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核弹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弹是不是弹很重?
只能说核弹以前确实很重,但是目前已经越来越轻,而且这和核弹的TNT当量也有很大关系。全世界最早也是仅有的用于实战的两颗核弹分别是日本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和长崎的胖子原子弹,它们的重量分别为4吨和4.5吨,但是TNT当量也就是两万吨左右,而当时负责投掷它们两个的是美国著名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B29轰炸机生产线)
这种轰炸机在执行近距离轰炸任务时的最大载重可以达到9吨,远距离可以达到5吨左右的载重,当时从马里亚纳群岛的提尼安岛机场到日本本土远达2500公里,其他诸如英国的兰开斯特轰炸机和美军的B17轰炸机都不能胜任在这么远的距离达到4吨以上的载重,所以只能由当时最大的B29轰炸机执行任务。(轰炸路线图)
那为什么小男孩和胖子会这么重呢?第一是因为这二者都是最原始的裂变弹,里头除了核裂变材料,还有数量不少的扳机炸药,由于当时的小型化技术还不成熟,导致体积和重量都偏大。第二就是因为这两者其实都被做成了航弹,而原子弹只是航弹的杀伤部而已,以胖子原子弹为例,它内部主要装有60公斤的钚239核装药以及用于点燃核装药的2500公斤炸药,包括钢铁结构外壳在内,其重量应该也就是4吨左右,而多出来的几百公斤就是为了做成航弹而附加的装置,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用于稳定的巨大尾翼。
(胖子原子弹)
那有人问,核弹到底重不重?如果只是分析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的话,和普通航弹几百公斤的体重比起来,它们确实很重,因此也只有大型战略轰炸机可以负载。但要是真和新式的常规炸弹较真,4吨左右的重量也算不了什么。美国著名的MOP钻地炸弹,内部填充有2.7吨炸药,威力是俄罗斯FOAB炸弹之父的三倍,更可怕的其对于普通混凝土工事的钻地能力达到60米,是著名的掩体粉碎机GBU28的十倍!由于钻地弹需要依靠足够动能对地面形成巨大冲击力,因此MOP炸弹也被设计的很大很重,其长度达到6.8米,直径0.8米,总重量超过13吨,堪称常规炸弹之王!由于其巨大的重量和超强的钻地能力,因此被视做巨无霸级别的准战略攻击武器,其成为了美国B2大型战略轰炸机的标准配置。(MOP巨型钻地弹)
但是话又说回来,虽然MOP炸弹的重量能够碾压广岛长崎原子弹,但是和全世界最大的核弹比起来,依旧是小巫见大巫!苏联在1961年试爆可一颗当量为5000万吨的沙皇炸弹(氢弹),其长度达到8米,直径2米,总重量超过27吨。由于重量和体积实在太大,当时苏联竟然没有轰炸机可以作为合适的空投平台,即使到最后不得不使用的苏联最强图95轰炸机,也是拆除了机体内的燃油槽以及机腹的弹舱门才勉强达标,而为了防止图95来不及逃脱沙皇炸弹的杀伤半径,防止飞机被爆炸形成的高温烤化,图95外部还喷涂了白色的含硅陶土材料,用来反射强烈的光辐射。(沙皇炸弹复制品)
沙皇炸弹由于当量大,装药量也大,其威力和重量都已经达到人类科技的巅峰状态!而目前由于热核武器的更新换代以及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发展,同等当量下的核弹重量实际上越来越小,目前各国洲际导弹所使用的洲际导弹分导式热核弹头,平均当量为20万吨TNT,但是重量却不到500公斤。比如美国著名的W88型核弹,其当量为47.5万吨TNT,然而重量却只有360公斤,几乎已经是现代核武器的极限。(越来越小的分导式核弹头)
也正是因为核弹头不再追求华而不实的威力,以及越来越小的体积重量,搭载核弹已经不再是大型战略轰炸机的专属,目前诸如法国幻影2000、阵风战斗机,印度的美洲虎攻击机等都具备搭载一定量核武器,执行战术核打击的能力,甚至在冷战时期还出现过小当量的M388型核炮弹!(阵风携带的ASMP巡航导弹,重量只有840公斤,却可以安装3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
为什么核弹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弹是不是弹很重?
