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L同意出售光刻机,中芯却一直扩大28nm产能,为何不冲刺7nm?
芯片产业,外忧内患并存。在中国本土芯片的解围纾困之战中,首先抵达14nm工艺的排头兵中芯国际,12个月之内,在北京、深圳两地,投入百亿美金,两度大幅扩增28nm及12英寸晶圆产能。
其实大力扩展28nm产能的,除开中芯国际,还有干脆放弃先进工艺研发、已经做出28nm特色的联电,甚至还有领军晶圆代工的台积电,斥资28.87亿美元,扩充其南京厂28nm产能。
当摩尔定律开始挑战 3nm 工艺,大家的眼光都聚焦在 苹果A、骁龙、麒麟这些基于先进技术的明星芯片产品时,当半导体产业链在逆全球化趋势境下,成为卡住我们脖子的最急需突破时,中芯为什么不大力稳固14nm先进工艺,甚至向7nm更高制程发起冲击呢?
先进制程是半导体产业的绝对主流吗?在半导体现状下,务实与先进追求如何平衡?
本文试图解释这些疑惑。
世界缺芯,以28nm需求最旺盛,有些14nm及以上产能却不饱和目前,全球半导体产能供不应求,且业界普遍预期产能短缺情况会延续到2022~2023年。缺芯最缺的是哪种芯片?
代工厂的行动最能说明答案。中国台湾和大陆地区的多家知名半导体厂相继宣布建设新的12英寸晶圆厂,这其中以扩产12吋28纳米以下制程为主,主要辐射到5G智能手机配件、数据中心边缘运算、电动车与自动驾驶等缺芯现象突出的领域。
来自芯片行业的专业消息称,大陆目前产能最紧张的产能不是14nm,或者7nm工艺,而是55nm。
一线代工厂28nm产能已经排到明年
尽管国内龙头中芯国际,已经实现14nm的大规模量产,但是由于客户、设备、材料的不确定性,中芯国际最近披露的月财报显示,14/28nm工艺在2020年第四季度收入占比下降至5%,低于三季度的14.6%。也就是说,中芯国际14nm 产线在全面缺芯的情况下,产能目前反而是不饱和的。
台积电刚刚公布2021年第一季度工艺节点收入:7nm占所有收入的35%,而5nm现在占14%。数据表明台积电的5nm收入在减少,反而是较老的工艺节点需求仍然强劲,其中28nm及以上工艺占公司占据收入最高的37%。
为什么28nm产能需求如此强劲?
目前典型芯片工艺的设计成本:7nm芯片则需要2.71亿美元;16nm /14nm芯片的平均IC设计成本约为8000万美元;而28nm一般约为3000万美元。
28nm制程处于晶圆工艺的先进制程和成熟工艺结合点,是整个产业毋庸置疑的成本性能控制最好的工艺。28nm在功耗设计、频率控制、性能稳定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显然是参考了目前国内半导体现状,最新的华为车载芯片,麒麟990A系列芯片使用了华为自研的泰山架构,采用稳妥的28nm生产。
而且对于动辄投资超过百亿美元的晶圆厂而言,制造工艺的成本和性能比,是运转的关键。资本开支每代工艺节点增速平均达30%,比如每万片月产能,在12英寸晶圆的初代节点90nm时,只需要4.8亿美金资本开支,而进入14nm则需要20亿美金的资本开支,7nm则高达25亿美金,资本开支每代节点增速达到30%。
28nm 是国产芯片产业链整体最接近破局的制程我国的半导体产业链国产替代进程一直稳步推进,在设备和材料的国产替代上,很多方向上已经开始突破28nm,比如中微的刻蚀产品在业内开始领先,工艺节点甚至已经达到 5nm,进入台积电的产线验证。
刻蚀和清洗设备,曾经是美系半导体巨头应用材料和Lam的传统优势领域,我们已经可以从应用材料和Lam的虎口里夺食了。
离子注入机、涂胶显影设备,仍处于国产化突破前夕,支持到28nm制程的光刻机,我们更是在日思夜盼。
半导体材料是中国半导体最薄弱环节之一,高度依赖进口。目前在多个方向上,也开始有了一定国产化比例。
所以说,略显落后的28nm,是我们整体半导体产业务实的第一目标。
大陆目前的28nm产线规模的提升,相信会为更多的国产半导体设备和材料带来更多验证的机会,从而带动整体产业链的升级,如果不是整体产业站稳在28nm这个层级,即使往上突破,也存在很大风险,因为其生产许可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的。
28nm制造链上我们的企业已全面涉足,这意味着,假设最艰险的时刻到来时,中国芯并非全无依仗。
7nm 制程是DUV工艺的极限,即使能量产,也需付出成本和良率的代价我们不能否认,中芯国际依靠目前能获得的有限资源,正在做向7nm先进制程延展的技术攻关,这种突破当然具有闪耀的意义。
