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在日本生活2年,我发现日本文化真的是在模仿中国,根本就是照搬,起名字也是一样,根本就算是在模仿我们,或者完全按照我们的意思来,但他们在照搬文化的时候却总是会出现一些偏差,导致如今出现了很多搞笑的局面,接下来就让我为大家一一道来!
日本名字的由来日本列岛最开始就是一个列岛,上面只生存着一些部落,直到4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国家,这就是日本的“上古时期”,正如我国神话故事当中的传奇地名一样,我们喜欢称自己为神州大地,而日本人喜欢称自己为“八大洲”,其实他们的洲一点都不大,根本就称不上是洲!
在唐朝的时候,日本派出遣唐使到我国学习文化知识,学习各种技术,好学是他们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而当时,唐朝皇帝觉得这是八方来朝,非常骄傲,所以在教遣唐使知识的时候是毫无保留,把最先进的文化跟技术全都交给了对方,而当时我们称日本为“倭国”!
除此之外,扶桑,东夷,东洋,瀛洲也都是古时候我们称呼日本的方式,大家都知道,唐朝是非常兴盛的,实力强大,所以总是喜欢称呼别人为“蛮夷”,无论是称之为“蛮”,还是称之为“夷”,其实都是一种轻视,尤其是“蛮”,这个字当中带有一个“虫”字,意思非常明显,分明就是瞧不上对方,但是在称呼日本的时候,我们却使用了“倭”字,“倭”字有一个人字傍,意思明显不一样了,所以遣唐使当时非常开心!
但其实,“倭”并没有太光彩的字义,真实含义是猥琐矮小,这才是唐人当年对倭人的第一印象,在当时,日本人的平均身高在1.5米一下,现如今,他们的身高有所提升是受到了混血影响,但皇室拒绝跟外姓人联姻,所以身高一直都保持的很好,血统也十分纯正!
日本二字其实最早是武则天提出来的,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武后曰日本”,大家都知道太阳从东边升起,在古代人的印象当中,日本就是最东方的国家,紧紧挨着太阳,故名日本,后来日本还真的接受了这个名字,一用就是1300多年的时间,未来还将一直使用下去!
除此之外,日本的名字其实还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漆器,英语Japan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日本,一个是漆器,这一点跟China完全一样,也同样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中国,一个是瓷器,你看,他是不是在模仿我们?
中国瓷器是我们的代表作之一,闻名世界,而漆器能够代表日本吗?其实,漆器最开始也是我国的,在7000多年前我国就已经出现了漆器,当时人们使用漆树汁来涂抹各种器物,使其变得更加美观,2000多年前,漆器才慢慢传入日本,最后也形成了他们自己的一种文化!
起名字日本人在起名字的时候,其实跟我们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中国”,日本也有一个地方名字叫做中国,当地的银行叫做中国银行,是不是感觉非常神奇?刚到日本的时候,我还真以为中国银行开到了日本,也着实闹出了一个笑话出来!
除此之外,日本有很多地名都是非常奇葩的,群马县水上町的瀑布,名字叫做鼻毛瀑布,鹿儿岛县西之表市马毛岛的一处地名,名字叫做牛粪之鼻,富山县有一个山谷的名字叫做小便谷,有一个城市的名字叫做我孙子市,有一个县的名字叫做特牛县,最奇葩的一个地名就是“那个”,这个地名在问路的时候真的会让人崩溃!
路人:你好,问一下那个怎么走?
我:哪个?
路人:那个
我:……
一看就会,一学就废除了起名字学习我们之外,很多文化也都在模仿我们,但很多时候都是一看就会,一学就废!
1,婚丧嫁娶文化
中国古时候的礼仪是非常多的,尤其是在婚丧嫁娶的时候,一定要格外注意,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主人家都会不开心,尤其是在葬礼上面,每一个流程都是万分重要的,一般来说,亲人都会穿上孝服,一身都是白色的,气氛沉重,亲朋好友前来吊孝的时候会送上花圈,花圈上面写上挽联,色彩各异!
这是古时候传下来的一种礼仪,家家户户都是这么做,遣唐使当年在中国学习的时候,也看到了这种文化,觉得非常不错,于是就学习了一下回去了,但他们却将这套习俗使用在了婚礼上面!
在日本生活过的朋友都知道,日本姑娘在结婚的时候一定会穿上一套白色的礼服,恕我直言,这套礼服在我看来跟国内的孝服没有任何区别,看起来很是沉重,让我很不能适应,总是出戏,明明是大喜的日子,但是看着如此打扮的新娘,我实在是说不出祝福的话语!
