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司马昭:我的才能虽然比不上我哥,但我哥没儿子,所以江山迟早是我的,不必争。不过话说回来,我也想早点掌权,那我就来点阴的吧。

汉末到三国时期,兄弟阋墙的事情并不少见,比如说刘表的儿子刘琦和刘琮,曹操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以及孙权几个儿子的大混战,无不产生了十分恶劣的影响。

但是,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却表现得相当和睦,让司马懿很放心,司马懿去世后两人又通力合作,最终为西晋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事实上,司马昭是个野心家,那么他为何在权力面前没有与哥哥司马师反目成仇,反而极力配合司马师的工作,甘愿成为附庸呢?

看完以下内容,我们就会发现,司马昭十分明智,也要很好演技。

司马懿的嫡妻是张春华,她是一个十分厉害的女子,生育了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三个儿子。

当初,司马懿为了不给曹操当官,就装病在家不出,有一天突然下起了大雨,院子里晾晒的书籍没有人收,司马懿思书如命,便不自觉地跑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个新来的婢女无意中看见了。

张春华回家之后,得知了这件事,她担心那婢女是曹操派去的奸细,便拿起一把刀跑去将婢女给杀死了,以此来阻止司马懿装病的消息泄露。

由此可见,张春华做事果断,心狠手辣,不是个简单人物。

因为有司马懿这么优秀的权谋家作为父亲,还有张春华这样厉害的母亲,所以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得了真传,长大后都是玩弄权术的高手。

至于说司马懿的最小的嫡子司马干,由于他年纪比司马昭还小很多,并且从小就有间歇性神经病,所以他失去了成为司马懿继承人的资格。

相比较而言,司马师的才能要比司马昭高,这一点从两件事上可以一窥究竟。

第一件事,当初司马师娶了夏侯尚的女儿、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为妻,后来司马懿与夏侯氏家族成为政敌,司马师担心夏侯徽向娘家通风报信,便准备杀掉她,但一直没有想出一个完美的杀人计划。

后来,全国多地出现了严重瘟疫,许多人得病死去,司马师看到了机会,便下毒将夏侯徽毒死,对外谎称说夏侯徽是得瘟疫去世的,果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魏明帝世,宣帝居上将之重,诸子并有雄才大略。后(夏侯徽)知帝(司马师)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

要知道,夏侯徽与司马师共同生活了多年,而且为他生育了五个女儿,他竟然忍心杀死结发妻子,可见他心狠手辣,一点也不比张春华差,但这件事也说明他很聪明,在谋略上与司马懿十分接近。

第二件事,魏明帝去世之后,儿子曹芳继位,司马懿与大将军曹爽成为托孤大臣,但两人并不和睦,曹爽处处打压司马懿,司马懿最后没办法,只得称病在家不出。

尽管如此,曹爽也没打算放过司马懿,准备找机会将其杀掉,这促使司马懿下定决心发动政变夺权。

但问题是,那时候支持司马懿的将领大多不在京城,因此缺少内援,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司马师站了出来,他瞒着所有人招纳了死士三千,这些人战斗力强且都十分忠诚,他们平时生活在民间,一旦有事就会快速集结,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等到司马懿决定发动高平陵之变前一天夜晚,司马师这才将他阴养死士三千之事告知司马懿,司马懿听完大为震惊,称赞司马师很厉害。

而在政变过程中,司马师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他从容淡定,调度有方,最终控制了整个京城,为最后的胜利立下了巨大功劳。

反观司马昭,当他得知司马懿准备发动政变时,一夜都没睡着;第二天政变发生后,他也只是被司马懿安排去防守皇宫,并没什么太大的贡献。

从这两件事,我们就可以发现,司马师的综合才能很高,比只在军事领域略有建树的司马昭相比(也没打什么胜仗,也就是在主军战败的情况下,他的损失比较少而已),强了不少。

因为两人在长幼顺序和才能上都有差距,所以在司马懿眼中,司马师就是他着重培养的继承人。

尤其是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自知时日无多,便开始为权力交接做准备,他带着司马师去征讨王凌叛乱,目的是接机让司马师掌管军队,回来之后司马懿就去世了,之后司马师升任大将军,执掌魏国军政大权。

至于说司马昭,则在高平陵之变后先后担任安西将军和安东将军,并在司马懿去世后成为都督(都督淮北诸军事),相当于军区司令,跟司马师的地位相差很大。

对于这样的结果,司马昭当然不会甘心,但他之所以没有与司马师反目成仇,主要还是因为他争不过司马师,并且他的才能也不足以稳定当时的局势,与其这样,还不如全力支持司马师,自己在暗地里谋划就行。

当初,司马懿还活着的时候,对儿子们管教很严,尤其重视兄弟和睦,所以司马昭根本不敢跟司马昭争夺继承权。

司马懿去世之后,魏国的局势十分复杂,支持曹魏宗室的人还有很多,朝堂之上暗流涌动,对司马氏家族虎视眈眈,这时候就需要一个富有谋略、手段强硬且威望更高的的人主持大局了,司马师很符合这个要求,司马昭则显然无法胜任。

举个例子来说吧,司马师掌权后为了进一步确立威信,曾发兵讨伐东吴,还任命司马昭作为主帅出征。

这是司马昭第一次作为领军大将,可见司马师对他还是很重用的,并且他也需要司马昭作为自己的帮手,兄弟二人一起努力稳固地位。

但是,司马昭不争气,竟然被诸葛恪打得大败而归!

