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是绝色美人,赵匡胤宠她,赵光义也爱慕她。但一次狩猎上,赵光义突然给了花蕊夫人一箭,然后扬长而去。这是怎么回事?
花蕊夫人,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妃子。
公元966年,39岁的赵匡胤,只用了几万人、66天,就把拥有10几万军队的后蜀打得落花流水,逼得皇帝孟昶带着一众妃嫔出来投降。
原本,赵匡胤不想搭理孟昶,但他一眼就看到了一众妃嫔中的绝色美人,即花蕊夫人。
他接受了孟昶的投降,但7天后,孟昶暴毙身亡,而花蕊夫人,则入了赵匡胤的后宫。
“国亡,(花蕊夫人)入备后宫。太祖闻之,召使陈诗。诵其国亡诗云:‘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取自陈师道《后山诗话》)
赵匡胤是真的喜欢花蕊夫人,几乎把她宠上了天。
每日退朝后,赵匡胤都会去花蕊夫人那里小坐,两人饮酒听曲。
花蕊夫人喜欢骑马,赵匡胤便特许她在后宫内骑马,史称“金殿走马”。
有人说,赵匡胤是喜欢花蕊夫人的美貌;也有人说赵匡胤是欣赏花蕊夫人的才华,能即兴吟诗。
在民间传言中,赵匡胤之所以盛宠花蕊夫人,是因为花蕊夫人的容貌和大周后一模一样,而大周后曾是赵匡胤的初恋情人。
无论上面哪种说法是真相,赵匡胤都给了花蕊夫人独一无二的宠爱。
在后宫,花蕊夫人思念已经灭亡的国家,便特意画了孟昶的画像,每天祭拜。
赵匡胤怎么可能没见过孟昶的容貌呢?
但花蕊夫人说画像上的人是张仙,供奉他可以得到子嗣。赵匡胤就信以为真,还陪着花蕊夫人一起祭拜。
作为开国皇帝,赵匡胤的智谋举世无双。
他并非真的相信什么张仙,只是因为宠花蕊夫人,这才愿意装傻充愣,仍由她胡闹。
然而,就在花蕊夫人最受宠的时候,赵光义突然一箭射死了她。
事情发生在狩猎场上,赵光义也是以“误杀”为由射出的这一箭。
那么,问题来了,好端端的,赵光义为何要射死花蕊夫人?关于赵光义射死花蕊夫人的事,传言很多,归纳来看,主要有三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赵光义为了自保。
在赵匡胤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之前,好色的赵光义就先动了手。
他瞒着亲哥哥,几次强迫花蕊夫人。如今,花蕊夫人越来越受宠,他担心有朝一日,这个女人会对自己下手报复,便先下手为强。
- 第二种说法:赵光义担心哥哥沉迷美色,为赵匡胤而杀。
赵光义是赵匡胤的亲弟弟,跟着哥哥一起打江山。
如今,看着哥哥沉迷于花蕊夫人的美貌,别人不敢出言相劝,但他是亲弟弟,哥哥不会因为一个女人对他翻脸。因此,他干脆一箭射死这个女人,一了百了,免得哥哥沉迷美色,坏了大计。
- 第三种说法:花蕊夫人影响了赵光义的皇位继承。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弟弟赵光义便琢磨着如何继承哥哥的位置。
虽然赵匡胤有4个儿子,但并不妨碍赵光义的野心,毕竟,这个天下是他和哥哥一起打下来的。为此,他求到了母亲杜太后的头上。
后来,杜太后在弥留时,逼着赵匡胤答应把皇位传给弟弟,还写下来承诺书,史称“金匮遗诏”。
《宋史》太后曰:‘不然,正由周世宗使幼儿统治天下耳。假如周氏有长君,天下岂为汝所拥有乎?汝死后当传位于汝弟。四海至广,能立长君,国家之福也。’太祖顿首泣道:‘敢不如教诲!’太后转过身对赵普说:‘尔同记吾言,不可违背也。
或许,花蕊夫人的枕边风,影响到了赵光义的皇位“继承”,于是,他干脆铤而走险,射死了她。
以上三种传言,各有各的道理,乍一看似乎都能说得通。不过,我们结合当时的史料一起看,就会发现,这三种说法都站不住脚。首先,花蕊夫人入宫前,只是个罪犯。有着赫赫军功的赵光义,就算强迫了她,也不必在意哥哥的怒火。
毕竟,他俩可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
退一万步说,就算赵光义是那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人,赵光义手握重兵,可以呼风唤雨,完全不至于在大庭广众下杀手,真要杀掉她,暗中进行就行了。
因此,我认为,第一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
至于第二种、第三种说法,它们都建立在同一个基础上,那就是,赵匡胤非常爱花蕊夫人,甚至会为了她影响国政。只有这种程度的爱,才可能逼迫赵光义在大庭广众下杀手。
那么,真实的赵匡胤很爱花蕊夫人么?