不仅是新娘打扮怪异,亲朋好友前来祝贺的时候也让我大跌眼镜,他们没有送上一个大大的红包,而且送来了一堆花圈,原来,在日本,彩色花圈的意思是祝福,是美好,不仅是在婚礼上,在新店开业的时候,他们也还是要送上彩色花圈,表示祝福,我想,如果是在国内,送花圈的人肯定要被叉出去!
明明是学习中国文化,看起来也很容易学习,但是不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还是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有意为之?毕竟是几千年前的事情了,现在也无从考究了!
2,筷子
中国人使用筷子,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日本人使用筷子也是在学习中国文化,但并不是完全一样,首先在筷子外观方面,中国筷子讲究天圆地方,一头圆一头方,但日本人的筷子跟我们是不一样的,他们的筷子非常尖锐,就像是两根大钉子一样,反正我不习惯用这样的筷子吃饭,实在是太危险了,这可能也是日本人不喜欢给别人夹菜的原因,很担心伤到别人!
其次,使用方式也不太一样,日本人在吃饭的时候筷子都是横着放的,他们觉得这样比较方便,但我们生活当中筷子都是竖着放,这样夹菜比较方面,这里的竖着放是指前后,而不是上下!
这也是他们学习,却没有学习到精髓的一种文化!
总结整体分析下来,“日本”两个字根本就是我们起的名字,文化是学习我们,再加上徐福东渡的故事,他们的人很有可能也是我们的,得出结论:全都是我们的!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日本,位于中国东面的一个岛国。在中国古代,又称为“东瀛”或“扶桑”。因为古代时期,日本人身材矮小的缘故,中国又称日本为“倭国”。
日本为什么被称为“东瀛”呢?相传,在中国的东面,大海之中,隐藏着三座仙山,分别是蓬莱、方丈、瀛洲,虚无缥缈,有神仙居住。春秋战国时候,齐国的国君,曾经派人在大海中寻访仙人和神山,试图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后来到了战国末期,秦始皇一统天下,威震宇内。为了江山万代永固,秦始皇派遣徐福率领三千童男童女,乘船出海,到东方的海上寻访仙山,为自己找到长生不死之药。
没想到,徐福的船队一去不回。他们一路往东航行,一直到了一座岛上。原来徐福从未想过回来,他真正的目的,是在东方的岛上建立一个海外乐园。他所带去的三千童男童女,在那个岛上繁衍生息,生儿育女。
据说徐福东渡,到达的仙山,就是今天的日本,徐福带去的人成了日本人的祖先。所谓的“瀛洲”仙山,就在中国的东面,所以又称为“东瀛”。
当然,以上只是一个传说而已。实际上,日本在公元前,就已经有了土著人居住。这些人,很可能是在原始的冰川时期,从中国东面或者蒙古地区穿过结冰的大海,乘坐独木舟漂洋过海到达的日本岛。
那么,“扶桑”又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别称的呢?在电影《笑傲江湖之东方不败》中,有所谓的“扶桑武士”活着“扶桑浪人”的说法。当时的日本其实处于分裂状态,因为内乱,部分武士乘船到达中国沿海,烧杀抢掠,成为海盗。
在中国明朝时期,东南沿海来自日本的浪人组成的海盗集团被称为“倭寇”。但是这一说法,在明朝才流行起来。明朝之前,零星来自日本岛的海盗,也有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情况,这些人称为“扶桑浪人”。
“扶桑”很可能不是指所有的日本地区,也许只是日本靠近中国某一地区的特指,后来发展成日本的另一个别称。
《梁书·诸夷传·扶桑国》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扶桑在中国东方两万多里的地方,这里的两万多里,不是一个具体的数字,而是指距离十分遥远。扶桑国多有扶桑树,因此称为“扶桑”。所以,在这本书中,“扶桑”和日本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因为都在中国的东方,所以“扶桑国”,渐渐被后人理解成为“日本国”。
其实,称日本为“东瀛”或“扶桑”都是不准确的,只是根据在中国东方的地理位置而来的。真正对日本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倭国”。
为什么“倭国”才是日本的准确说法?所谓“倭国”,可以说成是小矮人组成的国家。倭,猥琐矮小的意思,汉魏晋时期,专门用来指代日本人。“倭寇”,则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专门用来指日本劫掠中国沿海的浪人集团。
过去日本人身高非常矮小,在汉朝以前的原始土著日本人,身高普遍在1.5米以下。为什么呢?因为日本岛上植物密布,原始时期的日本土著主要靠打猎和打渔维生,为了适应岛上的气候和环境,比较矮小的日本土著更容易存活下来。
《山海经·海内北经》记载:“倭国在带方东大海内。”《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
