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演义》的故事里,秦琼和尉迟恭谁的武力更胜一筹?
秦琼和尉迟恭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两位人物,甚至在很多地方,这二位还被当做门神。
他们都是大唐朝开国名将,能征善战,勇冠三军。要问他们二人的武力谁更胜一筹,咱们先分别对他俩做个简单的介绍。
先说秦琼:秦琼,字叔宝,大唐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是二十四家国公爷之一的胡国公。
他是名门之后,将门虎子。他爹是南陈马鸣关的大帅秦懿懿子厚,祖父是南陈太宰秦旭秦东鼎。
南陈被隋文帝杨坚平灭之后,父亲、祖父双双殉国,幼小的他跟着母亲逃到了山东济南府历城县,在太平街专诸巷定居了下了。
他学的是家传的武艺,由义兄秦安所教。秦安本是他爹秦懿的马童,由于忠厚善良,被秦懿夫妇收为义子,一直跟随在秦母身边。
秦琼为人忠正,义薄云天,在山东定居了二十多年,闯出了好大的名望。
他胯下一匹黄骠马,掌中一对熟铜锏,人称“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艺压一百单八县,威震山东半边天!”
他侍母至孝,交友至诚,故此又有了孝母似专诸,交友赛孟尝”的美誉。
他原本是历城县的一个捕快,由于见惯了官场的黑暗,对当今朝廷十分不满。
贾柳楼四十六友结义之后,他率领众人反出山东,和程咬金、徐茂公等人占据河南瓦岗山,成立大魔国,任兵马大元帅之职。
一时之间,瓦岗山兵强马壮,成了反隋联盟最大的势力。
后来由于李密“金镶玉玺换萧妃”事件的发生,最终导致了岗山散将。
再后来,五骑投唐,秦琼、徐茂公等人保了李渊父子。
由于秦琼能战善战,深受李世民信赖。他征战多年,为大唐朝立下不世之功,故此有“双锏撑起大唐天下”之说。
再说尉迟恭:尉迟恭,字敬德,大唐开国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爵位是二十四家国公爷之一的鄂国公。
他本是铁匠出身,后来参军入伍,加入了定阳王刘武周的队伍。
刘武周反唐之时,宋金刚挂帅,尉迟恭为前部正印先锋官。
这尉迟恭作战勇敢,猛不可当,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凭着胯下一匹抱月乌骓马,掌中一条龟背驼龙枪,曾创下日抢三关,夜夺八寨的辉煌战绩。甚至有些大唐官兵一听到他的名号,只吓得望风而逃。
李世民爱其勇猛,想收其为己用。然而尉迟恭对刘武周还挺忠心,放出话去:只要刘武周活在世上一天,我尉迟恭绝不降唐。
哪知他这句看似忠心耿耿的话,却害了刘武周的性命。
李世民心说,既然刘武周活着你不肯投降,那我就想办法让刘武周死了呗。于是,他派出小白猿侯君集去行刺,终于在一天夜晚割下了刘武周的脑袋。
刘武周死后,尉迟恭又提出来一个条件:想让我投降,除非你们唐营之中有能胜我之将。
既然尉迟恭提出了条件,李世民就得接着,于是派大帅秦琼出马。
两人经过一番比试,尉迟恭被秦琼折服,归顺了大唐。
降唐以后,尉迟恭更加卖力,打起仗来勇猛直前,悍不畏死。由于他功勋卓著,故有“单鞭打出李氏江山”之说。
对这二人做了个简单介绍之后,咱们再说说他俩的武力高低。其实这二人的武力差不多,基本上也就在伯仲之间。
在单田芳老爷子的《隋唐演义》当中,有个十三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十三条好汉。他们是:
第一杰:西府赵王李元霸;
第二杰:天宝大将宇文成都;
第三杰:银锤太保裴元庆;
第四杰:紫面天王雄阔海;
第五杰:南阳候伍云召;
第六杰:双镗大将伍天锡;
第七杰:神枪少保罗成;
第八杰:靠山王杨林;
第九杰:花刀大帅魏文通;
第十杰:金面韦陀秦用;
第十一杰:铁锤大将梁士泰;
第十二杰:武王杨芳杨义臣;
第十三杰,并列两位:神拳太保秦琼;皂袍大将尉迟恭。
看到没有?由于秦琼和尉迟恭的武力值不相上下,所以并列第十三。
要是非要问谁更胜一筹的话,我认为秦琼略强于尉迟恭。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初收降尉迟恭的时候,秦琼的表现高着尉迟恭那么一点儿。
想当初在美良川一场大战,秦琼和尉迟恭打了个势均力敌,难分胜负。
后来两人一商议,既然这么打分不出胜负,那就比一比力气。
两人找了两块大小差不多的岩石,看谁能用兵器将岩石击裂。
尉迟恭先来,他抡起自己的那条十三节水磨钢鞭,一连打了三鞭,岩石裂开。
尉迟恭打完,该秦琼了。
再看秦叔宝,高高举起自己的一对瓦面金装熟铜锏,双锏齐下,一下子就将岩石击裂。
打裂岩石,尉迟恭用了三鞭,而秦琼只用了两锏,这就是有名的“三鞭换两锏”的故事。关于“三鞭换两锏”的典故,还有一种说法是秦琼和尉迟恭在马上对打,你打我三鞭,我打你三锏,看谁先认输。
尉迟恭先来,他打了秦琼三鞭,秦琼都接住了。等轮到秦琼打尉迟恭的时候,刚打了两锏,尉迟恭就有点儿架不住了,于是拨马而走。
不管那种说法吧,都是秦琼略胜尉迟恭一筹,要不然尉迟恭也不会降唐啊。
《隋唐演义》的故事里,秦琼和尉迟恭谁的武力更胜一筹?
秦琼,因为他俩比过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