核武器自诞生以来其投放方式经历了2个大的时代:轰炸机直接投送和导弹投送。虽然世界拥核国家依旧保留了传统的自由落体“核炸弹”,但直接空投已经不再是核武器投放的唯一方式,而轰炸机也不再是核武器投放的唯一工具。对于很多国家来说,研制弹道导弹运载核武器比研制具备突防能力的轰炸机要现实的多。
下图为1945年8月6日和9日分别投掷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复制品,分别是4.4吨的“小男孩”和4.5吨的“胖子”。由于早期核武器技术较为原始,无论是“枪式”还是“内爆”式原子弹都是在靠“堆积”核材料达到临界质量。正是因为“临界质量”这个最基本链式反应条件,为了弥补核材料被“炸飞”的因素并保证实际的爆炸当量,原子弹的装药和机构都是非常庞大的,所以其“小型化”水平非常低,第一代的原子弹的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巨大,就连普通的轰炸机都没有这个能力进行投掷。所以投掷在广岛和长崎的原子弹是由绰号“超级空中堡垒”的B-29型大型轰炸机执行,该机最大带弹量达到9吨,最大航程达到6000公里,这才能满足早期核武器的远程投掷。
二战结束后一段时间内原子弹虽然当量在增强,但是依旧没有摆脱“临界质量”这个硬指标,所以原子弹的体积和重量也依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52年11月15日,美国进行了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裂变弹”试验,MK8型“国王”在串联4个裂变核心的情况下达到50万吨TNT当量,也接近裂变弹的当量极限。但“国王”的自重达到7.8吨,平均每公斤爆炸当量只有64.1吨,无论各方面来看都只能用大型轰炸机才能投放。
1952年世界上第一颗氢弹“迈克”爆炸成功,当量达到1050万吨TNT当量,远远超过50万吨级的“国王”。但是“迈克”重量74吨,只能算是“热核装置”而非“热核武器”,没有任何载具能够进行投放。在50-60年代,美苏陷入核武器的“当量竞赛”,特别是苏联一次次刷新核武器的当量记录。虽然氢弹的效率远远超过原子弹,但是当量和自重大致还是呈正比关系,比如下图的RDS-220“沙皇炸弹”,爆炸当量5050万吨TNT当量,但是自重也达到27吨 ,只能由当时苏联最大的Tu-95型轰炸机投送,核导弹根本没有这个能力投放。各国第一颗实战化氢弹重量基本都在4吨以上,弹道导弹的水平无法直接投送大当量氢弹。
双方为了保证在核打击中的优势,40年代末-50年代初美国先后研制了载弹量32吨的B-36“ 和平使者”轰炸机和载弹量25吨的B-52“同温层堡垒”。而苏联在仿制了B-29之后又发展了中型的Tu-16中型战略轰炸机和Tu-95重型战略轰炸机。
但是战略轰炸机存在一个问题:突防的可能性越来越小。随着美苏双方的导弹和战机技术不断增强,体积庞大的战略轰炸机越来越容易被拦截,甚至为了保证自己的安全双方还发展了“核防空导弹”,企图用核武器的爆炸杀伤能力大范围拦截远程轰炸机群。而另一种武器——弹道导弹也逐步发展起来,由于弹道导弹的运行轨迹较高且末端速度快,相比于战略轰炸机来说这种运载工具几乎不可能成功拦截,所以弹道导弹是核武器投放的另一种有效工具。1957年8月21日,苏联试射世界上第一种洲际弹道导弹P-7,最大载荷5.5吨,可以运载百万吨级氢弹,直接使苏联具备1小时内核突击美国的能力。而美国也在1957年12月成功试射“宇宙神”洲际弹道导弹,从此世界进入导弹洲际打击时代,战略轰炸机不再是唯一的投放载具。
而随着核武器小型化水平的提升,中程/洲际导弹出现了多弹头和多目标多弹头的重返大气技术。而之后各国又发现,大当量核武器其实并不划算,1枚1000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有效杀伤面积为700平方千米,而10枚100万吨级则达到1500平方公里。从拦截难度上讲,10枚弹头的拦截难度显然远远高于1枚弹头,在这种情况下各国相继放弃大当量核武器转为发展“小型化”核武器。比如美国W88型热核弹头(三相弹),360公斤的自重达到47.5万吨TNT当量,每枚“三叉戟II”型弹道导弹可以携带8枚。而W80型热核弹头自重180公斤,爆炸当量达到20万吨TNT当量,主要装备于巡航导弹。
除了五大常任理事国之外,其他的拥核国家无论在科研还是工业水平都是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自行研制战略轰炸机是根本不现实的。然而速度更快、拦截难度更大的弹道导弹的出现使得小国也具备核武器(裂变弹)投送能力,而弹道导弹在外部技术支持下不需要太过强大的工业实力就能实现,比如巴基斯坦、以色列、印度、朝鲜都是拥有远程弹道导弹的国家,直接对周边国家构成直接威胁。
而作为世界上军事实力最强的三个国家,为了保证相互摧毁和足够的核反击能力,他们都是保有“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即空基轰炸机、海基战略核潜艇和陆基弹道导弹,不放过任何可能的核打击方式。美国和苏联又先后研制了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的B-1B和Tu-160,美国更是为了保证突防转为发展隐形的B-2轰炸机投放核武器。
至于英法两国随着国家的逐步衰弱,他们只保留生存能力最高的海基战略核力量,放弃了陆基和空基(法国用战术飞机投放)战略核力量。对于目前世界来说,战略轰炸机已经不是甚至不作为主力来使用,而除B-2之外世界上大部分战略轰炸机都沦为巡航导弹载机,而远程巡航导弹也是可以携带核战斗部成为核打击载具。
为什么核弹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弹是不是弹很重?