可能要让大家失望了。
赵匡胤并没有那么爱花蕊夫人。
他对花蕊夫人的所有好,都只能称得上宠,却没有半分爱。
真正爱一个人,一定会尊重她、呵护她、保护她,为她着想,生怕她受伤害。
然而,对待花蕊夫人,赵匡胤只给了物质上优渥的待遇,却从未给过半分尊重。
赵匡胤曾带着花蕊夫人一起出席宴席,在宴会上,当着文武百官的面,赵匡胤极尽贬低后蜀,甚至还让花蕊夫人发表看法。
若是他真的爱花蕊夫人,绝不可能当众侮辱她的故国,让她下不来台。
在北宋的记载中,赵匡胤真正爱着的女人,是他的第三任皇后宋氏。
宋皇后15岁嫁给赵匡胤,直接就成了皇后。而自从她入宫后,赵匡胤就把花蕊夫人忘在了脑后。
《宋史·后妃传》:常具冠帔候接,佐御馔。
据《宋史》记载,自从赵匡胤迎娶了宋皇后,两人就出双入对,每次下朝,赵匡胤都会去找宋皇后,再也没有记起来过花蕊夫人。
若是他真的爱花蕊夫人,又怎么可能变心得如此迅速?
由此可见,赵匡胤对花蕊夫人,更多的是征服欲,他对她的好,也只是因为恰好喜欢,想要对战利品好一点。
自始至终,赵匡胤都没有爱过花蕊夫人,自然也不可能因为她而影响国政。
当这个前提不成立,赵光义自然不可能因为害怕哥哥沉迷女色、抑或是害怕花蕊夫人的枕边风影响皇位“继承”而痛下杀手了。
因此,我认为第二种、第三种说法都经不起推敲。
那么问题来了。
赵光义确实当众射死了花蕊夫人,这到底是为什么呢?里面又有怎样的隐情呢?这件事,就要从花蕊夫人本身说起了。
花蕊夫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称号。
当时,女子非常美貌,会用花来比喻,但如果这个女人的容貌非常美丽,那么花是不足以比喻的,只能用“花蕊夫人”来形容。
在五代十国时期,花蕊夫人之名,一共有3位女子得到过,分别是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徐氏(也称“费氏”)、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
其中,与北宋有关系的,是后2位夫人,即后蜀主孟昶的妃子(前文女主角)、南唐后主李煜的宫人。
为了区分2位花蕊夫人,李煜的宫人也被称作“小花蕊”。
她们都被充入了南宋的宫廷,只不过,前面的花蕊夫人成了赵匡胤的宠妃,而小花蕊则没有什么出名的事迹。
因此,我认为,赵匡胤一箭射死的花蕊夫人,并不是哥哥的宠妃,而是“小花蕊”——一个普普通通被抓入宫廷干苦力的漂亮女孩。
和花蕊夫人的妃嫔地位相比,“小花蕊”只是个地位卑微的奴隶,就算被赵光义一箭射死,也算得上她的荣幸。
当然了,这样的福气,恐怕没有人想要。
只有杀掉一个小俘虏,才不需要特别说明,这也是史书上一笔带过的原因吧。
作为军功赫赫的大将军,赵光义在狩猎过程中,误杀了一个女犯人,好像也不是什么值得大写特写的事情。
只是,被射死的女孩也有“花蕊”的称号,后世以讹传讹,大家才觉得赵光义杀死了哥哥的宠妃,并脑补出兄弟相残的大戏。
至于真正的花蕊夫人,在被赵匡胤冷落后,抑郁而终。
作者的话虽然赵光义没有一箭射死哥哥的宠妃,但他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人。
作为君王,赵光义或许有不错的实力。
- 他好读书,每天都会看两三卷,“开卷有益”的典故就来自于他;
- 他也有能力,亲征太原,灭掉了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
但是,他也有饱受诟病的一面。
- 比如,他对李煜的小周后垂涎三尺,经常让她过来相会,逼得小周后和李煜双双抑郁而终。
- 再比如,登基称帝后,他对24岁嫂子宋皇后极尽摧残,在她死后硬是不给她皇后的哀荣,还把劝说的大臣都鞭笞了。
而最奇怪的是,赵匡胤50岁去世,2个儿子还在世,一个25岁,一个17岁,但最后登上皇位的,却是37岁的弟弟赵光义。
而赵光义当上皇帝后,哥哥的两个儿子先后暴毙,原因不明,一个享年28岁,一个享年23岁。
很多史学家怀疑,赵光义的皇帝之位,或许是“杀兄篡位”而来,因为赵匡胤的死因也非常不明确。
正因如此,“烛影斧声”至今都是千古谜案。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中国历史上的绝代佳人,花蕊夫人是非常醒目的一个。何谓花蕊夫人?盖形容她的美貌也,
千娇百媚,倾国倾城,当年,后蜀皇帝孟昶之所以千方百计将她召进宫,万般宠幸,就是因为她艳压群芳的美丽。
少年天子孟昶一贯风流,常常为找不到美女而郁闷,一位心腹太监经过千寻万找,终于在青城物色到一位,她体态轻盈,容颜绝世,且聪明多才,擅长诗词,此女即徐匡璋之女徐氏。
宋朝吴曾《能改斋漫录》记载说:“伪蜀主孟昶纳徐匡璋女,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翾轻也。又升号慧妃,言其性也。王师下蜀,太祖闻其名,命别护送,途中作词自解曰:‘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
花蕊夫人徐氏,人中之花,花中之蕊。孟昶得到她后,如获至宝,立即留在宫中,后封为慧妃。965年,赵匡胤命王全斌率军6万向进攻后蜀,14万守卫成都的蜀兵一溃千里,孟昶投降。而这些投降的军士中,至少有2.7万人被杀死。灭蜀后,孟昶和花蕊夫人被宋军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孟昶降宋后,由蜀帝降封为秦国公。赵匡胤久闻花蕊夫人艳绝尘寰,王全斌攻下蜀地后,赵匡胤特嘱王全斌将花蕊夫人单独护送至京,孟昶被俘,也被押解到京。赵匡胤看到花蕊夫人后,立即被她的美貌所倾倒,于是,10天后,孟昶暴亡。孟昶死后,赵匡胤辍朝五日,素服发丧,高规格安葬,追封孟昶为楚王。随后,赵匡胤将花蕊夫人纳入后宫,百般宠幸。
花蕊夫人不仅有姿有色,而且有情有义,心里始终抛不下孟昶,她亲手绘孟昶肖像,悄悄祭拜,有一次被宋太祖撞见,她谎称是送子张仙的画像。一次酒宴后,赵匡胤让花蕊夫人吟诗,花蕊夫人吟出《口占答宋太祖述亡国诗》曰:“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赵匡胤感动花蕊夫人的故国之思,将她封为贵妃。
赵匡胤对花蕊夫人的宠幸,让弟弟赵光义非常不快,担心兄长沉迷女色,误了国事,于是一次兄弟俩宴射于御苑之时,赵匡胤劝弟弟喝酒,赵光义借故推辞,说只要花蕊夫人帮我折一枝花来,就喝。
就在赵匡胤安排花蕊夫人去折花之时,赵光义从背后一箭将花蕊夫人射死。赵光义射死花蕊夫人后,立马跪下,抱住兄长的大腿,大哭道:“皇兄应以社稷为重。”宋太祖听后,并未追究弟弟,之后,二人饮射如故。
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第一,花蕊夫人是谁?