这还不是丢人的,司马昭为了推脱责任,还在战后暗示属下主动担责,并杀掉了指责他过失的司马王仪,众将因此对他十分不满。

这件事闹到朝堂,许多人都看不下去了,纷纷指责司马昭,司马氏家族的地位和威望一度有被动摇的危险。

至此危急关头,司马师挺身而出,他主动承担了战争失败的罪责,并削去了司马昭的爵位和都督之职,其他战败的将领则没有受到处罚。

众人见司马师敢于承担责任,都感到非常敬佩,他的威望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有更多人愿意效忠于他。

再举个例子,嘉平六年(246年),魏帝曹芳联络中书令李丰、光禄大夫张缉等人,准备发动政变推翻司马师。

这是曹魏集团对司马氏家族的第一次反抗,但司马师早就有所防备,他安插的卧底提前侦查到了消息,于是他先发制人,将参与政变的一干人等全部灭族,并废黜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司马师擅行废立固然惹了众怒,但他如果不这么做,将会有更多人对司马氏家族的统治地位发起挑战,可见他果断处理这件事也有其必要性。

而在这一事件中,司马昭只是个执行者,所有的谋划和决策,几乎都是司马师做出的。

从以上两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司马师是继司马懿之后,司马氏家族的定海神针,而司马昭那时候还稍显稚嫩,不堪重用,只能当司马师的小跟班,甚至还需要司马师保护他。

所以说,司马师如此强势,司马昭怎么敢跟他反目成仇呢,不是找死吗。

但是,也不要以为司马昭就此放弃了,他演技不错,而且愿意去谋划,他有信心从司马师那里接过权力。

前面我讲过,司马师的第一任妻子夏侯徽给他生了五个女儿,但没有儿子。

夏侯徽去世后,为了要一个儿子,司马师娶了镇北将军吴质的女儿吴氏为妻,但吴氏后来被证实无法生孩子,司马师便休了她,另娶泰山羊氏之女子羊徽瑜为妻(母亲是蔡文姬的姐妹)。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且年轻貌美,司马师非常喜欢她,与她的感情也很好,但两人结婚数年也没有生育孩子,司马师为此感到十分沮丧。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昭突然做了个决定,以哥哥司马师无子为由,请求父亲司马懿将刚刚一岁多的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哥哥,得到了司马懿的同意。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

那时候司马师不过四十岁出头,正值壮年,生孩子的机会还有很多,司马昭却在这时候将儿子过继给他,显得很不寻常。

司马昭为何要这么做呢?

表面上看,司马昭是好心为之,毕竟司马师的妻妾十几年没给他生下孩子,司马昭雪中送炭,值得称赞。

但其实,司马昭这么做另藏玄机,是在为自己掌权做谋划,那他究竟是如何考虑的呢?

原来,司马师除了生不出孩子之外,他还有个很大的隐疾,那就是眼睛有毛病,长了一种肿瘤,经常流脓。

这种病在古代是无法治愈的,在现代也是一种顽疾,一般是先天性的,如果发展成为恶性肿瘤,可能会危及身体其他器官,严重情况下可以致死。

司马师的眼瘤或许就比较严重,因为他的死就跟这个病关系莫大,而死亡时间距离高平陵之变不过短短五六年。

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司马昭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将儿子司马攸过继给他,一旦司马师过早去世,那么他就可以取代司马攸掌握大权;退一万步讲,即使司马师没有死于眼瘤,甚至活得时间比他更长,那他的儿子司马攸也可以继承权力。

也就是说,无论从那方面来讲,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所以司马昭及其子嗣都将是最终受益者,而不是其他兄弟子侄。

不过,司马昭还是比较聪明的,为了掩饰他的真实想法,他在将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的同时,也将另一个儿子司马机过继给已经去世的弟弟司马京为子嗣,以此来避免众人的猜测。

不得不说,司马昭为了争夺权力,可以说是不惜血本啊,叫他送子童子也不为过吧。

不过,好在司马昭还有四个儿子(一共九个儿子,三个夭折,两个送人),不至于让他膝下子嗣单薄。

当然了,司马昭还是想要自己接手权力的,所以他不能干等,他总得做点什么吧?

机会在正元二年(255年)出现了,这一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发起了对司马氏家族的讨伐,理由是司马师擅行废立,并派人联络了东吴,东吴也同意出兵协助。

而在此之前不久,司马师因为眼疾加重,让医生给他做了一次切割手术,还没有痊愈,只是将眼睛包扎起来了。

既然哥哥司马师有病在身,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应该替他出征才对,但司马昭自始至终都没有任何表示。

在一次朝会上,司马师询问众人如何平叛,大多数臣子都劝他派一员大将前去,但钟会和傅嘏却极力劝说他亲征,由于这两人是他的亲信,所以他最终决定亲征,弟弟司马昭则留守京城。

帝会公卿谋征讨计,朝议多谓可遣诸将击之,王肃及尚书傅嘏、中书侍郎钟会劝帝自行。

起初,战事还比较顺利,司马师率军击败了叛军,但后来文钦之子文鸯突然率军袭击司马师军营,司马师受到惊吓,眼睛珠子被震出了眼眶,等他返回许昌之后不久,就病重去世了。

司马师去世之时,司马昭和司马攸都在他身边,但司马攸只有十岁,所以司马师便升任司马昭的卫将军,让其统领诸军,也就是选司马昭做继承人了。

这个其实不难选择,为了家族利益着想,也为了国家前途考虑,司马师不能让一个十岁的孩子作为掌舵人。

不久之后,魏帝曹髦使用了一个计策,他下令司马昭留守许昌,傅嘏则统领大军返回京城。

这是曹髦在对傅嘏进行拉拢,其用意是趁机夺取司马氏家族的权力,但傅嘏并没有听从曹髦的诏令,而是跟钟会一起率军护送司马昭返回京城,很快就控制了京城局势。

曹髦见到司马昭之后,知道大局已定,于是册封他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助朝政。

而司马昭掌权之后,第一时间就给钟会和傅嘏升官加爵,并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心腹重臣使用,帮助自己控制朝堂。

及景帝疾笃,帝自京都省疾,拜卫将军。景帝崩,天子命帝镇许昌,尚书傅嘏帅六军还京师。帝用嘏及钟会策,自率军而还。至洛阳,进位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辅政,剑履上殿。帝固辞不受。

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就在于,为何钟会和傅嘏要劝说有病的司马师亲征,又为何要极力拥护司马昭掌权?

