对静止的鱼缸中,也是很容易生长出藻类的,尤其是在阳光充足的时候,水中藻类会肆无忌惮的生长,最重要的是,鱼类的粪便还是水藻最重要的营养来源,因为鱼类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氮元素,这种元素可以促使水中的藻类快速生长。
此外藻类植物还是一种自养生物,它们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在水中直接繁殖,生命力极强。值得一提的是,水藻不仅能成为鱼类的食物,还为鱼类提供了栖息的地方,但凡事有利有弊,一旦水中的藻类过多,就会降低水中的氧气含量,导致鱼类被活活憋死。
4.很多昆虫都会把虫卵排放在水缸中其实除了水藻外,水中的昆虫也是鱼类的主要食物,毕竟作为杂食性动物,水中任何含有营养价值的东西都是它们的食物,例如蚊子、蜻蜓等昆虫的幼虫。
很多人都见过,一到夏天水中就会有大量的虫子弹来弹去,其实它们都是蚊子、蜻蜓等昆虫的幼虫,而且它们的繁殖速度非常快,但是假如水中有大量鱼类生存,那么这些昆虫的数量就会大幅度降低。
因为这些昆虫的蛋白质非常丰富,天生就符合鱼类的胃口,尤其是对鱼缸中的鱼类而言,更是是梦寐以求的大餐,而且鱼缸中还生长着大量的水藻,这也会吸引许多昆虫前来觅食。
而这些觅食的昆虫,有时还会被水中的鱼类当成猎物直接吃掉,时间一长,就会形成一个鱼类粪便—水藻—昆虫—鱼类的小型食物链,确保鱼类可以正常的生存,因此它们根本不会被饿死。
5.大风会把很多营养物质吹到户外的水缸中其实对于一些在户外的鱼缸来说,刮风和下雨也能为鱼缸中的鱼类带来食物,上面说了,很多昆虫会把虫卵排到水中,等它们长成幼虫后就成为了鱼类的食物,而且还有很多昆虫会被大风吹到水中。
尤其是在夏天,这些昆虫会成群结队的在水面上飞行,时不时地点一下水,为了就是把虫卵排到水中,而这时一旦刮起大风就会把它们吹到水中,成为鱼类的美餐,除此之外,每当下雨的时候,户外鱼缸的水面就会有很多杂质,这些杂质像灰尘一样漂浮在水面上。
而且时不时就会有鱼类来吃上一口,其实这些都是雨水带来的食物,因为杂质中包含了很多微生物和植物的种子,这些都能够让鱼缸中的鱼类饱餐一顿,让鱼类可以短时间的任意进食,保证鱼类不会因食物短缺而被饿死。
既然鱼类不会被饿死,那么它们会不会被被撑死呢?
既然鱼是一种不会被饿死的动物,那么反过来它们会被撑死吗?答案是:会的。养过金鱼的人都会知道,一旦喂给金鱼的食物过量,金鱼就会被活活撑死,因为它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节制。
1.鱼类会因食物膨胀而被撑死众所周知,鱼类的智商非常低,最大的爱好就是繁殖和进食,而对于一些被人工饲养的鱼类来说,有时候一旦吃多了,就会直接死亡,而且我们喂给鱼类的饵料都是干料,这种饵料吸水能力非常强,一旦在喂食的时候放多了就会把鱼撑死。
最关键的是,这种饵料在入水后并不会马上变大,而是等鱼类把饵料吃进肚子后,才会慢慢膨胀起来,体积甚至能达到原来的好几倍,而这些饵料在鱼肚子大量聚集后,极有可能撑破鱼类的肚皮,导致鱼类被活活撑死。
2.很多无胃鱼因为没有饱腹感而被撑死俗话说得好:没有饿死的鱼只有撑死的鱼,而被撑死的鱼基本上都是无胃鱼,无胃鱼就是我们比较常见的家鱼和金鱼,它们没有用来消化食物的胃部,所以它们的饱食感极其迟钝,根本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吃饱。
因此在饵料充足的情况下,它们就尽可能的多吃,直到吃不下去为止,然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鱼类因为吃得太多而得上肠炎,导致身体的各个器官出现功能性障碍,最终导致死亡。
3.鱼类因食物变质而被毒死除了被撑死外,鱼类还有可能被饵料“毒死”,因为一旦撒入水中的饵料过多,鱼类来不及吃的话,就会在沉入水底,长时间堆积在一起,最终导致食物变质,进而影响鱼缸中的水质,破坏鱼类的生存环境。
除此之外,水底的食物还会被微生物分解,并消耗掉水中大量的氧气,导致鱼类因含氧量不足而死亡。如果投入鱼缸中的是活食话,还会进一步加剧水中氧气的消耗,如不及时清理鱼缸,最终会导致鱼类生病死亡。
总之:鱼之所以会饿不死,是因为有很多鱼类没有胃部,每次进食的量都非常小,而且鱼类作为变温动物,会自动调节身体的温度,保证能量不会大量流失。
此外,即使在毫不流动的鱼缸中,鱼类也有大量的食物来源,比如水中自然生长的水藻,昆虫排入水中的虫卵等等,都是能让鱼类饱餐一顿,因此鱼类很少会因为食物短缺而被饿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