花蕊夫人是形容女子生很美,“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
花蕊夫人三朵花,这么说是因为历史上有三个女性被后世称为花蕊夫人,而与赵匡胤、赵光义有牵连的是后蜀主孟昶的贵妃,五代十国女诗人。
第二,花蕊夫人什么样?
花蕊夫人,后蜀主孟昶的贵妃,自小喝了都江堰江水长大的花蕊夫人天生丽质,后蜀主孟昶见后惊为天人,于是“近水楼台先得月”收入宫中,封为贵妃,号花蕊夫人。 花蕊夫人就是因其酷似花中娇蕊那样的楚楚动人,才成其美名。大宋文豪苏轼曾赞美她说“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第三,花蕊夫人何德何能?
花蕊夫人除了长得如花似玉之外,诗词也写得漂亮,做贵妃不忘创作,曾写下上百首宫词。花蕊夫人不仅堪称倾城倾国的绝代佳人。而且文采和才识不让须眉。不仅国色天香,美艳绝世,而且多才多艺,《全唐诗》中就收入她的《宫词》157首。
第四,花蕊夫人怎么死的?
北宋灭蜀,国亡家灭,丈夫孟昶投降被赵匡胤毒杀,花蕊夫人每日虚与委蛇,最后死于非命。
花蕊夫人之死法,史书上有两种记载。
(1),北宋《闻见近录》中说:一日赵匡胤率亲王和后宫宴射于后苑,赵匡胤命花蕊夫人折花时,赵光义引弓将她射死。
(2),北宋末年《铁围山丛谈》:花蕊夫人归宋后,一次从猎后苑,花蕊夫人在侧,赵光义“调弓矢,引满拟兽,忽回射花蕊,一箭而死”。
第五,赵光义目的何在?
一说赵光义怕赵匡胤沉迷酒色,说:“陛下方得天下,宜为社稷自重,远离酒色!”这纯粹胡扯,赵光义也不是什么好鸟。
二说赵光义看到花蕊夫人归宋,也十分喜爱她,但无从得手。因羡慕嫉妒恨杀死她。这说法太过牵强,也不符合逻辑。
真正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花蕊夫人在设接班人问题上有不利于赵光义的说法,赵光义挟嫌报复最为靠谱,赵光义什么都可以忍耐,但野心勃勃的他有个底线,就是不能影响他接班,否则,见鬼杀鬼,见佛杀佛,后来的历史迷雾重重,都可证明赵光义的心机与成府。
但是这些说法也不一定靠谱,因为有些历史真相已经淹没在滔滔的历史长河中。
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谢小蜜邀
很遗憾,各位从百度得到的历史知识大部分都是错误的,甚至有些内容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而编造的
各位答主声称引用的史源有三个,分别是“北宋中期邵博《闻见近录》”,“两宋之交蔡絛《铁围山从谈》”,“宋末元初徐大焯《烬余录》”。我们现在来对这三本书的相关内容分别进行考辨
据百度百科,邵博生活于北宋中期。邵博的爸爸邵伯温出生于1037年,卒于1134年,是一位活了整整97岁的老寿星。邵博是邵伯温的儿子,说他生活于北宋中晚期似乎说得过去。然而,似乎作者连邵伯温的《邵氏闻见前录》都没有读过
邵伯温在《邵氏闻见录》卷二中有一段描述:仁宗皇帝嘉祐八年三月二十九日升遐,遗诏到洛,伯温时年七岁……
嘉祐八年即1063年,邵伯温当时七岁,他的出生年份应该是1056年,以最大的善意揣测这只不过是失误,那么百度“花蕊夫人”词条下的内容以及把邵博楞说成北宋中期人就纯属瞎几把扯淡了
《邵氏闻见录》邵伯温写了二十卷,他儿子邵博续写了三十卷,为了加以区分,邵伯温写的部分称《邵氏闻见前录》,邵博续写部分称《邵氏闻见后录》,从来没有一本书叫《邵氏闻见近录》
这就是引用《闻见近录》的作者只能给出书名却拿不出“史料”原文的原因所在,因为连书本身都不存在,哪来原文呢?
