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因为不敢挖啊!
首先我们必须要肯定的是,秦始皇陵的价值毋庸置疑!
一旦面世,且不说皇陵里文物,史料,将会对整个中国先秦历史的研究起到多大的帮助。仅仅是建景区收门票,其都会给当地带来巨大的收入。秦始皇的号召力无疑是巨大的,仅仅是一个兵马俑就让游客们趋之若鹜,络绎不绝。如果是秦始皇陵打开,那么其估计会成为中国最火的旅游景点。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教授曾表示“如果打开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达25亿元。”
这不是说说而已!
但是,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挖?
因为怕啊,怕60年前的悲剧再度重演。
当年的“定陵事件”至今仍然时每个考古人心中的痛。当时在郭沫若和吴晗等人的坚持下,国家文物部门开启了对明十三陵的发掘考古工作。原本最初的选择是长陵,及明成祖朱棣的陵墓。但是由于长陵规模太过宏大,考古人员选择先发掘较小的定陵(万历皇帝)练练手。
定陵被发掘之后,收获确实不小,不仅发掘出了三千多件有价值的珍贵历史文物,还找到了许多的珍贵史料和物证。比如根据万历皇帝的尸骨得出了万历皇帝身有残疾等结论。
但是,相比于这些收获,显然失去得要更多。
由于我们得考古工作者们经验不足,团队更缺乏相关的技术条件。由此造成了大量的文物损失。那些深埋与地下数百年的文物,在没有科学保护的条件下,根本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
从陵墓中发掘出来的大量字画、丝绸很快便氧化、变色、破烂不堪。就连万历皇帝棺椁旁的陪葬木俑,开始进去时还是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少男少女,结果到了考古队员们的手中,全部都萎缩成了可怕的老头老太。
这里不是说考古队员们不重视文物的保存,作为考古工作者,我相信她们比谁都明白文物保存的重要性。但是明白是一码事儿,能力又是一码事儿。以他们的技术条件,根本无法对现有的文物做到有效的保护。
当时主持发掘工作的负责人之一,时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的夏鼐教授,看到那些损坏的文物,心痛不已,急得眼泪都出来了。但是没办法,他们无能为力,只能是看着这些文物被时间毁掉。
至此,定陵事件成为了中国考古界一次最为惨痛的教训。
而正是因为这次教训,让国家意识到了“蛮干”的危害性。于是文物局出台了一个硬性规定。那就是不主动发掘帝王陵墓,除非这个陵墓被盗了,或者有着被盗的风险;以及面对天灾人祸,比如地震、洪水甚至战争等有可能导致陵墓损坏的时候。文物部门才会派出工作人员进行抢救性发掘。当然,还有一点,就是不小心给挖出来了,导致陵墓有着被盗的风险。比如修体育场盖楼什么,这种工地上挖出帝王陵墓的事儿还是很有可能的。这种情况也会进行发掘。
总而言之,就是不会主动的去破坏一个陵墓的安宁。
对于秦始皇陵,最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以现在的工程技术条件,挖是绝对没问题的,谈不上什么劳民伤财。但问题是挖了以后怎么办?
首先,这些文物怎么保存?定陵事件中,万历皇帝的家当距今不过四百年,尚且这副模样。秦始皇陵距今两千两百多年,谁能有把握说,能够保证里面的文物得到完好的保存?没有!
再者,秦始皇陵规模宏大,地宫结构非常负责,如何保证在发掘的同时不对地宫本身以及地宫内的文物造成破坏?我想没有谁敢保证!
仅仅这两点,就足以让大部分的考古工作者望而却步。比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其陪葬品每一件都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损坏国宝这个责任谁担得起?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像郭沫若脸皮那么厚,毁了定陵还敢嚷嚷着挖秦始皇陵。
这个骂名谁也背不起。
所以,秦始皇陵至今没有开挖!
当然,考古工作者们也不是完全没事做,他们围绕着秦始皇陵目前主要在做两件事儿。第一是探测,尽量的弄清楚地宫结构,以保证在必要的情况下,能够对秦始皇陵进行有效的发掘。毕竟谁也不能保证,那些盗墓贼不会找上门来,或者说某些天灾人祸。所以第二个就是保护秦始皇陵了。
其实话说回来,秦始皇作为中华民族一个象征性的人物,说他是先祖也不为过,他的陵墓在那里安静的躺着,不受打扰,是咱们大多数人的愿望。毕竟从咱们民族文化角度来讲,挖人家祖坟,是缺德。更何况是挖自己家祖坟呢?不仅自己不能挖,别人来也不行。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事实上,自秦始皇陵被发现以后,关于挖还是不挖的讨论就一直没用断过。这其中普通大众大多因为没有文物保护的观念,所以他们往往鼓动挖掘秦始皇陵以满足好奇心。另外也不乏一些专业人士有此想法,毕竟秦始皇身上的传奇色彩还是挺吸引人的。
那么秦始皇陵到底能不能挖掘呢?为什么考古学家迟迟不肯开挖呢?我们来看看有关学者专家的意见。
吴永琪是秦兵马俑博物馆的馆长,他认为秦始皇陵不应该挖掘,“我对它的兴趣不大,就想好好保护它,最好不要动它”。在一次学术交流研讨会,日本京都博物馆馆长针对比问题就问吴永琪“为什么中国不开挖秦始皇陵”?吴永琪的回答是:“尊重祖宗是中国人的传统,秦始皇睡得好好的为啥要打扰他?”