早期的核弹才需要用到大型轰炸机来投送,后面随着核武器小型化技术的发展,核弹的体积和重量是越来越小,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如果不刻意追求爆炸当量的话,就已经开始出现可以用大口径火炮发射的核炮弹了,例如美国1952年4月份开始生产的W-9(MK-9)型核弹,就是一枚可以用280毫米火炮发射的核炮弹,如下图所示,该型核炮弹是一枚典型的铀弹,以高丰度的浓缩铀-235为战斗部,直径280毫米,长度约为139.2厘米,重量为364~385千克,爆炸当量1.5万吨TNT。
▲W-9型280毫米核炮弹
除此之外,后期还出现了W-9核炮弹的改进型W-19,仍然是280毫米口径,但是长度减小到了137厘米,重量更是只有272千克,爆炸当量则是从1.5~2万吨TNT不等。以及W32、W33这两款240毫米、204毫米口径的炮弹,甚至还有爆炸当量只有72吨TNT的W-48型155毫米核炮弹,如下图1所示。所以,其实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就已经有体积小、重量轻的低当量核武器了,并不是所有的核弹都要用到轰炸机来投送,只是那个年代导弹技术还没有真正发展起来(50年代末美国和苏联才开始装备洲际导弹),核武器的远距离投送手段除了飞机之外可以说是别无他选,再加上初代核武器受制于技术的原因,体积和重量确实非常感人,例如下图2中那两个代号分别为“小男孩”和“胖子”原子弹,重量分别是4.4吨和4.7吨,体积同样也非常大,除了使用轰炸机运输之外,根本就没有其他有效的投送手段。
▲图1:W48型155毫米核炮弹
▲图2:“小男孩”和“胖子”
而随着战后的科技大爆发,导弹技术的发展是一日千里,再加上氢弹的出现完美解决了核武器在“拥有小体积的同时,保证大当量”这个问题,所以到了今天,核武器最有效投送手段就是利用各种弹道导弹,加装了核战斗部的洲际弹道导弹也是目前为止人类造出来的威慑力最强的武器,没有之一,但是不要看洲际导弹是一个几十米高的大家伙,就以为它的载荷量有多大,其实大部分洲际导弹的有效载荷量也就几吨罢了,像目前载荷量最大的俄罗斯的R36M“撒旦”洲际弹道导弹,有效投送载荷也只有8.8吨,而洲际导弹上的战斗部基本上都是数量不等的分导式核弹头,但是核大国之间的导弹技术以及核武器小型化技术也有高低之分,所以洲际导弹可以携带的核弹头数量一般从6~12颗不等(弹头数量影响导弹射程),例如美国的三叉戟II-D5潜射洲际弹道导弹,理论上一枚导弹满负荷下最多可以携带12枚W88或者W76型热核弹头,和早期的核武器相比,这些热核弹头的体积和重量都很小,但是爆炸当量却很大,例如下图中的W88型热核弹头:
▲W88型热核弹头
上图中的W88已经是加装了再入式整流罩的,它的爆炸当量达到了47.5万吨TNT,但是相对于爆炸当量,它的体量却很小,直径只有55厘米,长度175厘米,重量小于360千克(应该是加上了整流罩的重量),W88也号称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氢弹,而像这种“小体积、大当量”的热核武器,其实根本就用不着飞机来投送,而且核炸弹是上世纪40年代的产物,早就已经过时了,像今天的洲际导弹一次性就能把十枚八枚的W88给投送出去,10枚W88的重量也不过3.6吨左右,总爆炸当量达到了475万吨TNT,但是最早的“小男孩”原子弹可是有着4.4吨的重量,爆炸当量却是只有1.5万吨TNT,它对核装药的利用率是很低的,装了64千克的浓缩铀,实际上参与反应的却还不到1千克。
▲三叉戟II-D5
那么,为什么早期的核武器体量会那么大呢?大到必须要用大型轰炸机类投送,原因主要有这几点,首先,第一代核武器是原子弹,原子弹的原理是利用重核裂变,而重核裂变的关键就在于临界质量,只有核材料达到临界质量后,链式反应才会发生,但起爆方式不管是使用“枪法”还是“内爆法”,在本质上都是利用外部烈性炸药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使若干数量处于次临界质量核装药在瞬间达到临界质量,从而诱发链式反应,产生核爆炸,所以问题来了,原子弹如果想要提高当量,那么就必须增加处于次临界质量的核材料的数量以及外部烈性炸药等起爆装置,这样一来,不仅仅核材料的利用率很低,核弹的体积和重量也会越来越大,就比如下图中的MK-18核弹:
