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
一位50多岁的农村老人告诉我:大部分蛇都非常害怕黄鳝,因为黄鳝的杀戮欲望极强,而且一旦咬中敌人,就会像甲鱼一样打死都不松口,直到把敌人的皮肉啃掉,方才罢休,那么黄鳝真的是蛇的天敌吗?
关于黄鳝黄鳝虽然体型像蛇,但却是一种鱼类,不过它们身上无鳞,而且全身都被一层光滑的黏膜保护着,摸起来滑溜溜的,从远处看跟蛇一模一样,因此怕蛇的人见到黄鳝就会打哆嗦、流冷汗。
最令人震惊的是,黄鳝还是一种雌雄同体的动物,它们刚出生时是雌性,在体长22厘米时开始转变性别,等体长超过53厘米后,黄鳝正式成为雄性,从此终其一生都是雄性。
但是为了繁殖后代,黄鳝会在变成雄性前就进行交配,这个时候正是每年的6-7月份,而等黄鳝产卵后就会变成雄性,此时它们的个头会迅速变大,这个时候差不多就是9月了,因此9月的黄鳝实力很强悍。
除此之外,黄鳝的生存能力也很强,它们喜欢生活在水底和洞穴中,而作为纯食肉动物,黄鳝大多数时候都在夜间出外觅食,经常捕食青蛙和小鱼。
其实很多蛇类都不敢随意招惹黄鳝。
黄鳝作为一种常见的鱼类,很多人都吃过,但是人们不知道的是,很多蛇类一旦遇到黄鳝就会退让三分,要不然就会吃大亏,尤其在体型差不多的情况下,蛇一般是不会主动招惹黄鳝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点。
1.蛇跑到黄鳝的领地,会失去一半的攻击力我们都知道,黄鳝是生活在泥沼、池塘的动物,而蛇类则生活在丛林和草地中,可以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是完全不同的,而蛇想要捕杀黄鳝,只有跑到黄鳝的主场才行,这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情。
因为蛇这种动物,对环境的要求很高,一旦到了陌生领地它们的攻击性会大大降低,有时候可能连一半的战斗力都发挥不出来,因此极有可能被黄鳝反杀,运气差点的话还会碰到其他天敌,对蛇来说实在是得不偿失。
另外,一些在水中生活的蛇体型都不大,很难对黄鳝造成威胁,所以通常都不会招惹黄鳝,而且野外的黄鳝还有一定的毒性,甚至体内还会存在克制蛇类的细菌,所以大部分蛇都拿黄鳝没有办法。
2.黄鳝极难捕捉抓过黄鳝的人都知道,它们的皮肤会释放出一种极为粘稠的液体,这让它们的身体非常光滑,就像一个滑溜溜的圆柱体,一抓到就滑走了,没点技术根本抓不到。
此外黄鳝还是一种生活在水底的动物,它们连鳞片都没有,而且黄鳝的头部还是锥形的,一旦遇到危险,就会用头破开淤泥,然后钻入水底,溜之大吉。
而且黄鳝的感知力也很强,它们的侧线系统对水波的流动极其敏感,而蛇类一旦在水中游动就会产生波纹,这让黄鳝可以及时察觉到危险,在蛇类发起进攻前就快速逃跑。
除此之外,黄鳝光滑的皮肤也克制了蛇类的缠绕技能,让蛇类没有着力之处,无法用身体勒住黄鳝,更无法给予黄鳝致命一击,而且黄鳝皮肤的黏液也可以阻挡蛇牙的攻击,完美的克制住了蛇类。
3.黄鳝的战斗力很强作为肉食动物,黄鳝其实是一种非常凶猛的鱼类,它们长着很十分锋利的牙齿,有的雄性黄鳝体长甚至可达1.2米,比许多蛇都要长,而且身体也十分粗壮,跟小孩的胳膊差不多。
尤其是处于抚育期的雄性黄鳝,个头大、要护崽,所以极具攻击性,而且对待敌人十分凶残,在饥饿的时候,甚至连大型青蛙也能一口直接吞掉,从这方面来看,在体型差不多的情况下,很多黄鳝都和蛇有一战之力。
最为关键的是,黄鳝还是一种会咬人的动物,据说背部是黄色的黄鳝,经常会对捕捉它们的人类发动攻击,而且一旦咬住就不会松口,只有将它们重新放回水中,它们才会离开。
4.吃掉黄鳝会让蛇十分难受其实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体型差不多的情况下,蛇的战斗力是高于黄鳝的,但是蛇类和黄鳝的体型实在是太相似了,它们的身体都是十分细长的圆柱形。
最重要的是,一旦黄鳝死亡身体就会变得很僵硬,这让蛇类很难把黄鳝吞到肚子里,而且就算吞进去了,黄鳝也非常难消化,让蛇非常难受。
除此之外,黄鳝的身体结构也很特殊,它们的身体是有骨头的,尤其是两侧的骨头非常坚硬,所以即使蛇吃掉了黄鳝,黄鳝的骨头也有可能弄伤蛇的肚皮,让蛇有苦说不出,十分憋屈。
值得一提的是,蛇是位于黄鳝食物链之上的,虽然蛇极少会吃下黄鳝,但是黄鳝也没办法吃蛇的,所以黄鳝并不是蛇的天敌,只能说它们可以相互克制。
什么样的蛇才会捕食黄鳝
虽然很多蛇类都拿黄鳝没有办法,但凡事都有例外,比如有的蛇在饿疯了的情况下,还是会主动对黄鳝发动进攻的,毕竟不吃了黄鳝自己就会饿死,所以它们只能舍命一击。
1.剧毒蛇地球上的蛇类有很多种,可以分为有毒蛇和无毒蛇,其中有毒的蛇类大概有3000多种,分布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而与无毒蛇相比,有毒蛇的力量相对会比较弱小,而且没有缠绕的绝技,但这也是它们对付黄鳝的优势。
因为毒蛇的牙齿一般比无毒蛇的尖锐,还可以在牙尖射出毒液,这让它们在咬住黄鳝后,瞬间就可以向其体内注入毒素,使黄鳝毒发身亡,然后在慢慢享用美餐,虽然黄鳝难以消化,但总比没有食物强。
2.大型蟒蛇由于黄鳝存在的特性,使得一些无毒蛇很难将黄鳝杀死,因此只有体型庞大的蟒蛇,才有可能将黄鳝吞入肚中,毕竟对动物来说,体型优势就是压倒性的优势,而且大型蟒蛇的胃口更大,也撑不死。
最重要的是,大型蟒蛇的力量强大无比,完全碾压黄鳝,所以黄鳝在蟒蛇面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攻击性,只能依靠逃命技能,摆脱蟒蛇的追杀。
那么,蛇的天敌有哪些呢?
