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福建舰,18号总舰长316.5米,宽78米,在长度上略短于福特号的332.1米,但宽度却比福特号的76.8米宽,令人没想到的是一艘完整的服役军舰需要先下水后舾装,到成功入列航母群,这还需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能一步到位,这里涉及到很多船舶的冷门知识。
我是一名远洋船员,航海十几年,也经历了船舶的船坞建造、下水、舾装、试航、到再次入干船坞,再下水,启航的整个过程,这里的每一步都显得那么的重要,而且每一步都是对船舶不断完善的过程,商船也好,军舰也罢,这些过程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用简单、直观、好理解的方式给大家科普船舶(军舰)的相关知识。
在平常生活中,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船舶的建造情况,尤其是对干船坞的理解,那么什么是干船坞呢?简单的理解就是建房子的时候的房子地基
干船坞通常是指岸上公司通过在海边建造的一种封闭船槽,这个船槽的整体储水高度和海平面的高度稍高一点,船坞入口会用坞闸进行封闭式关紧,达到储水和放水的两用功能。
船舶需要入船坞前,打开坞闸是海水或者河水涌入干船坞,使得船坞不断地储水后的水平面能够和外面海平面一样高,船舶便可以自由进出。
一旦船舶进入船坞,就可以把坞闸关紧,把船坞的水排干,使得船舶正确地坐立在船坞的桥墩上,船舶就可以进行维修和建造。
那么军舰或者商船在初始建造的时候,是利用一个干船坞为地基,通过各种船舶钢构在船坞内进行大量的焊接,组装,一般是从舭龙骨开始建造,然后将多个桥段借助塔吊或者龙门吊船坞进行不断的组合,最后形成一个船舶整体的基础结构。
这一步就如房子在地基的基础上,不断地建设毛坯房的过程。这也是船坞的用处所在。
我国船厂很多,每个船厂的船坞却数量有限,很多船坞的承受能力只能承受小型船舶的建造,全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船厂有大型船坞,用于建造超大型船舶。
其实,003号航母在船舶中并不是最大的,只是在中国航母群里是最大的,目前世界上最长的集装箱达到了399.9米,这样的长度要比航母还要长,高度要比航母还要高,是四个标准足球场面积那么大,而航母只能算三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
而003号航母就是在我国大型江南造船厂建造的,他们的船坞能够容纳更大的船舶建造能力,也为世界上建造了更大的超级大船。
那么为何船舶不在船坞里一步到位,反而要让船舶下水后再继续舾装建造呢?1.上文提到,船舶的船坞比较少,就如地基比较少一样,是限量版的船坞,尤其是建造这种超大型船舶的船坞是非常少的。国内大多数都是小型船坞。
船坞的数量少,必然就需要每一艘大船在船坞里加急的赶紧组装,以便能够及时的腾出更多的空间,为下一艘航母打造作准备。
2.目前世界航运市场回暖,船舶建造厂不仅仅只接受了中国的航母建造,就如中船集团公司,他们每年要接世界上各大船运公司的船舶制造订单。
很多船公司和建船公司都签订合同,有约定建造时间的。而且这几年航运市场回暖后,更多订单让船厂需要加急再加急的建造,以便及时的让船舶得到交付。而有限的船坞只能让每一艘船在基本完成符合下水的要求后,及时地让船舶离开船坞。
3.不仅船厂公司会考虑赚钱和成本的问题,船公司也一样会计算成本的问题,假如船坞的一天建造租用费用是5万美元,而船舶下水靠在普通的码头上的费用是2万美元。
在金钱的权衡下,船公司肯定会考虑让船舶及早的下水,让船舶及时的腾出空间,也可以减少费用。
这次的003舰就不同于上一艘山东舰,福建舰下水之前的舾装程度比山东舰的舾装更完整,很多设备都已经提前安装,而山东舰只是在船坞里建造了船壳和基础设备。
以上是出于船坞的作用以及使用船坞的成本上考虑,如果从船舶的本身设计上考虑,又是为何要下水舾装呢?1.虽然现在的焊接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再好的焊接技术都有瑕疵的时候,更何况是钢板与钢板的焊接。船舶整体的焊接组合好后,需要对船舶的密闭性进行检测,这个时候就需要船舶下水才有办法做测试。