原来,钟会和傅嘏与司马氏家族的关系都很不错,尤其是钟会,他与司马师是好友,但与司马昭的关系也很亲密。

通过这两人在司马师去世前后的表现,以及司马昭对他们的态度来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三个人已经结成同盟了,而司马师之死极有可能是个阴谋。

另一个佐证是文鸯,他作为害死司马师的凶手,后来投奔了东吴,但因为与诸葛恪的关系不是很好,又转投了魏国。

当时很多大臣建议司马昭杀死文鸯,但他没有这么做,还封文鸯为将军,关内侯,并予以重用。

如果司马昭重视兄弟感情,那他就该为司马师报仇,但他并没有这么做,反而将文鸯当做功臣来对待,这岂不是咄咄怪事。

反观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他就因为文鸯害死了他伯父司马师而很不高兴,哪怕是后来文鸯临危受命,击败了秃发树机能,降服了二十余万胡人,司马炎也对他不感冒,还找机会免了他的官。

可见,司马昭对司马师的感情,甚至还不如儿子司马炎,所以他看起来与司马师相处得十分和睦,其实一直在找机会算计司马师,并且他演技十分不错,对司马师十分关心和恭敬,让司马师对他无比信任,临死前心甘情愿选他作为继承人。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司马懿的庶子们说,“我们又不是嫡子,不敢跟他们争啊!”

司马昭说,“我大哥的儿子,就是我的亲生儿子,争什么?早晚还不都是我家的?”

司马师说,“眼下的形势太复杂,弟弟啊,你们都驾驭不了,还是让我来吧!”

司马师和司马昭之所以能团结协作,根本原因在于两人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这一点是由司马家族的特殊情况,以及当时的政治形势所决定的。

司马懿虽有九个儿子,但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可以掌握他留下来的权力

司马懿只有一位正妻,名叫张春华,两人很早就结为夫妻了。张春华对司马懿极为忠心,早期曹操征召司马懿时,司马懿不愿去就装病推辞,不料被家中的婢女看出破绽,张春华当机立断,亲手杀死婢女灭口。两夫妻都是思虑缜密、心狠手辣的人,生下的儿子自然也不差。

张春华共为司马懿生下了三个儿子,即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但是司马干有间歇性神经病,即便是清醒的时候,也对权力表现得丝毫不感兴趣。如果是在犯病的时候,那就很吓人了。《晋书》记载,司马干的姬妾死后,他不让下葬,而是装在棺材里,每天晚上拖出来奸淫,早上再放回棺材,直到尸体腐烂了才下葬。这样的人,自然是无法继承司马懿的权力的。

张春华去世的时候,司马懿已经69岁了,正忙着和大将军曹爽争权,于是借机装病,骗过曹爽,暗中积蓄力量,为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做准备。所以,司马懿也没有再娶妻,也就只有司马师三兄弟是嫡子了。张春华和除此之外,司马懿还有三个小妾,最有名的就是伏夫人,生司马亮、司马伷、司马骏、司马京四个儿子;张夫人生了司马彤;柏氏生了司马伦。这六个儿子,都是庶出,古代遵循“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庶子的地位远不能和嫡子相比的,这六个儿子对司马师兄弟来说,从礼法上来说没有任何威

(司马懿和张春华 剧照)

即便这六个庶子有什么想法,也很难实现,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不仅起点不如嫡子高,就连进步的速度也远远不如。高平陵之变后,司马师被封为长平乡侯、卫将军,司马昭被封为为安西将军、持节,而那些庶子们还只是散骑侍郎、散骑常侍之类的小官,威望和权势都差得太多。

退一步讲,司马懿死之前,虽然通过高平陵之变夺取了朝政大权,但其实还远远没有达到完全掌握朝政的地步,那么他死了之后,他的儿子就更没有这种威望,所以说,其实司马懿在一定程度上是给儿子们留下了一个棘手的烂摊子。

当时的形势复杂多变,诡谲多诈,即便是浸淫权术多年的老手来操盘,都是稍有不慎就万劫不复的局面,可谓风险与机遇并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自身没两把刷子,还真不敢伸手试一试。而司马懿的庶子们的威望更低,浸淫权力斗争的层次也不够,威望和才干都不支持他们给当权的司马师兄弟找麻烦。不仅不能找麻烦,还要千方百计地支持他们,“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只有保住司马师兄弟,才能保住他们自己的地位。

(司马懿父子)

司马师没有儿子,他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在当时还比较复杂的政治形势下,司马家族的兄弟们之间还是很团结的,那么竞争就只会出现在嫡子们之间。而嫡三子司马干有精神病,那就只剩下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了。

为什么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没有发生争权的情况呢?除去当时的局势迫使两人必须联手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司马师的儿子,就是司马昭的儿子。

司马师的妻子是夏侯尚之女夏侯徽,一口气为她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夏侯徽后来被司马师给毒死了,又娶了吴氏为继室,吴氏无出,后来被休,至于原因史料未提及,我猜测可能是因为没有生出儿子吧。之后,司马师又娶了第三任妻子羊徽瑜,是汉朝名臣蔡邕的外孙女,也没生下子女。但羊徽瑜家族地位很高,不能休妻,活得又比司马师还长,所以司马师就只有这三任妻子。