事实上,吴永琪去过日本很多次了,但从来都没有机会去参观日本的天皇陵,甚至他连天皇陵到底在哪都不知道。这倒不是吴永琪见识短,而是人家日本的天皇陵压根就不对外开放。反过来再看我们的秦始皇陵,不仅对外开放,而且连登陵的路都修好了。
在吴永琪看来,如果仅仅是为了满足大众的窥探欲和地方的商业利益,那么开挖秦始皇陵就是不应该的。从文物保护的角度来说,秦始皇陵只有待在地下才是最安全的。因为两千多年前的文物可能一遇上空气,就有一些会马上消失。在文物保护中有一个“最少干预”原则,意思就是能不挖就不能挖。那么什么情况下主动挖掘秦始皇陵才是比较合理的呢?吴永琪给出的答案是:只有一种情况开挖秦始皇陵才是合理的,那就是出于抢救的目的。
对于秦始皇陵该不该挖这一问题,秦兵马俑博物馆的老馆长袁仲一认为,秦始皇陵是一个整体,如果开挖,那么必然就会把它最上面的那一层封土给破坏了。而这层封土和秦始皇陵一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挖掘秦始皇陵就意味着刚开始就破坏了一件文物,这是不应该的。当然也有人提议钻个洞进入,但这种做法压根不符合考古学的规定(岂不是与盗墓贼一样)。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主动挖掘秦始皇陵就是一种破坏。
大家都知道兵马俑的价值,而任职秦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多年的袁仲一就曾遇到过游客建议卖几个兵马俑的情况。然而事实上,兵马俑这种顶级文物的价值其实已经不能用金钱来衡量了,它与我们国家的领土一样,代表的是我们的民族自尊。所以笔者对游客的建议表示很无语。
其实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利用现代勘测技术去探测秦始皇陵的秘密已经不能说是天方夜谭了。在这方面,国外比我们领先一步,所以坊间就有民众建议与国外合作探测秦始皇陵。然而秦始皇陵毕竟代表着我们的主权问题,所以国内的专家还是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去探测秦始皇陵。
事实上,在如今有关秦始皇陵的规划方案中,保护秦始皇陵主体部分已经成为专家学者的共识。而我们普通大众也应该逐渐树立科学的文物观,不要再说出“卖几个兵马俑给日本、美国”这类愚蠢的话了。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让人疑惑不解的是,为什么现在有人非要把秦始皇陵挖开?秦始皇陵墓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建造,一直到前208年才彻底完工,历时39年,陵潈高51米,周围长1700米,耗尽了几十万人、几十年的人力、物力、财力建造,规模之大,无出其右。
据《史记》记载,当时皇陵地下部分已经挖的很深了,丞相李斯报告秦始皇“已深以极”,始皇帝却说:“再旁行三百丈!”已经挖到泉水了,又旁行了三百丈,足见规模之大。再加上土封、周围的陪葬墓群,园林绿化,区域会更大,简直就是一座山。
生前荣耀,死后更要奢华。陵墓里面模拟了咸阳的结构设计,配有水银做的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又集合了六国之奇珍异宝,葬品极为丰富。
那些主张开挖始皇陵墓的人无非就是想借助丰富的陪葬品丰富旅游资源,提升当地经济发展,自己也有了很大政绩,然后一路高升。
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年开挖定陵的教训。1956年,郭沫若、吴晗上报国务院,开挖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当时找了当地的农民拿着农具就开始了,挖开以后,发现万历皇帝的棺錞放在一块大石头上,当年,风水先生选好了之后,陵墓开始建造,到后来才知道放棺錞的地方有一块大石头,为此,御史还弹劾了主修陵墓的官员,万历皇帝有仁爱之心,没有计较。结果,自己的棺錞就放在了石头上。
当时,村民直接把棺錞抬了出来,由于氧化作用,龙袍逐渐发黑,里面的丝绸、书籍也很快碳化,无法使用,挖出的文物也遭到村民哄抢。
总结经验之后,郭沫若又提出了开挖乾陵的计划,被周总理婉拒“十年之内,不准开挖帝王陵墓。”这也当成一项政策沿用至今。
试想,今天解决文物受到氧化的影响了吗?没有。大家是否还记得秦始皇兵马俑刚出土的情形吗?刚出土的时候五彩缤纷,现在呢,一抹灰色。这一难题得不到解决,开挖秦始皇陵后,如何保护文物不受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变色、发脆?