▲MK-18核弹
MK18是人类历史上试验过的威力最大的纯裂变核武器(代号“常青藤国王”),也就是原子弹,爆炸当量达到了50万吨TNT,但是体量也不小,重量8600磅(约3.9吨),长128英寸(约3.25米),宽60英寸1.5米,大家可以自己比划这玩意有多大,别说是那个年代了,就是今天,可能也只有俄罗斯的“撒旦”表示可以把它投送出去,除此之外,也只能用轰炸机来投送了。因此,MK18可以说是代表了原子弹威力的天花板了,继续提高威力完全没有任何的必要,体量过大不仅仅没有实战的价值,对核材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造这玩意还不如造几颗氢弹来得实在,而氢弹的出现就完美地解决了核武器“体量和当量之间的矛盾”,使得原子弹可以在拥有小体积、小重量的同时,保证足够的爆炸当量,为后面用核武器来武装洲际导弹提供了可行性,拥有了比轰炸机更加有效和可靠的远距离核打击手段。
为什么核弹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弹是不是弹很重?
这张图是在美国空军博物馆拍的▼,图中一侧机翼挂着两个巨大螺旋桨发动机的就是当年扔原子弹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左下角位置是当年扔在广岛的“小男孩”原子弹,而螺旋桨正下方则为扔在长崎的“胖子”原子弹。可以看出,这两枚原子弹的体积要比普通航弹大一些,重量也大一些。当时的鱼雷轰炸机和俯冲轰炸机虽然能够挂载体积和重量都比较大的鱼雷和航弹,但因为原子弹更大更重势必影响载机飞行性能,增大事故可能性。原子弹威力非常恐怖,容不得半点差错,必须保证万无一失。而且使用内爆式引爆的胖子体积比使用枪式引爆的小男孩更大更重,体积更圆▼。滚圆的弹体,一般没有内置弹仓的飞机难以挂载。胖子的直径比小男孩的直径大很多,重量也更大,基本上没有挂在机身外的可能。所以只能选择体型更大的大型轰炸机,改装其内置弹仓挂架之后,直接将胖子塞进机身之内进行固定。这样一来不会破坏飞机气动外形,同时也更为挂载更为牢固,要稳妥得多。其实在那个年代,之所以由大型轰炸机承担原子弹投掷任务,一来是因为原子弹体积较大,轰炸机有内置弹仓便于挂载。二来是因为大型轰炸机有着巨大的航程,可以最大限度放大原子弹的投掷范围。▼这张图中最上面一条就是当年B-29执行原子弹轰炸广岛任务时的的航线,可以看到其直线距离相当远。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普通鱼雷轰炸机或者俯冲轰炸机就算是能够挂上原子弹,扔那也回不来,所以拥有大载弹量和大航程的大型轰炸机才是当时原子弹运载的最佳平台。后来,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导弹的精度越来越高,可靠性越来越高,射程越来越远,远到超过了可以空中加油的战略轰炸机。同时,核武器突破原子弹原理的瓶颈,成功研制出了威力数百倍于原子弹的氢弹。后来技术进一步发展,两相的氢弹变成三相。再后来,核弹头威力越来越大,体积却越来越小,越来越便于投送。▼这是美国W-88核弹头,重量只有360千克,但是爆炸当量可以达到47.5万吨,一枚三叉戟II潜射弹道导弹可以携带10个以上W-88弹头。于是,洲际弹道导弹就取代了大型轰炸机,成为了现代核武器的最佳投送平台。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在8000公里以上,主流的东风,白杨和民兵三个系列的洲际弹道导弹的射程更是在12000公里以上,固定一个发射位置足以覆盖整个地球的所有主要城市目标。而且洲际弹道导弹的速度远超战略轰炸机,只需要20多分钟就可以跨越上万公里,准确摧毁敌方城市。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突防能力越来越强,威力也越来越大,成为了核武器的最佳搭档!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核大国都标配“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其中三位即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海基潜射弹道导弹和远程战略轰炸机投送。三位中有两位是以洲际弹道导弹为投送平台,其中陆基洲际弹道导弹打击负责摧毁,海基负责二次核打击,即核报复。而传统的战略轰炸机投送则因为具备使用灵活性,同时可以公开飞行亮相,则负责核威慑。陆基/海基洲际弹道导弹和战略轰炸机三位一体构成了现代核大国的核打击,报复和威慑体系。