这个时候,司马师也死心了,看来自己是命中注定没有儿子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司马昭的正妻王元姬,一口气给司马昭生下了五个儿子一个女儿,小妾们合起来又生了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合计九个儿子。于是,没有儿子的司马兄弟们纷纷表示要“吃大户”,过继司马昭的儿子为自己的嗣子,承继香火。

司马师作为大哥,当然要先挑,于是司马昭的嫡次子司马攸就被过继给了司马师,成为司马师的次子。老六司马京也没有儿子,司马昭就将庶子司马机过继给他为嗣子,不过司马京太倒霉,司马机还没给他生下孙子就死了。

总之,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生儿子,你说司马昭争个什么劲呢?早晚这一切还不都是他家的,更何况司马师的身体一直不好,还有眼疾,能活几年都不好说。

(羊徽瑜剧照)

司马昭对司马师十分钦佩,自知才能比不上大哥

高平陵之变之前,司马懿将司马师和司马昭叫到跟前,将兵变计划告诉两人,结果司马昭紧张得整夜睡不着觉,而司马师则与往常无异。第二天早上,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齐聚司马门,就连司马懿都为之惊叹。依靠这三千死士,司马师坐镇洛阳,控制京都,保证了高平陵之变的成功。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司马师的政治才能和政治远见,应该在司马昭之上。

司马懿去世后,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的身份,执掌曹魏军政大权。第二年,司马师下令伐吴,让弟弟司马昭为都督,带军出征,结果被诸葛恪击败,导致司马昭的乡侯爵位被削。但很快,司马师就找了个小功,将司马昭的爵位恢复。不过,在一削一封之间,司马昭算是彻底领教了司马师的手段,不敢再有异心,只能乖乖听司马师的话。

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了魏帝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个人权势达到了顶点。这个时候,司马师并没有亏待司马昭,不仅升他爵位为高都侯(县侯),而且还让他兼任中领军,镇守洛阳,兄弟两人共掌大权。

由于以上所说的三个原因,司马氏兄弟团结合作,亲密无间,没有给曹魏离间的机会。

后事发展果然如司马昭所料,他才是最后的赢家

司马师死的时候,嗣子司马攸才十岁,当然没有能力继承他的大将军之位,所以只是继承了舞阳侯的爵位,这最早还是从司马懿那里继承来的。

司马师死在许昌,当时正在带兵出征,病重的时候司马昭前去探望,以致洛阳无人镇守。曹髦趁机要求司马昭留镇许昌,只让尚书傅嘏带军回京师。司马昭不听这一套,亲自带兵返回,要求小皇帝封他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将军政大权统统抓在了手里。

曹髦不甘心当傀儡,带人攻打司马昭的府邸,结果被司马昭豢养的死士成济所杀,这个手段,也是司马昭从哥哥司马师那里学来的,活学活用而已。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权势比司马师当权时威赫十倍,什么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那都是全套享受的,还拜为相国,封晋王,加九锡,为篡位做足了准备。

司马昭死的时候,他的嫡长子司马炎30岁,过继给司马师的司马攸20岁,两人都成年了。按道理说,司马昭应该将王位传给司马师的嗣子司马攸,但最终私心占了上风,将王位传给了司马炎。

最终,由司马炎完成了篡位的最后一步,建立晋朝。而司马攸在晋朝始终不被司马炎信任,受到排挤,最终忧愤而死。

如果拉长时间线来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最后的赢家是司马昭。

综上所述,司马师和司马昭两兄弟之所以能团结合作,是因为当时的政治形势还很复杂,他们不合作就要被其他势力吃掉,这是客观因素。主观上,两人的利益是一致的,而且司马师的嗣子就是司马昭的亲儿子,可以说两人合二为一,共为一体,当然不会反目成仇了。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司马家族特别能生,司马懿的老爹司马防生了8个儿子,号称司马八达。司马懿本人又生了9个儿子,司马昭也有9个儿子,司马炎更别提了,有26个儿子。而且他们家孩子的寿命都还很长。

司马懿的长寿我们见识过,熬死了曹操、曹丕、曹叡、诸葛亮,最后夺取政权,享年73岁。其实这在司马家不算啥,他弟弟司马孚活了93岁,儿子司马干活了80岁,他老爹司马防还活了71岁呢,三代人里论长寿,司马懿只能排第三。

所以说不怪司马家能得天下,子孙后代多,在朝中占据的官职就多。寿命比较长,那么手握大权的时间也就比较长。他们家篡权有先天优势。

不过子孙多了,也会出现一个很麻烦的事情,那就是内斗。大厦总是在内部崩塌的,在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师和司马昭同时掌权,为何他们没有内斗呢?

一、司马师没儿子。

从生理角度来说,司马师的确没儿子,他的正妻夏侯徽一口气给他生了5个女儿,从此以后司马师就心灰意冷了。

那么司马师就这么一个媳妇儿吗?那倒不是,正妻夏侯徽被恼羞成怒的司马师给毒死了,5个女儿没有娘哪成?于是司马师又找了第二个媳妇儿吴氏。

结果吴氏还没来得及给司马师生孩子,就被他给废了,理由不详。此后司马师又讨了第三房太太,也就是羊徽瑜。

羊徽瑜出身名门望族泰山羊家,母亲又是蔡文姬的姐妹,这样的配置,足以让司马师满意。可惜的是羊徽瑜依旧没有给司马师生下一儿半女。

因此终此一生,司马师都没有自己的亲生儿子。至少在史料记载中,他的正妻是没有给他生下过儿子的。

司马家族是士族大家,所以特别重视血统,除了正妻所生的孩子,庶出的孩子基本没什么地位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司马师是没有儿子的。

此后一口气生了9个儿子的弟弟司马昭,看哥哥这么卖力实在是太可怜了,于是就把自己的嫡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