由此可知,汉朝时期的日本,是大大小小的土著部落组成,并未统一。史书记载,汉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国就派使臣到汉朝进贡,汉光武帝还赐了一枚印玺。在1784年日本的福冈市志贺岛出土,上刻有“汉委奴国王”的文字,证实了史书的记载。
飞鸟时代,到了公元646年,大化革新后,日本称为“大倭国”,逐渐走向统一。此时中国已经改换了好几个朝代,进入了唐朝。唐朝之前,日本称为“倭国”,其实带有一定的歧视意味,就是说日本人是小矮人,这让当时的日本统治者不是很高兴,因此向天朝上国申请更换国名。
“倭国”是如何成为“日本”的呢?《新唐书》记载:“咸亨元年,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高句丽叛上作乱,唐朝派遣军队平定叛乱。日本派出遣唐使,祝贺天朝上国平定叛乱,后来日本使者在中国待久了,慢慢知道了一些汉语的意思,知道“倭”其实带有侮辱的意思,于是讨厌被称为“倭国”,请求更改国名为“日本”。
日本,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太阳从东边升起来,首先照到日本岛,所以日本就是“日出之国”的意思。
朝鲜《三国史记》记载:“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 唐朝人张守节则记载:“武后改倭国为日本国”。种种文字互相印证,说明“倭国”改名“日本”,大约发生在公元七世纪。现在我们知道了,日本并不是一直都叫“日本”,它的古称是“倭国”。当然,因为日本大部分人是大和族,所以日本也被称为“大和国”。
到了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正式更名为“大日本帝国”,因为“Japan”。侵华战争时期,我们称日本人为“小日本”或“日本鬼子”,其实应该沿用明朝时期的称呼“倭寇”更为准确。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关注我的账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和关注~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日本国号的起源已经无从考证,目前比较可信的依据是起源于唐高宗时期,但“日本”这个名字究竟是自己起的?还是唐朝给起的?现在仍有争论,我觉得“日本”这个名字不是中国人起的,古人怎么可能会给一个外邦起如此好听的名字?这显然不符合古人的狂傲
日本和中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交往的历史还是非常久远的。早在汉代,日本地方政府就遣使来华觐见。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在《汉书》的记载中,日本在西汉时期还处于分裂状态,汉人认为日本列岛上有着数百个国家。
《后汉书》中对于倭国也有记载:
“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余国。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其大倭王居邪马台国”。由此可见,在汉武帝时期,倭人就和汉朝有了联系。
而在西汉时期著名的无神论著作《论衡》则写道:
“使畅草生于周之时,天下太平,倭人来献畅草。畅草亦草野之物也,与彼桑谷何异?如以夷狄献之则为吉,使畅草生于周家,肯谓之善乎!”。这里面的“倭人”可能就是后来的倭国人,如果《论衡》所言为实,那么在更早的西周初年日本和中国就有联系了,只不过《论衡》的观点没有其他史书佐证,很难证伪。
到东汉光武帝年间,日本倭奴国遣使觐见,光武帝刘秀赐使臣一枚刻有 “汉倭奴国王”的金印。《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到:
“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以印绶”。(公元1784年,日本北九州地区博多湾志贺岛出土刻有“汉委奴国王”五个字的金印。金印用纯金铸成,印体为正方形,边长2.3公分,高3公分,这枚印章的出现证实了《后汉书》上的记载)
在曹魏时期,日本邪马台国王也遣使觐见魏明帝曹叡,曹叡封其为“亲魏倭王”,赐以金印、紫绶,封其大臣为率善中郎将等职称,并赐锦绢、铜镜、珍珠等。(和服应该就是在东汉末年传入日本的)
此后,倭国这个称呼一直延续唐朝,汉人之所以称之为倭国,有一种说法取义“人矮”,便用“倭”字称呼这个国家。还有种说法是“倭”字有“顺从”之意。
不过到了初唐之后,不论日本还是中国,就普遍开始使用“日本”这个国号了。
至于“日本国”这个国号的具体起源时间尚不明确,日本本国史料并没有记载自己国号的具体起源时间,但是据《新唐书》记载:
“咸亨元年(高宗时期),遣使贺平高丽。后稍习夏音,恶倭名,更号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所出,以为名”。
这段话的意思是在唐高宗元亨元年,倭国使臣来华祝贺大唐平定高句丽。在来华之后,倭国渐渐熟悉汉语,于是对“倭”字非常厌恶,因此改国名为“日本”。据使者自己解释,因为本国靠近日出之地,所以取名“日本”。
