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黄土高坡不长草,不单是缺水而已,还有一个无语的因素,可惜90%的人不知道!

黄土高坡的土堆,看上去非常的厚实,不像云贵地区,有许多的大石头,但是黄土高原却是光秃秃的一片,连草都不会长,更别说树木了,在云贵高原,从石头缝里也能长出花草树木来

我有一个亲戚就是嫁到了甘肃,当人们去送亲的时候,感觉那边实在是太荒凉了,远远望去光秃秃的一大片,连草都没有几棵,不会像其他省份的山上,全是绿茵盎然,在人们的心目中,肯定以为是太过于干旱造成的,因为没有了水分的滋养,所以长不出树来

曾经看过一位甘肃女孩的自述,她说她们那个地方太荒凉来,很多年轻人都到兰州去了,或者去沿海一带打工了,只留下了一些上了年纪的中老年,在村子里面种苹果、花椒为生,在三四月份的时候,更是特别的干旱,想找点水给农作物浇水都找不到,而且没有自来水,村里面只有一口小小的井,作为全村人的饮用水

关于黄土高坡

黄土高坡指的就是黄土高原,大范围的来讲就是黄土区,面积达到了63.5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跟内蒙古高原、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合称中国四大高原

其中,黄土高原包括的省份最多,除了甘肃之外,还有陕西、宁夏、山西,位于中国的中部偏北部

黄土高原由陇中高原、鄂尔多斯高原、河套平原、山西高原、陕甘晋高原组成,南北宽750公里,东西长1000公里,属于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

远远望去,黄土高原的土层的确非常的厚,而且还很松软,平均厚度在50至80米之间,有些地方高达150米以上,黄土高原之上最具有特色的民居就是窑洞

从高空看下去,黄土高原非常的荒凉悲壮,一道道的沟壑和数不清的梁纵横交错,基本上看不到多少绿色,住在这里的人们也很艰苦,因为实在是太干旱了,要知道,人的生存是离不开水的

黄土高原之所以不长树,不仅仅是缺水的原因,下面就来具体分析一下

1、太过于干旱了

首先,第一个原因,肯定是降水量不足,土壤里面长期缺乏水分,种子都会枯死掉的,降雨量充沛的地方,到了春暖花开的时候,就会长出许多草来,七八月份雨季来临的时候,是达到了顶峰的状态,比如在我们云南这边,土地里面杂草丛生,根本控制不了,还需要除草剂去清理

如果一座山引发过火灾,哪怕变成光秃秃的了,但是经过几年的时间,又会慢慢的变绿了

黄土高原特别的干旱,农民种出来的玉米都不好,有一位博主就到这里拍摄了一条视频,发现玉米地里的玉米都晒得卷起来了

在降雨量不错的地区,甘肃还是有森林的,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光秃秃的,但黄土高坡是特别缺水的,因为土壤结构比较特殊,藏不住水,不像南方地区,到处都有水库堤坝,据说在以前,他们很久才会洗一次澡,并不是因为不爱干净,主要是太缺水了

黄土高原不但降雨量少,而且河流也不多,那么土壤里更没有水分,要知道水可是个万物之源,没有了水分的供给,你的土壤再厚也是无济于事的,树木的根系在土壤里,吸收不到水分,慢慢的就死掉了

黄土高原年平均降水量在400毫米,越往西部降雨量就越少,西部地区也只有200毫米

2、土壤结构不适合植物生长

黄土高坡不长树,还有一个最致命的原因,就是黄土高原的土壤结构不适合植物的生长,按理来说,只要土壤存得住水,里面有一定的肥力,哪怕是干旱一点,还是能够长出植物来的

但是黄土高原的土壤实在是太糟糕了,非常的松散,粘性又不高,下了一点雨水,也会很快的渗透到地下,根本存不住水,而且这些土壤特别贫瘠,没有什么养分可以供给植物,所以就不长树木了

据说,黄土高原在800万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经过地壳运动,黄土高原被挤高了,海水也退却了,慢慢的形成了如今这番景象