说实话,虽然黄鳝可以克制很多蛇类,但是依旧对毒蛇和大型蟒蛇没有办法,因此并不能说黄鳝是蛇的天敌,只能说黄鳝的某些属性上可以给蛇类造成一定的打击,那么蛇类的天敌究竟是什么呢?
1.“平头哥”蜜獾作为非洲“大哥”的蜜罐,一向以悍不畏死著称,它们成年后体长可达1米,体重可达30斤,皮毛非常厚实、粗糙,防御力很强,而且身强体壮,爪子一场锋利,能轻松捣毁蛇的躯体,战斗力极其彪悍。
最重要的是,蜜獾非常喜欢捕食毒蛇,捕食毒蛇就像吃辣条一样简单,而且它们对蛇毒的抵抗力也非常强,就算是黑曼巴的毒液也毒不死它们,因此被人们当做毒蛇最大的克星。
2.野猪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虎,野猪的破坏力远在熊和老虎之上,它们平均体长可达2米,体重可达400斤,性格暴躁、易怒,非常具有攻击性,而且力大无穷,就算是老虎也不敢正面与它们交锋,只能靠偷袭取胜。
而且很多人都不知道,野猪也是蛇类的克星,尤其是在冬季食物匮乏的时候,野猪经常用鼻子把冬眠的蛇从洞里拱出来,然后当做美餐吃掉,最重要的是野猪的防御力极强,毒蛇的牙齿根本没有办法破防,所以一旦被野猪抓到,只能束手就擒,命丧黄泉。
3.蛇鹫蛇鹫原产非洲,被称为世界上最优雅的猛禽,它们体型似鹤,颜值极高,直立时身高可达1.5米,其中双腿就接近1米长,而且它们还很擅于使用“连环踢”,战斗力极强。
蛇鹫的主食就是各种蛇类,它们的尖牙利爪是克制蛇类的最强武器,而且还具备强大的高空优势,让蛇类连反击都做不到,因此就算蛇类的毒性再怎么强大,也绝不是蛇鹫的对手。
4.蛇獴蛇獴又叫蒙哥,是毒蛇的致命天敌,它们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消灭毒蛇,甚至有时候吃饱了,胃里放不下食物了,也要尽全力将遇到的毒蛇全部杀死,就像猫杀老鼠一样,一旦遇到绝不留情。
而且蛇獴几乎对任何蛇毒都免疫,就算是眼镜王蛇也无法将它们毒倒,因此许多人便在探险的时候带上一只蛇獴,为的就是防止被毒蛇攻击,据说效果还不错。
5.老鹰老鹰是天空中的绝对王者,一些大型的老鹰就算是野狼都敢捕杀,而蛇更是老鹰菜谱中的常客,虽然老鹰没有蛇毒抗体,但是它们灵活的舞步和厚实的羽毛,完全可以阻挡住蛇类的攻击。
而且老鹰还十分喜欢在高空中观察蛇的状态,然后找准机会,使用偷袭战术,从蛇的背后俯冲而下,直接用利爪捏住它们的7寸,然后飞上高空中将蛇活活摔死,最后美餐一顿,凶残无比。
总之:蛇之所以害怕黄鳝,是因为黄鳝的战斗力很强,捕捉起来十分困难,而且黄鳝对蛇来说极难消化,让蛇吃起来十分难受,所以除非饿疯了,否者蛇类根本不会对黄鳝发动攻击,但反过来黄鳝也不会攻击蛇,所以不能说黄鳝是蛇的天敌。
那么,你对黄鳝和蛇这对宿敌有什么看法呢?
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
一位养了20年蛇的老人告诉我:90%的人都被骗了,蛇根本不怕雄黄,它的天敌却是黄鳝,吃了黄鳝的蛇,离死不远了,这是真的吗?