《烬余录》这本书的来历十分可疑,据称作者徐大焯是宋末元初人,成书后因害怕元为异族而未能付印,所以……跳过明代,在清光绪年间付印了
《烬余录》的内容同样十分可疑,有摘抄并曲解的史料,也有节选的演义故事,当然还有部分属于“原创”。宋太宗赵光义与花蕊夫人的故事在《烬余录》中这样记载:
太祖寝疾。中夜,太宗呼之不应,乘间挑费氏。太祖觉,遽以玉斧斫地。皇后、太子至,太祖气病缕。太宗惶归邸。翌夕,太祖崩。
这段文字史实错讹很多,最明显的bug就是赵匡胤从来没有立过太子,但是,文字里清楚地传递了一个信息——赵匡胤死的时候花蕊夫人还活着,并且还活得容光焕发妩媚动人把赵光义迷得神魂颠倒
愣把《烬余录》拿来说赵光义射杀了花蕊夫人莫不是拿错了药方?
明确记载赵光义射杀花蕊夫人的唯一史源就只剩下蔡絛的《铁围山从谈》,我们先抛开“孤证不立”来看一看蔡絛原文怎么说
……国朝降下西蜀,而花蕊夫人又随昶归中国。昶至且十日,则召花蕊夫人入宫中,而昶遂死。昌陵后亦惑之。尝进毒,屡为患,不能禁。太宗在晋邸时,数数谏昌陵,而未果去。
花蕊夫人随孟昶朝见赵匡胤后孟昶就莫名其妙地死了,赵匡胤开开心心地做了接盘侠,把花蕊夫人纳入后宫,从此沉溺于花蕊夫人的温柔乡中以致荒废国事。花蕊夫人恃宠而骄,完全忘了自己二手贵妃的身份,在后宫为非作歹,还拿毒药霍霍宫人,搞得人尽皆知。充满正义感的赵光义认为这个女人是祸患,于是数次犯颜直谏,赵匡胤都不置可否
一日,兄弟相与猎苑中,花蕊夫人在侧,晋邸方调弓矢引满,政拟射走兽,忽回射花蕊夫人,一箭而死。
有一天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相约在御苑中射猎玩耍,花蕊夫人一如既往地粘在赵匡胤身边。赵光义引满弓弦装作寻找猎物的样子,猛一转身便射向了花蕊夫人,这一箭正中要害,花蕊夫人娇都没来得及撒就一声不吭地香消玉殒了
~《铁围山从谈》卷六
故事中的赵光义忧国忧民大义凛然堪称宋代比干,箭法超群鬼神莫测一箭封喉例不虚发的功力犹如小李飞刀。问题是:
1.正史中赵光义曾经屁股中箭,却没有他用弓箭杀敌的软文,赵光义如何保证这一箭只射花蕊夫人而不会伤及赵匡胤?
2.花蕊夫人就在赵匡胤身边,赵光义如何才能让赵匡胤相信他要射的目标就是花蕊夫人本人而不是因为失手才射进了花蕊夫人的要害?
3.花蕊夫人与赵匡胤正如胶似漆打得火热,赵光义如何保证赵匡胤不会因为痛失所爱而悲伤欲绝?
4.赵光义如何才能保证赵匡胤不会因此心怀不满而找借口撸了他储君的地位?
5.蔡絛是蔡京的三儿子,曾经代理蔡京执政,[京至是四当国,目昏(目毛)不能视事,悉决于季子絛。~《宋史》蔡京传]蔡京、蔡絛从徽宗宣和年间便受到贬黜,建炎元年五月赵构上岗后就宣布[蔡京……及其子孙,更不收叙。~《宋史》高宗一]如何才能保证蔡絛不是借这个故事踩太祖捧太宗以取悦赵构?
6.按北宋文人的德性,如果太宗有这种英雄事迹的话一定会毫不客气地记在日记本上,毕竟他们连杜太后声称[吾儿素有大志],太祖之死[斧声烛影]都敢从不同角度予以记录,太宗亲自动手射杀花蕊夫人这种绝佳写作题材哪里轮到一百多年后由蔡絛在南宋绍兴年间首开记录。问题又来了,国史和笔记均无记载,蔡絛又从何而知?如何保证这不是蔡絛临时发挥的创作激情?
另外,不要拿赵冀的“研究成果”说事,他连蔡絛笔下的女主角花蕊夫人的身份都愣由后蜀孟昶的宠妃改成了南唐李煜的非著名嫔妃
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一日,赵匡胤与弟弟赵光义打猎时,赵光义一箭将赵匡胤的爱妃花蕊夫人射死。众人大惊,赵光义抱着皇帝的大腿痛哭道:“臣弟误杀陛下爱妃罪该万死。”赵匡胤冷冷道:“莫要装模作样,你的心思朕岂会不知。”碍于赵光义在朝中的地位,赵匡胤并未处罚他。
一历史上有记载的花蕊夫人有三人,一个是前蜀高祖的妃子,一个是南唐主李煜的宫人,还有一个则是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就是这个篇章的女主角。
关于她的身世,史料中也有两种记载,一种说法是说她姓费,是一名歌姬,因为出色的容貌,被选人了孟昶的后宫里。
另一种说法,则说她姓徐,后来有学者考证出,她跟前蜀的花蕊夫人出自同一个家族,两人是姑侄。
关于她所处的朝代背景一五代十国的后蜀,实在没有什么名气,这是一个只存在了三十多年的割据政权。五代十国,听起来就令人头疼不已,看这四个字,仿佛经历了漫长的时光,实际上只有七十多年。
而在这七十多年里,中原前后更迭了五个王朝,环绕中原地区则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纷杂。
世人之所以记住了后蜀,最大的功臣就是花蕊夫人,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因为她那颇为梦幻的经历,而是因为她的一首诗一《述国亡诗》!