(兰州)

想要长树必须具备三大要素,那就是水分阳光以及土壤,虽然黄土高坡的降雨量不是十分稀少,但是它的土壤决定着植物的生长

黄土高坡的土壤是借着外力搬运到此形成的,看上去就特别的厚,但是结构太过于松散,根本留不住水分,植物吸收不到,慢慢的就变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黄土高原的土壤不像云贵高原的具有粘性,而且密度特别高,下雨的时候能够留住水分,所以到处都是水塘、河流、湖泊,山上也自然长满了树木

(昆明西山)

黄土高原上的土,因为是被大风从别处吹过来的,所以有很多细小的颗粒组成,密度特别低,相互之间没有紧密相连,存在着许多的缝隙,就算是雨水充沛也会很快的流失掉,这样的土壤根本不适合树木的生长,同时也是因为土壤太松软,非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所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是特别严重的

就算长出来了一棵小树,但是遇到大雨的时候,根系也会被冲裂或者冲走,非常的不稳定,那么树木也不敢在这样的地方生长了

而且因为土壤的结构特别的松软,不下雨又十分干旱,下雨又会造成水土流失,那么也会把土壤里面的养分带走,没有了养分和水分,植物又怎么生长呢?

写在最后

不过也有人认为,黄土高原养殖的家畜太多了,稍微长出了一些草和灌木丛,就会被牛羊吃掉,而且在以前砍伐比较严重,本来之前还有一些树木,就是因为滥砍滥伐,造成了水土流失严重,养分也被带走了,到了以后就更难长出树木来了,不过现在黄土高原的生态也得到了改善,相信经过几代人的努力,还是能够慢慢恢复的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甘肃黄土高坡的黄土不是感觉挺厚的,实际是真的特别厚,平均厚度超过50米以上,而之所以黄土层不长树,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那般缺水原因,而是黄土本身不适合树木生长,说白了就是黄土的土基不行,不具备树木生长的基础条件。

不管种没种过地,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主要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土壤、水分、阳光,似乎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能完成植物生长循环,但其实这里对土壤是有要求的。甘肃的黄土形成于外力搬运,属于风化物质沉积,这类土壤的底部是粉砂层,中部是亚粘土,中上部是细粘土,这使得土壤结构相当松散,也可以理解为密度比较低,粘土与粘土之间存在有很多“管状”空隙,在显微镜下呈蜂窝状。显然这样的结构存不住水,降雨过后水分子马上就渗入地下,造成植物无水可吸,从而无法生长。

另外还有一点,甘肃的黄土层缺乏粘合力,每当降雨发生,只要雨量稍大,渗入黄土层的水就会将黄土基底侵蚀,轻则造成局部坍塌,重则造成大面积山体滑坡,这种情况下植物还没来得及稳固扎根,就被黄土掩埋了,这其实也是陕甘地区河流泥沙含量高的原因。换一个说法,甘肃的黄土就像是一堆没有围栏的粮食,既不能有效存储水分,也不具备粘性固定性,再加上深达几十上百米,稍微遇到外力,变得不稳定。

可能有人会说毛乌素沙漠土层也很厚,为什么毛乌素经过治理可以实现绿化,而甘肃黄土就不行呢,这是因为:甘肃黄土与毛乌素虽然都相对干旱,但毛乌素历史上属于沙化土地,与现阶段的甘肃黄土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毛乌素充其量是10万年前的甘肃,所以毛乌素的治理植树方法根本不适用于甘肃黄土。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黄土高原是我国一种非常“特殊”的地貌类型,既不同于沙漠里黄沙遍地的情景,也与山地或者耕地中岩石以及土壤的构造迥异,而是一种由黄土堆积覆盖、然后在风力特别是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千沟万壑的形态。那么,既然黄土高坡是由黄土构成,为什么只看到黄土,而很少看到长树呢?