一、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黄鳝黄鳝在体型上虽然比较像蛇 ,却是一种鱼类,但是黄鳝的身上并没有鱼鳞,而是有一层光滑的粘膜,如果没有一点技巧的话,很难用手将黄鳝给抓起来,怕蛇的人见到黄鳝就会起鸡皮疙瘩。
最不可思议的是,黄鳝却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鱼类动物,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具有雌雄逆转的特征。
也就是说,黄鳝的体长在35厘米以下的个体时是雌性,等体长超过53厘米以后, 才会逆转为雄性。
每年的6月至8月份,是黄鳝的生殖季节,这个时候的黄鳝个头都比较大,而且性格也比较凶猛。
而黄鳝喜欢在水底和洞穴中生活,通常都会在夜间出外捕捉青蛙和小鱼为食。
黄鳝虽然是一种鱼类,但是千万不要小看它,就算是蛇,也不敢随意地招惹黄鳝,特别是体型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蛇之所以不敢招惹黄鳝,也是因为以下的几个原因。
二、“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这是真的吗?1、栖息环境不同,蛇很难占的便宜
黄鳝比较喜欢生活在淤泥,池塘底部的一种鱼类,而蛇却不同,它的栖息环境一般都是在丛林,洞穴,水中,很少会爬到池塘底部的淤泥里面。
所以它们的栖息环境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蛇想要捕杀猎食黄鳝的话,只能跑到黄鳝的栖息环境,但是这种行为,很容易让蛇吃大亏。
毕竟蛇对环境要求比较严格,一旦进入池塘底部的淤泥里面,蛇的灵活性和攻击力会大大下降,而黄鳝的身体表面却有一种很滑的粘液,就算在淤泥里面,黄鳝也能灵活地穿越。
在同体型的情况下,失去一半攻击力的蛇,很可能会被黄鳝反杀,在陌生的环境中,一旦碰到其它的天敌,对蛇来说却是致命的打击。
而黄鳝的体内还有很多能让蛇致病的细菌以及寄生虫,所以蛇一般都不会轻易地招惹黄鳝。
2、光滑的粘液,起到保护作用
在农村生活的人应该都知道,黄鳝一般很难抓到,因为在黄鳝皮肤的表面上,有一层非常粘非常滑的液体,就算用手紧握着黄鳝,也很容易被它逃脱,没有一点技术的话,很难抓到它的。
黄鳝的感知能力特别强,它们能通过水流的波动来判断危险。
就算有蛇想攻击黄鳝的话,水流的波动能够提前告知黄鳝危险到来,黄鳝能够很快地逃脱。
蛇在捕捉猎物的时候都会用身体缠绕着猎物,但是它们却无法缠绕住黄鳝。
因为黄鳝表皮上的粘液,非常的润滑蛇根本缠不住,自然也能避开蛇的攻击。
3、黄鳝的攻击力比较强
有些成年的雄性黄鳝,体长能达到一米左右,甚至比有些蛇还要长,而且身体特别的粗壮,在黄鳝的嘴里面却长着几排锋利的牙齿。
一旦在抓黄鳝的时候,小心被它咬到的话,基本上和甲鱼一样,不会轻易地松口。
每年的繁殖期,黄鳝的攻击力都特别的凶猛,一旦发现有敌人靠近的话,就会毫不犹豫直接狠狠地咬向对方。
如果蛇遇到特殊期间的黄鳝 ,而且体型又比自己大的情况下,基本上都有能力和蛇对抗。
4、蛇吃黄鳝,会特别的难受
抓过黄鳝的人应该都知道,黄鳝死了以后,身体会变得又直又硬。
在体型差不多的情况下,黄鳝是根本打不赢蛇的。
当蛇把黄鳝吞进肚子里以后,黄鳝坚硬的身体,蛇的消化功能在短时间很难将黄鳝给消化掉,像这种情况,蛇都比较难受。
一般蛇是不会轻易地攻击黄鳝,因为在蛇的食谱当中,老鼠和青蛙更加的受欢迎。
所以蛇的天敌根本不是黄鳝,也不是怕黄鳝,只是在黄鳝身上得不到任何好处,而黄鳝又不是蛇的主要食物, 所以黄鳝和蛇之间,只是一种互相克制的关系而已。
三、蛇的天敌究竟有哪些呢?虽然黄鳝能够克制一些蛇类,但是遇到一些毒蛇和体型比较大的蟒蛇,基本上没有任何还手的机会,那么在自然界中蛇的天敌到底是什么呢?