话说,后蜀末代皇帝孟昶在成为皇帝之前,可能根本没想过有这么一天。他的父亲孟知祥本来只是后唐的一个大臣,机缘巧合下才建立了后蜀。
不过孟知祥还算努力,孟昶继位后也兢兢业业了一段时间,加上中原的王朝自顾不暇,后蜀国内一片太平,五谷丰登,欣欣向荣。
孟昶是个懂得享乐的人,据说他在摩诃池上建造了一座水晶宫殿,作为避暑之用。窗上镶嵌珊瑚,碧玉铺路,宫殿的廊柱不是楠木就是沉香,墙壁之间以琉璃镶嵌,宫内摆满了夜明珠。
孟昶的皇宫里,美人众多,他广征了蜀地各处来的美女,花蕊夫人就是其中之一,被封作贵妃,也是宫中最得宠的女人。
为了花蕊夫人的喜好,孟昶在成都种满了牡丹和芙蓉,四处搜寻了优良品种,又在宫中修了“牡丹苑”。两人经常在牡丹花的围绕下,大设酒宴,请人来一起赏花。
两人平日的生活,基本就是赏花、办宴会、看歌舞,过得非常有情调。花蕊夫人很有生活情趣,她担心孟昶吃腻了那些菜肴,就别出心裁地改善了一番,比如说“酒骨糟”这道菜,就是她的改良之作。
偶尔有了空闲,花蕊夫人还会陪着孟昶挑选美人,把后宫的女人们召集到一起,挑选顺眼的给加封位号。
对于两人来说,这是一种情趣和游戏,花蕊夫人也不会嫉妒,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她的地位没人可以撼动,另外是她自小被培养成了封建礼教下的标准女性。
有一个晚上,孟昶喝醉了,和花蕊夫人并肩坐在阁楼里,相互依偎。天边满是星光,底下则是水波荡漾的摩诃池。借着酒兴,花蕊夫人提议让孟昶填词,孟昶令人准备了纸笔,当即填了一首《玉楼春》。
冰肌玉骨清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一点月窥人,倚枕钗横云鬓乱。
起来琼户启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屈指西风几时来,只恐流年暗中换。
词里描绘皇帝和妃子的后宫生活,感慨了这般良辰美景终究会有尽头,可谓是一语成谶!
二就在孟昶沉溺享乐时,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了北宋。赵匡胤立志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了荆南、武平,随后视线转向后蜀,浩浩荡荡的北宋大军直攻而来。
后蜀情况十分危急,然而孟昶却粉饰太平,也不愿意让女人操心这些事情,所以后宫妃嫔对国难当头的现状一无所知,只有花蕊夫人隐隐感觉到了一些不妥。
花蕊夫人虽然不懂政治,但知道历史上那些一代雄主是什么样的气象,也知道班婕好、樊姬劝谏的例子。所以,当见到孟昶一直沉溺享乐,花蕊夫人内心深处非常担忧,多次劝说他要励精图治,不过都被孟昶三言两语打发了过去。
花蕊夫人对此束手无策,而且自古以来,都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定,她没有获取最新消息的途径,拥有的只有君王的宠爱和后宫里那一方天地,很难知道前线究竟发生了什么。因此,孟昶告诉她没问题,她可能就真的放下了心。
虽然不否认孟昶的一片心意,他希望她能无忧无虑,不用去烦恼那些“男儿家”的事情,希望自己能像个避风港一样,为女人们遮挡住风雨。然而,大厦将倾时,至少要让花蕊夫人知道这些“风雨”究竟是什么吧?
不管花蕊夫人是选择逃避,抑或是选择勇敢面对,都需要她自己去选择,而不是被蒙在鼓里,对所有的状况以及即将到来的事情一无所知,只能无比被动地去承受。
试着想一下,花蕊夫人的身份地位,已经是封建社会的女人所能到达的最高点,连她都如此,更何况那些普通人呢?