2.船舶在干船坞建造的时候,只能做整体的建造,并不能检测船舶的应力程度。一旦船舶下水,就会接受外界的作用力,比如船舶的浮力。通过船舶的浮力,重力,剪力等等外界的力共同作用,才能检测船舶在海里的承受情况,船舶才能充分地受到大海的力矩,去见证船舶的整体应力。
船舶未装货或者还没舾装的时候,船舶的变形会更小,一旦船舶装载货物后,船舶就会出现变形,这个时候就考验船舶的承受能力的时候。这也是为何要下水的原因,所谓“台上十年功,台下一分钟”的检验。这一步很重要。
一旦船舶下水后,受到外界的力量作用,检测出问题后,可以及时地回到船坞再次进行检修。
3.如果所有的舾装都是在下水之前安装好,船舶一旦出现异常,比如进水,失火,那么船上所有的新设备就会受到损坏,这样的损失不容小觑。
要知道,船舶一旦进水,很多设备和我们小车泡水一样,就不能再使用,同样的,船舶因为是新建造,很多电器电线是刚安装的,并没有在干船坞的时候就得到检验,只有下水才能做测试,这个时候就有可能出现线路短路的现象,一旦短路出现失火,那船舶的救火力量就需要很大,出现的损失就会更大。
那么军舰和商船一般在船坞的时候主要是建造哪些基础建设呢?1.船舶的主机
船舶的主机是船舶的心脏,是为船舶的航行提供动力的,船舶要想从干船坞下水航行到码头上停靠,就需要有主机的动力提供。船舶的主机是核心部件,一般在下水之前就已经安装好。一般主机安装后,就会顺带把船舶的螺旋桨也一同安装,这是一个整体,船舶的螺旋桨是给船舶提供向前向后的动力,起着推进的作用。这必须在下水之前安装,而且这么做,有利于船舶下水后做试水测水,船舶试水测试,可以检验船舶的主机尾轴管的进水测试,这一步很重要。
2.船舶的辅机
船舶的辅机是船舶的血管,是船舶的电力系统提供设备,一条船舶要想正常航行,还得电力的提供,不管是生活用电还是应急用电,都是需要有船舶的辅机作为后备力量这个缺一不可。
船舶的驾驶台设备都是需要辅机的电力供应,不然船舶就等于瞎子摸黑,没有航海仪器的辅助就没办法正常航行。
3.船舶的驾驶台设备
船舶的驾驶台设备包括很多,主要设备是电子海图,船舶雷达,船舶导航设备,船舶信号接收设备,船舶的通讯设备。
其中的电子海图,雷达,导航设备必须在船坞就已经安装好,这样才能使得船舶下水后,不会摸黑。船舶才能安全航行,当然,不安装这些也可以,那就需要多艘拖轮协助拖带,给大型船舶做方向矫正,使得船舶能够顺利靠泊。我们的上一艘山东舰就是这种下水方式。
4.船舶的舵机设备
船舶能前进后退还不行,船舶在大海上航行,还必须会转向,这个时候就涉及到船舶的舵机和舵的作用。这犹如人的关节,人除了要会走路,还要会调头,转向。
船舶的舵机和舵的设备就是必须在下水前进行安装,提前安装后还有另一个目的,那就是船舶下水后,可以做试水测试,防止舵机连接处进水。当然,也是检验船舶的舵机设备的灵活性和准确性,方便后续的调整。
5.侧推器
船舶不光有舵能够为船舶提供转向的作用,船上的侧推器也能够为船舶提供辅助转向的作用,一般舵机在船尾,而侧推器在船首,有些船船尾也会有侧推器。
船舶侧推器的使用,一般是在船舶靠码头的时候使用,用于船舶调整船头的方向,使得船舶能够平稳地靠到码头上,当然,侧推器还有很多别的方面的作用,比如,船舶自引自靠的时候,侧推器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侧推器也是涉及到螺旋桨等问题,它们也是有侧推轴管,在下水之前安装也是为了方便在下水后进水水密性测水。
从以上五个大部件来说,这些设备都是船舶的主要设备,也是和水紧密接触的,也是必须在下水之前进行安装。
看似完成的船舶,似乎可以正常在海里航行,其实这个时候的船舶才到达百分之五十的组装,还不能满足试航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的舾装。
以上五种设备安装完成基本就可以下水,当然有些设备也在造船的过程中已经安装,比如船舶的焚烧炉,船舶的起重吊等等,都是会随着船舶各个结构的焊接之前,按照先后顺序进行组装。完成整体的建设后,船舶也不再需要占用船坞的资源,船厂公司不愿意让你“占着坑”不走的意思。