1、刺猬
刺猬虽然打不过一些体型比较大的蛇,但是一些小蛇在刺猬的眼里就是辣条,会经常在野外攻击一些蛇为食。
就算是被眼镜王蛇盯上,也拿刺猬没有任何办法,在刺猬的全身长满6000多根尖刺,这些刺又长又锋利,只要刺猬蜷缩一起。
蛇的毒牙根本无从下口,也无法用身体缠绕住刺猬,这也是刺猬为什么在蛇的面前这么嚣张的原因。
就算被一些毒蛇给咬伤,在刺猬的体内,有一种特殊的抗体,被毒蛇咬伤以后,只是头晕几个小时,就能够自我恢复。
所以在刺猬身上得不到便宜的蛇,看见刺猬以后,只会灰溜溜地逃跑。
2、蜜獾
在非洲草原的老大并不是狮子,也不是獵狗,而是性情凶猛的“平头哥”蜜獾。
它的体型并不是太大,蜜獾成年以后,最多只有1米长,体重也只有30斤。
这种动物的攻击力防御力特别强,而且蜜獾特别喜欢吃蛇。
就算遇见眼镜王蛇,也能很快地用自己的爪子和牙齿,将眼镜蛇给咬得稀碎。
在蜜獾的食谱当中,它们比较喜欢吃一些剧毒的蛇,就算被剧毒的黑曼巴蛇咬伤以后,也只是难受几个小时,根本毒不死它们,所以蜜獾也是蛇最大的天敌。
3、老鹰
空中王者的老鹰,如果体型比较大的话,就算是凶猛的野狼,它们也敢随意地猎杀。
对于老鹰来说,除了兔子老鼠以外,蛇就是它们最好的食物。
一旦在空中发现蛇的身影,就会毫不犹豫地俯冲下去,用锋利的爪子穿透蛇身,直接飞向空中,再把蛇丢下来,活活地摔死。
4、蛇獴
蛇獴的一生,就是为了蛇而活,不管是什么蛇类,只要被蛇獴发现以后,基本上很难活着逃出去。
它们主要的食物就是蛇,就算吃饱以后,也会将自己遇到的蛇全部杀死,绝对不会手下留情,这就像猫抓老鼠一样。
而且蛇獴,基本上对所有的蛇毒都免疫,也就是说,就算黑曼巴和眼镜王蛇同时咬到蛇獴,蛇獴也不会被毒死。
四、被蛇咬到以后该怎么办?1、分辨有毒蛇
特别是夏天,经常户外的朋友很容易被蛇给咬伤,如果是无毒蛇的话,只需要清洗伤口记得消毒就行了。
如果是有毒蛇,就立马需要去医院注射抗毒血清。
而很多人被蛇咬伤以后,根本找不到蛇的身影,也无法判断有毒没毒。
最好的判断方法就是通过伤口来观察,如果伤口有两颗比较大的牙印,就是有毒蛇,有很多小牙印,就是无毒蛇。
被有毒蛇咬伤以后,伤口会以肉眼的速度开始变红,肿胀起来。
2、看清蛇的种类
被蛇咬伤以后,赶紧寻找附近咬伤你的蛇,看清楚它的种类,或者用手机拍下来,因为不同种类的毒液不同,只能根据蛇的种类来注射相同的抗毒血清。
否则就是到了医院,知道是什么蛇咬伤的话,也很难治愈。
3、对伤口进行处理
在野外被蛇咬伤以后,短时间之内是无法被救治,这种情况一定要用绳子,缠绕住被咬的上方,在缠绕的时候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
绳子与绑绕的位置中间要留一指的缝隙,这样不仅能够防止毒素扩散,也能够避免组织坏死。
写在最后:黄鳝根本不是蛇的天敌,也并不是所有的蛇都比较害怕黄鳝。
之所以有些蛇害怕黄鳝,因为在黄鳝的身上得不到任何的好处,且捕捉起来也比较困难,特别是一些无毒蛇。
除了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蛇才会去捕捉黄鳝吃,但是在消化的过程中,将会特别的难受。
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
有人说:蛇害怕黄鳝,因为有一句歇后语“蛇吃黄鳝,找死”,而蛇会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黄鳝会在蛇身体里扭动会造成蛇死亡;二是黄鳝与蛇一样都是细长型的,当黄鳝死后身体僵硬,使得蛇被活活得撑死。
这两个说法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是谣言,事实上,蛇非但不怕黄鳝,一些在水中或者水边栖息的蛇还喜欢吃黄鳝。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哪些蛇吃黄鳝?黄鳝是我国比较常见的一种鱼类,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地区,黄鳝几乎遍布稻田、水塘、沟渠以及河流之中,正是因为这样,许多小伙伴的童年乐趣之一就是钓黄鳝了。
黄鳝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鱼类,它们有着昼伏夜出的习性,白天黄鳝通常躲在洞穴之中,到了夜晚它们会出来捕食水中的一些鱼、虾、蛙类等动物。当然黄鳝白天只是很少出动,它们的进食欲还是有的,尤其是在夏季,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才能从洞中把黄鳝给钓出来。
除了人能够威胁到黄鳝外,黄鳝最大的天敌无疑就是蛇类了。当然,大部分的蛇都生活在陆地上,而且黄鳝警惕性强,身上又有湿滑的粘液,所以,能够捕杀黄鳝的蛇并不多。