DUV(深紫外光)光刻机使用的光源都是193nm波长的ArF excimer laser,EUV(极深紫外线)光刻机光源则是13.3nm的laser pulsed tin plasma。在EUV技术出现之前,技术人员利用 DUV光刻机,通过把镜头放在水里、相移掩模、多重曝光的方法,一步步推进芯片技术节点,使得193nm浸没式光刻可以实现到10nm甚至7nm的分辨率。
虽然通过复杂的DUV光刻多重曝光技术,可以实现7nm量产。但是,每多一次曝光都会增加生产工序,使得制造成本大大提升,而且良品率也难以控制。
例如台积电的7nm制程,前两代工艺N7、N7P就是基于DUV工艺,2018年度的华为麒麟980就是其代表作。
尤其是涉及到7nm,其设备、材料、EDA,这些七寸更加掌握在他人手里,中芯国际即使实现了 7nm 的量产,因为无法面向某些伙伴客户,其成本肯定无法与前三位大佬: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竞争,无力获取更多的国际订单。
28nm是科技逆全球化趋势下的安全区域华为的遭遇使得我们早就看清,一定要准备面临最难的境地。
考虑到 28nm 工艺的广泛性,在这条线上任何人试图建立约束规则,显然不太现实。ASML 首席执行官Peter Wennink日前表示,出口管制不仅不能停止其技术进步,而且还会损害自身经济。并且多次声明DUV光刻技术的相关设备,不受限制。
14nm、10nm最近多次被提及,更别说7nm了,显然这个点要被某些人设置成红线,拉大我们与世界先进的差距。这是国产半导体产业必须面对的。中芯国际成熟14nm工艺的主要客户高通和博通,就是因为一些不确定性,而选择转单。
而28nm似乎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安全区,而增添安全感的,不仅有因为广泛性,而仍在发挥作用半导体全球化根基,还有最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崛起的本土产业链。
生存是第一位的,“拥有”的才是珍贵的,“能用”的才是好用的,在艰难前行的路上,站稳28nm 显然意义非凡。
28nm哪里是什么落后工艺以28nm工艺为代表的成熟工艺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将是众多厂商维系利润,能够参与半导体先进工艺研发的基础。
联电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2018年,联电做了一个决定:停止12nm以下先进工艺的研发,在晶圆代工市场上不再拼高制程技术,专注28nm的产能及技术成熟度。专注28nm的联电,目前成为炙手可热的代工企业。
连三星的ISOCELL图像传感器和显示驱动芯片,都需求着联电代工。联电也成功拿下高通、英伟达、德州仪器、意法半导体及索尼等大单,主要采用28nm、40nm或55nm等成熟制程,产品大多为模拟芯片。
28nm显然不是什么落后工艺,仍然需要打磨。至于先进制程,受制于研发成本、技术难度和潜在客源的双重压力,终将属于少数的顶级玩家。
根据Gartner的统计,2020年全球28nm芯片市场规模约94亿美元,其中台积电的48亿美元已占据51%。而中芯国际2020年财报显示28/14nm收入约4亿美元左右,就是说即使是有些被瞧不起的28nm,我们也差得很远呢!
所以,一方面需要坚持完善28nm甚至是40nm等成熟工艺,加紧完善供应链,实现自我造血,另一方面,积极参与先进工艺的研发和制造,保持与先进制造的身位差距不要太大,才是我们的国产代工企业最恰当的策略。
写在最后随着半导体晶圆工艺不断逼近极限,某些先发优势不断被削减,这是晶圆的后来者厂商的历史机遇。
国际化分工协作,全球共赢发展经济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先进制程是我们追求的,但显然不是我们急需的。目前我们的处境非常困难,仍需做最艰苦努力的准备。
28nm 其实是大有可为,如果相关的国产化进程取得突破,我们的市场规模和完善的工业体系,将凸显优势效应,可以大胆预见:中国芯片链的崛起,是全球缺芯现象的决定性治愈因素,到那时,将我们排除在先进半导体体系之外的任何举措都是徒劳的。
ASML同意出售光刻机,中芯却一直扩大28nm产能,为何不冲刺7nm?
