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大家知道,在历史上,南京曾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写南京的诗词,究竟有多少了?说句实在话,仅描写南京历代兴亡盛衰的诗词,就不尽其数。

这里只例举,南宋词人辛弃疾仅仅写南京“赏心亭”的三首词,以飨读者。

【注:“赏心亭”,在历史上,屡建屡毁。

现在的赏心亭于2006~2014年非原地重建。位置在南京市秦淮区水西门桥头东侧。

赏心亭是历史上著名的名胜。】

一、《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原文: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1.写作背景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乾道四年至六年(1168-1170)间,时任建康(南京)通判。词人南归八、九年,一直不能实现报国之愿。借登“赏心亭”,抒发自已长期郁结、难于报国的忧愁和悲愤之情。

2.译文

上阕译文:

楚地(含江苏)天空辽远,秋色无边;江水随天而去,流向天边不知尽头。

放眼望去,那不断迭起的远山,有的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这些景象引起词人的忧伤和悲愤。

夕阳照在(赏心亭的)楼头,失群的孤雁凄厉的鸣叫声,勾起词人对北方陷落的故土思念。

词人看着杀敌兵器(吴钩—钩形刀),因心头压抑,只能用手把赏心亭栏杆都拍遍了;但没人理会词人内心失落后的激愤之情,以及词人登楼借以抒发内心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上阕大意:直抒胸臆。

通过眼前的自然景象,表达词人无法杀敌报国的忧愁和愤恨。

下阕译文:

不要说(晋人张翰想起故乡)鲈鱼佳肴的美味(就要弃官回乡)的陈年典故,现在又到了秋季,刮尽西风,连大雁都知道飞回旧地,何况词人漂泊江南的游子,何曾不想念陷落的故乡呢?

(当年三国纷争大乱之际,许汜忘怀国事,)买地置屋,苟且偷安,有何面目去见象刘备那样的英雄人物。可惜岁月如流水,词人忧惧风雨飘摇中的国事,北伐无期,恢复中原失土无望。

有谁去请“红巾翠袖”的少女,来慰藉词人悲叹失意的心情,擦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英雄泪水。

下阕大意:直接言志。

词人通过两个典故的典型意义,淋漓尽致地抒发了自已思乡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二、《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原文: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1.写作背景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宋乾道四年(1168),辛弃疾任建康(南京)通判。

他向往抗金救国事业,却屡遭朝中议和派打击。借登赏心亭吊古,排遣心中的深沉悲凉与愤懑。

2.译文

上阕译文:

我(词人)来赏心亭凭吊古人的遗迹,登上高楼,触景伤怀,平添很多忧愁。

那虎踞龙蟠的帝王之宅在哪里呢?眼前只有一片破败的历史兴亡残迹。

柳树的枝叶间,映照着斜照的夕阳;水边涉水觅食的水鸟,着急的飞还窝巢;陇上生长的乔木,正被狂风吹打。

一只孤零零的小船,正在秦淮河中朝西边驶去,不知何人,正凄凉的吹着笛声。

上阕大意:直接点明前来吊古的主题,侧重吊古伤今。

词人触景生情,通过满目凄凉景象,表达自已内心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下阕译文:

回想当年谢安功绩显赫,晚年受谗被疏远,闲居在东山(会稽山)。后孝武帝宴招桓伊弹筝一曲,谢安被筝曲《怨诗》伤恸,泪水打湿衣襟。

建立功名的大事,多让儿辈们干吧,我(词人)整天唯有下棋消磨时光。

照人肝胆明志的宝镜已无处可寻,人生岁月将老去,有谁来安慰我共饮杯中酒?

早晨眺望长江,正看到狂风怒号,随风卷起的长江巨浪,就要把岸边的房屋掀翻。

下阕:侧重表达词人志不得伸。

表达词人,志不得伸,无法实现抗金救国的愁苦,及对国家前途忧虑。

三、《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原文: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1.写作背景:

这首词,辛弃疾写于淳熙元年(1174)初春,时年35岁,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叶丞相即叶衡,当时在建康(南京)任江东安抚使,后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2.译文

上阕译文:

青山有情,遇到高人叶丞相想与他交流,联翩的话语如万马奔腾般接连不断地想向他倾诉。但转瞬间,烟雨迷蒙低回萦绕,把青山遮断,而如万马奔腾的群山只能在烟雨中低徊不前,而不能到达到叶丞相面前。

上阕表达出词人:所见所感。

从侧面表现出,主战的叶衡与辛弃疾受到主和派的反对,受到极大阻挠,渴望挥戈跃马,驰骋疆场杀敌,难于实现。

下阕译文:

人们总说头发变白,都是在忧愁中变白的。

如果真有这种说法的话,我正要拍手笑话一身白的沙鸥,岂不是一身都是忧愁吗?