能够捕杀黄鳝的蛇主要以眼镜蛇科和水游蛇科(原本是游蛇科下的一个亚科,如今已经成为了独立的科)下的蛇类为主,其中比较常见的有眼镜蛇科下的银环蛇和金环蛇以及水游蛇科下的赤链华游蛇、腹斑水蛇等。
这些吃黄鳝的蛇都有一个共同点:有毒性。从整体上看,显然眼镜蛇科下的蛇类毒性更强一些,其中的银环蛇更是亚洲最毒的毒蛇,而水游蛇科下的蛇类通常被认为是无毒蛇类,但其实它们只是大多数成员的毒素对人没有什么危害而已。
水游蛇科下的成员大都是后沟牙,也就是毒牙位于上颌后面,而且还向后弯曲,这种毒牙的特点是在咬猎物时,只有将猎物含在嘴里,毒液才能最大程度的进入猎物体内。
除了毒牙特点,水游蛇科下的蛇类毒性相对较弱,所以它们才对人这种体型较大的动物威胁不大。但是,对于水生生物来说,比如鱼、黄鳝,它的毒液就是致命的。
至于眼镜蛇科下的蛇类,它们的毒牙为前沟牙,其特点是位于上颌的前端与毒腺相连,毒牙齿冠表面有一条沟槽可以直接注射毒液,再加上这类毒蛇的毒性相对较强,所以被这类毒蛇咬伤,往往是致命的。(管牙是中空的,常见于蝰蛇科下的蛇类,其注射毒液量要大于相近体型的眼镜蛇科下的成员。下图为眼镜蛇的前沟牙)
为什么说蛇吃黄鳝时不会死?要知道,吃黄鳝的蛇要么是在水中活动的蛇,要么是在水附近活动且经常下水的蛇,它们下水后出现意外的情况非常的少,而且即便是在吃黄鳝后,它们也几乎不会出现死亡的现象,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从下面三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第一:黄鳝被吃之前已经死亡。
黄鳝是毒蛇的“专属猎物”,这是因为无毒蛇类捕杀猎物的方法通常是咬住,然后缠绕,但是对于黄鳝这种体表湿滑且细长型的动物来说,无毒蛇的绞杀方式几乎不会有作用,而毒蛇就不同了,它们只要咬住了黄鳝,就可以利用毒液将其杀死,只不过毒性强弱不同,杀死黄鳝的时间会有一定的差异。
所有的蛇在吞猎物之前都会确保猎物死亡,绞杀型蛇类是靠自己缠绕在猎物上的身体来感知猎物的心脏跳动,而毒蛇则是注入毒液后,直到猎物一动不动。
这也就排除了毒蛇吞下黄鳝后,黄鳝还在蛇体内活蹦乱跳导致其死亡的可能性。
第二:黄鳝在蛇体内的形态
蛇因为没有可以用来咀嚼的牙齿,所以它们吃猎物都是整个吞下的,但是蛇的消化道并不是从头到尾的,而是集中在腹部,蛇中间的位置,因此,猎物在蛇体内的位置也终将到达这里。
但是,想要将细长型的猎物放在腹部中间(胃)是不太容易的,它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蛇体腔内的肌肉在不断的蠕动将猎物一点点的送往目的地。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让猎物更好地待在胃中,蛇还需要挤压猎物的身体,我们以蟒蛇为例,一条4米的蟒蛇可以吞下一头牛,它的方法就是将牛的骨骼压断,然后装进自己伸缩力极强的胃中。
毒蛇也是一样的,它们也需要压缩猎物,与此同时当猎物的身体一部分到达胃中时,胃的长度不变,但容积在变大(膨大),这样黄鳝进入蛇体内后,就被以盘踞状压缩在了胃中,这就是我们看到刚进食完的蛇总是腹部膨大的原因。
所以,蛇的这种进食方法也排除了黄鳝在蛇体内僵硬导致蛇死亡的情况。
第三:蛇的消化能力。
一种没有咀嚼能力的动物,其消化能力必然是很强的,尤其是对于食肉动物而言,蛇就是如此,它们吃猎物连皮带毛的一起吞下,势必会给消化系统带来负担,因此,在漫长的演化中,蛇已经具备了极强的消化能力。
我们就以毒蛇吃黄鳝来说吧,毒液对于毒蛇来说不仅仅是捕猎工具,还是消化工具,毒液进入猎物体内后有一定的分解猎物体内组织的能力。
有了初步的消化,猎物在进入消化系统后,蛇就会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一动不动,此时它的胃会分泌大量的胃酸包裹住猎物,第一天胃酸会将猎物的皮毛腐蚀殆尽,第二天开始溶解猎物的肌肉组织,第三天猎物在蛇胃中就基本成了流质了,到了第四天,蛇就能不受腹中猎物的影响自由的活动了。
正是有了如此强大的消化能力,蛇才能将猎物浑沦吞枣。
总结“蛇吃黄鳝找死”显然是个谣言,因为吃黄鳝的蛇都是毒蛇,它们会在吃之前就用毒液杀死黄鳝,而且蛇体腔内的肌肉发达,可以顺利的将原本就湿滑的黄鳝快速的送入胃中,再加上肌肉的挤压,黄鳝在蛇胃中的形态通常是盘起来的,此时蛇的腹部会涨起来。
在蛇强大的胃酸下,一条黄鳝用不了两天就能被消化得渣都不剩(没有毛、皮也薄),更不用说杀死蛇了。
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
农村有句俗语:“蛇吃黄鳝——是在找死”,难道黄鳝真是蛇的天敌吗?