黄土高原的基本情况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7个省区的部分地区。从气候类型上看,黄土高原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高原的东部降雨量较多,然后向西逐次递减,西部的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00毫米左右。

说到黄土高原,不得不谈一下黄土。高原的黄土,绝大部分并非是通过本地的岩石风化和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而是“外来户”。在周围区域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地带,在长期的地质运动和风力搬运的作用下,大量的沙土慢慢在该区域沉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形成了深厚的黄土堆积层。

从黄土的构成看,通常以粉沙为主,粒径在0.005毫米到0.05毫米之间,纤细的粉沙使得黄土的土质异常松散,透水性极强。另外,黄土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粘土以及其它易溶性盐类,使得土壤干燥后容易板结、遇水后又容易裂解扩散。因此,在地势的影响下,经过这里的河流从西向东流过,同时加上降雨的作用,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黄土高原为何很难长树?

在正常的情况下,植物(包括草和树)的生长,都需要适量的水源、阳光、空气、温度以及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温度自然不必多说,黄土高原毕竟不像非常干旱的沙漠,这里的温度还算适宜,阳光照射也充足,另外降水最少的区域也有200毫米左右,东部地区甚至还能达到400毫米,算不上非常缺水,因此决定着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土壤了。

刚才提到了黄土高原的土质形成及特点,与正常状态下通过本地岩石分解和土壤发育的过程不同,黄土高原土很多都是从外地被风刮过来并且逐渐沉积下来的,组成土壤的颗粒很细,结构非常松散,相互之间的附着力很弱,而且在土粒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孔隙,使得土壤的透水性很强,即使有降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下渗到底部,表面以及以下一定深度的区域内很难存得住水,从而限制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这是黄土高原很难长树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点,由于黄土的性质比较松散,在遇到水流或者水从孔隙中向下渗透的过程中,这种由水流带来的作用力,会使得沿途所经过的土层发生裂解和剥离,如果降雨量较大或者下渗作用非常明显时,这种剥离作用会有较大的几率使土层发生断裂甚至塌陷,直至在新的状态下形成暂时的稳定状态。这种作用的影响,使得土层经常发生变动,也不利于林草的生长。

第三点,鉴于黄土的渗透和转移性比较强,那些本来处于上层黄土中的可溶性矿物质,也会随着水流的作用,被带到较深的地下,使得表层黄土的矿物质含量很低。同时,黄土的经常性变动,也非常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因此土壤并不能向着增强肥力的方向发育,土壤变得异常贫瘠,植物生长也失去了充足的营养来源。

第四点,季节性气候也加剧了营养物质的流失。虽然黄土高原在夏季降雨量较多,气温也较高,微生物在黄土中的生存和繁衍具备了一定条件,也为黄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升高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土壤的些许发育“功亏一篑”。一个是流水作用,将黄土包括其中的矿物质、微生物等冲刷带走,最后可能汇集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向下游流去。另一个是冬季和冬春交替季节,气温较低、降水很少,来自西部和北部的强风,将表层中的部分沙粒挟裹着带起来,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向东部地区输送,最终沉降到华北、东北区域以及大海中。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纵然黄土高原有那么厚的黄土,也很难具备孕育树木的条件,连适应性很强的野草都极难适应。

让黄土高原长树的方法

改造一个区域的地貌特点,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区域的地质、气候和适应性植物的特点,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就像黄土高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由于这里的沙层和黄土层较薄,具备一定的蓄水条件,所以多年来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固定沙土、种草植树,区域的水汽循环基础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植被覆盖率非常高,最终超过90%的沙漠“披上了绿衣”。

由于黄土高原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更应该因地施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国家多年来对黄土高原也实施了系统的生态整治工程,一开始是在土层较薄、降雨量较少的区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修造挡土坝、建造梯田、种草等,先提升土层抵御风力和流水侵蚀的能力,然后再逐步植树造林,提高成活率,形成规模化效应。