所以我们难免会为那些身处在乱世中的可怜女人扼腕叹息。
比如“五胡乱华”时,那些被当作粮食的女人;比如“靖康之耻”时,那些被当成物资送给金军的女人,以及被当作赔款的女人;比如被昏庸的君王拖累,莫名其妙背了个黑锅的女人。这些其实只是古代社会的冰山一角,如果要说得更细一点,可以具象化到某一个人的身上,那就是柔福帝姬、宣华夫人,甚至杨玉环等。
就拿柔福帝姬来说,她就是这种社会风气之下的受害者,很有代表性。
“靖康之耻”时,她作为北宋皇室成员被金军带回了金国,后来被扔进了浣衣院中。这个浣衣院,一是作为处罚女人的劳动场所,二是作为让金国贵族寻欢作乐之地。
后来,柔福帝姬侥幸逃回南宋,本以为能松一口气,以后等候她的是静好的岁月,没想到,最后等来了亲人的背后一刀。
几年后,宋高宗赵构,从金国赎回了自己的母亲韦太后。韦太后曾经在浣衣院生活过,被金人作为重点对象凌辱过,而柔福帝姬是她这段难堪岁月的见证人。
因此,韦太后发现柔福帝姬逃回来后,立刻指出她是假冒的。一个是亲生母亲,另一个是不熟的异母妹妹,孰轻孰重?赵构很快做出选择,将柔福帝姬斩首示众。
每次想起柔福帝姬的名字,我都忍不住嗟叹,她先是为北宋当权者的政治错误买了单,最后又为南宋皇室成员的名声买了单。
这个说得有些远了,但我们通过她可以看出,一个没有选择权的女人有多么凄惨,她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哪怕最后被放过,也必须一辈子谨言慎行。
话说回来,孟昶真的不清楚情况危急吗?未必。后蜀占据着地理要势,高山险阻,难以攻打,他心里始终存着几分侥幸。
但是另一边,赵匡胤与孟昶的精神面貌完全不一样,他成竹在胸,对后蜀势在必得。赵匡胤还下令让人在汴京给孟昶修建了一座住宅,这意思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这场仗他赢定了,孟昶的归宿除了成为阶下囚,根本没有第二条路。
北宋大军带着十足的士气进人蜀地,一路上势如破竹,所向披靡。与之对比鲜明的是后蜀军队的溃不成军,多次战役竟然不战而败。
孟昶得知消息后,大受打击,不由感慨道:“我和父亲养了这些战士四十年,让他们丰衣足食,然而面对敌人,他们竟然连发一箭的勇气都没有,我想守城,可谁又能为我守城呢?”
没过多久,北宋兵分两路直逼成都,孟昶举城投降,后蜀宣告灭亡。
这一场战役,从开战到灭亡,只有短短六十六天。后蜀的政权,从建立到灭亡,也只有短短的三十三年。
三孟昶被撸到了北宋后,被封为秦国公,但仅仅过了七日,就暴毙身亡。赵匡胤又追赠他为尚书令、楚王,谥号“恭孝”,但孟昶的死因却众说纷纭。但大多史学家都认为,孟昶是被赵匡胤毒死的。
花蕊夫人艳名远播,又有才华,当孟昶妻妾一同入宫拜谢圣恩时,太祖赵匡胤见到了名不虚传的花蕊夫人,一见之下,立即倾心。此后,太祖时时刻刻惦念着花蕊夫人,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想方设法要得到她,但强占他人的女人到底令人诟病,于赵匡胤的名声不利,所以他为了达到目的便毒死了孟昶。
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说孟昶发现了赵匡胤的心思,然而他作为一个亡国之君,根本无能为力,所以他不堪受辱自杀了。
话说回来,孟昶去世后,赵匡胤赏赐了许多财物下去,花蕊夫人人宫谢恩时,就被留了下来,成了赵匡胤的女人。
花蕊夫人作为一个弱女子,为了安身立命,只能听从。但赵匡胤对她的喜爱,更多是出于征服,更带着猎艳心理,也许有一些欣赏,但谈不上什么尊重。
赵匡胤刚得到花蕊夫人的时候,带她出席宫中宴会,听闻她曾写了许多宫廷诗词,就让她写一些诗词助兴。
花蕊夫人略一思索,吟出了一首《采桑子》:
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
三千宫女皆花貌,共斗婵娟,髻学朝天,今日谁知是诚言。
这首《采桑子》写于离开后蜀的路上,意思很浅显,道出了亡国、被迫远离家乡的心酸。
花蕊夫人还解释了一番这首《采桑子》的由来,说是以前在成都皇宫里,孟昶谱写了一首《万里朝天曲》,蕴含了他对国家的美好希望,后来孟昶的另一个妃子李艳娘人宫献舞,梳着高高的发髻,为了讨个好彩头,美其名日“朝天髻”,后来就被宫人们争相模仿。
离开后蜀,前往汴京的路上,花蕊夫人忽然发现,那些花容月貌的宫女都梳着“朝天髻”,没想到当初美好的祝愿,应的却是北宋。
他们这些亡国俘虏,万里去“朝天”,实在令人心酸感慨,然而这是花蕊夫人的角度,此时花蕊夫人吟来给北宋的皇帝和权贵们听,又暗含了一些对赵匡胤的恭维,听得后者心花怒放,对她也更加爱怜,不可谓不聪明。
赵匡胤见她有如此才华,又让她现场写一首新的,花蕊夫人略一沉吟,就写出了后世著名的《述国亡诗》前面提到过,也就是因为这首诗的传世,后人才记住了名不见经传的后蜀。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君王在城墙上竖起降旗,我一个女人在深宫哪能知道呢?十四万将士竟然齐齐放下了他们的兵甲,根本没有一个将士有男儿郎该有的血性!
花蕊夫人这首诗,不卑不亢,有亡国的悲痛,也道出了一个女人的无奈。
有时候我在想,如果花蕊夫人不是因为这首诗,恐怕更会被世人指责。皇帝不给力的时候,总会有人怪他身边的女人缠着他不务正业,好像一个女人是否贤惠就能决定天下兴衰,但这不过是自欺欺人而已,想必当初就算没有杨玉环,也会有李玉环、周玉环出现。
此诗一出,满座的群臣皆为震惊。她是抱着必死的态度去悼念亡国的,没想到这首诗竟博得了赵匡胤的极大欢喜,对花蕊夫人的欣赏和爱怜又多了几分。
没过多久,他就把花蕊夫人正式封为了贵妃,每次下了早朝都会去她的宫里,与她一起喝茶、赏乐,至此,花蕊夫人开始了在北宋的新生活。
我想如果花蕊夫人能够选择,也许不会留在北宋皇宫,可惜她不仅是女人,更是俘虏,除了委曲求全别无他法。
或许有人会说,还有宁为玉碎这条路可走,跟杀夫仇人在一起,实在可耻。但一个女人尊重生命,努力活下去自然也不是错。现代社会总是宣扬生命高贵,一些国家的法律更不允许自杀,自杀未遂还会被判处监禁和罚金。
换另一件事来对比,后来的“靖康之耻”,北宋亡国,宋徽宗和宋钦宗两人被金国俘虏,咬牙在万般羞辱中活了下来。同样是尊重生命,两个皇帝都能够这般忍辱偷生,花蕊夫人一个女人为何不能呢?