咱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黄鳝黄鳝,也叫鳝鱼,合鳃鱼科黄鳝属动物。体细长呈蛇形,长度约20-70厘米,最长的黄鳝可达1米,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保护,没有鳞片,色泽黄褐色,全身具有不规则黑色斑点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一根三棱刺,刺少肉厚。
分布:
黄鳝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及附近之大小岛屿,西起东南亚,东至菲律宾群岛,北起日本,南至东印度群岛。
在我国各地也均有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产量较多。
栖息环境:
黄鳝的适应能力比较强,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
生活习性:
黄鳝为肉食凶猛性鱼类,活动习性是昼伏夜出,即白天静卧洞内,晚上出洞觅食,因为这个特性,夜晚也成了人们捕食黄鳝最好的时候。
黄鳝主要捕食一些昆虫、蛙、蝌蚪和小鱼,摄食方式主要为啜吸,就是每当感触到有小动物在其口边时,它就会张口啜吸。
蛇蛇是脊索动物门、爬行纲下的一类动物,体细长,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目前,全世界共有3000多种蛇,光我国就有200多种。
分布:
地球上除南北极以外,几乎都有蛇的分布,但大多数蛇都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蛇也广泛分布于中国全境,但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气候温暖的地区。
栖息环境:
蛇的栖息环境因种类的不同而各不相同,栖息的环境也多种多样,有的生活于穴洞,有的生活在地面,有的生活在树上,有的则生活在水中。
生活习性:
蛇是一种体温随气温而变得变温动物,一般生活在20-30℃温度范围内,如果环境温度低于15度时,蛇会进入冬眠状态。
蛇的种类不同,活动习性也大不相同,有的蛇喜欢白天活动、晚上休息,比如眼镜蛇等;有的蛇则喜欢白天休息、晚上外出活动,比如银环蛇、金环蛇等。
蛇是肉食性动物,所吃的动物种类很多,但不同的蛇吃的食物不尽相同,比如盲蛇以昆虫为食,眼镜王蛇以蛇类或蜥蜴类为食,金环蛇、银环蛇则喜欢吃鱼类,比如泥鳅、黄鳝和鳗鱼等。
蛇和黄鳝有交集吗?从蛇和黄鳝的栖息环境以及生活习性来看,它们二者是有交集的,甚至有一些蛇专门捕食黄鳝,比如水赤链游蛇、金环蛇、银环蛇等。
那为什么还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呢?这样的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有两种解释:
1、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
黄鳝的体长约20至70厘米,最长的可达一米,如果蛇把黄鳝整个吞下,黄鳝细长的身体就会占满蛇的消化道,蛇不久就会被活活撑死。
另外,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而蛇一般是弯曲爬行的,也就是说,蛇如果吞下黄鳝,就不能再弯曲爬行了,那也就意味着,蛇很快就会死亡。
2、黄鳝会从蛇的肚子里钻出来
黄鳝虽然是鱼类,但其也是一种性情凶猛的肉食性鱼类,而且全身黏滑。
蛇如果将黄鳝整个吞下,黄鳝可能会在蛇的肚子里疯狂扭动,最终会从蛇的肚子里钻出来,造成蛇的死亡。
以上这两种观点虽然看起来言之凿凿,但细细揣摩则会发现漏洞百出,因为其忽视了蛇的习性。
1、一般只有毒蛇才会捕食黄鳝上面提到过,捕食黄鳝的蛇主要有水赤链游蛇、金环蛇、银环蛇等,而这三种蛇都是毒蛇,也就是说,只有毒蛇才会捕食黄鳝,那这是为什么呢?
(值得一提的是,水赤链游蛇并不是无毒蛇,而是微毒蛇。它们的毒性虽然对人类以及一些大型动物构不成什么威胁,但对黄鳝这样体型较小的动物却是致命的,因为它们的毒牙位于成上颌后面,在捕食黄鳝时,它们会一直咬着黄鳝不放,直到释放出最大程度的毒液致黄鳝死亡为止。)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蛇的捕食方式了:
一般来说,无毒蛇在捕食猎物时,都是先咬住猎物的头部,然后再迅速用身体缠住猎物,直到把猎物活活勒死后吞食。
而有毒蛇在捕食猎物时,会先用牙齿咬住猎物,并将牙齿里的毒液注入到猎物体内,然后等待猎物在毒液的侵蚀下慢慢死亡后,再开始进食。
咱们都知道,黄鳝的体表有一层光滑的黏膜保护,并且没有鳞片,这样的特性让无毒蛇根本没办法缠绕,无毒蛇也就没办法捕食黄鳝了。
而有毒蛇就不一样了,它们只需要将毒液注入到黄鳝的体内,等黄鳝毒发身亡,就可以进食了。