据测绘,秦始皇陵墓里面布满水银,里面四周全是固态水银,一旦打开陵墓墙壁,会不会出现坍塌?再说里面还有液态水银,水银有挥发性,有剧毒,开挖后如何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
再说,秦始皇陵墓建造时间长达39年,里面布满机关,有强弩,有陷阱,有毒气,如何进入作业?
在一系列的难题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贸然开挖只会破坏文物。再说,陵墓经过几千年的地壳变化,说不定早已经不是原来的面目,一旦开挖,里面的真相大白于天下而又与人们的希望相去甚远,倒不如让它们静静的躺在地下,让它们成为人们美好的想象。只有躺在地下才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为什么要挖?穷死不挖人家祖坟。这是古训。留下点老的东西吧。不要什么都干。做人要厚道。人家平定统一了天下。难道我们连人家祖坟都不放过吗?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技术力量不够。
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今天的考古界认为,新中国成立以后二三十年内,挖掘了很多古墓。
由于技术力量不够,强行发掘,这些古墓大多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一些文物刚刚出土就毁坏了,造成不可避免的损失。
打个比方,也许很多人不知道,兵马俑其实是有颜色的。
所有的兵马俑,都应该是彩色的。
当年兵马俑烧好了以后,都精心上色。
而我们挖掘的时候,刚出土的兵马俑都是五颜六色的。
然而,当年缺乏保护的手段,导致一出土这些颜色就会全部脱落。
我国后来同德国合作,直到2000年前后才解决这个技术,但兵马俑都已经挖光了,所以有了技术也没用。
同样道理,以现在的技术水平,一旦挖开秦始皇陵可能直接就将它毁掉了。
那还不如暂时不挖,等到以后技术力量充足再说。
第二,秦始皇陵可能早就被盗掘。
虽然技术探测,认为地下应该有皇陵,但很有可能已经被盗挖了。
古代很多史书都记载,皇陵被盗挖了很多次。
而中国历史上颇有一些秦代的珍惜文物,也怀疑就是从王陵挖出来的。
如果不挖,还可以保留一些神秘感,对旅游有利。
‘一旦挖了发现什么都没有,神秘感就没了。
第三,承担责任问题。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试问如果打开皇陵导致文物损坏或者发现早就被盗掘了。
相应的责任,谁来承担呢?
谁决定打开,谁来承担。
在这种情况下,我看没有人会傻到承担这种责任。
秦始皇陵已被找到,探明是故宫的80倍,为什么专家迟迟不肯开挖?
不是专家不想挖,是政府不让挖!
谁挖谁出名,我相信,有很多郭沫若这样的专家挖空了心思想挖秦始皇陵!可是,以现在的技术,挖了就等于破坏了,所以,政府不让挖。郭沫若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提议挖掘秦始皇陵,被周总理一票否决了。
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拿现在发掘出的兵马俑来说,其已经被破坏了。刚发掘出土的兵马俑是彩色的,一接触空气就被氧化掉色了。这还是好的,只是颜色被破坏。如果棉麻或者绢丝制品,一接触空气,可能就会“灰飞烟灭”!例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发现的时候,里面的穿绳已经腐朽掉了。现在看见的完整版的金缕玉衣是考古工作者标好记号以后,重新串起来的!
(就这些腐朽的竹简碎片,就够一个考古工作室忙活半年了。他们要对竹简逐一进行保护和修复,然后,分辨文字,重组里面记录的内容。)
而且,文物在墓葬中隔绝空气太久了,在没有严密的措施保护下,盲目发掘就是破坏!而我们现在的保护措施太低端了。对于发掘出的竹简、钱币、等东西,一般是直接泡在特制液体(一般就是普通水)内,保持湿度。对于壁画,就是拍照留档,至于是否氧化,就无能为力了。
当然,也有“装备好的”,直接弄个罩子罩上,然后保持里面的湿度和温度再发掘。可是,秦始皇陵太大了:
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78个故宫的大小。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要给他做个罩子,难度是世界级的。只算移除封土堆的费用,也要上百亿元了!再加上这个超高难度的罩子,(罩子不能用太多柱子做支撑,以防止破坏陵墓),这真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另外,秦始皇陵还探测出水银河。如果发掘皇陵时,让水银在空气中挥发,当地百姓就遭殃了!
而且,还要考虑从业人员素质。我曾去考古现场学习过,专业的考古人员基本上只干技术活。剩下的体力活,就是从当地村里面找的农民工!要是盯得不紧,很多文物古迹都被破坏了。而且,就算是专业人员,对于文物的态度也不一样。真是亲眼见某些专业人员,就把发掘出的钱币,竹简,布片等东西泡在盆子里(就是水泡着),然后往床底下一扔。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这些东西跟“秦砖汉瓦”一样常见,不珍贵,只要老鼠不吃就行了。
而秦始皇陵这么大的工程,专家更是不可能一寸一寸的自己发掘,肯定需要几千甚至上万“农民工”去干体力活。最后下来,能保护住一半文物古迹就不错了。
总之,考古不是盗墓。考古要尽全力做到保存好所有文物古迹。而盗墓,只拿最值钱的走人就行了!
(文|勇战王聊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