下阕表达词人,不能身临疆场杀敌的无限惆怅和失望之情。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通知作者删除)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大唐最浪漫的诗人李白,离开长安后,游历南京,写过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将天荒地老的历史与飘忽神秘的传说相结合,托物言情,带给人们无限的思考。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诗意解读,跟随李白的脚步,看清凤凰台上的风光

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聚于此山,于是筑造了凤凰台。那一年,李白遭受排挤,无奈离开长安,来到曾经六朝繁华的南京。

当年凤凰台上曾有凤凰来游,如今凤去台空,只有长江水依然不停地流淌。汉末三国昔日繁华的吴宫已经破败荒凉,东晋那会的风流人物早已变成一处处坟墓荒冢。

李白眼前的三山云雾缭绕,若隐若现,仿楼落在青天外,金陵西边的白鹭洲将长江截成了两条河流。站在凤凰台上遥望远方,总有那浮云遮住太阳,让我见不到长安,心中郁闷惆怅满怀。

南京城外的自然风光,浩然壮阔,大气磅礴,即便历史变迁,时光依旧,自然的万事万物,永恒存在,唯有心情的改变,才会影响了眼前的风景。

“古今题咏,惟谪仙为绝唱”,李白这首经典的七言律诗,为何能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登金陵凤凰台》,不仅仅是在凭吊历史,也是在反映现实,大自然的风光跟历史的遗迹相结合,让这一切变得鲜活起来。

曾经繁华的南京城,祥瑞凤凰来游,那是指王朝兴盛的时候,如今王朝没落,忆往昔岁月一去不复返,空荡荡的什么都没有留下。

任谁看见这样的古迹,都不免感叹一番,李白并没有将自己全身心沉醉在历史的回忆当中,他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方“三山”、“青天外”、“二水”、“白鹭洲”。

即将要大展拳脚之时,却被天空中的“浮云”遮蔽了太阳,其实是在说长安城里的奸臣当道,身为上位者的皇帝,见不到有这样的才华的人。

“长安不见”有两层意思:

1、浮云遮住了长安城,想要报效国家的有志之士看不见希望,心中无限哀愁;

2、长安城里的皇帝大臣们,被天上的浮云遮蔽了双眼,做不到选贤举能,李白这是为郁郁不得志的那群文人发声呢!

一面是大自然的广阔包容,一面是大唐朝廷的狭隘排挤,李白也曾渴望过建功立业,一生都在追求着“谈笑安黎元”、“终与安社稷”的理想。

他自信于他的才华能力,蔑视那些阿谀奉承的官吏;他纵酒狂歌,豪放清高;可是他缺少政治敏感,终究是不适合做官的,他的报国理想注定无法实现,于是只能寄情山水,在《将进酒》里透漏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自我安慰。

他是诗中的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南京城世事变迁,风景依旧。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毛主席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城东北。

毛主席此诗,是歌颂人民解放军胜利的,但又不纯粹只论解放南京,因为诗意幽邃,融入了很深的历史慨叹。

一开篇即“钟山风雨”、“白万大军”、“天翻地覆”,可知诗篇描述的是大场面,又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与兵法的“穷寇莫追”相反,既是主席个性使然,更是时代的形势要求。

最后一句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每每读来,感慨不已,不知道大家想到了什么 ?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就是南京。凤凰台,旧址在现在南京的凤凰山。

吴宫,晋代。这指的是三国时期的东吴,以及后来的东晋,都定都南京。

李白的诗歌影响很大,虽然南京的山川地貌改变很大,现在还有三山街,以及白鹭洲公园作为纪念。

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经常被拿出来与崔颢的《黄鹤楼》比较,有一个说法是李白游玩黄鹤楼,触景生情,正要抒发胸中所感,看到了崔颢的《黄鹤楼》,扼腕顿足叹道:“两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搁笔怅然而去。

后来他写的《登金陵凤凰台》,实际上就是还要和崔颢的《黄鹤楼》比一比。

其实,要说写南京的诗词,李白就有很多,接近百首。因为李白一生七下金陵,特别是晚年的时候,很多时候在金陵或周围的地区,写了很多怀古之作。除了上面提及的这首,还有《金陵怀古三首》、《月夜金陵怀古》、《金陵凤凰台置酒》等等。

而因为李白写的金陵怀古,带领了不少文人骚客也都开始写金陵怀古题材,比如刘禹锡的《金陵怀古》、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再到宋词元曲中,也有大量的金陵怀古之作。

要说还记得的诗词,刘禹锡的《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杜牧的《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些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

南京是个好地方,大家有好的景点、诗词,欢迎也在评论区分享!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南京,自古两身份。

繁华佳丽地,好梦伤心地。

伤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佳丽地,六朝盛世谁记。……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南京六朝古都,古称金陵、建康、建邺,明朱棣迁都北京后,将此地定名南京。

南京六朝金粉、十里秦淮,历来为繁华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游后,都有诗作,现举例如下:

1.唐人。〈1〉.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金陵酒肆留别》:"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2〉.刘禹锡:"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3〉.杜枚《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2.宋人。〈1〉.王安石:"六朝旧事如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泊舟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游钟山》:"终日看山不厌山,买山终待老山间。山花落尽山常在,山水空流山自闲。";〈2〉.文天祥《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

3.明人。朱元璋《燕子矶》:"燕子矶兮一称砣,长虹作杆又如何。天边弯月是挂钩。称我江山有几多。"。

4.清人。〈1〉.黄景仁《金陵别邵大仲游》:"经过燕市成吴市,相送皋桥又板桥。";〈2〉.施闺章《燕子矶》:"绝壁寒云外,孤亭落照间。六朝流水急,终古白鸥闲。树暗江城雨,天青吴楚山。矶头谁把钓?向夕未知还。"

关于南京的诗词,你知道多少?

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大学的语文教材,找找看描写南京的有几首?再比较一下写西湖的有几首?[捂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