在同时期的朝鲜《三国史记》也曾记载:“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这两则史料相互佐证,基本能肯定“日本”这一称呼是诞生于唐高宗年间。
不过唐朝政府并没有立即承认日本的新国号,而后日本国内爆发内战,与唐朝的外交往来也暂时中断。直到武则天执政时期,日本才与唐朝恢复了外交往来,而武皇也在此时承认了日本新国号。自武则天之后,日本这个国号正式获得了中国的承认。(相比于汉朝,日本受唐朝影响更大,日本的建筑主要就是参照唐朝)
对于日本这个名字到底是中国人起的?还是日本人起的?现在还有很大争论,我个人是偏向于是日本人自己起的。因为按照中国古人的自恋程度,是不可能给一个蕞尔小邦取这么一个好听的名字的,叫它倭国就很给面子了,怎么可能叫它“日出之国”,这显然不符合古人的狂傲。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红缨来答。
其实说起日本这个国家,大家并不陌生,但是“日本”的名字的由来,应该很多人并不知道。那么日本国为什么要用这样一个名字呢,其实流传着很多的说法,我们来分析一下哪些更可信吧。
说法一:最开始的时候,由于日本发音中“wo”这个音特别多,并且称呼自己的国家的时候,经常用“我国”,那么谐音就是“倭国”,很多史官就按照他们的发音,以及谐音,就将其称为“倭国”,也就是后来我们为什么对于日本的称呼是“倭”,就像后来的“倭寇”“抗倭”等等,都是指的是日本,那么后来什么时候改成“日本”的呢?
长期以往,日本人觉得我们用“倭国”称呼他们是一种嘲讽,不尊重的称呼,因为“倭”这个字,是含有矮的意思。
后来日本觉得自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毕竟同样是东方国家,日本的地理位置,比中国还要偏东,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日出之国,就取‘日’字,“本”呢,就是代表是万物的根本,太阳的根本。
《隋书·东夷传》中对“日出之国”的解释,回答道:“日本国,自大唐东去万余里,日出东方,升于扶余,故云日本。”其实,这个名字,是由我国的一些文学家帮他们起的名字,那时候的日本,并没有太多的文化底蕴,大部分还都是野蛮人。
说法二:这种说法我个人感觉不太靠谱,但是大家可以听听。
我们知道日本人生性好斗,尚武,并且经常侵占其他国家,并且经常进行杀戮,所以既然有人受伤,所以就会用到膏药,那么日本就使用这膏药这个图形,当做自己的国家的国旗,然后日本国其中的圆形,看上去又像一个火红的太阳,所以日本人就将自己的国家名字改成日本。
但是这种说法应该是属于野史了,也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大家看看即可。
唐朝时日本当时还是我国的附属国,向我们称臣,日本这个名字也是我们为他取的,后来很多日本人觉得我们自己国家的名字应该自己来取,但是起初有这个想法,但是后来一直搁置了。
希望回答可以帮到大家。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不妨回顾一下日本的国旗形状,就可以大概琢磨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日本人对于太阳的崇拜是根深蒂固的,日本天皇也自称为天照大神之子。所以“日本”两个字的意思就很容易理解了,就是“太阳升起的地方”。
早在我国的隋唐时期,日本国的使者来到我们中国向隋朝皇帝觐见之时,就有“太阳升起之国的皇帝向太阳落下国家的皇帝问好”之类大喇喇的言语,听起来就给人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当时的隋朝皇帝一听被揩油,当然是心里不痛快,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直接对自己手下的人说,以后这样的文件就不要再呈上来了,这种人也从此不必见到。
所以,日本国在隋朝时期没有和我们中原王朝建立真正的外交关系。那么他们真正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是在什么时候呢?唐朝的武则天时期。
唐朝历史上涌现出了一批很著名的遣唐使,我们已经在过去的历史课堂上了解过。我们也都知道,在古代的时候,常常会把日本人称作是“倭人”,“倭寇”。
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据说与我们古人的口音有关,当然也可能是日本人的口音,反正两者不在一个频道,但也与日本在古代没有自己的文字有很大关系。 在日本的一部史书当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日本人来到中国,汉人就问他:“你是从哪里来的?”日本人回答:“吾国。”汉人却听成了“倭国”,自此,倭国的名字就在汉人当中确立下来。
当日本从中国学会汉字之后,他们对汉字有了一定的了解,回头琢磨过味儿来了,就开始嫌弃自己国家名字中的“倭”字有碍观瞻。极具美感的汉字当中,为什么会有这个“倭”字看起来这么别扭的一种操作?充满了莫可名状的屈辱感?太不平等了!