因此,黄鳝会从蛇的肚子里钻出来这个说法就不攻自破了,因为蛇在进食黄鳝之前,黄鳝就已经死了。
2、黄鳝并不会占满蛇的消化道说黄鳝会占满蛇的消化道,其实是不了解蛇的吞食特性。
大多数蛇都可以吞下比自己体型还大的猎物,之所以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蛇在吞食猎物时,会先将口张大,把猎物的头部衔进口里,然后用牙齿卡住猎物的身体,凭借下颌骨作左右交互向后运动,即使很大的食物,也能吞进去。
另一方面是蛇没有胸骨,体壁能够自由扩张,当猎物被吞入蛇的消化道时,体壁上的肌肉又能依次收缩,猎物能很快被送进胃里。
3、黄鳝不会在蛇的肚子里保持僵硬
说黄鳝死后,身体会变得僵硬,蛇将黄鳝吞食,就不能正常地弯曲爬行,其实是不了解蛇的消化能力。
蛇类的消化能力是很强的,这主要是因为蛇的胃里有非常强大的胃酸,甚至比人类的胃酸腐蚀性还要高5-7倍。
而毒蛇的消化能力则更强,因为其毒液中也含有多种消化酶,也能起到消化的作用。
一般来说,除了鸟兽的羽毛或兽毛不能消化外,其余则全部都能被蛇所消化,即使是猎物的骨骼也不例外,因此,黄鳝在进入蛇的胃里后,很快就会被消化了,几乎不可能还保持僵硬状态。
总而言之,毒蛇会先将黄鳝杀死,然后再吞食;在吞食黄鳝的时候,会依靠体内肌肉强大的收缩能力将黄鳝送进胃里,并不会留在消化道;黄鳝在进入胃里后,很快就会被消化了,也不会保持僵硬。
因此,蛇害怕黄鳝以及黄鳝是蛇的天敌,并没有什么科学依据,相反,有些蛇反而是黄鳝的天敌。
那黄鳝的天敌还有哪些?除了蛇以外,黄鳝的天敌还有以白鹭为主的鸟类,以及肉食性的鱼类,比如鲶鱼、乌鳢等等。
此外,一些水生昆虫则会危害黄鳝的种苗,比如水蜈蚣、蜻蜓幼虫等。
蛇的天敌又有哪些呢?1、蛇雕:
蛇雕也就是咱们经常说的成语“饮鸩止渴”中的那个鸠。
蛇雕对付蛇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不管是无毒蛇还是有毒蛇,只要被它看到,它就会迅速飞向蛇,并用爪子牢牢地抓住蛇的头部和身体,然后带着目标飞到天上。
等目标断气了,它就会找个落脚点,然后开始进食。
2、蛇鹫:
蛇鹫在对付蛇的时候,会用它的两条腿不断地攻击蛇,因为腿长,再加上脚上有一层厚厚的鳞片,所以一般的蛇根本奈何不了它,最后只能饮恨西北。
3、蛇獴:
蛇獴对付蛇也有它自己的一套,虽然它体型不大,但它却很灵活,可以将蛇耗得精疲力尽而亡。
此外,蛇獴的抗蛇毒能力也很优秀,即使被一些毒蛇咬中,也没什么大问题。
4、蜜獾:
蜜獾对付蛇可以说是简单粗暴,不是用爪子抓就是用獠牙咬,直到把蛇弄死为止。
此外,蜜獾的抗蛇毒能力也不错,即使被毒死咬中,睡一觉就又活蹦乱跳了。
写在最后: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纯属无稽之谈,不管从什么角度来看,蛇都不害怕黄鳝,甚至有些有毒蛇还是黄鳝的天敌。
而“蛇吃黄鳝——是在找死”也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因为毒蛇的进食方式、特殊的内部结构以及消化能力,都让黄鳝没有办法能伤害到毒蛇。
你们觉得我说得对吗?
——洛商溪——
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
蛇,确实怕黄鳝,因为蛇吃东西不是嚼烂了吃,而是吞整的;而黄鳝生命力很强,如不将它咬碎嚼烂、或高温烫煮,很难死亡。蛇活吞了黄鳝之后,黄鳝在蛇肚子里争扎,扰伤蛇的内脏,会使蛇毙命,达到两败俱伤、同歸于尽的效果。
小时候在农村,我们經常打蛇、玩蛇。有一次,看到水田里有条蛇,又有一条黄鳝,蛇不但不吃黄鳝,而且自己游走了;但遇上青蛙就不一样了,蛇突然袭击,一口咬住,是小青蛙就直接吞下,遇到大青蛙(比蛇身子还大),也是咬住,慢慢的一点点的吞。蛇的口张合度非常大,可以张开成一字形,吞下大物时,脖子可以申张到比身体大几倍,腹部也可以申张到比身体大几倍,直到消化食物后又恢复原样。
这是小时候亲眼所见。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怎么能相信蛇怕黄鳝、蛇能吞吃比自身大的食物呢!
(图片来自网络)
为何有人说“蛇害怕黄鳝”,黄鳝是蛇的天敌吗?
童年的盛夏,小伙伴们是在“白天摸螺蛳抓螃蟹,晚上照青蛙钓黄鳝”中度过的。
但爷爷不允许我晚上去捉黄鳝,他说:“别看黄鳝有点木木的,它很凶会咬人,就连蛇都会害怕黄鳝。”
关于“蛇怕黄鳝”的说法,民间还流传着多个版本的俗语,蛇吃黄鳝,下一句有人说是找死,也有人说是同归于尽、自讨苦吃、硬挺……
但无论下一句是什么,都指向一个意思,那就是:蛇吃了黄鳝,结局很惨。
总结一下,人们认为蛇占下风的理由主要是以下几点:
1、黄鳝非常凶猛,一般的蛇并不是它的对手;
2、黄鳝有毒,死而不腐,很多动物都不吃死黄鳝,蛇自然也不敢轻易挑战黄鳝;
3、黄鳝黏糊糊,也是长条形的,这样的身形蛇很难吞下,即使被小心翼翼吞进肚子,万一黄鳝没死透,突然动起来,很有可能导致蛇和黄鳝都死亡,甚至黄鳝破肚而出。
然而,从科学角度出发,蛇害怕黄鳝这个说法并不准确。
