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喜欢《过把瘾》
喜欢导演赵宝刚,人物刻画的细腻程度远远超过琼瑶。琼瑶剧里的人物关系、人物冲突非常程式化,千篇一律,看到A已经猜到F了。跟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琼瑶人物相比,言情片、言情电视剧,我还是最推崇《过把瘾》。
大概那个年代剧组预算有限,我们看到的摄影画质相当粗糙,乃至日常生活服装、道具、化妆,都很简陋,这反倒更贴近生活、帮助观众入戏。所以说,我一直认为梳、化、服、舞美道具砸大手笔未必堆出好剧来,很多时候甚至适得其反。比如《83版射雕英雄传》,大概是我们看到的最便宜的一版《射雕》,有演艺同行甚至嘲笑它是“破烂儿”,这个我极不赞同。《83射雕》的艺术感染力是有目共睹的,现在翻出来看依然经典、依然感动着我们。反观某些从业人员,主创没脑子、没想法、书本知识一穷二白,砸大笔银子堆出一部豪华的“破烂儿”,这样的东西我们看得还少么?
《过把瘾》描写了一群小人物的平凡故事,他们都有这样那样的优点、缺点,七情六欲,饮食男女,概莫能外,甚至流于琐碎。但这部剧的优秀之处在于人物关系描写得好,专业人士都知道这样拍会累死摄影师——她生气了,他如何反应(给个反打),他又激动了,她如何平复(再给个反打),尤其是那个年代多机拍摄技术有限,不论是演员还是剧组成员,都要付出超体力的劳动。
但我们看到的是,导演坚持在狭小的空间里找角度,点点滴滴不肯遗漏,颗粒必收的态度近乎偏执。真的是令人感佩不已。
譬如这个大全景之后的钱康近景,杜梅刚刚与方言吵架,气急败坏迁怒于钱康,导演特地给了钱康一个近景,这种镜头语言要说明什么呢?
钱康对杜梅有了新的认知,这个女孩子性情,根本不会因为他大款的身份多给他半分面子,这反倒令钱康感觉新鲜有趣儿,甚至生出一丝赞赏。他在重新视审视杜梅,重新审视两人之间的关系,直至三人之间的关系。
这样精心的镜头在《过把瘾》里俯捡皆是,无一放过。
着墨虽多,却无一场废戏,无一处废镜头。
从创作态度上讲,赵宝刚就很赞,也足见此君对整个剧组成员的把控程度和高超的领导艺术。
再有,剧中每个角色性格迥异,市井人物,也要写出市井的不同之处来。即使出场不足三分钟的韩丽婷哥哥韩磊,刻画得亦十分生动。这个油腻大叔的穿着、发型、谈吐、日常状态、思维路径,交待得清清楚楚,立体丰富、真实可信。
在这场戏里,韩磊的诉求非常卑微,想要方言尽快娶走妹妹,态度尽管诚恳却由于能力有限最终无法达成诉求目标,甚至方式是粗浅可笑的。
如若主创人员闭门造车、整天呆在象牙塔里,真的是很难写出这样贴近生活的小人物来。
当然,主创人员们也有自己的诉求、自己的主题,但赵宝刚并没有直奔主题。
整部电视剧看下来,毫无斧凿痕迹,唯一着力的一处,便是方言杜梅的婚房,设置在一座废弃的教室里。
此处,便是升华了。
是啊,在爱情之路上,我们哪个人又不是粗浅无知的小学生,一点一点学习摸索,深一脚浅一脚、跌跌撞撞努力前行着。在生活这个大课堂里,不停汲取,日渐成长,趋于成熟,最终悟出生活的真谛来。
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贴近生活的电视剧,我看过的比较有印象的是《温暖的村庄》。这是今年1月底热播的一部电视剧,我是从头追到尾,是一部很不错的剧。
《温暖的村庄》是一部农村题材的轻喜剧它不同于以往的乡村故事,故事情节诙谐幽默,令人耳目一新。剧中讲述的这个天鹅湾村是最为贴近生活的。
剧中有男主王一鸣复赛失利后,村里的每家每户出钱出力给王一鸣治病等等温暖的行动,令人感动、温馨,表现出这个村庄美好的一面。
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明彩和王不开两夫妻拌嘴、洪主任和媳妇黄秀美闹别扭、刘大刀和张不开两个大老爷们儿有过节、争斗、拌嘴,妇女们因为舞蹈排练产生矛盾误会等等,都很贴近生活。
这些农村里最常发生的家长里短的事情,在剧中都有呈现,把真实农村生活中农民、渔民的那些小心思,搬上荧幕,令人感到真实。
《温暖的村庄》取景在山东荣成,具有浓厚乡土气息及渔家风情“海草房是荣成最有代表性的生态民居,也是剧中人物主要的活动场景。为此,剧组将片中主要场景进行了两千多平米的改造和扩建。 ”
由此可见剧组的用心,还原现实生活,真实地反映出了那种乡土气息,值得一看。
《温暖的村庄》的主题,是传递当代农民自觉的精神文化追求与努力实现中国梦男主角高考落榜,受到挫折,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坚定地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
这部剧的主线是主人公王一鸣追求音乐梦想的故事,从而展现出农民追求新生活的中国梦,追求精神文化的过程,展示了全面反映改革开放以来胶东渔民的精神风貌,蕴含了深厚的现实主义创作风格。