而在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地区,则采取以种树为主的措施,可以“一步到位”,降低生态修复的时间和周期。对于那些土层很厚、降雨又稀少的地区,从目前来看,治理的难度仍相当大,性价比也不高,因此并不是治理的重点。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系统治理,除了上述工程和生态类的治理措施之外,还需要在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强化相应的配套举措,比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放牧频次和数量、原来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等,目的都是最大程度地为生态的自然恢复创造优良条件。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整体的植被覆盖率现在超过了60%,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我感觉原因有三:一、人为砍伐。农村百姓每天都要做饭,燃料从哪里来?山上。二、牛羊养殖。牛羊每天都吃草,草从哪来?山上。三、土壤瘠薄。山上长期没有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消耗殆尽,要想长出新的植被,难以成活。黄土高坡将来会不会形成植被呢?肯定会。原因有三: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家家户户开始烧天然气了。上山砍柴虽然省钱,但是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再去砍柴,已经不划算了。这样一来,自然就没人再砍柴了,山上的植被就重新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二、当今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保护的意识大大增强,人们主动地恢复保护植被已经付诸行动。比如植树造林、禁伐禁牧,都会有效地促进黄土高坡的植被形成。三、有人认为黄土高坡光秃秃,是因为天然降水太少。可是前不久央视报道,解放军在降水量低于二百毫米的沙漠地带飞播造林获得成功;八步沙六老汉植树造林的地方,降水量也只有二百毫米左右;陕北黄土高原降水量大概在三百毫米左右,植树造林已经获得成功,使沙漠向北后退四百公里。根据我掌握的资料,甘肃的黄土高坡,降水量都在三百毫米以上,至少有一半的地方降水量在四百毫米以上,最高的地方可达八百毫米,何愁不能绿化?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先从降水量五百毫米以上的地方开始,除了成功,我们别无选择!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现在的黄土高坡已经有“绿”了,而且雨水也渐渐充足,生机焕发了,这是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意外的收获,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只有黄土不长树”了,你多去实地考察考察再来说吧,OK?[呲牙][祈祷]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

以前的黄土高原并非光秃秃的荒凉一片,只是因为大规模的破坏才变了样,虽然黄土高原叫做黄土高原,但是当地的土壤干巴巴的也非常松散,跟灰尘一般,完全不是正常的土壤。

作为我国四大高原之一的黄土高原,面积辽阔,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之地,原本的黄土高原森林密集水草丰美,气候也非常舒适,因此才能够孕育出璀璨的文明。

上古时代的黄土高原,与如今的模样大相径庭,从考古来看,黄土高原一带在先秦时代生活着大量的虎豹,甚至是大象与犀牛这种如今只有热带才有的动物。

能够生活如此众多的动物,也足以证明当时的黄土高原,植被茂密条件舒适,而且那时候的黄河被称作河水,并不浑浊,黄河也是在战国后期才因为流域内水土流失变成了黄河。

本来黄土高原好好的,所以孕育了人类文明,但是随着人口增长与文明进步,流域内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加上开垦耕地与放牧活动,原本浓密的植被变得稀疏,气候也随之改变。

秦汉时代,黄土高原的环境已经相当恶劣,黄河因为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变得浑浊,失去了植被涵养水源的黄土高原,粮食等产量下降,人们只能开垦更多耕地,形成了恶性循环。

古代上千年岁月,黄土高原地区都是我国的主要文明中心,几千年的破坏,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锐减,变得荒凉一片,当地原本就是大陆性气候降水不多气候干燥,弄得环境更差。

因为植被的缺失,黄土高原夏季降雨集中,冲刷地表土壤与养分,其他时候缺水,使得当地水资源更加匮乏,最终除了灌木与草本之外,高大的树木根本就无法生长起来。

黄土高原的地实在太薄,土壤当中没什么养分,而且关键在于缺水,植物的叶片无法存水,而黄土实在太厚,植物的根系也很难吸取足够的水,所以就难以生长。

好在这几十年我国在黄土高原大规模退耕退牧,进行植树造林计划,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上升,陕西等森林覆盖率甚至超过南方有些地区,黄土高原也不是不能生长树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