大自然中确实存在以黄鳝为食的蛇类,很多人弱化了蛇的能力,同时夸大了黄鳝的战斗力。
首先,黄鳝确实很强;
外形上,是蛇形,但个头比蛇小,一般只有20-70cm,也能长到1米。过去环境比较好,黄鳝比较多,小时候几乎天天都会去抓,但大多是手指粗细的,大的不多见。现在生态环境差一些,野外黄鳝很少见了,市面上的黄鳝几乎都是养殖的。
黄鳝全身滑溜溜的,没有鳞片且黏液多,徒手很难抓,发现黄鳝后,一般用钳子夹住黄鳝的头,以防其逃脱。
虽然喜欢待在水里和淤泥里,黄鳝独特的生理机构可以直接用空气呼吸。
黄鳝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躲起来,晚上才露出头来觅食,比较贪吃,也很凶猛,一旦咬住就不轻易松口,这也是小伙伴们能钓到黄鳝的原因。
但这并不意味着黄鳝“不能吃苦”,当外界比较寒冷或者干燥的时候,它们会聚集在一起,躲在地下一两米的深处一动不动,只要保持皮肤湿润,在没有食物的情况下,黄鳝至少可以存活1个月。
黄鳝比较有意思的点是:雌雄同体和先雌后雄的性别变化。
幼年时期均是雌性,等雌黄鳝产卵后,花大约一年的时间,将自己变成雄性,在性别转变期间,黄鳝的体型一直在生长。
为了保证繁殖成功,在性别转变过程中,部分雌性会率先成为雄性,一个群体中,两者的数量几乎相等。当一个群体中雌性数量比较少的时候,已经转变成雄性的黄鳝,会再次转变成为雌性,充盈雌性黄鳝数量。
基于以上种种,可以看出,黄鳝的战斗力并不弱,体型比黄鳝小的小蛇,完全有可能被黄鳝“啜吸”进肚子。
但是,这并不代表蛇很弱,事实表明,蛇有很多碾压黄鳝的技能。
1、黄鳝有毒,死后也不腐烂,会将蛇毒死?
黄鳝的毒性主要来自两方面:
血液有毒,误食后轻则刺激口腔,重则损伤神经系统,甚至死亡,但这种毒素不太稳定,加热和者胃酸作用下,就能将其破坏。
因此,人吃了烹饪过的黄鳝不会中毒,而蛇也不会,因为蛇的胃酸酸性很强,经过胃酸处理,也不会中毒。
还有一种毒性来自于肉体,黄鳝体内含有大量组氨酸(一种氨基酸),死后在细菌作用下,会形成组胺,过敏时皮肤上红红的,就是组胺导致的。
死得时间越久,组胺就越多,毒性就越强。
但这对蛇也没有威胁,蛇是掠食性动物,杀死黄鳝后,会马上进食,还没等细菌分解,黄鳝就已经被吃进肚子里了。
再换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很多蛇对毒性具有一定免疫性,因为同类相食在蛇界非常普遍。
例如眼镜王蛇,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过山风”,体型最长的毒蛇,毒性强排量大,它对蛇毒免疫,食谱里就有毒蛇。
2、黄鳝会破肚而出?
蛇的捕食策略有三种:毒杀、绞杀、生吞。
它会根据不同的猎物采取不同的捕猎方式,这也是我认为蛇“智慧”的一面。
如果猎物体型比较小(昆虫和小青蛙),或者两者实力悬殊,蛇完全能掌控全场的,那么它不会动用大绝招,而会选择直接张口就吞,很多蛇都会在青蛙还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吞。
但像黄鳝这样的猎物,蛇只会采取毒杀和绞杀,这两种方式的共同点就是,在蛇开始进食的时候,猎物已经死亡了,因此不存在黄鳝进了蛇的肚子,还拼命挣扎将蛇“搅死”的情况。
而且蛇的肚子包容性很大,能吞下比自己大3-4倍的猎物,肚子容纳黄鳝绰绰有余,也不可能存在被骨头刺破黄鳝破肚而出的情况。
3、黄鳝肉不好消化?
那绝对是小看蛇的消化能力。
在进食前,无毒蛇和有毒蛇的策略是不同的,无毒蛇会尽可能挤压猎物粉碎骨头,保证猎物更容易消化,而有毒蛇,在制服猎物时会注入毒液,大部分毒蛇的毒液中都含有能将猎物组织溶解的酶,也就是说在没有吞食之前,消化就已经开始了。
研究发现,被吞进肚子里的猎物,蛇只要花几天时间,猎物的骨头都会被吸收掉,这意味着蛇有强大的消化能力,而这种能力主要体现在蛇的胃酸和酶上。
科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发现蟒蛇在进食后,胃酸变化很大,进食前PH值是7.5,进食18小时后,PH值则为1.5,食物在如此低的PH环境中停留几天,可想而知,再坚硬的骨头都会被溶解,只有一些羽毛、皮毛、指甲和爪子,会被排出体外。
如此强大的消化能力,黄鳝一没鳞片保护,二没覆盖毛发,自然也很容易被消化。
最后总的来说,蛇怕黄鳝的说法,我认为并不准确,从各方面来说,蛇都比黄鳝更“优秀”。
但并不意味着黄鳝弱,绝对打不过蛇类。
在众多蛇类里,擅长吃黄鳝的一般是水性较好的蛇和有毒蛇。
无毒蛇擅长绞杀,面对滑溜溜的黄鳝,往往是事半功倍。相比较毒蛇更有优势,银环蛇和金环蛇就擅长捕食黄鳝。
人们之所以会认为“蛇怕黄鳝”,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人缺乏科学支撑的臆想,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蛇都有自己喜欢的猎物,黄鳝比较冷门,只有少部分蛇喜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