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我觉得是日本电影《生存家族》。它讲的是东京大停电,所有电子产品都不能用了,铃木一家四口骑自行车逃亡去鹿儿岛的故事。
为什么是这部电影?它讲的大停电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出现呀,为什么贴近生活?因为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追求的是,用完美或是丑恶的外衣,把人类真实的欲望包裹起来,让观众体验似曾相识或者压抑良久终于释放的感觉,又能心安理得地抽离出来,回归现实。
《生存家族》的高明之处正在于此。它把现代人们赖以生存的“电”突然切断,看看人们会有什么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人类需求金字塔一点点瓦解崩塌,所有第一欲望都回归到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先活下来。片中的细节真实得戳心。比如有人用豪车名表换食物,但这时的奢侈品还比不上一瓶矿泉水。人们在银行门口大打出手,只为了早点取到现金,去超市买食物,因为电子收银系统已全线崩溃。还有铃木一家在臭气熏天的公园上厕所,肚子实在饿得不行,只好吃猫粮、喝电池补充液。他们终于在田地发现了一头猪,全家虽已累得筋疲力尽,但还是笨拙地制伏了猪,填饱肚子。
除了生理需求被暴露到极致,人们的心理需求也在重建中刷新。比如铃木爸爸终于扔掉掩盖秃顶的假发,铃木女儿也不再关心卷翘的睫毛,铃木儿子终于拿起男子汉的担当,铃木妈妈也发现自己种的番茄最香。
总之,《生存家族》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七情六欲,看似荒诞,实则真实。我专门写了一篇影评,分析它的现实意义,欢迎参考。https://www.toutiao.com/i6806958334088839688/
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以前有部电视剧叫《丑娘》,不知道你们有没有看过?
中年男子嫌弃高龄母亲太丑,生活不能自理而想活埋老母,这则新闻发生在今年的母亲节前夕,怡然我看着这则新闻第一感觉就是愤怒,古言: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动物都值得尊老,爱老,生而为人,怎么能这么没有人性?
《丑娘》这部剧讲的其实跟上面的新闻内容有点贴近,虽然里面的男主人设没有坏到活埋生母,但是电视剧里他因为生在农村,娶了一个城市的媳妇,怕媳妇嫌弃自己的农村母亲丑而不认自己的母亲,甚至让自己的母亲来自己家做保姆,这种不孝的行为比上面也没有好到哪去。
我脑子里还记得经典的一帧画面是,到最后“丑娘”重病在医院病床奄奄一息,男主在医院门口不争的告诉他媳妇,“丑娘”就是他的妈妈时,他媳妇当场给了他一大耳光,响声清脆,然后她冲进病房,哭着对“丑娘”说,“妈,您不丑!”
这个画面不知道看哭了多少人……狗不嫌家贫,儿亦不能嫌母丑。不孝,是大忌,是要遭道德谴责的。
写在最后,希望天底下的子女都能孝敬父母,天底下所有父母老了后都能安享晚年。
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说起韩剧史上的巅峰,除了那些年里的偶像剧、家庭剧,近几年最为剧迷们津津乐道的是一部豆瓣评分高达9.8的神剧《请回答1988》。令很多中国观众倍感意外的是,这部剧明明讲述是韩国80年代发生的故事,却让人有同样深入的代入感,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贴近现实。
《请回答》系列目前共拍摄了三部,第一部是《请回答1997》讲述了追星少女的成长过程;第二部是《请回答1994》,这部的侧重点更着力于友情的刻画。《请回答1988》虽然是第三部,但却完全不是狗尾续貂,而是一再给观众惊喜。
故事发生在80年代末的首尔,正是韩国剧版亚运会前夕,而故事中出现的我们非常熟悉的香港影星的名字也频繁出现在荧幕上。周润发、张国荣、王祖贤、张曼玉等,这些在港台内地大火的明星们在韩国当时受到了同样的追捧。故事的发生地点是一个小弄堂,以五家人家的父母和子女开展的故事。无论是邻里之间的互相帮助,还是年轻孩子们之间的友情,都刻画的非常生动。
剧中有很多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比如一到傍晚时分,邻居们开始挨家挨户的送菜,你给我送一碗,我给你送一盆。这在以前的年代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而到了现代社会,人情却愈加淡薄,这更显得人情可贵。剧中的女主德善在家中排行老二,上有智商超群脾气暴躁的学霸姐姐,下有老幺弟弟。显然她在家庭中并不是那个最受关注的孩子。