但不得不承认,花蕊夫人在北宋过得并不快乐,她还想念着孟昶。她按照记忆亲手画下了孟昶的画像,悬挂在墙壁上,还给他点了香烛,以此来睹物思人。
有一次,她正在供奉孟昶时,被赵匡胤撞了个正着,但赵匡胤没认出来,就问花蕊夫人画中人是谁。花蕊夫人慌得不行,但很快想到了办法,就推脱说这是蜀地人人都知道的张仙画像,供奉他可以求得子嗣,也是蜀地的民俗。赵匡胤听了后,不仅没有追究,还表示她的供奉太简陋了,可以移去静室。
宫中的妃嫔们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前来临摹张仙画像,拿回去供奉。后来,画像从富中流传到了民间,民间女人为了求子,也纷纷效仿。
然而这件事,最后还是被揭穿了。
赵匡胤得知真相后,逼迫花蕊夫人交出孟昶的画像,花蕊夫人却抵死不从,赵匡胤大为愤怒,一剑刺了过去,结束了花蕊夫人的性命。她的鲜血染红了院子里的芙蓉花,凄美无比,后来人们为了歌颂她对爱情的至死不渝,还称为她“芙蓉花神”。
四只不过,花蕊夫人的死也是一个千古谜团,上面的结果只是其中一种说法。还有另外一种说法,但男主角不是赵匡胤,而是他的弟弟,也就是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
某一次打猎时,赵光义忽悠花荔夫人为他折花枝,随即趁这个机会,一箭射死了花蕊夫人。
赵光义杀花蕊夫人,相传有三种不同的原因:
第一种,花蕊夫人介人了北宋的朝廷斗争,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不小心触犯了赵光义的利益,被他记恨;
第二种,则是赵光义为了北宋的江山社稷,狠心除掉了哥哥身边的红颜祸水;
第三种,赵光义喜欢花蕊夫人,出于嫉妒和不甘,得不到花蕊夫人就选择毁掉她!
影视剧中偏爱第三种解释,还能和赵匡胤的死结合到一起,因为野史中提到,赵匡胤死于赵光义的谋权篡位。显然两个皇帝为了一个女人撕破脸皮,互相残杀,比较富有戏剧性。
不过这些故事,正史均没有记载,只出现在了野史逸闻中,事情真相如何,到如今已经扑朔迷离。只是不管哪一种,都令人不由自主地感怀这个可怜女人的命运,随波逐流,身不由己。想必无数个午夜梦回,花蕊夫人都在思念那个真心宠爱她的孟昶,以及在后蜀无忧无虑的生活。
李煜的一首词《望江南》(一作《忆江南》)放在她的身上,也非常合适。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有太多的遗憾,都在昨夜的梦中。梦里回到了故国,好似还在园林里游玩打猎,车马络绎不绝,长长的队伍气势浩荡。花开时节,繁花似锦,春风扑面,那旖旎的风光多么令人难以忘怀啊。
花蕊夫人的悲剧,是封建社会中千千万万女人的一个缩影,只是她的故事看起来比较梦幻。倾国倾城的美人引得皇帝念念不忘,又令赵光义因爱生恨,有几分浪漫主义色彩,但这几分浪漫遮盖住了底下的本质问题。花蕊夫人从头到尾都是被动接受命运,毫无选择的余地,一直被局势推着走。
局势好的时候,她是贵妃;局势差的时候,她成为俘虏。当权者喜欢她,她可以再当贵妃;当权者被惹怒,她就会被夺走性命。
故事里的几分留白,道尽心酸。
但是话说回来,花蕊夫人也算是人生赢家,在不允许女人从事工作的封建社会,她已经有了不错的归宿,一辈子吃穿不愁,生下了子嗣还能稳固自己的地位。就算成为俘虏,她也过得比其他女人好,然而这单靠美貌换来的怜惜,与柔福帝姬的遭遇其实相差无几,只是花蕊夫人运气好,遇到了一个最初待她相对宽厚的男人。
然而,还有更多的叫不出名字、被淹没在了历史尘埃里的普通女人。比如皇宫里的那些宫女、妃嫔、贵女,亡国后,她们或是被赏赐给了官员,或是进入掖庭当奴婢,或是进人教坊司做官伎,除了随波逐流,她们毫无办法。
我想要是花蕊夫人有机会的话,一定也能活得更加精彩,而不是把命运交付到他人的手里,一辈子身不由己。大家觉着呢?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好色的赵光义为何会射死貌美的花蕊夫人?