那么船舶到了这个地步后,还需要有哪些方面的舾装呢?1.电力设备的检测,比如船舶在下水后,可以对主机,舵机,辅机,驾驶台设备的电力实验,很多是在水里才能做测试,才能检测出船舶的问题,尤其是电力的安装问题,比如辅机在给主机提供电力时出现问题,辅机在给侧推器提供电力时,这些都是需要船舶在水里,开启设备后,才能检测到。而且这些设备可不能在船坞就进行测试,以防设备干转烧毁。
2.船舶厨房设备的安装,船舶生活区内的布置,这些都是后期可以做的,比如船上的厨房设备,电炉,电锅等都是后期靠在码头上进行安装的。不影响船舶下水的使用和测试。生活区内部的设置也是可以后期安装的,比如船员房间的床铺,卫生间码头,办公桌等等都是后期可以在组装。
3.军舰和商船都是一样的,都需要有灭火设备、救生设备,这些东西都是船舶的标配,往往这些东西都是可以后期安装,安装后再进行检测。当然,这些东西是缺一不可的,在船舶交付之前都是需要经过合格的检验的,只有达标后才能够颁发证书。
比如船上的消防灭火器,船上的救助艇和救生艇,以及船上的救生筏,都是需要有权威的证书才可以满足船舶的航行。
这也是船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件,都是关乎船上船员和货物的安全的设备,船上一旦出现危险,消防设备可以及时地扑灭火情,船舶出现沉没可以及时的通过救助设备进行逃生。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上的布置都需要在船舶下水后进行下一步详细地布置。这些小设备都不会很大方面的影响船舶的下水,可以在后续的图纸布置上,不断地安装。
当然,对于军舰来说,肯定还有很多武器需要秘密安装,这些都可以在后期安装中完成。
一旦船舶在码头舾装完后,船舶就可以进入到下一个测试--试航。
其实试航是有风险的,很多设备都是全新的,并且都是没有测试过的,甚至没有深入的测试,会使得船舶在海上试航的时候出现各种问题。
试航的时候,工程师都会在船上,船上的基础船员会在船上,比如有舵工,驾驶员,这些都是会在船上,只是在配员上不需要满足船舶正常航行的配员要求。
通过船舶的不断试航,不断让问题凸显,工程师在船上及时地调整。当然,在很多问题上,要是在船上无法及时地完成,那么船舶就需要被开到码头上甚至重新进入船坞进行最后的维修。
往往需要再次进入船坞,说明有些设备达不到船舶的标准,可能是设备型号不对,船舶有进水现象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只有船坞里能够正常的作用。
写在最后船舶的建造仅仅凭借上面简单的介绍是往往不够的,还有很多很多的细节以及各方面的建造,才能够让船舶符合下水航行的要求,而船舶的试航不等于适航。
船舶的建造是一个大工程,需要很多工程师和工人,以及各行各业的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什么是舾装?
船体主要结构造完后,就从造船平台下水,舾装是指舰船下水后舰船内的机械电气电子设备的安装。外舾装:包括舵设备,锚设备,系泊设备,救生设备,关闭设备,拖带和顶推设备,还有梯子,栏杆,桅杆等。内舾装:舱室的分隔与绝缘材料的安装,船用家具与卫生设施的制造安装,,厨房冷库和空调系统的组成与安装,船用门窗的安装。
为什么要在下水之后才进行舾装?
一:释放船体应力,要让船体在水中达到完美变形状态后才开始进行岸壁舾装。
二:各种舰艇上都会装备大量的高精密仪器设备,舰艇下水时船体的震动很强烈,如果先舾装再下水的话势必会对精密仪器设备造成损害。
三:缩短占用船台的工期,舰船主体完工后下水进行舾装,可以腾出造船的干坞用于建造新的舰船,特别是能建造大型舰船的船坞并不是很多,所以主体建好后腾出来再舾装,能加快新舰建造速度。
军舰下水后到能入列形成战斗力的过程:
第一是舾装,即军舰所有设备、装置和设施的安装工作。不同军舰舾装耗费的时间也不相同,对航母这样的大型军舰来说,这个过程可能会历时数年。
第二是试验试航,即检验军舰的动力系统、武器装备等是否达到相关设计指标。是保证军舰设计建造质量的关键环节,通常都需要一两年的时间。
第三是交接入列,即军舰所有权从船厂交到海军手中。这才是军舰正式完工的标志。军舰交接入列一般由军方组织盛大仪式,宣布入列舰艇的舰名、舷号以及舰长等军事主官的任命,给新舰艇授予军旗,颁发命名证书,进行隆重升旗。
完成各项安装验证工作后军舰才能正式形成战斗力,驰骋于蔚蓝大海,威慑敌对势力,保卫祖国领海安全!