首先,现在主流的芯片还是28nm的,也就是说28nm平时够用,用得最多。
其次,28nm芯片技术成熟,需求最多,直接爆产能可以抢市场。
最后,28nm芯片技术自主控制,抢走市场和利润后,能够截断台积电,英特尔,三星等高端芯片研发的资金流。没了利润,缺口资金,研发就搞不成。
所以占领28nm市场就能就抢占了芯片研发的潜力!
ASML同意出售光刻机,中芯却一直扩大28nm产能,为何不冲刺7nm?
中芯国际在2020年年底,就已经被美国列入实体名单,在先进制程工艺的设备、材料以及技术上面,美国暂时已经堵死了中芯国际的发展空间。
中芯国际虽然可以发展7nm的技术,但是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脱离美方的设备材料,无法实现从设计到量产商用的过渡。所以,现在的中芯国际只能先扩大28nm等成熟制程工艺的产能,在保证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寻找机会进行技术突破。
之前的中芯国际,在国际上面都是比较落后的厂商。不管是设计水平还是技术发展,都要远远差于三星、台积电等大厂。自从梁孟松加入中芯国际之后,这才让中芯的技术发展走上了正轨。
如果要说中芯国际或者是整个世界半导体制造的技术发展,肯定是绕不开梁孟松这个人的。
梁孟松最开始在台积电工作,给台积电创下了许多技术壁垒,后来因为跟高层有些不满,就从台积电辞职了。辞职之后,三星派人专门找到梁孟松进行合作商谈,并开出高于台积电3倍的薪资邀请他加入三星。
因为当时梁孟松跟台积电签约了竞业协议,所以在协议没有到期之前,他不能加入任何一个同行企业。他的妻子是韩国人,所以梁孟松辞职之后先去了韩国大学教书。
他明面上是教书的老师,其实背地里,梁孟松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三星半导体的高级工程师和各类高管。
竞业协议到期之后,梁孟松就公开宣布加入三星半导体。正式加入三星之后,梁孟松的权利地位非常高,基本整个三星半导体产业链全交给他负责。
当时三星正在从28nm往20nm进行过渡发展,梁孟松直接带领团队放弃了20nm,越级发展14nm。经过了两三年的技术发展,三星的14nm芯片工艺正式量产商用。而同期的台积电,在半年之后,才实现了16nm的量产商用。
巨大的技术落差,让三星一跃成为了国际半导体制造厂商的领头人,凭借着先进的制程工艺,三星抢下了苹果仿生芯片以及高通骁龙的大量订单。
后来台积电以技术专利为借口,把梁孟松跟三星半导体一起告上了国际法庭。最终,台积电胜诉,梁孟松离开了三星。
被迫离开三星之后,中芯国际向梁孟松伸出了橄榄枝。经过几次的会谈,梁孟松选择加入中芯国际。
当时的中芯技术水平完全落后世界主流层面,可以算是已经脱节了。三星、台积电等大厂已经完成了10nm技术的发展,而中芯国际还停留在良品率不高的28nm上。梁孟松带领着团队又一次进行了越级发展,从28nm直接发展14nm。
不到1年的时间,中芯国际28nm的良品率提升到了85%以上。又经过了两三年的发展,中芯国际的14nm工艺正式量产商用。这个时候,梁孟松带领着中芯国际一鼓作气,继续研发10nm、7nm以及n+1等先进制程工艺技术。并且在28nm等成熟制程工艺上面,梁孟松逐渐开始采用国内的设备材料进行制造生产,进行去美化发展。
这个时候的中芯国际已经隐隐有赶超世界大厂的发展迹象了,只要是国内这边解决了EUV光刻机等设备材料的问题,那么中芯国际的7nm制程工艺就离量产测试不远了。
可是美国的封控,直接把正在发展中的中芯国际给压制住了。这个情况下,就算asml愿意出口光刻机给我国半导体厂商使用,那么我们也会在光刻胶等其他制造材料上面无法进行供给。
在芯片制造行业的设备以及材料当中,美方的话语权极高,很多产品已经接近于垄断的地位。就算是强于三星电子,在制造上面也是需要跟美方企业进行合作。
所以对于现在的中芯国际来说,扩大28nm产能才是首要任务。在先进工艺没办法进行量产商用的情况下,只能是通过扩大产能线路来保证公司的经济发展。有了资金之后,才可以继续发展技术,从而寻找打破垄断的方法。
ASML同意出售光刻机,中芯却一直扩大28nm产能,为何不冲刺7nm?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一个实力不均等的战争,如同,一百年前的红军对垒百万之师的国民党军队,这就是艰难的“芯片战争”。
中芯国际想要突围,何其难矣!