景帝无子,命攸为嗣。从征王凌,封长乐亭侯。---《晋书》

这么一来司马师可就有了自己的儿子了,别以为过继来的就不当回事了。那个时候嗣子比庶子的地位不知道高多少,因此哪怕是过继来的嗣子,都比亲生的庶子地位高。将来继承家产的也是嗣子,而非庶子。

既然司马师的家产,将来都是司马攸的,那么司马昭还争个什么玩意儿呢?争来争去,全部都是自己儿子的,所以这哥俩好得跟一个人似的。

二、司马家族稍有不慎就有灭族的危机。

别以为司马懿给这哥俩打好了基础,他们就能高枕无忧了。其实司马懿给他们留下的,是一个无比危险的烂摊子。

司马懿文治武功,在曹魏有绝对的权威,这一点所有大臣都是表示认可的。因此司马懿在的时候,他掌权,一点毛病都没有。

可是司马懿去世以后,司马昭和司马师掌权,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毕竟这俩孩子没啥功劳,而且没听说臣子的权力可以世袭的。

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想要维护好自己家族的权力地位,就必须要时刻提防着。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他们需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朝堂之中,那些忠于曹魏的大臣,还有全国各地不支持司马家族的军事将领们。

一个不留神,那司马家族,可能就要葬身火海了。这么多对手在的情况下,你觉得司马昭和司马师如果还在内斗,这家族还能保全吗?

当初司马懿灭了曹爽一家的时候,就已经走上了不归路。除了一直手握大权,司马家族没有任何退路,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身上的担子很重。

他们对付朝中大臣和封疆大吏,已经够吃力了,压根没闲工夫自己内耗。淮南三反不就把司马师给活活耗死了吗?

三、东吴和蜀汉都还在,司马家凭什么嘚瑟呢?

其实说老实话,如果曹魏没有司马懿,那也是面临着亡国的危机。东吴虽然一直在打酱油,可蜀汉的诸葛亮是动真格的。

你比如说诸葛亮策反孟达的时候,如果司马懿没有在8天之内杀来上庸,那孟达铁定反叛成功,到时候关中之地岌岌可危。

蜀汉得了陇西和关中之地后,你觉得曹魏的生存几率还有多少呢?再加上东吴去添把火,就够曹魏喝一壶的了。

因此司马懿对曹魏的作用相当大,而司马懿的这种精神,其实也传承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要想家族荣耀,首先得保证国家不亡。

是谁给了你权力?如果曹魏集团亡在了蜀汉或者东吴手里,那么哪里还有司马家族生存的可能呢?因此要保证自家的利益,首先就要保证对东吴和蜀汉的强大震慑力。

而这种震慑力,一定是建立在曹魏相对稳定的状态之中的。如果掌权者自己都内斗的话,那这种震慑力根本就不存在。

四、一个主内,一个主外。

从后来司马炎的追封来看,我们就能知道司马师的重要性。司马师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正儿八经是具有继承权的。

司马昭这个嫡次子也必须要听从哥哥的安排。因此曹魏当时的大权,实际上是掌握在司马师手里的。当初发动高平陵之变的时候,也是司马师阴养的三千死士立下了大功。

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事平,以功封长平乡侯,食邑千户,寻加卫将军。---《晋书》

此后司马师对兄弟俩的工作做了妥善的安排,司马师负责对外的军事,司马昭则负责坐镇朝堂之中。这样一来,两者的权力就不会发生交叉。

只要没有利益上的冲突,一般就不会出现内斗的情况。很显然,手握兵权的司马师,是说一不二的人。因此在司马炎登基以后,追封司马师为景皇帝,也是情有可原的了。

总结:团结才是家族蒸蒸日上的重要保障。

当初八旗兵入关之前,皇太极突然暴毙。多尔衮和大侄子豪格互不相让,都要争夺皇位,差点儿剑拔弩张。

在这个关键时刻,两个人都退了一步,谁也不要这个皇位了,改让6岁的福临做了皇帝。为什么他们选择退让?很简单,因为他们为了八旗军的未来。

如果还没有入关,就引起了内讧,那八旗军想要横扫中原,简直就是痴心妄想了。同样的道理,司马家族的兄弟如果连曹魏都没有取而代之,就为了权力发生斗争,那司马家族根本就长久不了。

在危难之中,只有彼此紧握双手,一家人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奋斗,才有可能让家族逐渐壮大,否则只会功亏一篑。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若不是司马师死得早和死得巧,他怕是早晚得和司马昭闹崩。

司马师和司马昭,是一母同胞的亲哥俩,同时他们也是继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中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掌舵人,正是通过他们的“蚕食鲸吞”,才得以完成司马懿的遗志,最终取代了曹魏。

不过,与历史上不少因为权力导致反目成仇,最终自相残杀的兄弟不同的是,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不仅没有刀剑相向,反而十分和平的完成了权力更迭。

是司马师胸怀坦荡,不猜忌弟弟司马昭吗?还是司马昭虚怀若谷,对权力丝毫不感兴趣?