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梁老师说事为您回答这个问题。
舾装?说实在话,第一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还真就不知道是干什么的。
说句丢人的话,没查资料之前,一直认为舾装吗?应该就是给军舰上涂料的,涂料一上完,估计就可以开到大海上了。
后来特意地查了一下资料,这次才知道舾装是干什么的。
所以想要把这件事说明白了,最好了解一下舾装是干什么的,然后把军舰建造的过程梳理一遍,这个问题就可以回答完美了。
舰船的舾装简单地说,舾装就是船的主体结构打造完成之后,开始给船舶安装锚,桅杆,电路等等设备的一道工序。
所以船舶在还没有舾装的时候,这条船也就是一个船壳而已,没有价值的。
那么现代化船舶的舾装,又被分为三个大类,这里边包括船装,机装,电装。
而通常说的舾装,指的其实就是船装。船装又被分为外舾装和内舾装两个部分。
外舾装,可以认为是船舶外部设备的安装,包括锚设备,舵设备,系泊设备,拖拽设备,起货设备,消防设备,救生设备,甚至梯子,桅杆,围栏等等都在这个内容里。
内舾装,可以理解为船舶内部设备的一个安装,比如说舱室的分割,船用家具的安装,绝缘材料的安装,厨房设备,空调设备,甚至是船用的门窗都被列为内舾装。
总之一句话,舾装是打造舰船工程量最大的一个环节,它的工程量可以占到总工程量的一半以上,甚至一些复杂的舰船,这个比例会更高,达到70%都是有可能的。
说道这里,猜也能猜到,舰船开始舾装,整条船上的人员是相当多的。
所以舾装同样也是建造船舶最乱,也是最容易发生事故的环节。
毕竟通常的船再大能有多大?施工场地不大的情况下,很多大型设备要往船上吊装,各种材料到处都是,再加上人员一多,不乱都不可能的。
所以如今船舶舾装都有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就这还不行,每年关于舾装方面的研究,论文更是多得数不过来。
不过为了加快建造船舶的效率,压缩建造船舶的成本,目前也开始推行起,预舾装或者叫先行舾装的工艺。
什么意思呢?就是船体建造的过程中,就开始进行舾装了。
为了达到这种预舾装的效果,舾装开始进行单元化舾装,分段舾装。
当然了,预舾装并不说所以的设备都可以和主体结构一块进行的,只是一些简单的部件可以这么做,比如什么铁舾件,管子零件,局部装配这些部件可以进行预舾装,其他是不行的。
至于原因就是题主的问题,为什么是先下水,后舾装了。
关于这个问题,最好是从造船的过程来说说。话说舰船的建造一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开始焊接第一块钢板开始到下水,这个阶段主要做的事情是对整个舰体的建造和焊接工作,以及动力系统的一个安装工作。
第二阶段就是舰船下水之后,开始的舾装工作,第三个阶段是舾装之后开始的海试。
如果是军舰的话,海试之后,就要小批量地生产一艘两艘的,放到部队里进行磨合,磨合期间出现问题,在对原有的设计进行一个修修补补,最终才会列装服役。
那么在进入到第一阶段之前,需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
首先得给舰艇选个船坞,整个第一阶段的工作必须在船坞里边完成。
船坞这个东西,早在宋朝时期就被一个叫张平的人发明出来了。
当然了,哪个时候的船坞也没什么高科技,就是沿着河岸找一个合适的地方,挖出一个大坑,然后工匠在这个大坑里完成船舶的建造。
等到船舶建造好之后,就要在大坑边上掘开一个口子,把河里的水引入到坑里,那么水进去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把坑里的船给托起来。
当坑里的水和河里的水持平之后,船就可以开出去,在大河上航行了。
那么这个造船用的大坑就是船坞。
这个办法很古老,但流传到现在依然好用,如今所谓的干船坞,其实就是在河边或者海边挖上一个大坑而已。
当然了这个大坑比起宋朝时期的大坑就有讲究了,坑挖出来之后,是要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的,四壁啦,船坞的底部都得加固。
而整个船坞也被分成了坞门,坞室(就是哪个大坑)和水泵站三个部分。
当舰船开始下水,启动水泵站,将水注入坞室,让船先飘起来,等到坞室的水和外边的水持平了,在打开坞门。