某一天,赵匡胤在后苑设家宴招待诸位亲王。既然是家宴,一定是拖家带口参加,所以繁花似锦的后苑充满粉黛气息。
赵家老二被香气刺激得荷尔蒙指数蹿升,他贼眼乱转,小心脏砰砰直跳,眼巴巴地盯着大哥即将出现的地方。
别以为赵老二兄弟情深,其实他的心思全在大哥身边的那朵花上。果然,当赵匡胤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时,赵光义的眼珠子盯在花蕊夫人的身上再也拔不出来了。真是人间尤物呐,孟昶你个王八蛋太有福气了。
花蕊夫人虽然在正史中语焉不详,连她到底姓费还是姓徐都搞不清楚。当你见到她的时候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她既不姓费也不姓徐,而是性感。再加上娇艳的容貌,温婉的性格,偶露锋芒的小才艺,于是她成了当时的流量大咖。
几百年一出的绝世奇葩,自然只有国主才有资格匹配,于是花蕊夫人成了后蜀皇帝孟昶的金丝鸟。
后蜀由孟昶的老爸孟知祥创建,孟知祥原本是后唐西川节度使。在那个有枪杆子腰就硬的五代十国时期,孟知祥本着过把瘾就死的勇气,割地称皇。
这位小帅哥孟昶,其实还算是个有理想有作为的好青年,只是蜀地这地方太富裕了,太繁华了,美景美色,春光旖旎,人很容易堕落,尤其是遇上花蕊夫人,不堕落你还是个男人吗?
于是当大宋一帮北方糙哥扛着枪滚滚而来时,小孟哥两腿发软,举手投降了。花蕊夫人曾经作诗纪念这件事:“君王城上树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赵大哥看不起白脸,尤其是这位小白脸居然还是名花之主,简直是暴殄天物,是可忍俺找大叔不可忍。于是孟昶在到达开封后第七天,就莫名其妙地死了。
赵老大说:哎呀,好可怜哟,你放心走吧,老婆我替你照顾。
赵老二急得抓出了血痕:“哥啊,其实这事弟也能行,你咋就不交给我呢?”他编了好几种理由都说不出口,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那个迷人的身影消失在皇宫,留给他一个个难眠的夜。
此番再见美人,赵老二闷在胸腔里的烈火噗噗外泄。遗憾的是,他只能抓着白斩鸡幻想着白嫩丝滑的手感,啃着鸡腚体味着舌头打滚的快感。每抬一次眼,他看到的是花蕊夫人偎依在大哥身边的娇媚,于是一串串口水忍不住潺潺而下,噢,玛爱嘎的!
大哥一道犀利的眼神如同闪电,他浑身倏地一声清醒了:这辈子不可能了。
赵匡胤似乎想安慰一下兄弟,他令花蕊夫人:“去给咱家兄弟敬一樽酒。”于是花蕊夫人袅袅而至,那细碎的脚步,轻轻地踩在赵光义的心上,每一步都是碎裂的声音。
“太TM难熬了!”赵二心里呐喊,“既然如此,那就碎了她,得不到的就该让她永远消失!”于是赵光义深深吸了一口气,似乎想把那股香气永远存储在他的鼻孔里:“请夫人为弟折花一枝,弟方肯饮酒。”
赵匡胤点点头。于是花蕊夫人笑着走向路边,弯下腰轻轻地在花丛挑了一朵最鲜艳的花。就在她起身的瞬间,胸口被什么东西重重撞了一下,刺心地痛。低头一看,一支箭已经穿透了她的身躯,远处,赵老二手上的弓对着她,脸扭曲成猪头一般……
花蕊夫人柔柔地倒下,花瓣如雨落在她的身上。
这个故事记载于邵博的《闻见近录》和蔡绦的《铁围山丛谈》,不同点在于,蔡绦认为赵光义射杀花蕊夫人是因爱不成,转而成恨。而邵博认为,这种说法太荒唐,容易被赵老大打成猪头,所以他认为接下来的情节应该是这样的:
赵老二变戏法似的变出一副君子的模样,他扔下弓箭,走到大哥跟前跪倒,抱着大哥的双腿泪流满面:“陛下刚刚得到江山,应该以社稷为重,这种红颜祸水留着会误了您一世英名。”
赵匡胤恨不得喷他一脸口水,但“社稷”二字就像一道枷锁,让他实在说不出口。于是赵光义扬长而去,像个英雄似的。
稍稍理智的人都不难发现,这两个传闻都靠不住,在皇帝面前杀掉他的爱妾,除非赵光义的荷尔蒙泡残了脑子。
于是后人又给出第三个理由,非常“高大上”:赵光义想谋求皇储地位,而花蕊夫人却劝赵匡胤立皇太子,因此她成了赵二的政治对手。
这个理由摆脱了“低俗”,看起来很严肃,其实也仅是臆测,因为我们翻遍史书,也看不到任何花蕊夫人干政的记载,甚至连她这个人都是一团迷雾。假如花蕊夫人有这个能耐,史书应该不会不记载。
于是蔡东藩又在他的《宋史演义》中给出了第四个猜想:赵大跟一般男人无二,跟花蕊夫人待在一起久了出现审美疲劳,于是又在宋美女身上用功。
花蕊也是小女人一枚,早就被孟昶和赵匡胤宠坏了,这会儿突然遭到冷遇,一下子接受不了。于是她对影自怜,活活把自己憋屈死了。
我倒觉得蔡东藩的小说情节更接近于真相,不知道你相信哪一个。其实历史就是读者人格的映射,你选择哪一个答案,其实是你的性格和价值取向的必然结果,跟历史真相无关。
朋友,你选了哪一个答案?答对了有人折花相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