其实都不是,司马师与司马昭所表现出来的兄友弟恭,并不是真的就如此,之所以他们兄弟二人没有反目成仇,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司马师死的太是时候了。

司马懿一共有三个嫡子,分别是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和三子司马干。

这兄弟三人,均是司马懿的正妻张春华所生,除了这三个嫡子之外,司马懿还有六个庶子,加起来一共有九个儿子。

不过,那六个庶子,与司马懿的三个嫡子相比,无论是在能力上,还是在人脉上,以及所能动用的资源上,都要逊色太多。

另外,这六人本身就是庶子,而古代嫡庶观念极强,即使是庶子有想法,但也碍于礼法,基本上不可能实现。

因此,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中有资格继承其权利和地位的,只有司马师、司马昭和司马干这三兄弟了。

而在这三兄弟里,老三司马干还是一个“间歇性精神病患者”,并且还十分严重。

严重到什么程度呢?据记载,司马干有个十分喜欢的小妾,但可惜的是,这个小妾因病去世,而在小妾死后,司马干干了一件令人瞠目结舌的事。

他不准人安葬他的小妾,而是将这个小妾放在棺椁里,每隔两三天就打开看一看,不仅如此,他还对已经死去的小妾进行了侮辱。

这样的人,自然也无法继承司马懿的权力,但由于他是嫡子,只能是封个闲职养了起来。

除去上述接任,也就只剩下老大司马师和老二司马昭了。

也就是说,在司马懿死后,司马家族中有资格和有能力继承其权力和地位的,只有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

但对于司马懿来说,他的这两个儿子,在他心中的地位并不一样。

可以说从一开始,司马懿就对这兄弟俩的态度十分明确,即把长子司马师钦定成了自己的接班人,并对他加以着重培养。

至于次子司马昭,司马懿在活着的时候,更多的是把他当做一个可以在父兄的庇护下顺利成长的世家子弟而已。

之所以会这么说,是因为在司马懿病逝前后,司马师在父亲司马懿的授意下,多次参与了重大事件。

比如说,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师已经通过多次升迁,担任了中护军,可别小看这个职位,在当时它至关重要。

中护军原名护军,是汉朝时期的一个军职,建安十二年,曹操将护军更名为中护军,并对其职责做了具体的划分。

划分之后,中护军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掌管禁军,宿卫皇室。

司马懿之所以将司马师安排在这个岗位上,正是看中了中护军麾下掌管着禁军这个缘故,而司马师担任中护军的最大好处,就是随时随地能够策应政变。

除了安排司马师担任要职之外,在高平陵之变前夕,由于司马懿当时处在被曹爽监视的局势下,对外的诸多安排,也均是出自司马师之手。

像著名的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负责豢养和联络的。

“初,帝(指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

也就是说,当时的司马师,可以说是大事、要紧事,都是由他负责,司马懿也十分放心地把这些事情交给他,毕竟在司马懿的心里,这个大儿子,就是将来继承自己事业的唯一人选。

因此,在这个时间段里,作为弟弟的司马昭,即使是心里有不安分的想法,他也没有机会去争。

而到了司马懿病逝后,司马师真正成为了司马家族的继承人,这个时候,司马昭更不可能去争了。

为什么呢?看一下司马师当时在朝中的地位就知道了。

“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晋书》

从司马师所任的职务就可以看出,当时的司马师,基本上是军权、政权,以及人事权一手抓,可谓只手遮天

在这种情况下,让司马昭拿什么和哥哥反目成仇?双方完全就不是势均力敌的对手。

除了地位有悬殊之外,司马师的手段也让司马昭不敢有非分之想。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发生在司马师主政期间的东兴之战,此战让司马昭见识到了自己亲大哥的强硬手段。

公元252年,东吴君主孙权病逝,司马师在得知消息后,便计划趁此机会大举伐吴。

经过一番部署,司马师决定安排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而司马昭则成为了这三路大军的元帅,负责统领和监督之责。

而在大战开始之前,对于用何种方式进攻,司马师拿不定主意,便咨询了当时的尚书傅嘏。

傅嘏在一番分析之后,得出应该屯兵边境,稳扎稳打,但司马师并未听取这个意见,反而执意进攻,再加上身为统帅的司马昭没有做到很好的分析局势,最终东兴之战以东吴大获全胜,司马师一方大败而结束。

这场仗究竟因何失败暂且不谈,单说在战后,司马师的处理方式。

当时,有大臣说把所有参与此战的官员全部罢官免职,但司马师认为是自己没有听从尚书傅嘏的建议,因此才导致了失败,所以,他决定,不追究诸将的责任,全部宽宥了他们。

但他在宽宥其他将领的同时,却独独处理了他的亲弟弟司马昭。

具体的处理方式,是将司马昭的侯爵之位削去。

这个结果,让司马昭十分意外,不过,因为这是他亲大哥下的命令,即使是他心里有怨言,但也不敢表达出来。

因此,司马昭就成了整个东兴之战中,唯一因为战败受到处分的高级将领。

通过这件事,足以证明,当时司马师的手段还是比较强硬的,并且,司马昭对于司马师的处理,除了服从,还是服从。

司马师的手段强硬是一个方面,司马昭之所以没有与哥哥反目成仇,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这个因素就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准确地说,是没有亲生儿子。

根据史料记载,司马师的妻妾一共有三名,但除了正妻夏侯徽给他生了五个女儿之外,其他的两个妾,未曾给司马师生下过一儿半女。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司马师病逝也没有改变。

也就是说,司马师这一辈子都没有自己的亲儿子,而史料中记载的那个儿子司马攸,则是司马师的养子。

当然,养子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能继承养父的资产和权力,但司马师的这个养子却与别人有些不同。

他是司马师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来的,换句话说,这个司马攸的亲生父亲,是司马昭。

这就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即便是司马师未来不在了,那么继承他权力和地位的是司马攸,而司马攸又是司马昭的儿子,既然是儿子,那就要听父亲的话,最终,在司马师死后,司马家族中说了算的,还是司马昭。

如此一来,司马昭与哥哥司马师,就没有了直接的利益冲突,毕竟将来这一切都会是他的,当前司马昭要做的,仅仅是等就可以了。

没有利益冲突,自然也就不会反目成仇。

当然,人心是最变幻莫测的东西之一,虽说按照当时的局势,司马昭在若干年后,有很大机会能接受司马师的权力,但这并不是可以百分百确定的,一切都存在变数,万一司马师不把继承人定为司马攸呢?他难道就没有可能再重新培养一个接班人吗?