也不用船开出去(也开不出去),而是使用拖船将舰船给拉出船坞。
这个过程就被叫做船舶下水。
当然这仅仅是舰船下水中的一种,也是比较好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被叫做船坞下水法。
其他还有机械下水,倾斜滑倒下水,以及我们自己独创有用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囊下水法。
其中机械下水法,是指使用升船器,或者干脆直接上起重机,将准备下水的船舶直接吊放到水里的方法。
不过这种方法具有局限性,适合一些小的舰船,比如什么快艇,巡逻艇,冲锋舟之类的船舶。
至于气囊下水是指将船舶放置在特制的船用气囊上,从陆地转移到水里的方法。
气囊下水法适合一些中小型的船舶,如今我们造船之后,中小型舰船要下水,全部都是使用气囊下水下水的。
为什么呢?
因为不管是海边还是河边,想要找一个地方挖大坑制作船坞,不容易的,毕竟海边还是河边是有限的。
那么在海边和河边有几个船坞,同一时间也只能同时建造几艘船,接到更多的订单之后,是也没办法同时开工的,有船坞数量的限制。
而气囊下水法就不一样了,造船的过程全部是在陆地上完成,那么这种造船的场地选择范围就大了很多,只要接到订单,有足够的空地想同时建造几艘都可以,只要人手够了就行。
至于最后一种倾斜滑倒下水法,这就需要用到船台这个装置了。
船台这个设备其实就临近海边和水边的一个斜坡而已,然后在上边装上轨道。
那么打造舰船的时候,找好支撑舰船的墩木和一些固定船舶的防滑木。
然后在这上面打造舰船。
这种下水模式听着就有点担心。
怎么说呢?当年苏联打造航母的时候,使用的下水方式就是这种倾斜滑道下水模式。
下水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情比较多,看气候,看风速,然后才能去掉束缚船舶的止滑木,钢索,让船舶随着重力下水。
说来特别的有意思,这种下水模式,早在二战之前,为了便于船舶下水,还会在船体上涂抹上牛油,目的是便于船舶滑行。
别看涂抹牛油貌似不需要什么技术,是个人就能干的了,其实根据温度不同,这牛油的涂抹量还不一样。
当然了,如今这种下水模式也不再需要涂抹牛油了,而是开始涂抹一种石蜡的化合物。
不过这种下水模式有点不靠谱,比如在1934年的时候,英国人打造了一艘3.7万吨的玛丽女王号豪华邮轮。
这首邮轮使用滑道倾斜法下水,结果这船在进入水中的一刹那,受到水的冲击实在是太大了,直接导致船体的板架出现了严重的变形。
当时所有的人都傻眼了,这船歪了,造船厂亏大了。
所以从这里开始,西方这些国家在建造大型船舶的时候,就不再使用这种滑倒倾斜法下水了。
开始使用古老的船坞造船法造船了。
不过说实在的,倾斜滑道下水法的投资可要比船坞投资的要小很多,毕竟就是一个船台而已,几块木头,而船坞又是钢筋又是混凝土的,技术要求也复杂。
这也是为什么,如今还能够看到倾斜滑道造船法的原因,俩字便宜。
那么通过上面的描述。
应该了解一个内容。
大型的船舶都是在船坞里打造而成的,而船坞这种打造船舶利器的装备,并不多。
那么在这里就涉及到一个打造船舶的成本问题了。
如果将船舶在船坞里全部制造出来,最后在下水,这个时间可就太长了,那么势必就会影响到造船的效率。
如今海上运输业哪是欣欣向荣,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运输属船舶是最便宜的。
也就是说需要造的船就多,而大型船舶建造周期本来就长。
结果让一艘船至始至终在船坞里建造,就会将其他船舶的建造时间严重滞后了。
而将船体打造完成,就让这还没有完工的船舶下水,舾装的时候,就可以直接在海上或者河上进行建造了,这就会给船坞腾出招待别的船舶时间,从而大大提高船舶建造的时间。
这还是时间,中间还有成本问题。
最简单地说,如果船坞不是造船厂的,是租来的,这可是按照天来计算租金的。
而船壳下水之后,停靠在码头上,就算是收取租金,能有船坞里的租金高吗?这中间至少有着一半的差价,两下一比较,造船厂的选择就不用多说了吧。
所以在船壳造出来之后,提前下水,无论是对造船的厂方,还是对等着船舶使用的船主都是有利的。
所以提前下水就成了一个默认的规则。
那么除此之外,其实还有一个更大的好处。
舾装之前的船舶就是一个空壳,而这个空壳说到底就是一块块的钢板焊接而成的。
好吧,谁能保证,这些钢板的焊缝异常的牢固?难道下水之后,就没有漏水的风险?