为什么核弹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弹是不是弹很重?
谢邀,到了现在,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早期的核弹设计使得核弹本身重量过大。因此就必须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掷。例如最早的小男孩和胖子,这两个型号的原子弹大到必须改进当时最大B-29轰炸机,才能面前的在弹仓内放置一枚原子弹。
这个问题主要还是来自于早期的核弹设计,早期的核弹(例如内爆式钚弹)是采用核弹核心周围的球形炸药引爆的。
从结构图上来看,内爆式样原子弹在核心周围要有一大圈的炸药,这就导致了原子弹的直径过大;或者枪式原子弹需要有一段距离为铀滑块加速,导致枪式原子弹过长。
其实投到日本的这两枚原子弹还是优化过的结果。最早在曼哈顿计划设计的最初模型上,原子弹大到根本没有方法用飞机装载,以至于美军在考虑用船只装着原子弹到日本的海岸边去引爆。
一般的人对原子弹的结构理解基本上就停留在上世纪40年代末期。那时候原子弹的确都是这么巨大的。不过,核武器是有小型化设计的。后期的很多内爆弹并不是一圈圈炸药环绕在核弹核心周围,而是采用了两点式样(甚至一点式)引爆方法,对比胖子的32点炸药引爆,从直径上就降低了原子弹的大小。
何谓两点式起爆呢?这是一种重新设计的核弹起爆炸药模组的方式。
我们在看内爆原子弹爆炸过程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核弹核心周围的炸药并不均匀,是一层爆炸能力不那么高的炸药以凹陷药块的形状包裹着一层爆炸能力超高的烈性炸药。外层的炸药主要是让内层的烈性炸药爆炸不具备时间差,而且还形成了内层炸药的聚能药柱。
在爆炸的时候是技术是内层的聚能药柱的爆炸射流轰击核弹核心,看下面的原子弹爆炸的X光图,就可以看到炸药爆炸的聚能射流工作状态。
问题现在就来了,原子弹核心爆炸所需要的最少的聚能射流是32条吗?当然不是了,经过计算是2条。你将内爆式核弹的一枚雷管沿着核心到对角线上的另一个雷管的结构放平就是现代的两点式核弹起爆构基本型了。在这个思路上做了计算和修正就是现代核弹的结构了。看下图
从结构上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两点式起爆原子弹本身的直径大幅度缩小。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现在看到的大部分原子弹都是圆柱形的结果。
这是一枚W80氢弹。大体的结构是这样的:
下部一个两点式起爆原子弹,上部一个氢弹核心。
但是在很多基础科普的习惯上还是更喜欢这样画示意图:
所以就导致了很多人还觉得原子弹是圆球形状。
由于核弹的直径被大幅度缩小,现在小型核弹不但不重,体积也不是很大,可以用轻型战斗机来携带。
例如这架F-16上就携带了B-61 mod 8核弹,每枚B-61核弹的威力是广岛原子弹的两倍。
所以说,核弹现在并不一定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放。
不过,现在的大型轰炸机依旧有投放核弹的任务
这就要从对方的国土防空体系来讲了:
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周围会有防空识别区,当一架飞机飞进防空识别区后,会遭到战斗机拦截。
如果摆脱了对方的战斗机,进入了这个国家的领空,这时候要面对的就是地面和空中的防空火力拦截了。
再挺过这一关,就可以临空执行轰炸任务了。上面说的这些动作,简单明了的一个军事术语叫做——突防。当一个战斗机携带两枚核弹进入一个城市上空的时候,可以扔下核弹掉头回去了。
但当一架重型轰炸机突防成功后,就是——既然已经进来了,那就不介意多溜达溜达,向不同的城市多扔几枚核弹。效率就比普通战斗机的突防要高多了。
为什么核弹要用大型轰炸机去投弹是不是弹很重?