更何况,随着局势的转变,司马昭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自然也不愿意久居人下,更担心自己将来会拿不到最高的权力。

因此,司马昭与司马师之间,并非完全是真正的兄友弟恭,而是在当时的局势下,他们还没有到撕破脸的时候。

并且,当时司马家族的终极目标还未完成,他们需要方向一致的对付曹魏政权的人。

因此,司马师和司马昭在当时,就没有反目成仇的先决条件,再加上从地位以及手段上,司马昭均逊色于哥哥司马师,所以,兄弟二人和睦相处,也是自然的事情。

而一旦司马家的“大业”完成,那么这对兄弟,必然会争夺那个最高的位置,没有谁会对皇位不感兴趣的,素有野心的司马昭同样也不例外。

只不过,司马师意外的去世,没有让这一切发生,也正是因为他的去世,司马昭才得以名正言顺,且顺理成章的接过了司马家族的最高权力,成为了司马家族的掌舵人。

毕竟在司马师死后,也就他的地位最高了。

所以说,不是司马师和司马昭这哥俩在权力面前没有反目成仇,而是司马师的死,没有给他们反目成仇的机会而已。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司马师死的时候只有48岁,而且自愿把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与司马昭关系非常好,如果不是司马师死得早,那么司马懿的位置应该由长子司马师的后人(养子司马攸)继承。不过,司马师在公元255年就死了,当时司马家族虽然掌握了魏国的朝廷,但还不具备称帝的实力。

后来,晋朝的建立者晋武帝司马炎为了表彰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父亲司马昭的一番功绩,将没有称帝的他们也追谥为晋宣帝、晋景帝、晋文帝。其中,宣、景、文都是“美谥”。

《晋书》记载,晋景帝司马师与晋文帝司马昭这两兄弟的关系很好,也是因为这样,司马师才愿意把权柄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不是其他的弟弟。

史书记载,司马懿一共有几个儿子,分别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干、司马亮、司马伷、司马京、司马骏、司马肜、司马伦。

第一,司马师与司马昭都是一母同胞,而且年龄比其他兄弟都大,所以关系最好。司马师、司马昭很早就成年了,一直跟随父亲司马懿作战,所以关系亲密无间,远比其他兄弟更像手足关系。

第二,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还没有到争权夺利的时候。当时的司马家族还不够强大,面临内忧外患,更需要两人携手合作。而且,司马师在临死前也自愿将位置让给了弟弟司马昭。

司马师有作为家族兄长的稳重,而司马昭也有弟弟的谦逊,这兄弟二人都继承了父亲司马懿的狡猾和野心,共同打下了晋朝的江山。

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当时,司马懿已经诛杀了魏国的权臣曹爽家族,将皇帝曹芳掌握在自己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以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权利。

在司马懿的儿子之中,能力最强的也当属司马师。他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权势,废除了魏少帝曹芳,改立年纪更小的傀儡皇帝曹髦,并在朝廷里面广布亲信,大权独揽。

同时,司马师的军事才能也不输给其父司马懿,他在新城之战击败吴国的诸葛恪,又亲自率兵平定淮南毌丘俭、文钦等人的叛乱,扫清了魏国的反对势力。

可是,司马师在征讨叛乱时不幸去世。他出于长远的考虑,选择了将位置授予弟弟司马昭。于是,司马昭又接过这个“重担”,继续把持魏国的朝政。司马昭的政治才能与哥哥司马师不相上下,但是为人更加飞扬跋扈、嚣张骄傲,从他废杀曹髦、改立曹奂就看得出来。

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由其长子司马炎继承爵位。司马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于是篡夺了魏国的江山,建立了西晋王朝(265-316),史称晋武帝。如果不是他的伯父司马师早殁、将爵位让给他的父亲司马昭,那么西晋王朝的建立者就应该是司马师的后人才对。

不过,司马师本人并无亲生儿子,只有一个养子司马攸,而且还是从弟弟司马昭那里过继而来的养子。如果司马师寿命更长一些,那么可能会把爵位传给自己养子司马攸,由司马攸来完成篡魏建晋的故事,这样也就没有晋武帝司马炎什么事了。

(司马昭与司马炎)

司马家的两兄弟司马师和司马昭,在权力面前为何没有反目成仇?

三国时代的最终胜利者是司马家,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最终走上了老东家曹操的路线,控制了曹魏的政权,最终得到了天下,让三家归晋,不过晋朝的建立是经过司马懿祖孙三代人的经营才成功的,这与曹操经过父子两代人就夺得天下,无疑是多耗费了很多时间,我们都知道司马懿死后,司马家的权力经过司马师和司马昭之后,才来到司马炎的手中建立了晋朝,那么在司马懿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怎么没有上演兄弟之间的权力争夺呢?

在权力面前,自古兄弟相争都是经常出现的事情,甚至出现血腥暴力事件,像我们熟悉的曹丕和曹植,杨勇和杨广、李建成和李世民、李承乾和李泰,甚至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尤其是三国时期的曹丕和曹植,为了争夺曹操的继承人,可以说也是互相伤害,就是最后曹丕登上帝位,还不是逼迫曹植写出了《七步诗》吗?那么权利面前,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之间怎么能够抵挡权力的诱惑呢?