如果有这种情况,不下水是不知道的。
而舾装之前下水,遇到这种问题就可以提前处理了。
如果舾装完成之后,再下水,遇到漏水的问题,这个后果就会严重很多。
毕竟这个时候,电子设备,电路板,各种内饰都装上去了,维修的过程中遇到这些东西,是拆了修,还是不拆修呢?
这些装备,万一被水泡坏了怎么办?
这要是有损失,就不会是一个船壳的损失了,船厂要亏得厉害了。
当然了,漏水问题,这个概率应该不会太大,毕竟现在各种先进的科技装备有的是,各种探测裂缝,探测气泡都可以探测出来。
所以提前下水,其实还有一个考量。
船舶在船坞里仅仅受到重力和支撑物给与的支撑力而已,那么船舶是要在水里工作的,水中的环境可是相当复杂的。
比如什么浮力啦,剪力啦,各种海水的冲击力啦等等,局外人想象不到的各种力,还有各种腐蚀性。
一艘船的船壳遭遇到这些力的共同作用,会出现什么问题,就算是最先进的手段,也不可能判断的非常详细,只有拿到大海里进行实际的验证,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比如文章之前就提到的1934年,英国人打造的玛丽女王号豪华邮轮,仅仅使用倾斜滑倒下水,一个水浪的冲击,船就歪歪了。
这种船,要是到了大海上,遇到大的风浪会是什么样,还真就不好说啊!
所以船舶提前下水,在舾装的过程中,有的是时间去验证船在海水里经受的各种考验。
那么在舾装的过程中,还可以对船体进行随时的检查,这是一个很好的验证方法,即节省了时间,又接受了考验,就算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无法挽回的问题,损失都会降到最低。
当舾装完成之后,这艘船还要接受最后的考验,进行海试或者叫试航。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检验设备,还要检验船舶在大海上航行的可靠性。
这一趟下来之后,一艘船就可以交给船主了。
当然了要是军舰的话,还要多一道手续,和军队的磨合,最后才能服役。
不过,要是在海试的过程中,船舶出现了问题,不仅要及时修理,问题大的话,还要重新回到船坞里,接受维修。
如果是进入到船坞里维修,只能有一个答案,这船毛病大了。
大多数情况,都是船体出现了毛病。
比如受不了大海的风浪,各种力量的冲击,船漏水了。
那么今天就到这了,喜欢的话,点个赞,再加个关注,方便以后常来坐坐。
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有个事叫船坞周期,一艘船主体结构只能在船坞或船台上制造,这步完成以后,船体就无须再占用宝贵的船坞空间,可以拖出船坞漂浮在港口里,完成剩下的工作。腾出船坞用于下一搜船舶的建造。我们的船厂很忙的,后面的订单排的满满。
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不行!
应力有变化,必须下水再装。
军舰都是干船坞建的,就是“干”建,无水、无水压。建成后下水,下水之后,有水、有水压,舰体会发生变化,钢材内部应力也会有变化,全舰体各部分的尺寸也变化。
下水一段时间,长短不一,一般2~3月,舰体才可定型,这时舾装,才可永久。
军舰为什么要先下水后舾装,一步到位不可以吗?
早点下水就可以早点做测试,毕竟在此之前都是在干涸的船坞里搞焊接组装。下水后就可以正儿八经的试密封性,水里的平稳性,可以一边做测试一边搞内部装修。只要外壳好了不漏水,剩余搞装修安武器这些活儿搁水里漂着也是可以干的,还能腾出船坞接着焊下一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