竞争之中,仿佛来了一丝曙光,ASML竟然同意出售光刻机了,而中芯国际却不着眼于7纳米芯片的制造突破,而是开始扩大28纳米的产能。
中芯国际此举,意图何为?
1、此光刻机非彼光刻机都叫光刻机,但性能完全不同,在2021年3月签订的采购协议,ASML公司售给中芯国际的是DUV光刻机,而不是顶极光刻机EUV。
一个是DUV,一个是EUV,到底有何差别?
这是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专业度很高。
简单来说,就是完成的精度不同,EUV可以轻松承担7纳米、5纳米,甚至3纳米的工作。
而DUV光刻机完成的最高任务是7纳米,而这个完成,则需要多次的曝光才可以,一次曝光,成本就高一次,多次曝光,成本高得让人望而却步。
曾经,台积电的第一台制造7纳米的光刻机就是DUV,后来一直用EUV光刻机了,这就说明问题了。
从专业的角度来说,DUV和EUV光刻机有三大不同。
一是发光原理不同。
这导致DUV光刻机的波长能达到193纳米,而EUV光刻机的波长则为13.5纳米。
这个不是说“波”越长越好,而是“波”越短更可贵,可以实现的分辨度更高。
比一比,两者之间的波长差了十几倍,这造就了两方干活的质量完全不同。
二是光路系统有着明显差异。
DUV光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而EUV光路利用的是光的反射原理,采取了真空操作,减少了更多的损耗。
三是EUV光刻机的镜头难度更大。
因为利用的是反射的原理,对光学精度的要求极高,这使得光刻机的镜头难度更大。
这镜头的生产商是德国蔡司公司,也只有它能生产其镜头。
以上就是两个光刻机的不同之处了,如果说,EUV是光刻机中的“大宗师”,那DUV就是光刻机中的“普通者”了。
整个EUV光刻机至少有着80000个零件,这是个极其精密的系统,因此,ASML总裁Peter Wennink曾对外说道:“高端的EUV光刻机永远不可能(被中国)模仿。”话虽如此,但万事都存在有奇迹的可能,不可说死了。
鉴于EUV光刻机的突出特点,美国等公司严禁出口到中国,虽然,2018年,中芯国际就下单订购了一台EUV光刻机,但是,到现在还没有到货。
我们回到开头,ASML公司,虽然同意卖给中芯国际光刻机,但那是DUV光刻机,生产低等级的芯片没问题,但生产高等级的7纳米以上的芯片,非常吃力。
既然如此,中芯国际为何要去做高成本、不讨好的事情呢?
做自己范围内的事情,不是更好吗?
2、其实,竞争异常激烈,中芯国际的选择没问题国人不要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中芯国际能在短期内,在高端芯片制造上取得重大突破,这概率非常低,因为没有最先进的光刻机。
也就是说,在目前情况下,在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围堵下,中芯国际完全没有实力量产10纳米以内的高端芯片。
另外,中芯国际除了无法切那一块“高端蛋糕”,同时需要想法活下来。
中芯国际是个企业,它背负着国人极大的希望,但它得活着,活着的条件就是有利润。
德鲁克说:一个企业最重要的两个环节,一是销售,二是研发,销售解决现在活着的问题,研发解决未来活着的问题。
未来怎么样不知道,但中芯国际现在需要活着,作为中国国内最大的芯片企业,先活下来,再谋求合作,最后追求超越,这才是中芯国际的路。
现在,国内外芯片需求量最大的不是高端芯片,而是28纳米级别左右的芯片,这是重要的利润来源,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如果不剑指28纳米市场,那么中芯国际在后期研发上的可用资金将会紧张,甚至,企业会倒下,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狼”已经来了。
目前,中芯国际的那个超级对手台积电,已经计划在南京投入巨资,生产28纳米的芯片。
这意思不言而喻,是要击垮中芯国际这样的对手们,到时候,中国所需芯片只能对外买、买、买了,没有一点回旋余地,一切都是人家说了算,卡脖子也会更容易卡。
我们看到的是简简单单的新闻,但背后的刀风剑雨,残酷至极。
与其丢了高端,再丢中端,不如抓住中低端芯片,先活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不是中芯国际必须扩大产能,而是,这28纳米甚至更低的芯片,是可以放手竞争的领域,不受西方国家的限制,且利润可观。
扩大产能,把钱挣上,这不香吗?