于是在之后的外交活动中,他们从国家的名字上就已经开始寻求同唐朝的平等地位。再后来到中国拜访的日本人就会说自己是来自日本国,是从原来的倭国分裂出来的一个新的国家,日本人用这样的方式,顺利地混淆了视听,变身成功。
在《旧唐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对日本人的行为做出了一番评价:日本国是倭国的别种,日本国的人因为嫌弃自己原来国家的名字,而改名为日本。
哈哈,原来唐朝的中国人并不是上当,而是懒得戳破而已。看破不说破,还有朋友做。旧唐书中,提到了日本人普遍胆子很肥,说话也不着调,可见当时的唐朝人,对日本人也保持着充满怀疑的态度。日本从中国学习到汉字之后,就不断的想要从官方称呼中改掉自己国家的名字,甚至几次向中国皇帝上书,请求可以批准日本国这个名字。但是一直到武则天时期,日本这个国名才最终被中国皇帝承认,这件事情也被记载在了中国的史书当中。
根据以上历史记载来看,日本人把原来的国名改成日本,很大程度上的原因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自尊心,这样的行为看起来也特别讽刺。日本学习了中华文明的伟大文化之后,他们的心理总体上比较矛盾,一方面想要摆脱中国对他们的影响,但是又一定要得到中国皇帝的承认,他们才会觉得自己的国名名正言顺。这样的事情在当时隋唐人的眼中看起来,几乎与跳梁小丑无异。
到了明朝的时候,中原王朝迭遭游牧民族打击,日本人的心态也开始膨胀,我国沿海地区也为此没少遭受日本人侵扰,那时候我们还把他们亲切地称作“倭寇”。 可见这个“倭”字本该源远流长,不该被人遗忘。
历史发展到今天,日本的军国主义又有复苏的迹象,无论是内心的卑微、崇尚暴力、崇尚强者的思想,在日本人心目中都是根深蒂固的。在过去的时候,他们就不愿意承认历史,看起来在今天他们依旧是这样。
想要轻描淡写曾经在中国的恶行、不敢承认面对自己历史的国家,在将来是不可能真正成功的。想要在将来同我国和东北亚周边其他国家和睦相处,建立务实良好的合作关系,日本必须直面历史,敢于认错。他们要做的还远远不够,要走的道路依然很长。
“日本”两个字是什么意思?日本的国名因何而来?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求仙药,海道艰险,去时候好好的,回不来了。徐福等众人,来到日本岛,求药不得,又恐怕始皇怪罪,便都隐居于海岛上。
后来,日本岛国上的人,来中土寻亲。由于年久的原因,拿不出什么信物证据,中土人并没有确切承认。
日本人个头不高,中土人称呼日本为倭国。日本使者,来中国交往,中国人接待,那时候,大家都是席地而坐,中国人盘腿坐,日本人跪坐,其中有一个原因是,日本人嫌自己个子矮,跪坐姿势,能显的更高一点。
到了唐朝的时候,中国和日本,来住相当密切,日本尊称中国为上国,上贡奇珍异宝示好,还学习中国的文化。
又到了唐朝武则天的时侯,日本人嫌带倭字的国名不好听,派使者多带珍宝,来求见天后赐名。
天后接见日使,答应日使的请求。天后拿起龙案上毛笔,颇费思量。天后心想,日出于东方海上,倭国正在此处,想着想着,便在纸笺上写了一个“日”字。天后问日使:尔国山川地理,有何特別产出之物?日使回答:鄙国盛产扶桑木,高大上好木材,遍地皆有。
天后噢了一声,心想有了,干脆就封这个国家,叫做“日木国”得了。想到此,武则天笔潐墨砚,便在“日”字后面,加了一个“木”字,合在一起,叫做“日木”。
武则天写完字,不料出了点意外,由于毛笔沾墨,沾的饱了,写完字,提笔,竟然从笔头上掉下来一滴墨水来,墨水滴在木字的中间,靠下面一点,好好的“木”字,变得像一个“本”字。
错了就错了,将错就错,武则天没有重写改正,便赐其名叫做日本国。
日使者得赐国名,如获至宝,千恩万谢,非常高兴,屁颠屁颠,受封归国……
则天皇帝文化人,
欲写木字却成本。
东洋正史得国名,
日本称呼传于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