父母第一时间想到的不会是老二,而是姐姐和弟弟,一只鸡身上的鸡腿只有两只,也是给姐姐弟弟各一个,老二自然只能分到鸡翅。这种作为家里有兄弟姐妹的人们体会就更为深刻,大部分的老二的确就是像剧中说的那样。
同时剧里父母对孩子的爱各个家庭的表达方式也是不一样,比如豹子女士罗美兰就和身边很多人的妈妈一样,在家的时候什么都是听她的,无论是家务活还是家里大小事似乎离开了妈妈就不行,但当妈妈外出办事几天,老公儿子却把家里照顾的很好。等到妈妈回来时,看到大家似乎不那么需要她,其实心里是有落差的。儿子迅速察觉到了这点,立刻把家里弄得一团糟,这才使得妈妈心情好转,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请回答1988》在塑造人物性格和感情上极为细腻,和前两部一样,这部不例外也有猜老公的梗,女主德善身边有几个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在成长的过程中,德善和很多普通的女孩一样,对于喜欢这件事,她其实是迟钝的,甚至是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的懵懂感。这和很多青春期里的少女的情感走向十分类似。
德善最早喜欢善宇,是被善宇的言行误解,其实对方是暗恋她姐姐,所以经常借由找她来获得见到姐姐的机会;而后来跟狗焕,也是因为她有所察觉好像对方对她是有那么一点隐晦的好感。这两个人对于德善其实都是很被动的,而阿泽不一样,他几乎从小时候开始就喜欢德善,这两个人是在长大后一点点走进了彼此的内心。和前几个不一样,最后的这段感情才是德善真正开始自己正视内心的情感。
对于很多人来说,这部剧无论是友情、爱情或是亲情,都可以让人觉得很美好。这部剧里描述的一切就像是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平淡如水每天继续,但当很多年后你再想回到过去的时候,却再也回不去了。
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哪部影视剧,你觉得最贴近生活?
最近在头条放映厅看了一部《万箭穿心》根据武汉籍著名作家方方的同名小说改编,入围第2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觉得很贴近生活,那么就分享一下吧。
看过的人都感觉得到,李宝莉这样的典型的武汉女人,刀子嘴豆腐心,倔强不会说好听的,外表强硬内心柔软,很爱丈夫却从来不会表达,尝试着妥协却坳不过自尊心,甚至不是个有心计的女人,这就是武汉女人,但是男人从来不喜欢,几乎毁掉了男人面子,尊严上所有的一切,所以李宝莉的婚姻不可能幸福。也许在现在的社会看来,抓到老公出轨,无非2个结果,一是自己也出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二是闹离婚,分财产。
但是她选择了接受,却又不愿意白白忍受,所以不明智的报了警。当一个没有文化的市井女人和一个有文化却懦弱的乡下知识分子结婚,就形成了一种女强男弱的强烈反差。电影里也有台词:“当年我那么多人追,我跟了他一个乡里人,他早就该谢天谢地了(原话大概是这个意思)”。多少武汉人瞧不起武汉以外的人,以前甚至汉口都瞧不起汉口以外的武汉人,当成乡下人。这点跟北京多么像。但是她一直在努力,坚持着始终不让家散掉。甚至去做女扁担,都不愿意求朋友,当李宝莉跟小景说,“我觉得这样蛮好的”,她的眼角挤出了几丝皱纹,勉强露出了笑,镜头上的那个特写,让我瞬间泪崩。这绝对是颜丙燕影后级别的演技。
你觉得你吃尽了苦头,生活就会迎来甜美吗?并不是的。这部电影就是讲的这样一个故事,其实底层人的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生活是苦的,你以为会苦尽甘来,但其实并不会。人性也是这样的,你以为你的付出他们能理解,但其实并不会。生活就是受苦受累的过程,挨住了你就是人。最后一幕,李宝莉受尽苦累将儿子抚养长大,但最后还是没能获得儿子的理解,被儿子扫地出门,和男友开着破旧的面包车离开,车老是熄火,宝莉只好下来推一推。生活不就是一部破车吗,推一推总能走的。这部电影告诉我的就是,生活没有那么容易,没有那么美好,但人不得活着嘛。主角宝莉并不是一个讨喜的人物,泼辣,甚至蛮横无理,浓浓的市井气息,但这就是真实底层人民的样子。但宝莉身上的坚韧顽强,吃苦耐劳,不服输,爱憎分明的劲儿也值得我们赞扬。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