有了更多的 市场占有率,钱包鼓了,可以继续研发,难道它不好吗?
3、着眼未来,先避免对立化,在合作中不断寻求进步,才是王道对于中芯国际,很多人给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快速创造奇迹,也希望国内的“芯片相关企业”都能争气,能尽快不再受制于欧美国家。
心怀希望是好的,但理性一点才是对的。
目前我们的芯片企业,采取的第一步策略,只能是跟随策略,因为,喊几句口号就能超过ASML和台积电,那是不可能的,我们还很弱,先跟着,逐渐拉近距离,才是唯一正确的路径。
当我们一边跟随,一边加强研发,悄悄地兴起时,就能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那时可以搞合作,就算别人不合作,也能有自保的能力。
当我们国内的芯片产业链真的够完善了,有自己的高端光刻机了(目前,上海微电子的28纳米的光刻机已经研发成功,只等全部配套条件成熟,然后开始出售),配套成熟了,我们才有可能弯道超车。
芯片产业,其实是个极端高科技化、高国际化的产业,看似ASML是来自荷兰的企业,实际上,它是妥妥的国际化企业,光源来自美国,镜头提供德国蔡司,机械手ABB来自瑞士,全球超过5000家供应商。
这说明什么?需要更多国家的合作,才能完成对光刻机的生产。
当然,在各种压力之下,中国未来也是有种种可能,毕竟,中国 的学习能力一向挺强。
现在,中国的光刻机企业也好,芯片企业也罢,需要做的就是:先跟随,不要对立,减缓冲突。
朱元璋的谋士朱升说:深挖洞、广积粮、缓称王,方能成就大业。
此话有理,一个小孩,不要试图和一个成名的拳击手硬扛,先成长起来,才是最重要的。
着眼未来,避免对立,不断进步,最终才能王者归来!
ASML同意出售光刻机,中芯却一直扩大28nm产能,为何不冲刺7nm?
以下几个考虑,让中芯的决策者只要脑子没出问题,就一定会去选28纳米工艺了。
首先,ASML同意出售的是DUV光刻机,必须通过多次曝光的方式才能生产7纳米芯片,这就比现在台积电/三星用EUV光刻机生产7纳米芯片的成本上升许多,且良品率也会比EUV方式低许多。换句话说,由于手中的工具不行,无论如何努力,中芯在7纳米芯片工艺上就是“先天不足”。
其次,别看现在芯片供不应求,只有来不及生产,没有卖不出去!但这种芯片的好日子最多两三年,所有的芯片厂就要发愁怎么想办法把芯片卖出去了,因为全球新扩产能都完工,开足马力供货了。此时,7纳米的工艺就是一个特别尴尬的制程,多数应用只要28纳米的成熟工艺就足够了,而需要高端制程的应用,又有5纳米/3纳米可选,关键是5纳米/3纳米芯片的性价比会比7纳米好很多。此时,中芯这个在7纳米工艺中都属于成本超高的芯片怎么能卖出去呢?
最后,28纳米这个工艺节点是特别关键的一个节点,比7纳米关键多了。绝大多数应用都可以用28纳米解决是一,其次是DUV光刻机一次曝光能够生产的芯片最小尺寸就是28纳米,22纳米就要二次曝光来生产了。也就是说从成本上来看,28纳米是一个特完美的工艺节点,对于中芯的股东来说,28纳米工艺就意味着财源滚滚,而7纳米工艺则是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地“鸡肋”。所以应该怎么选就很明显了嘛!
ASML同意出售光刻机,中芯却一直扩大28nm产能,为何不冲刺7nm?
同意卖我们自己也得研发,饭一口一口吃,先28nm量产,再攻14nm,7nm不急,14nm以上已能满是绝大部门市场需求,抢占市场才是根本,没市场研发出7nm也没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