这里面的原因,在小编看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曹魏内部反对司马家的政敌势力太强。

我们都知道司马懿通过发动高平陵政变,最终掌控政权架空皇室,其实之所以发动政变,主因是辅臣之争,司马懿和曹爽都是辅政大臣,只不过曹爽将司马懿架空,并且利用党羽掌控禁军,司马懿通过装病的方式躲过了来自曹爽的猜忌,其实这个时候曹魏朝廷内曹爽才是权臣,臣子们担忧的是他做出篡权的行为,也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懿才能够联合反对曹爽的人,趁着曹爽带着皇帝曹芳去祭拜的时机发动政变,在当时的臣子们看来,他们做的事情就是当年周勃那样匡扶社稷的举动。

通过政变司马懿逐步掌控了朝政,架空皇帝,这样的行为自然让心向曹魏的忠臣的反对,最重要的就是司马懿在发动政变后三年就去世了,所以留给司马氏兄弟的局面并不太好,政局的不稳定,司马家能不能彻底的掌控政权都是一个很大的考验,如果不能够掌控绝对的权力,就像当年的曹操那样,怎么能够更进一步,所以此时的兄弟俩的心思是往一个方向使用的,在司马师掌权后,先后遭遇皇帝曹芳和中书令李丰等人要发动的政变,司马师诛杀李丰等人,并且废了皇帝曹芳改立曹髦,还有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甚至司马师的去世都是因为文鸳带兵袭营;司马昭掌控后也有镇东将军诸葛诞起兵,最出名的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这是来自皇帝曹髦的刺杀行动了,这些反对者的行动都说明司马家掌权在国内遭到了曹魏臣子的反对,内部问题不断,容不得兄弟二人反目。

第二,外部东吴和蜀汉的军事压力。

无论是司马师还是司马昭时期,来自于敌对国,也就是蜀汉和东吴的压力并没有减少,这就使得司马师以及司马昭必须重视外部的压力,像司马师掌权后,吴国太傅诸葛恪率领20万大军攻打合肥,司马昭掌权后,诸葛诞造反,吴国派出大军响应,以及蜀汉的姜维不断的北伐,公元250年,姜维北伐攻打陇右,253年姜维趁着诸葛恪攻打合肥,也出兵响应,254年,姜维北伐出兵陇西,斩杀魏将徐质,255年更是趁着司马师病危,联合夏侯霸出兵大破魏军;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掌权的时候,外患也是非常严重的,再加上内部也存在非常强大的反对势力,所以兄弟俩总要有一个人镇守大本营,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自然不可能兄弟反目了。

第三,司马师更出色,司马昭无法撼动。

可以说司马师作为司马懿的接班人,地位是稳固的,因为司马师是长子,并且无论是在名望以及智谋等方面,都是司马昭不能够比的,这就好比明朝初年的朱标和朱棣的关系,而且我们也能够从司马懿对待司马师兄弟二人的态度就能够看出来,在决定司马家命运的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懿仅仅和司马师商议,而且是隐瞒司马昭的,根据《晋书》记载: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而且这里面兄弟二人对于即将发生的政变,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司马昭紧张的不能够入睡,而司马师却一切如常,这样的鲜明的对比,无疑说明司马师比司马昭更加沉稳,所以司马懿才会与长子司马师商讨大事,后面更是继承了司马懿的权力,在司马师掌控权力的时候,遇到曹芳和李丰、夏侯玄等人的合谋刺杀,司马师的处理也显得非常老辣,造反的臣子诛杀,甚至诛三族,对待皇帝曹芳则是请求郭太后废除,改立曹髦;同样是面对皇帝的刺杀,司马昭面对曹髦的反击时,则是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杀了,两个人遭到的反对可是不同,明显司马师的操作更加能够让人接受。

第四,司马师死的早,并且无子嗣。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战后三年也就去世了,司马师接过了司马懿手中的权力,可以说此时的司马师处理内外事务是很老辣的,政权在司马师的手中进一步加强,因为皇帝曹芳在他手中被废,可是司马师没有儿子,最后也就不得不过继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所以尽管司马攸过继给了哥哥司马师,等于和司马昭没有了父子关系,但是毕竟血浓于水,司马昭就是想要夺权也要顾及亲儿子司马攸了,更何况司马师掌权仅仅四年多时间就病逝,此时的司马师才48岁,我们都知道对于此时的司马家而言,权力的安全交接才是最重要的,所以司马昭接替司马师掌权更加安稳,虽然司马昭不如司马师,但是这么多年参与朝政,尤其是司马师外出作战,总是司马昭坐镇中央,也就是说司马昭显然比司马攸更合适。如果司马师不是那么早去世的话,等到彻底掌控了政权,也就是国内没有政敌的时候,也许兄弟俩真的会走向反目了。

第五,曹家的前车之鉴。

司马懿家族夺得曹魏政权,距离曹家建国的时间并不长,曹操的儿子们为了继承人可以说也算是内斗不止了,曹丕和曹植分别有一群支持者,虽然曹丕最后获得了世子的身份,但是曹操儿子们的斗争并没有停止,等到曹丕继位后,对于曾经的政敌曹植等人并不信任,甚至打压,著名的《七步诗》不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吗?当然曹丕更是不允许自己的兄弟们掌控权力,这也导致后面曹家权力被司马懿家族架空后,没有来自曹家宗室的有效反对,因为他们仅仅是闲散的王爷无兵无权,所以正是看到了曹魏的前车之鉴,司马师兄弟自然明白自相残杀的后果了,可以说司马师和司马昭兄弟俩合作得还是很不错的,一个外出打仗一个在家坐镇。

所以综上所述,横在司马师和司马昭之间的原因有很多,尤其是内外部政敌的虎视眈眈,更加容不得兄弟俩的反目,因为不能够彻底掌控政权,一切的结果都不好说,只有权力彻底到手,兄弟反目才会有意义,李建成和李世民兄弟俩在起兵攻打隋朝的时候合作的也非常顺利,等到消灭国内各路割据势力,才让他们之前走向彻底的决裂,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在加上司马师的能力和威望高于司马昭,司马师去世的还那么早,并且有了曹魏的前车之鉴,所以兄弟俩明白合则两利的道理,自然也就没有走向反目成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