为什么核弹头要用战略轰炸机或导弹来投射,是因为弹头的总质量确实很大,氢弹相对于原子弹而言总质量会更大一些。
核武器类别图为中国原子弹与氢弹展示图
按照惯例,我们平时所说的原子弹属于第一代核武器,氢弹是第二代核武器,分为氢铀弹和氢弹两种,中子弹就是第三代核武器了,是典型的战术级核武器,相对于原子弹和氢弹而言核爆之后很洁净,主要以高能中子辐射杀伤人或动物属于小当量氢弹的一种。
图为原子弹
图为中子弹
当前,中美俄三个国家都再努力研发第四代核武器,其中被外界所知的一种四代核武叫——“金属氮”,是中国科学家和专家的科研成果。
总而言之,核武器的代次越高体积和核辐射污染就越小,但威力却呈现几何级的倍增。
核武器的质量图为由俄罗斯恢复的全尺寸“大伊万”模型
目前,已知总质量最大的核武器当属前苏联的超级炸弹——“大伊万”,原设计TNT当量大于1亿吨,由于不知道核爆后果等诸多因素影响,最终减量到5000多万吨,这个大家伙长约800cm,弹径210cm,重达26吨多,如果不减量则乘以2更可怕。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这颗超级炸弹就是由战略轰炸机在15000米的高空投射引爆的,为了让飞行员安全撤离危险空域还专门给炸弹安装了一个超级降落伞。
图为热核弹头
前苏联搞出这么大动静,美国当然不能坐视不理,据非官方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在核竞赛的巅峰时期确实制造出一颗当量大于1亿吨的核弹,重量高达几百吨因某种特殊原因未进行核爆试验并列为绝密。同期,中国为了应对前苏联和美国多次核讹诈据说也造出了一颗超级大家伙,是美国大家伙的两倍当量,总质量大于1000吨。
综上所述,如此重的核弹也只能用轰炸机和导弹来进行投射,因为确实很重。
图为核爆能量示意图
知识延展一在上世纪60-80年代期间,美国和前苏联的军事专家都对大当量的核弹威力做过多次极为精确的测算和模拟,核爆之后的后果如下:
一、当量大于5000万吨的核弹如果在莫斯科上空区域引爆,造成后果是600千米内的所有城市建筑等全被摧毁,贴近中心区域一片金属碎片都不会被找到;
二、当量大于5000万吨的核弹如果在美国华盛顿上空区域引爆,造成的后果是70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建筑等全被摧毁殆尽;
三、当量在5000万-1亿的核弹如果在美国东西海岸区域引爆,美国人将面临大于100米以上的海啸侵袭。
知识延展二图为洲际弹道弹道示意图
据网传消息称,中国已经拥有了“北星之光”新一代洲际弹道弹道,极限射程约24000千米,可携带20-24枚热核弹头,这些核弹头的性能完全区别于中美俄现役的东风、白杨和民兵系列洲际导弹。“北星之光”所携带的这些弹头可实现多重打击,第一重在预定高度(100-200米)空爆,第二重钻地50-80米定爆,特制弹头可以钻地300米可突破全球绝大多数的核防御工事,此外还有伪装核弹头等。
倘若消息和性能参数属实那么就太可怕了,假如中国的”北星之光“攻击美国本土哪怕仅有一枚导弹突破防空系统,半个美国都要遭受毁灭性打击(约合20个人口密集城市),一次攻击可能就可造成0.5-1亿人死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